滬里滬外-淡水興仁石滬的第二春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

淡水學用語辭典人物志食貨志協作系統屯山人說故事風土志輿圖裨史志滬尾2017炫光志渠水溯源新住民志聆聽下游滬里滬外里民志良師志環保志熟齡志

  • 影片描述:滬里滬外-淡水興仁石滬的第二春
  • 影片來源:YouTube


簡介[編輯]

  滬里滬外-淡水興仁石滬的第二春淡江大學文學院研究團隊所拍攝之淡金海岸石滬紀錄片系列之一。

紀錄片字幕[編輯]

亂七八糟 搞得整個海不像一個海
你看看誰想要下去
就是說你要浪費那些錢
不如把申請來補助的錢回饋給地方
一個人500、1000大家也高興
你們做這個對地方有什麼好處?
政府也不會重視這個 每一樣都沒有用
以前螺撿到都不想要 現在都沒有了。
以前我們抓魚還有軟絲、花枝都有
章魚也有 現在都沒有了
連蚵仔都沒了

淡水興仁里的海岸 自清代開始 
居民便利用潮汐與地形之利 築滬捕魚 
由於近海漁源枯竭 加上產業轉型 
失去經濟效益的石滬 任其荒蕪於海岸上 
現在看到的是2003年重新整建後的興仁石滬

石滬 如果像我們以前做 差不多上百年了
  祖啊我們的太祖那時就開始做了
那時第一點就是說農業社會啊
  你為了三餐飽足就要來拼 就要來想辦法
這種捕魚的設計是一種陷阱捕魚的設計
  那漁滬或石滬就是陷阱捕魚的這個原理之一
反正我們北部這一帶什麼魚都有 差不多都有
你住在海裡面的時候因為潮汐的關係
它的那個震動的力量很大 
所以一般來講會發展成為用石頭來做 
石頭來做它有一個好處因為有一些海洋生物 
會幫你把那個石滬變得成更加的堅固
附著在石頭上的像藤壺 
或像那個笠螺等等
這些我們等下會稍微介紹一下的海洋生物 
讓你這個石滬不大容易倒塌
我說一人一個潮汐 一人一天在抓 都有 
吃絕對都夠吃 那時候的人很節儉 對不對 
說難聽點 冥誕、祖先做忌日的時候才有魚肉可吃
剩下的節省一點吃 哪有像一尾這麼大尾煎起來
以前是切一塊用豆鼓去煮 就吃到很開心了
以前人討海人生活比較勤快一點 只要你去石滬裡面
看到一兩塊掉下來了 自己馬上把它修好
自己沒辦法修好 也要回來告訴告訴明天要去抓魚的人
想辦法修好 要互相通報
因為你今天有兩塊掉在那邊沒有動它

過去曾經歷二次人為破壞的興仁石滬
在整建十多年後 竟然出現了破裂的缺口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次是為了要建築用材
那時石滬裡有鯊魚
有的比較小尾 有的大尾 一尾大概3、40斤以上
海水乾的時候 海水淹就進來
海水乾時魚就在石滬裡
那些海防的外省人就在裡面抓魚抓得很高興
到最後他們也貪吃 他們要來抓
不給我們抓 就拿槍去射
用槍射 我們對他們也沒辦法
沒辦的時候到時候你抓你的我抓我的
就好像 說難聽些 
有些講話一連串我們老人家也聽不懂
到後來他們抓到差不多4、50年前時
那時有那種拼裝車鐵牛那種 就來海邊載石頭
拆石滬的石頭 你也拿他沒辦法
後來第二次是他們要養九孔 又重新第二次再破壞一次 
所以以前這些都是只有地基 珊瑚礁都是還存在
咕咾石和珊瑚礁那些都還存在
像這裡都只有看到地基嘛
那個時候就申請計畫 計畫有錢幾百萬
當年一起執行此計畫的彭增龍校長惋惜著說
這點其實從社區的角度來看的話
它是有一個傳承上的斷裂
那時候也是我們從學校的角度去觀察
覺得說真的很可惜 就差那一步就快要成功了
因為學校其實那時候也是很著墨在社區發展這個區塊
因為在台灣就是說這種做生態保育發現一個問題了
做可以做 後面的維護 發現後面的維護怎麼辦
那個時候是我自己維護了大概一年多二年 還可以
我找學校的學生來維護了一二年還可以
後來這些學生也畢業了
如果說把石滬弄起來的話
至少潮間帶那些在潮間帶那些生物會重新進駐
然後可以讓那個可以當做那個我當年做這個是要做自然教室
目的是用這個石滬當自然教室
做的時候是大家很高興啦
那只是說懷疑你們做這個到底有什麼經濟目的
你有熱誠但是你喚不起所有人的熱誠
這是比較重要的 有熱誠就是有幾個同事有熱誠
像我的小學同學有熱誠 像我的小學同學幾個鄭鵬舉
但是每一次出來我們來做都讓人家認為你們這些瘋子呆子
那自己也要工作
所以時間只要幾個禮拜或是颱風前後沒來整理就會垮掉
真的蠻困難的

人力的缺乏以及經濟的因素 是造成興仁石滬功敗垂成的主因
在盧明智老師重建石滬後的三到四年間
潮間帶的生物回來了七、八成
證明了石滬能夠抵擋強勁的水流
讓潮間帶的生物有安全的棲息之地

另外 我們也發現
現在除了石滬破裂的缺口所產生的危機外
鄰近的淡水義山里海岸 竟有一座雄偉的景觀
正對海岸環境造成劇烈的影響 直接衝擊著興仁石滬

全世界沒有人把垃圾場設在海邊 只有我們台灣有
原來這邊的石滬就是在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是我們下圭柔的三口
這裡就是我小時候每次要來石滬這邊
抓人家抓完了的魚跑出來的就在這邊
那這個潮間帶因為它很長
後來大的石頭全部都被搬到那邊了
這個就是垃圾山
垃圾堆這邊原本是平坦的海邊一直堆起來
原本不是一個山 整個都是平地
之前的立委跟我說
「莊先生我們放一年就移走了」我大哥就說好
現在沒有蒼蠅比較好 但有時候也是臭氣沖天
很麻煩 都沒有整體規劃
政治人物應該要說到做到的 一任三年官兩年滿
這樣以後的子孫怎麼辦
你看現在都要抬頭看 比山還高
這就是整座從底層到上面都是垃圾的垃圾山
那垃圾山從這裡一直到那邊很大一片
範圍大概有好幾甲
現在還有在倒 我們還抓過好幾次了
上一次綠蠵龜死掉就在這邊
你看潮汐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海水這麼大的一片
我們在看一下汙染 所以這裡面的只要一颱風
漲潮比垃圾山還要高
這裡的垃圾就會跟著颱風的洋流往北漂
一直漂到基隆金山那邊 全部都是這裡的垃圾

汙染、過漁、水泥化的過度開發
都是影響海洋生態環境失衡的罪魁禍首
該如何克服這些問題找回興仁石滬海岸的第二春呢?

石滬攔在那裡 魚被卡住了
可是下一次漲潮 這一隻魚是很有可能會游走的
它不會為大自然造成無謂的負面的損傷
甚至人不要去管它 他有可能可以變成別的魚的產卵
育幼的幼苗 幼稚園現場 我曾經在桃園的石滬有看過
這麼小的軟絲子 牠就游到這個裡面
大魚要來吃牠
牠就躲到石頭的縫逢裡 然後魚就吃不到他
牠就順著潮水在游走
所以石滬不要管漁業的功能的話
它起碼也是堆疊大大小小的棲地讓生物生長
我們現在講說我們的產品要永續
我們的產品要從搖籃到搖籃
但從搖籃到搖籃的方法就是
你不要去打破自然界原本的平衡
石滬這種魚法就是他沒有打破他的平衡
他只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取得人類所需的那個部分
石滬為什麼會沒用很簡單啊
因為人都是很貪心的 他覺得石滬抓魚抓太慢了
我今天從海上用網子用其他東西
我可以抓比較多 我幹嘛還要去用石滬
所以石滬當然現在再就慢慢不會有人去管它
就破壞掉或幹嘛
這是一種漁業傳統的漁法、文化
其實現在我們在走的路就是要復古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特別提到
要去把那些傳統家計型的漁業
小型的漁業 要讓他重新的發展 振興起來
然後因為小型的漁業會比這些遠洋漁業
大型漁業要來得好很多 第一個它抓得少
第二個它養活的人口多 它的耗油也少
它的誤捕也少 它有太多太多的好處
可是偏偏我們的政府通通把錢都補到遠洋漁業去了
它不去管那些小漁民
其實那些小漁民才是可以比較永續利用的
就可以讓更多人照顧他們的生活
它現在就造就了很多的大老闆賺錢
你知道這其實是一個不公平的現象
石滬就是一個很經典的里海
它讓人取得它的所需
再一個被經營過、被改變過、被擾亂過的環境裡
人跟海洋還是可以和平共存
里海就是這樣啊
就是要振興這些傳統漁村的古老的技藝文化
漁業的一種方法 把它變成一個生態旅遊
一個地方的特色 可以讓大家去利用觀光的方式
還是有收入 因為現在魚知道越來越少嘛
你不可能靠這個抓魚來維持生計了
你要轉型 這就是要漁村轉型
這個本來就是政府想推的政策
推休閒漁業 娛樂漁業 推這個地方的漁村文化轉型嘛
所以我們應該要覺得這個方面應該要好好來努力一下
這個是正確的方向 就像你現在講的石滬就是其中的一種
能夠變成這樣一種海洋教育也好拉
曾經興仁石滬就是一個小型里海的運作概念
但是卻失敗了
無法達到「社會─生態─生產」三生的目標
在夏威夷恐龍灣有著成功的案例
我二十年前在夏威夷那邊潛過水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海底的魚不怕人
就是會游在你旁邊 我真的很驚訝
所以我這次去
我先去拜會一個全世界
做魚類分類做最好的一個專家他就在夏威夷
他90幾歲 他說你想去那邊潛水我建議你六點就要去了
否則你進不去
我才下去發現
哦 一個人要門票美金八塊 坐那個什麼聯結車
走下山要花一塊 上來要兩塊 
一天三千人他一年可以賺三億
你進去下水之前要去上課 看他的影片教你
同樣你看台灣一樣的一年賺多少錢?
不要說它周邊的商品了 你看看人家怎麼去利用資源
還是一樣可以創造經濟財富
所以我後來就寫了一篇文章
為什麼別人能 我們不能
就是看每個國家怎麼去改變你的政策
讓他能夠屬於那種最永續的利用
又可以跟生態生物多樣性共存共榮
這才是長長久久的

2015年11月
苗栗後龍外埔海岸的合歡、母乃石滬正式被列入文化景觀
其成功經營的模式可供借鏡參考 
親力親為的許素瑋里長
讓築滬修滬得以傳承 並做教育紮根

我們是去年八月
去年八月成立這個協會
後來這樣的維護協會也不行
因為只有我們維護協會還是沒辦法維護它
然後才又想辦法進入申請文化景觀
現在的話 就很像很專制的 
用非常專制的手法去申請文化簡單的保護這樣
保護的話大概就是文化部接手 他用長年經費才可以
財力絕對是個因素 如果說有一個石滬
一年有五十萬左右 你隨時可以用二十五萬
就隨時整年 一定要固定 最少要一個
固定每天都要去巡 不斷地去巡 薪水制的
再來 預備金就是一定要有一半以上
像颱風 需要大面積的時候
所以一個石滬維護起來一年至少要起碼要有五十萬
阿我們現在做那個星星太陽月亮
其實就是給他們雙心石滬的啟發
我前兩年就去做了 我就想說
你既然漁獲是比較少 那可以帶動一下觀光人潮
用星星月亮太陽下去做造型
第一點是可以有生養多一個環境
第二點還是一樣就是說他因為有這個造型然後吸引觀光
第三點就是教學

全世界有95%的石滬在台灣
台灣大概780幾口的石滬
澎湖就將近佔了600口
台灣本島的石滬主要分佈於苗栗後龍以北至石門以南
根據104年由文化部委託林文鎮老師進行
「石滬文化資產普查計畫」顯示
目前北海岸石滬的現況
北海岸整建過的石滬包含三芝雙連石滬與淡水興仁石滬
目前亟待搶修的是興仁石滬破裂的缺口

這個地方就是所謂沙崙的石滬群
洲子灣的這個石滬其實算不錯
然後它有它的故事性
早期我們在那裏上課的時候是包括海防的碉堡
都一定會介紹給孩子
我們可以在那邊上課本裡頭的海岸地形
也可以上河水作用 還有可以上潮汐
我相信對於教育本身尤其是孩子的一個社區的認同
會更加的熟絡
那再來產業的部分
其實它可以重新再造成為一個比較豐富的
富饒的一個海岸景觀的一個產業
那目前呢當然遺留在那邊的住戶大概都是年紀比較大的長輩
他們行動力或者是說勞動力也都比較有限
但是如果說社區裡有一個共識要往那邊去找出社區的第二春
那其實青壯年的一個志工就可以進入
我覺得從這個三個角度來切入的話
將來應該可以找回那個洲子灣石滬跟海岸的第二春

關於修復石滬 來自澎湖以及成長於北海岸的專家們
他們的看法與建議又是如何呢?
現在就是說認為石滬的修護
除了要滬體要復原之外 他的環境要清除一點
所以因為要清除 所以不可能每一口石滬都去修
如過要下去每一個石滬都去清除
那也不用修了啦
那個潮間帶已經被怪手輾的破碎了
我個人的想法是說
這一次為什麼我不要每個都修
乾脆把那個沒有意義修的拆掉
用那的石頭來挹注那些值得修的石滬
可以號召一些社區再來做一些事情
我們先把研究工作做好
然後再來找這個海岸的人
我一直很期待說
這些石滬事實上已經不太有捕魚的經濟功能
但是對我們一個站在文化資產的角度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說我們透過比較說研究可以促成有一些修復的狀況
我是覺得很期待這樣的一個發展
推展「里海」的概念
  需要的是政策面、經濟面、文化面
落實於在地社區的相互支持與結合

滬里滬外
找回興仁石滬海岸的第二春
追求的是人與海共生共榮的目標

受訪者[編輯]

  • 盧瑞金 65歲
  • 盧鍊 68歲
  • 葉秀琴 81歲
  • 陳火鍊 86歲
  • 陳盧樣 91歲
  • 盧瑞馨 67歲
  • 盧瑞金 65歲
圖檔簡述:位於六塊厝漁港旁的石滬空拍圖。
拍攝日期:2014-10-20
拍攝地點:六塊厝漁港
所有人: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重點研究計畫
攝影者:影舞者福倈鷹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簡介[編輯]

  石滬,亦有作「石扈」(英文有稱「stone tidal weir、Stone Fish Weir、stone weir、Fish Weir」,日文「石干見」[1]),此項捕魚設施可追溯到清朝時期,石滬可以減緩海潮之害,形成海堤外的外堤,是臺灣海岸上最早的生態工法、早期沿岸漁民的生活經濟來源。石滬捕魚技術似「守滬待魚」,利用了魚類逐浪的特性與潮間的變化,將隨著漲潮游進石滬的魚群困在石滬中,退潮時,漁民拿著竹簍進到石滬捕魚,為早期淡水沿海重要的捕魚方式,且是使用在地石材建立的捕魚設施。

在本館中與石滬相關的資料有:

頁面:

直播影片:

紀錄片:

媒體採訪:

步道 三空泉登山步道山仔頂登山步道牛港稜登山步道林美石磐步道金色水岸硬漢坡楓樹湖登山步道楓櫃斗湖登山步道跤頭趺崙步道賣菜崎古道滬尾櫻花大道
街道 淡水藝術村巴拉卡公路淡水老街真理街淡海新市鎮重建街馬偕街貴陽街鄧公路淡水街英專路烽火段七條通三民街三層厝街清水街學府里
聚落 演戲埔腳老梅庄行忠社區林仔社頂圭柔山庄
廣場 馬偕藝術銅像觀潮藝術廣場
鄰里 竹圍子破布子腳水源里水碓仔水碓里正德里民生里民安里民權里永吉里沙崙里油車口油車里新北市淡水區新民里新生里新春里新興里樹林樹興里清文里賢孝里竹圍里竿蓁里草東里義山里福德里興仁里大庄里屯山里文化里幸福里忠山里忠寮里崁頂里長庚里鄧公里蕃薯里
遺址 白砲台遺址
隧道 櫻花隧道
其他 石滬石滬角淡金海岸石滬群
紀錄片 消逝中的香火─農曆八月二十沙崙拜門口滬尾2017滬里滬外-淡水興仁石滬的第二春渠水溯源後花園-三芝雙連石滬擺渡 淡水河銘仔袂去叨位謎樣台灣:淡水輿圖觀音山的距離滬回憶–淡水屯山石滬群聆聽下游滬尾傳真:張鑽傳鏡頭下的時代容顏小島大歷史-再現聖薩爾瓦多城我們在淡江的青春歲月
歌曲 流浪到淡水淡水的月光校園民歌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河邊春夢淡水的雨淡水舊情淡水河邊淡水暮色淡水風雲
影片 動畫 阿雄與悉達多
短片 飛閱文學地景-日落淡水河
電視劇 青梅竹馬(電視劇)
電影 小畢的故事我們的天空(電影)誰搞鬼上身
戲劇 戰祭1884西仔反傳說聲樓霸市淡水小鎮(戲劇)
攝影作品 蔡坤煌/攝影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