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大事記"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日治時期(1895-1945)) |
(→中華民國時期(1945-至今)) |
||
行 101: | 行 101: | ||
==中華民國時期(1945-至今)== | ==中華民國時期(1945-至今)== | ||
− | * | + | *[[1919年]] |
+ | {{:1919年}} | ||
− | * | + | *[[1920年]] |
+ | {{:1920年}} | ||
− | * | + | *[[1921年]] |
+ | {{:1921年}} | ||
− | * | + | *[[1930年]] |
+ | {{:1930年}} | ||
− | * | + | *[[1933年]] |
+ | {{:1933年}} | ||
− | * | + | *[[1935年]] |
+ | {{:1935年}} | ||
− | * | + | *[[1936年]] |
+ | {{:1936年}} | ||
− | * | + | *[[1938年]] |
+ | {{:1938年}} | ||
− | * | + | *[[1945年]] |
+ | {{:19454年}} | ||
− | * | + | *[[1946年]] |
+ | {{:1946年}} | ||
− | * | + | *[[1947年]] |
+ | {{:1947年}} | ||
− | * | + | *[[1949年]] |
+ | {{:1949年}} | ||
− | * | + | *[[1950年]] |
+ | {{:1950年}} | ||
− | * | + | *[[1956年]] |
+ | {{:1956年}} | ||
− | * | + | *[[1958年]] |
+ | {{:1958年}} | ||
− | * | + | *[[1965年]] |
+ | {{:1965年}} | ||
− | * | + | *[[1967年]] |
+ | {{:1967年}} | ||
− | * | + | *[[1968年]] |
+ | {{:1968年}} | ||
− | * | + | *[[1974年]] |
+ | {{:1974年}} | ||
− | * | + | *[[1977年]] |
+ | {{:1977年}} | ||
− | * | + | *[[1979年]] |
+ | {{:1979年}} | ||
− | * | + | *[[1983年]] |
+ | {{:1983年}} | ||
− | * | + | *[[1985年]] |
+ | {{:1985年}} | ||
− | * | + | *[[1990年]] |
+ | {{:1990年}} | ||
− | * | + | *[[1992年]] |
+ | {{:1992年}} | ||
− | * | + | *[[1996年]] |
+ | {{:1996年}} | ||
− | * | + | *[[1998年]] |
+ | {{:1998年}} | ||
− | * | + | *[[2000年]] |
+ | {{:2000年}} | ||
− | * | + | *[[2002年]] |
+ | {{:2002年}} | ||
− | * | + | *[[2003年]] |
+ | {{:2003年}} | ||
− | |||
− | * | + | *[[2006年]] |
− | + | {{:2006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於 2019年3月8日 (五) 08:45 的修訂
史前時代
- 芝山岩遺址
明鄭時期(1662-1683)
清治時期(1683-1895)
- 清康熙二十三年。
- 清康熙五十三年。
- 諸羅知縣周鐘瑄北巡,至雞籠、淡水登八里坌山(今觀音山)。
- 淡北為化外之地,多閩省捕亡,恐肇亂階,其後乃有清革流民,以大甲溪為界之請。人民踰大甲溪北上者,非有官照不得行。
- 清康熙六十一年
- 黃淑璥所撰之《臺海使槎錄》,〈番俗六考〉中,在地方行政區中,有一名叫「芝蘭一堡」者。該書中亦載有「八芝蓮」地名。
- 清雍正元年。
- 臺灣府行政區重劃,割諸羅虎尾溪以北至大甲溪以南增設彰化縣,而大甲溪以北成立淡水廳。
- 淡水廳設置初期因北路地方未闢,廳治暫時附設於彰化城內。
- 增淡水港社船為六隻,特准運輸淡水米糧,接濟漳、泉民食。
- 清乾隆六年。
- 清咸豐10年。
- 天津條約簽訂之後,淡水正式開港。
日治時期(1895-1945)
- 日本明治28年;清光緒21年;臺灣民主國永清元年。
- 日本明治29年;清光緒22年。
- 08/05 -- 巴爾頓接受臺灣總督府的聘任來臺灣,擔任解決飲水問題的衛生工程顧問。
- 3月,設立滬尾淡水國語傳習所、淡水港糖稅及樟腦費檢查所、滬尾街淡水郵便電信局。
- 8月,淡水滬尾水道於8月開工,所有經費由日本國庫支付。
- 臺灣總督府發佈測候所編制,相繼勘定臺北、恆春、澎湖、臺中、臺南五處設立臨時測候所。
- 因淡水是最重要的港口與軍事要地,臺灣總督府為了解決飲水問題而成立「水道事務所」。
- 日本稅關鑑定官野村才二正式公布稅關官制,設立基隆、淡水、安平、臺南、打狗等五個稅關。
- 日治初期香港、廣東鼠疫猖獗,日本政府公布船舶檢疫暫行辦法,指定基隆、淡水、鹿港、安平、高雄等五港,對外來船舶實施檢疫。
- 日軍撤淡水事務所,改置淡水支廳,隸臺北縣。
- 興修由臺北經北投至淡水的公路。
- 臺灣新報出現「臺北八景」,是文武廟的惠良寫真館根據黑屋氏所撰的八景,向大眾募集題詠,分別是戍樓笛聲、觀岫拖嵐、蘆洲帆影、鐵橋夕照、屯山積雪、稻江新月、蘭渚曉風、錫嶺晚霞。
- 日本明治30年;清光緒23年。
- 日本明治34年;清光緒27年。
- 日本明治42年;清宣統元年。
中華民國時期(1945-至今)
- 日本大正10年;民國10年。
- 發表大正九年調查日語家庭之結果,發表數字,淡水郡人口為2747人。
- 日本昭和5年;民國19年。
- 日本昭和8年;民國22年。
- 日本昭和10年;民國24年。
- 淡水臺銀日式宿舍興建。
- 發現社子遺址。
- 日本昭和13年;民國27年。
- 淡水設立氣象站
- 民國39年。
- 民國54年。
- 教育部核准設立「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即今日真理大學前身。
- 鍾肇政編選《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及《臺灣省青年作家叢書》,具有其文學史價值。
- 民國66年。
- 09/10 -- 台灣校園民歌推手李雙澤在淡水興化店游泳時,不幸為了救人而在巨浪中溺斃。
- 民國68年。
- 11/30 --「滬尾偕醫館」舉行百年紀念禮拜。
- 民國74年。
- 民國79年。
- 民國85年。
- 民國87年。
- 民國89年。
- 民國92年
- 03/17 --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類別為建築物類,是臺北縣淡水鎮(現今新北市淡水區)內第一件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傳統民宅。
- 04/24 -- 台灣第一座市立考古博物館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