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樂在琴衷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

紀錄片《樂在琴衷》

  • 影片描述:《大淡水地區人物誌》3 2013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專訪

  • 編撰:沈逸欣、江珮瑜、劉珊伶、張菩容、黃詩容

年少.琴有獨鍾的憧憬

  家中三代單傳,童年時一放學回家,他總是一個人面對偌大的屋子,所以他便很自然地與音樂為伍。小學時的他還不會識譜,就已經把家中的一些簡易樂器等玩得熟稔,然後就像在音樂世界裡抓週一樣,他選中了吉他。然而,祖父對這位寶貝獨孫寄予厚望,管教甚嚴,禁止他學吉他,卻管不住年少狂放、充滿想像的他。

  初中時期的少年血氣方剛,別人越不想他去做的事,他就越想去做,加上對日本片中英雄的崇拜,縱使祖父反對,黃政德仍要偷偷摸摸地去玩吉他。民國四十七年,那個時代的資訊非常不發達,由於家人的反對,無法請老師來指導,於是私下和幾個同學,自行琢磨如何學習吉他,憑感覺摸索、盲修瞎練一通。

  高一時,忙於工作的父親突然發現兒子的沉迷,驚覺:「原來這個孩子喜歡吉他啊!」便送了他一把民謠吉他,於是他和祖父玩起「諜對諜」遊戲,總把譜藏在抽屜裡,小心翼翼地偷練指法。祖父怕黃政德荒廢功課,晚上常躡手躡腳地到他樓上的臥房,去看孫子是否偷練吉他。由於祖父管孫子管得緊,對他寄予厚望盼能在功課上發揮,被壓制在書堆中的他,從音樂中找到了喘息的空間,吉他便成為他生命中唯一的朋友,加上個性中的那股逆反心理,因此越禁就越發使他沉迷。

  當時方才十六歲的黃政德即慕名呂昭炫老師的琴藝,但因為繳不起學費,便偷偷拿錢去買吉他和交學費,祖父給的一千元補習費就這樣用完了。每天假裝補習,實質都在同學家練琴到十點多,然後搭北淡線的最後一班車回家。他知道長於創作的呂老師當時作品很多但還未出版,因為苦於沒有譜,所以他常常就在一旁暗記旋律,再回去苦練。

  而每晚為家中經營旅社送報表到中正路上的淡水警察分局時,黃政德總在渡船頭前,駐足聆聽街頭藝人演奏日本歌謠。電吉他傳來的優美旋律,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伴隨著月色,那流倘的曼妙旋律一波波地走進了他的心。在不知多少的夜裡黃政德在吉他的弦聲中陶醉,對吉他這項樂器又著迷了幾分。然而,不從心願,畢業之後,卻只能順從家中的期望選擇開南工商就讀土木工程學系。

萌芽.理想實踐的開端

  1969年,二十六歲的黃政德還在市政府上班,同時也在士林的宇音樂器行兼職教吉他。在1977年,接任「台北古典吉他合奏團」團長職務,於台北實踐堂舉辦第二次定期演奏會。1979年,又率領台北團首次南下高雄,在高雄工專(現在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中正堂舉行第三次定期演奏會。這項活動是由黃潘培古典吉他合奏團主辦。由旅德青年古典吉他家李世登擔任客席指揮。當時台北古典吉他合奏團的陣容堅強,副團長邱俊賢、蕭漲庸,他們在國內吉他樂壇都極富盛名。團員有施幸發、陳新文、鄧春文、余順益、潘琪玲、張玉珍、吳貞貞、陳彩蓉、顏秉直等三十八人,都是一時之選。

  在吉他合奏團團長的職務卸任後,黃政德仍持續著教學活動,協助二十多所大專院校成立吉他社,並擔任吉他社的指導老師,例如:淡江大學、新埔工專(現在聖約翰科技大學)、台灣大學、藝術大學、海洋大學、光武工專(現在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陸軍財務經理學校…等;並擔任救國團吉他營的指導老師,當時學員多達三百餘人。另外,黃政德歷任國家音樂比賽評審,為輔仁大學、台灣藝術大學等校音樂系、研究所入學、畢業評審。籌辦多場吉他音樂合奏會、全省跑透透只為推廣吉他、促進吉他界交流、辦雜誌、在地方電視台開音樂節目、籌辦古典吉他合奏團,出錢出力不計其數。

  黃政德一生只跟呂昭炫老師學習過兩個月的吉他課程。1989年,他偕同黃淵泉前往西班牙參加南部的巴洛克、洛可可音樂營(Curso de Música Barroca y Rococó en Elescorial & Curso de Música Antigua en Daroca de Zaragoza.)。在為期一個月的音樂營,黃政德獲得了吉他演奏上的許多技巧,及彈奏要領、知覺、態度、概念與放鬆的技能。優美迷人的音色,是黃政德到國外取經得到的最大收穫。

  在「馬德里音樂藝術學院」的美籍教授保羅歐上課時,黃政德在彈奏《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因左手小指先天上不能彎曲,特別向教授請益,而教授的答覆竟然是左手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右手。這對黃政德是很大的震憾,因為長久以來認為沒有問題的竟是最大的問題。

  保羅歐教授對黃政德強調:「音樂比姿勢重要,姿勢沒有固定的樣板,每個人各有各的風格及習慣,一旦技術成熟,便可豁然開朗。」因為在台灣依照吉他教本學習,侷限右手姿勢,反而無法表現音樂的寬廣度。訪談中他不斷地示範彈奏,讓我欣賞,並透露右手發出好聽的音色的基本要領。他說:「右手在觸弦時先碰到指肉再瞬間扭轉弦,過弦時再碰到指甲,條件是指甲要修剪及保養,至少摸到皮膚要滑滑的。壓弦、勾弦彈奏出來的音色要一樣,配合左手揉弦效果更好,大家可以嚐試練習。」這是黃政德累積五十年來吉他生涯的心得。

  此外,在1980年,他在淡水成立政德音樂教室及樂器行。看見學生遇到困難卻對吉他充滿熱忱,他甚至不收這些學生學費外,還送吉他給這些學生,惜才愛才的心意表露無遺。並且不時鼓勵學生以不同的老師作為自己的學習對象,避免擺脫不了同一老師的影子風格;因此,他常帶領學生去拜訪吉他界的老前輩及欣賞吉他音樂會,所以學生之間的情誼非常濃厚。

  淡水政德樂器、音樂教室,走過三十多年的光陰歲月,似乎已經留下歷史的痕跡,為了迎接嶄新的風貌,決定重新裝潢、粉刷彩繪換裝。蛻變後;政德音樂教室的演奏廳,成為具有清新、亮麗,結合現代化、多元化的舞台功能。除了音樂會演奏之外,可以舉辦各種類型研討會、講習會。在進入寬闊的店面,映入眼簾的就是各種樂器與音樂書籍的陳列,融合燈光與人文藝術的造型設計,是一個創新與行銷的表現。如此精心的規劃,為的就是提供給淡水民眾一個舒適、溫馨、優雅的學琴環境。

溫馨.吉他界的凝聚力

  黃政德回憶起他學琴的那個年代,大家連什麼叫吉他、怎麼彈都不曉得,相關的書也只有一兩本翻譯書而已。後來台灣對吉他的一般印象,卻只停留在熱門、民謠吉他,總讓人感覺有點上不了檯面。「這麼好的音樂為什麼會被誤解到這種地步!」於是他不計成本,用各種方式推廣。今天台灣的吉他界,有了檢定,在大學有了系所、還有博士班,台灣的演奏家在國外比賽得名、受肯定。「這樣我就覺得很心滿意足了啦!」讓大家了解吉他並不冷門、還有這麼多優秀的前輩和作曲家、製琴家在熱愛這項樂器。

  其實,成立吉他合奏團一直是黃政德的心願,台北吉他合奏團歷經休團十年後復團;復團後,便受到來自各地許多大小場合的邀請演出。最吸引國際媒體注意的是,2005年3月,國內有史以來第一個以一百把吉他聯合演出的大型音樂活動,這對吉他音樂愛好者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喜訊。黃政德認為,能夠藉著這次的號召,將這麼多年輕吉他愛好者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項難得的音樂任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台灣吉他學會扮演著催生的功能,終於在這塊土地上開花結果,而且逐漸地枝繁葉茂起來。看到國內九大吉他樂團聯合同台演出,創造了台灣吉他音樂史的奇蹟,黃政德為此感到非常欣慰。

  經過沉寂一段時間,黃政德於2007年創立了「淡水吉他沙龍」,其目的在於增進琴友聯誼交流,提升藝術與人文音樂素養,彼此交換學習心得,並提供一個免費表演場所,讓琴友有一個舞台練習的地方。他先後辦了超過20場的演奏會。吉他界的先進、中生代、後生小輩和同好都曾在黃政德的吉他沙龍演出。吉他界的音樂同好對吉他沙龍的演出,都頗獲好評。

  當年高雄的林聖博有感於黃政德對台灣吉他界默默的耕耘與無私的奉獻,特別提筆揮毫題寫了「台灣琴棟」一塊匾額相贈,這對黃政德也算是實至名歸。依據林聖博對台灣吉他界輩分之稱,可歸類「台灣琴源-吉他創始老前輩」、「台灣琴棟-豐功偉績的先拜」、「台灣琴樑-優秀新生代」,由此可知黃政德在吉他界的地位。

  放眼台灣吉他界,能夠邀集如此眾多的吉他界名人,師生齊聚一堂的,非黃政德一人莫屬。「舉辦聚會來凝聚吉他界,是無心插柳,也是有心推廣。」他說。因為他的熱心與誠懇及無私的奉獻,平時就會主動積極到各縣市地區拜訪吉他名家,以琴會友,用音樂來溝通感情,因此才得以認識不少吉他知音。而他又推崇合奏,每隔一兩週就把學生聚起來讓他們練合奏,師生們在一起聚會,用音樂溝通。久而久之,黃政德就發現這樣的聚會,既可交流感情、切磋琴藝,還可兼而推廣吉他,於是他決定要多多舉辦這種聚會。他曾經為了辦一場聯誼活動,卻讓來自台灣北、中、南的吉他界老、中、青三代人相知相逢的聚集在一起,大家彼此相見歡,暢所欲言。黃政德交友滿天下,因為他待人沒有心機,聽到別人有困難,就熱著腸子要去幫忙,他不事張揚,也不求回報。這是他古道熱腸的地方。

  在推廣音樂的道路上,每個人大都是義務來幫忙的,有的是黃政德的學生、有的是朋友,沒有實質報酬,大家卻做得很起勁,這都是黃政德平時待人點滴累積的溫馨情誼。對於自己在吉他界的龐大號召力,他說:「因為我和他們之間沒有利害關係,我既不賣他們樂器,教吉他十幾年來也沒收學費。其他老師可能必須考慮生活問題,而有競爭;我自己生活上還過得去,就想來做點事。」一場場吉他音樂盛宴,也許彈琴的人不善言語,但音樂自然能餵飽他們的飢饉、琴聲自然是他們溝通的橋樑。聚會中,老中青三代同聚、南下北上的、學琴的與教琴的、學院與非學院的、國內與國外的,黃政德營造溫馨的大家庭氣氛來融化彼此間的陌生與隔閡。他認為這是播種、也是傳承。

老皮鞋.深植人心的韌性

  如今邁入七十歲的黃政德,給人的印象性情剛烈、行事作風海派,說話的口氣有點衝但率直。不拘小節的他私底下和小輩談笑打鬧,但在公開場合卻又十分強調原則。對於別人的過失他會直言指出,自己的長處他也會很得意的說出來。

  黃政德有一個不為外人知的暱稱-「老皮鞋」。此名源自於他的「韌性」,黃政德在撞球台上有一種耐力,無論讓對方多少桿,他總能耐著性子一步一步地追回,成為最後的贏家,於是球友們戲稱他為「老皮鞋」,塊頭大、皮膚黑、韌性驚人。

  而同樣的韌性也充分表現他對人生的態度上,非科班出身,一生只拜師受教過兩個月的吉他課,但四十五年來的堅持,為他在吉他界贏得「台灣琴棟」的美名。

  他在淡水自營的政德音樂中心,每週末免費教社區民眾吉他,出錢出力不計其數,只辦合奏會不辦獨奏會,只捐錢不打廣告,堅持秉持著只在吉他推廣上盡力而不在比賽中逐名,只專注栽培人才而不求回報。

  黃政德的多年好友林正言說道,當初他在台北古典吉他合奏團演奏時用的是一把老舊的琴,黃老師看到他用這把琴感到不舒服,並告訴他:「林正言以你的程度就彈這種吉他嗎?」隔天,黃老師就從音樂教室準備了一把吉他送給他,並告訴他:「這把吉他你要好好保存、練習,並當成以後換新琴的跳板。」,此舉讓他很感動也很感恩。另外林正言更補充表示:「黃政德有時候比較急性子也有自己的原則,但是他也是很幽默瀟灑的一位老師,這是他最大的優點;他其實不太會生氣,所以和他相處起來沒有什麼壓力。」

  而身為好友的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周彥文也說:「剛開始覺得黃政德是一個很不守禮法的人,因為他看起來很皮,不太受社會規範的約束,但是我覺得他有個很重要的特質,那就是他的生命中充滿了韌性。我在他的生命中幾乎沒有看過他氣餒的時候,做任何事都不屈不撓,而且他喜歡嘗試新的事物。別人會喜新厭舊,他卻是喜新又不厭舊,不斷吸收新事物不斷茁壯。」

  另外,他同時還有個非常強烈的人格特質,守時觀念,他說這是他的原則。去年12月15日為陳永鑫策劃的音樂發表會中,感受到政德做事的態度相當認真,總是事先做好萬全的準備。在發表會控制時間時客氣中帶點強勢,他解釋自己不想耽誤來自北中南朋友的回程時間,也是為了讓活動結束後,殼牌倉庫的工作人員能準時整理場地善後,由此看出他的細心、為人著想。而事後陳永鑫對於政德老師的為人表示:「他很用心幫我安排作品發表會,因為我們作曲的人在音樂界裡面算是比較少,國內的演奏家可能演奏自己的作曲機會也不多,所以能有這樣的機會發表自己的作曲,我很感謝他。他不只是以淡水人的這個身分來做,也是以一個音樂人的身分在做這個文化推動。」

  對於這些林林總總的個性評價,只能說這雙熱愛吉他的「老皮鞋」一步一步地踏出厚實腳步。今日這座他心愛的島嶼、心愛的淡水小鎮上,如果有聽到些許吉他的旋律繚繞,多少是這雙又老、又黑、又有韌性的皮鞋所「留下的足跡」。


人物誌簡介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全紀錄的子計畫之一,於2012/8/1~2013/7/31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主任負責執行。該計畫總計拍攝了9位受訪者:林建盛紀榮達張建隆程許忠黃政德黃瑞茂劉秀美蔡以倫蔡葉偉(以姓名筆畫排序),以記錄他們在淡水的生活與事蹟。


人物誌列表

  1. 張建隆《我心中尚未崩壞的淡水》
  2. 林建盛《淡水禮餅獻》
  3. 黃政德《樂在琴衷》
  4. 程許忠《忠於本色》
  5. 紀榮達《守滬者》
  6. 劉秀美《國民美術之魂》
  7. 黃瑞茂《都市遊俠》
  8. 蔡以倫《香草街屋》
  9. 蔡葉偉《幼見區長》



版權資訊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整合計畫案
  • 策 劃/周彥文
  • 監 製/王慰慈
  • 作 者/淡江大學大傳系三年級
  • 執行總監/曾小玲
  • 執行單位/大傳系淡江電視台
  • 編 輯/何姿穎
  • 封面設計/許亞歷
  • 發 行 人/邱炯友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 傳真:(02)2620-9925
  • 電話:(02)2621-5656轉2305
  • 印刷日期/2013年6月22日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