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以倫"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未顯示由 6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8 次修訂)
行 3: 行 3:
  
 
==簡介==
 
==簡介==
  [[蔡以倫]],淡江資管系、文化新聞碩士。曾任職自由時報編政組長、醫藥環保新聞組長、江蘇昆山印刷廠台幹。現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真理大學通識講師(為淡水老街注入新味道)、淡水社區大學香草應用課程講師、淡水國中高關懷班香草園藝講師,專職從農、行銷農產加工品,並推廣老街文資導覽,經常為遊客進行古蹟歷史導覽。
+
  [[蔡以倫]],[[淡江大學]]資管系、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職自由時報編政組長、醫藥環保新聞組長、江蘇昆山印刷廠臺幹,現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社區大學香草應用課程講師、社福機構香草園藝講師,自由時報專欄「香草隨食札記」作者,專職從事農、行銷農產加工品,並推廣老街文資導覽,經常為遊客進行古蹟歷史導覽。
  
  [[蔡以倫]]於媒體工作十餘年,因採訪工作接觸草本養生植物,後人生換場,赴台東參與「漂鳥計畫」,在叔公協助下在淡水山區種植香藥草,甚至為了學習栽種香草,到台東農改場上了香草課程和文化大學上園藝治療課程,之後[[2011年]]開設'''[[香草街屋]]''',而這間房子則是他阿嬤在[[重建街]]上所留下的街屋,[[2009年]]公告為市定古蹟。他透過投入香草文化推廣,發揚淡水山區農產品,也推廣[[淡水]]在地文化。他認為淡水文創產業希望永續發展,應具故事性、創意性、結合文史、運用在地元素改造與升級,譬如賦予舊商品、舊文化新意義,就能找到新的天空。
+
  [[蔡以倫]]於媒體工作十餘年,因採訪工作接觸草本養生植物,後人生換場,赴臺東參與「漂鳥計畫」,在叔公協助下在淡水山區種植香藥草,甚至為了學習栽種香草,到臺東農改場上了香草課程以及到中國文化大學上園藝治療課程,之後於[[2011年]]開設'''[[香草街屋]]''',而這間房子則是他祖母在[[重建街]]上所留下的街屋,[[2007年]]公告為縣定古蹟。他透過投入香草文化推廣,發揚淡水山區農產品,也推廣[[淡水]]在地文化。他認為淡水文創產業希望永續發展,應具故事性、創意性、結合文史、運用在地元素改造與升級,譬如賦予舊商品、舊文化新意義,就能找到新的天空。
  
 
  [[2012年]]至[[2013年]]間,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重點研究計畫,由[[王慰慈]]老師指導的一組學生包括余泊萱、吳書瑜、高嘉崎、楊子澔、賴盈璇、趙方豪等人,以《香草街屋》為主題,展開關於蔡以倫之紀錄片拍攝。
 
  [[2012年]]至[[2013年]]間,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重點研究計畫,由[[王慰慈]]老師指導的一組學生包括余泊萱、吳書瑜、高嘉崎、楊子澔、賴盈璇、趙方豪等人,以《香草街屋》為主題,展開關於蔡以倫之紀錄片拍攝。
行 13: 行 13:
 
::耕作面積:2分
 
::耕作面積:2分
 
::農產品:芳香萬壽菊、薰衣草、檸檬香蜂草、甜菊、迷迭香、紫蘇、仙草等香草(以茶飲為主)
 
::農產品:芳香萬壽菊、薰衣草、檸檬香蜂草、甜菊、迷迭香、紫蘇、仙草等香草(以茶飲為主)
::農產品銷售處:[[香草街屋]](新北市淡水區[[重建街14號]])
+
::農產品銷售處:[[香草街屋]](新北市淡水區[[民安里]][[重建街14號]])
 
::與土地的對話:維持自然生態,才能讓土地回到原來本質
 
::與土地的對話:維持自然生態,才能讓土地回到原來本質
::農產品訂購電話:0922-295355 或上網 www.8282.idv.tw
+
::農產品訂購電話:0922-295355
 
+
::農產品訂購網址:www.8282.idv.tw
==紀錄片[[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香草街屋|《香草街屋》]]==
 
*編撰:余泊萱 吳書瑜 高嘉崎 楊子澔 賴盈璇 趙方豪
 
{{紀錄片模板-直|蔡以倫.jpg|230|在自由時報工作時接觸了醫藥新聞,<br>後來轉赴中國自此與香草結下不解之緣。<br><br>他在淡水這裡開這個[[香草街屋]],<br>不是要發展成什麼觀光景點。<br>而是希望能不限死板的復健,<br><br>他,想利用香草概念生活致力保留[[重建街]]的[[淡水]]|O5ptL1kGRMI}}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行 37: 行 34:
 
*[http://tamsuitour.pixnet.net/blog/post/61922503-香草街屋、維多利亞珠寶盒推手 2012-11-14 香草街屋、維多利亞珠寶盒推手]
 
*[http://tamsuitour.pixnet.net/blog/post/61922503-香草街屋、維多利亞珠寶盒推手 2012-11-14 香草街屋、維多利亞珠寶盒推手]
  
 +
==紀錄片[[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香草街屋|《香草街屋》]]==
 +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香草街屋}}
  
 
[[Category:人物]]
 
[[Category:人物]]
 +
{{淡水20世紀人物導覽盒}}

於 2024年7月12日 (五) 13:51 的最新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人物
圖檔簡述:淡江大學大傳系同學採訪照片,為該專題之封面照片。
所有人: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簡介[編輯]

  蔡以倫淡江大學資管系、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職自由時報編政組長、醫藥環保新聞組長、江蘇昆山印刷廠臺幹,現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社區大學香草應用課程講師、社福機構香草園藝講師,自由時報專欄「香草隨食札記」作者,專職從事農、行銷農產加工品,並推廣老街文資導覽,經常為遊客進行古蹟歷史導覽。

  蔡以倫於媒體工作十餘年,因採訪工作接觸草本養生植物,後人生換場,赴臺東參與「漂鳥計畫」,在叔公協助下在淡水山區種植香藥草,甚至為了學習栽種香草,到臺東農改場上了香草課程以及到中國文化大學上園藝治療課程,之後於2011年開設香草街屋,而這間房子則是他祖母在重建街上所留下的街屋,2007年公告為縣定古蹟。他透過投入香草文化推廣,發揚淡水山區農產品,也推廣淡水在地文化。他認為淡水文創產業希望永續發展,應具故事性、創意性、結合文史、運用在地元素改造與升級,譬如賦予舊商品、舊文化新意義,就能找到新的天空。

  2012年2013年間,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重點研究計畫,由王慰慈老師指導的一組學生包括余泊萱、吳書瑜、高嘉崎、楊子澔、賴盈璇、趙方豪等人,以《香草街屋》為主題,展開關於蔡以倫之紀錄片拍攝。

  • 耕作
耕作地點:新北市淡水區下圭柔山
耕作面積:2分
農產品:芳香萬壽菊、薰衣草、檸檬香蜂草、甜菊、迷迭香、紫蘇、仙草等香草(以茶飲為主)
農產品銷售處:香草街屋(新北市淡水區民安里重建街14號
與土地的對話:維持自然生態,才能讓土地回到原來本質
農產品訂購電話:0922-295355
農產品訂購網址:www.8282.idv.tw

相關新聞[編輯]

相關連結[編輯]

紀錄片《香草街屋》[編輯]

紀錄片《香草街屋》[編輯]

  • 影片描述:《大淡水地區人物誌》8 2013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專訪[編輯]

  • 編撰:余泊萱 吳書瑜 高嘉崎 楊子澔 賴盈璇 趙方豪

前言

  說到淡水,給大家第一個印象。大概就是淡水老街漁人碼頭這些觀光客出沒密集的景點吧!確實,在政府積極推廣淡水發展觀光城市以來,淡水區愈漸繁榮。甫成立的漁人碼頭休閒旅館,還有日前開幕的名統百貨公司,皆可代表淡水區域熱鬧的盛況。但是淡水「真正」老街的部分,卻常常被忽略而鮮為人知。

  其中一例就是重建街。古稱九崁街的重建街,上承馬偕教堂,下接已有230年歷史的福佑宮,附近更有淡水紅樓與日據時期警察宿舍。這由漢人文化、基督教馬偕神父和日本殖民統治交揉出來特殊淡水人文風情,是真正淡水老街的一個瑰寶。

發想

  這未經過推廣與發揚的特色風土民情,本來就很難引起外地遊客的注意,而且死板地要遊客去接受重建街的歷史故事不免也有點枯燥乏味。所以「他」便發想:如何透過藥草學方面的專長,將所學回饋給在地居民,並且藉由開設香草栽培等等手作應用的香草課程,發揚屬於淡水重建街的樣貌,介紹給前來的遊客。他,是香草先生—蔡以倫

  「說香草撲鼻很香的人多半是外行裝懂的,真正香草的味道是要搓揉才會出來」

  我們打從淡水中正老街一階一階走上這個古稱九崁街的重建街,下午兩點整,天濛濛亮地下著毛毛細雨。找到了隱身在幾戶不起眼小民宅中的,重建街14號。循著整理杯具的玻璃碰撞聲走進了這間香草街屋,歡迎光臨的迎賓感應廣播響起,「哈囉」一個視覺年齡35、36的男子,臉上帶著一派輕鬆的笑容,停下了手邊的工作,走下階梯來迎接我們。皮膚黝黑,前額頭髮微禿,戴著一個頗有文青氣息的黑框眼鏡。他就是香草街屋的主人,蔡以倫。初次與他見面,第一印象他是個熱情卻沉穩的人。他說話時有些慢條斯理,並且不時帶有許多手勢。我想他的用意是為了確保聽眾有了解他的意思。因為他即將告訴大家的,不只是一段回憶,一段故事,也是他那份為淡水區域默默努力的那份心意。

緣起

  為我們倒了杯香草茶,他娓娓道來這段故事。蔡以倫,他並不是個土生土長的淡水人,就連現在也非每天住在淡水。蔡的阿嬤在淡水下圭柔山那邊擁有一處農地,今天她稱那裡是「蔡家村」。蔡以倫在求學時搬到淡水,自此開始與重建街的緣分。出社會後,他在自由時報工作了十餘年,接觸了醫藥方面的新聞並對藥草有了初步的認識。他頓了頓,笑著說,與我們同是傳播領域的,媒體界的生態他也非常瞭解。而由於在這政治立場相當鮮明的媒體工作,他自認想轉換跑道並開開眼界。後毅然轉赴大陸進行學術學習,返台後他參加農委會開設的草藥學的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研究香草這門學問至今。而我相信是的,研究植物的草藥學與報紙平面媒體兩者看似完全不相干類型領域的知識,轉換到另一個跑道,想必會更需要那份興趣跟堅持下去的動力。

淡水「老」街

  至於為什麼會選擇重建街做為他發揚淡水之美的地方呢?他推了推眼鏡,緩緩地講道,像是如數家珍般細數淡水這段悠久的歷史。今年(2012年)是淡水滿多個整數年的一年,他這樣說著。第一,淡水三級古蹟福佑宮正慶祝建立屆滿230年。第二是紀念基督教馬偕博士來台140周年。其中代表的意思即身為洋人的馬偕博士來台灣其實是晚了漢人發展大約90年之久,也是從他開始以日記等等比較有文字去紀錄淡水的一切。若再加上20世紀日本殖民統治的文化影響。結合了三種甚至更多的文化層層交疊洗禮,漢人文化、基督教馬偕神父和日本殖民統治造就出淡水這塊土地獨一無二的人文風情。但可惜的是,近幾年產生了劇烈的變化。也是讓淡水在地居民開始省思的並力求維護這塊土地的改變。

劇變中的淡水

  1968年時,縣政府決定啟動都市計畫。第一版的計畫即有將重建街納入計畫範圍。說到重建街的發展,或許是淡水在地那份心意影響,蔡以倫感受分外深刻。由於重建街的高低起伏地形,都市計畫更新的部分也分成兩頭,或許在這裡以文字敘述並沒有讓人有太大的感覺,好像不是多大的改變。很遺憾的,如同以前列強割讓中國土地劃分領土一般,官員劃分都市計畫更新範圍也只是尺拿筆畫出界線這樣不負責任的方式而已。蔡的口氣提高了些,帶了點憤慨的感覺。今天我們看到的重建街,就是在更新過後,已經硬生生被截為兩半的重建街。當時,由於中正老街(即現在所謂的淡水老街)重蓋不一致的惡果在前,重建街的居民也產生兩派不同意見。街頭靠近中山路端已經進行重蓋,接受政府都市更新的決定。搬遷的搬遷,改建的改建。惟重建街靠近中正路那端的人家,包括蔡以倫先生與香草街屋那端是抗拒更新計畫的。他們不要政府官員未經考量與大腦思考不負責任的決策,重建街居民前陣子就前往了行政院等地陳情,表達在地人對此的抗議聲音。而目前,重建街前端更新的議題,政府也只是擱置在一旁以冷處理作為處理。蔡以倫表示:政府甚至有著天馬行空的想法,將老街區域整個鏟起放到一個區域集中管理。所以他希望能藉由他的力量,提醒淡水人或者來淡水觀光或踏查的異鄉人,這麼一塊真正原味淡水老街的地方。  

回歸與回饋

  回饋淡水在地人的方法百百種,參選民意代表服務鄉里、花金錢資助淡水當地建設等等。那他在回歸淡水後要如何以自身僅有的力量來給淡水作出回報呢?他便想。並不是多闊綽的身家,或是多麼雄厚的政治背景。沒有那般硬實力的力量撐腰。但他也可以發揮自身長處,因此他希望以自身力量結合所學的知識來推動淡水地區的在地文化。於是他在重建街這裡開設了香草街屋與創意市集。假日他透過香草街屋的課程,將這些草本植物的知識新知帶給前來街屋的人們。而平日,他也會回到下圭柔山上的蔡家村栽種植物與香草,照顧他的那分田地。當然,他不是每天都出沒在香草街屋裡頭的,像個頑皮的孩童般,心血來潮時,回去。有個會議要開時,回去。跟街屋的夥伴,市集的夥伴討論時,回去。實在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表。也就是這種隨興的個性,才能少那一分嚴肅,多那麼一派輕鬆吧。推廣淡水在地的文化,本該是件闔家共賞、讓人能輕輕鬆鬆吸收的一件事。

  不過,他也是很有自己的想法與規劃,也講得出一套說法的,蔡以倫他每禮拜六會在香草街屋這裡開設香草生活的課程,他表示這就是他所謂「半農半X」的概念。可以邊上班(工)邊務農,也可以一邊種香草一邊......任何事!You name it!再回到他原本的概念,推廣淡水在地的文化,本該是件闔家共賞、讓人能輕輕鬆鬆吸收的一件事嘛!

半農半X

  這點就是蔡以倫很強調的一點了。從他在臉書開設的粉絲團上,推廣這個概念也是可見一斑。平常日或許你是個是朝九晚五個上班族,也許每天的妳是個舟車勞頓的趕著上課鐘的學生,但到了假日、周末,都可以成為一個親近自然的新興樂活族群,而且就在淡水重建街這裡開始。可以邊上班(工)邊務農,也可以一邊種香草一邊做著任何你想得到的事。「You name it」聽起來,這個概念再直接明白不過了。他了解,未經過推廣與發揚的特色風土民情,本來就很難引起外地遊客的注意,而且死板地要遊客們或外地人去接受歷史的軌跡故事不免也有點枯燥乏味。利用著平日上班假日樂活的概念,親子可以出遊,也可以來個知性之旅。這也正是他的目的:他希望重建街一方面能保有原來的淡水,另一方面呢,香草街屋的開設,與草藥手作應用,就是不要藉由死板的復健,利用香草生活的概念創造出一個香草茶道。送給來淡水的所有人。

  「一杯成功的花草茶,就是療效與美味兼具。」

  他為我們秀出了精心準備的簡報,上面記錄了包括鼠尾草、羅勒、甜菊等等各式草本植物以及其本身特性。他隔著那副黑框眼鏡,對我們投射那份認真的神情,蔡以倫把我們當成了街屋的學生,真的絲毫不馬虎,仔細地跟我們講解每種植物的特性與作用。例如,我們今天要泡一杯香草茶時,首先要考慮該植物的特性,有分寒性以及熱性,一杯香草茶寒熱比例的拿捏要恰到好處。不然比例不對就是夏天給人喝完一杯沖熱的香草茶,也會讓人直冒冷汗。當然別忘要放天然的甜味,甜菊。 「一杯成功的花草茶,就是要達到療效與美味兼具。」這是調配香草茶的要訣,但深思之,這道理用在淡水在地文化的推廣宣傳亦然,不是嗎?若是生硬的要人去接受一地的歷史風俗文化,提不起大家的興趣,恐怕也只能成枉然吧!他這時越過後面廚房拿出一罐看似乾燥押花的東西,就叫我們直接拿來嚐嚐看。這些不起眼,乾扁扁感覺像是過期食物的草,原來就是他口中說的甜菊。它的葉部嚐起來果然有股自然的甜味。看似枯枝廢葉,卻使整包香草茶增色與風味,讓人能夠接受,那份默默作用的甜味。蔡以倫抓了一把,摻到了混著另外一些香草的茶包中。白色如掌心大的茶包向內一摺,封緊了。他丟入了燒燙開水的透明鍋子中。如同水墨畫般,淡淡的茶色一點一點從茶包中漸漸暈開,染色了整鍋子的開水。  

傳布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跟蔡以倫介紹我們是來自淡江大傳的學生。第一他反應是相當熟悉,因為街屋這裡他也有個得力幫手、工藝老師是來自淡江的學長,甚且也製作過同個老師的淡水人物紀錄片。第二就因為他在出社會後,在自由時報工作了十餘年,跑的還是醫藥線的新聞,所以更是分外熟悉。他頓了頓,笑著說,與我們同是傳播領域的,媒體界的生態他非常瞭解。

  的確,對於街屋的傳播與推廣他相當有自己堅持的作法。蔡以倫了解,這道理就像是他親手調製出來的香草茶一般。若是一杯如此有益身體健康的香草茶,卻苦澀的讓人無法入喉,在喝下去之前就讓人打了退堂鼓,不就成了枉然?香草街屋的推廣就是一樣的道理,重建街是很悠久與美麗的,但這未經過推廣與發揚的特色風土民情,本來就很難引起外地遊客的注意,而且死板地要他們去接受重建街的歷史故事不免也太枯燥乏味。所以,能達到寓教於樂,與文化保留,還要以不破壞淡水原貌發揚重建街老淡水的方式,他便決定從香草街屋這裡開始。一方面是蔡以倫想要回饋淡水的心意,另方面也是他希望文化保留這樣的文史工作,不該只存在學術上的價值,而更該貼近民眾日常生活與娛樂。所以他的香草街屋與創意市集,就是在這種樂活的概念誕生。

  平日,蔡以倫出沒在街屋中,埋首於他的興趣。周末時他就會在街屋這裡開設一些香草的課程,一點一點把香草的知識與老淡水的回憶帶給前來的遊客。當然,蔡以倫很清楚,傳布上是必須與時俱進的,需要不斷翻新它的內涵,例如社群媒體、網路行銷。他的意思不是說要靠香草街屋營利,講得很斂財那樣,他只是希望透過網路社群媒體的力量,讓更多民眾了解這個地方,如此而已。現在,利用傳統與新興傳播媒體兩者的力量,兼顧兩邊優點,製造出1+1>2的效果。

  即將跨越2012的歲末,此次紀錄片的作業就要畫下句點,蔡以倫的訪問與拍攝即將進入尾聲。今天淡水天氣仍舊飄著雨,帶著涼意,如同往常。我們跟蔡以倫道了再見,臨走前他還不忘提醒我們記得去二月中舉辦的創意市集。我想是的,因為蔡以倫似乎也把我們當作他街屋的一份子了。

  走出香草街屋,沿著重建街一階一階向老街走下去。這種特別的感覺相當深刻,一邊是日據時代的警察宿舍,若是不說,可能也不會有人想到這塊看似破舊、不堪雨水打擊的陳舊屋舍,會是昔日風光的警察官邸。另一頭,隨著斑駁牆面延伸過去的是淡水紅樓,有著嶄新但卻突兀新紅色油漆牆面,或許就是新與舊淡水、發展中與待保留的淡水對比。而遠眺可看到的又是恆久不變的淡水河自然美景,河面閃爍著粼粼的光芒。這幾個風景對比起來,霎時不禁讓人頗為感慨。那淡水河的美景是亙古不變的,但人的心態常常是換了位置就換了顆腦袋。使得我們真心懷念的,只留存在過往記憶中。在時間的洪流下,究竟誰又留下甚麼,誰又帶走了甚麼呢?

  蔡以倫,雖然不是個土生土長的淡水人。可以說是緣分或感情的聯繫吧,但這塊土地確實給了他養分,給了他感情。使得他就是單純抱著回饋淡水區與民眾的心態努力下去,致力維護重建街那份古老的與原味的淡水。雖然他做的香草街屋或市集不是說多偉大、那種讓人稱頌的亙古事蹟。但是他的奉獻,卻是社會上默默努力的那個力量。

  任何事物風光的另一面,常常都是有這樣無名卻又肯費心費力的人的奉獻,就是這種默默付出的力量。陳之藩曾經說過:「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吧!」這樣的名言。場景換到了今天的淡水,我想我就會說:「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在這塊土地那默默努力的一群吧!」


人物誌簡介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全紀錄的子計畫之一,於2012/8/1~2013/7/31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主任負責執行。該計畫總計拍攝了9位受訪者:林建盛紀榮達張建隆程許忠黃政德黃瑞茂劉秀美蔡以倫蔡葉偉(以姓名筆畫排序),以記錄他們在淡水的生活與事蹟。


人物誌列表

  1. 張建隆《我心中尚未崩壞的淡水》
  2. 林建盛《淡水禮餅獻》
  3. 黃政德《樂在琴衷》
  4. 程許忠《忠於本色》
  5. 紀榮達《守滬者》
  6. 劉秀美《國民美術之魂》
  7. 黃瑞茂《都市遊俠》
  8. 蔡以倫《香草街屋》
  9. 蔡葉偉《幼見區長》



版權資訊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整合計畫案
  • 策 劃/周彥文
  • 監 製/王慰慈
  • 作 者/淡江大學大傳系三年級
  • 執行總監/曾小玲
  • 執行單位/大傳系淡江電視台
  • 編 輯/何姿穎
  • 封面設計/許亞歷
  • 發 行 人/邱炯友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 傳真:(02)2620-9925
  • 電話:(02)2621-5656轉2305
  • 印刷日期/2013年6月22日



資料來源

文學家 文化工作者 許慧明
文史工作者 張建隆紀榮達羅文德蘇文魁
作家 舞鶴林良林輝焜王昶雄林蔚伶
書法家 張炳煌
詩人 汪李如月林其美李魁賢洪萬吉
歷史研究者 謝德錫
其他 蔡素芬鄭水龍張永智
台灣之最 乞丐之母 施照子
匠師 佛雕 邵來成
其他 李棗柴
技術人員 技手 富田四郎
改革人士 抗日 雷燦南
政治人物
里長 李宗文
副鎮長 李永熏
淡水鎮長 陳根旺鄭永富
街長 淡水街街長
廈門司法代書人會會長 蔣光農
總統 李登輝
總統夫人 李曾文惠
鎮長 杜麗水王慶賢
其他 白金泉張安樂盧宗興盧修一李獻鐘蔡錦賢鄭宇恩高永李宗卓陳家興
科學家 柯威霖
軍人 查爾斯‧謝朵沃斯
音樂家 作曲家 李雙澤
其他 金門王鍾成虎黃政德黃淵泉江文也李炳輝林生祥
茶家 陳廷堅
商人 陳有財許炳松李好生李江河林熊徵林謝罕見洪許俸洪維新紀秋水紀錦成施萬松施禎益許添財許添福鄭水梯鄭春生麥春福陳天錫李水清李永和林建盛王慶賢林平侯李奎璧郭水源
基督徒 牧師 連易宗駱先春
教育家 校長 居浩然居瀛玖張鳴謝隆盛陳淑女鄭嘉昌盧園有坂一世樓迎統張建邦
教師 柯設偕杜守正
教授 黃瑞茂蔡葉偉王慰慈黃建淳張家宜黃繁光施金水林信成盧明智李其霖林呈蓉梁景峰李乾朗
講師 蔡以倫
望族 汪明燦李祥奎
畫家 張萬傳莊武男李永沱林玉珠楊三郎楊進士
運動員 棒球選手 李桀郡王宸浩許聖杰顏淳浩
職業高爾夫球員 柯設偕杜守正
職業高爾夫球師 陳清水
其他 曾文鼎
歌手 張雨生胡德夫李建復楊弦楊祖珺
廚師 楊鄭錦文
醫生 歐陽培銓張洪蚶陳信雄李樹林
藝人 盧廣仲桂綸鎂
警界人物 山本正一
攝影師 蔡坤煌白雙爵程許忠馮文星張鑽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