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許忠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已重新導向自 阿忠哥)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人物
圖檔簡述:淡江大學大傳系同學採訪照片,為該專題之封面照片。
所有人: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20131123重建街產業文化小旅行導覽員:阿忠哥

簡介[編輯]

  程許忠,人稱阿忠哥,是熱衷文化資產傳承工作的淡水在地攝影師,30年來堅持只用傳統銀鹽軟片透過鏡頭記錄淡水2007年與妻子申請到將淡水第一漁港的荒廢加油站,改造成採用「淡水限定」黑白明信片布置而成的「記憶博物館」--淡水漁文影像館

  起初,攝影只是阿忠哥業餘的嗜好,因為高中時鄰座的同學參加了攝影社,而感到好奇開始漸漸接觸到相機,但因為當時經濟不允許,直到當兵完有了穩定的收入才開始積極發展這項興趣,就這樣開始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在他記錄淡水三十年來的過程中,他所感受的最大的衝擊,就是都市的氣息蔓延得太快,追趕過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頻率。淡水近年來的人口擴充速度極其快速,變化有好有壞。公共設施變得更完善,環境也更乾淨,但隨著高樓興起,許多淡水特有的美好卻沒有被保留下來,這都是眼睛所看得見的。但眼睛看不到的,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淡薄。

  拍了將近三十年淡水阿忠哥有個奇特的規矩:出了淡水就不拍照。因為他發現,每次到了一個讓人感動的地方,就會愛上那裡;而要將一個地方拍好,起碼得住個兩三年,在兩相取捨下,他決定專心將一個地方拍好。

  阿忠哥利用影像,保留了過去的記憶,記錄了現在的淡水。提到開創未來,他認為個人的力量有限,只希望利用影像的傳達,讓人可以看到淡水美好的一面,對這個地方的各種事物更加珍惜,這樣就夠了。他將攝影融入生活,將攝影當成一輩子的志業,不會計較照片會有多少報酬,因為他為他自己拍照,為淡水拍照!

  阿忠哥的老家是重建街8號的「許順記」街屋,外觀典雅是影視廣告、攝影寫生經常取材的地點。他在此生活、長大,深刻了解重建街上的老屋都是珍貴的文化資產,是淡水保有最完整的歷史的街區,且居民以老人居多,但政府卻為了拓寬馬路,計畫拆除整條重建街,是對文化資產最大的傷害,因此展開搶救行動。程許忠曾發起「站滿重建街」、「讚滿重建街」活動,用沉默表達對這條老街的不捨,吸引近千名網友義氣相挺,中南部網友甚至呼朋引伴北上為重建街按「讚」,並合唱重建街文學家王昶雄醫師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以歌詞中對故鄉美景的思念,表達保留重建街老屋階梯的訴求。在程許忠與在地居民努力下,道路拓寬計畫終於喊卡,完整保留重建街百年風貌,但程許忠深知要讓重建街永久保存,需要更多人走進老街、了解老街,體驗紅磚窄巷的老城區之美,因此與社區居民組成新北市淡水街道文化促進會,開辦「淡水重建街創意市集」,融入古早與現代創意文化,讓重建街成為名符其實的淡水文化重建之街。

紀錄片《忠於本色》[編輯]

紀錄片《忠於本色》[編輯]

  • 影片描述:《大淡水地區人物誌》4 2013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專訪[編輯]

  • 編撰:柯敬倫、呂懿娟、謝曉珊、王思穎、王亮博

忠於本攝-程許忠

  隨著交通的便捷,淡水成了台北人的後花園,不消一個小時便可以遠離喧囂,來到這塊保留濃厚歷史人文風貌的淨土。漫步老街新舊兼容的建築之間,看那火紅的夕陽於視野盡頭徐徐沉落,在與海的交融中放射出迷人的光暈之際,你可曾注意到,在老街的盡頭,有這麼一間有著白牆綠窗櫺,門前佇立著綠色復古大郵筒的「淡水漁業生活文化影像館」。這間「漁文影像館」的主人,就是人稱阿忠哥的程許忠先生。

  這間座落在夕陽餘暉裡與淡水八景之一的「漁港影堤」風光相輔相成的小木屋裡,陳列和販賣阿忠哥多年來在淡水紀錄的黑白攝影明信片,這一個溫馨精緻的小空間,可是他辛苦爭取多年的成果。原址的漁文館是舊漁港的油庫機房,因為喜歡在門口的小漁港拍照,在偶然的機會下發現了這個地方,於是毛遂自薦提了申請書, 經過2年多不斷向淡水漁會申請租借油庫機房受挫仍不放棄下,終於獲得淡水漁會首肯,並經他用心整理後開設現在的漁文館。

  起初,攝影只是阿忠哥業餘的嗜好,因為高中時,臨座的同學參加了攝影社,因為好奇開始漸漸接觸到相機,但因為當時經濟不允許,直到當兵完有了穩定的收入才開始積極發展這項興趣,就這樣開始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

  在開這個館之前,攝影一直都是阿忠哥的業餘嗜好,他打趣的說:「因為以前不好好念書,出了社會一直在不同的跑道打滾,有幾年的時間找不到一個適合的方向,但多出來很多時間。想著自己拍照的嗜好,就發現過去幾年當中,業餘的拍著拍著竟累積出不少東西。那我不就可以利用這樣的空檔,再稍加把勁為自己設立一點目標,看看能不能達到。沒想到我都可以階段性的達到,又剛好順利申請到這個館,就變成我現在這個工作,才發現這樣的工作自己做起來特別愉快輕鬆自在!」

  談到那些他所謂階段性的目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撞牆期。喜歡攝影的人都會面臨到找不到題材可以拍的問題。在記錄淡水的過程中,他曾經對自己質疑:「我最近手氣都不錯,出門都可以按到快門,但這樣的機會我可以維持多久?我可以持續半年嗎?」不過他就邊抱持著疑問,繼續的按下快門,突然間有一天就發現不知不覺已經超過半年之久,再度的反問了自己還有什麼主題可以拍攝?腦海裡源源不斷閃現著:「啊!我還有哪個阿伯沒幫他拍、哪個漁民的工作情況我想要去拍,還有好多好多!」所以阿忠哥不再為了主題而困擾,更沒有所謂的撞牆期,因為在這裡拍照,永遠都有新的人、新的故事在發生,他也堅信著一定還有他從未照見的角落,成為不斷鞭策自己按下快門的動力來源。

  首到漁文館的人,肯定會好奇,為什麼阿忠哥只拍黑白跟淡水為主?他說,彩色或黑白其實都好,只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他如此受到黑白影像所吸引,是因為它有一種寧靜的魅力、有種內斂的氣質,他的包容性比較大,因為抽離了色彩,當然也沒有了衝突,看照片的心情會比較平靜。在主題上也沒有特別的限制,就在淡水這塊土地每天睜開眼所看到的大大小小的人、事、物。每周定期到聖約翰科技大學攝影社授課的他,也分享了他的重在累積與享受攝影過程觀點:「我不會規定同學一定要設立主題材去拍攝,我覺得鼓勵他們把自己劃定一個區塊,在這個地域裡你什麼都拍,拍多了之後你自然而然就會有想法,開始會去思考這些照片的組合,如果你想要人物專題就把人物的照片挑出來,這樣子壓力比較不會那麼重!」他又說:「畢竟,拍照是人生最愉快的時刻,所以通常我出門拍照的時間也不長,一趟出去有時候可能只有十幾分鐘,拍了一個鏡頭就回來了,覺得累了、有點膩了就休息,反正在自己生活圈,一天可以出去好幾趟!譬如說,有時候店裡生意不好,外面的天氣卻不錯,這時什麼重要?當然是拍照!常常相機拿著,店門一關就出去拍照了,反正等按完快門後再回來苦守這間店也不遲,搞不好客人就上門了!」

  在阿忠哥攝影經驗裡,也不乏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攝影機常被認為是一種武器,在攝影者與被攝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相對剝奪的關係,但阿忠哥卻認為,拍照是結交朋友很好的利器。他笑談著有次朋友向他索取照片的經驗,他說:「我拍照很少經過人家同意,如果看到景色不錯,在路邊就給他“喀擦“一張!造成了很多的誤解,但奇妙的是,有些人可能經過十幾年後跑來我跟前說:『欸,你那張照片什麼時候洗給我?』我就會說:『你不是不喜歡被拍照嗎?』『可是我很想看看那時候的自己啦!歹勢啦拜託!』這個誤會也因此解開了。

  聊到會不會想特地去記錄非洲大草原或是中國山水的美景,他竟自豪的說:「阿忠哥只在淡水拍照!離開淡水後就不拍了!」他再娓娓的說,離開淡水就用眼睛看,如果外出的時候再帶著相機,要用淡水這樣的模式來拍那個地方,大概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根本就不用玩了!出去旅遊就是放鬆心情,吸收一些新奇的故事,如果真要到某個地方拍照,就一定要在那個地方長時間的住下來!也許幾個月或是一兩年,那樣才真的拍得到好照片。如果只是去個一天、兩天,那些都是浮光掠影罷了。那樣的照片既沒有內容、也沒有深度,更沒有故事!他拿起一張照片指向上面的老人說:「照片要有故事!我在這裡拍的每張照片,我都可以講出一個故事,這樣才有情感。不然你拍一個人,看到這是一個阿伯,但是他叫什麼名字?你不知道!住哪裡?不知道!更別提他的成長背景了!這些你都不知道,但因為我是在地人,我可以一直講、一直講……」

  對於現今隨身攝影器材發達,隨時上傳到自己的社群網路跟朋友分享變成人們出遊的習慣,但受限於阿忠哥的器材,也總是累積到30捲以上再做沖洗,看到照片可能又是三個月之後的事情了,但隔一段時間再度回顧這些照片,經過心情沉澱之後,不像即時性的的曇花一現,而是像品茶般回味餘韻的無窮。阿忠哥說自己其實對數位相機還不那麼習慣,不習慣即拍即看,也因為馬上拍、馬上看也馬上忘記,他形容底片給他的感覺,那種“喀擦“一聲,就像那種烙印打在底片上面,成功與失敗那都不重要了,因為按下快門的那刻一切已成定局,現在看跟五個月以後看都沒有差別,即使看了又能改變什麼,因為小鳥已經飛走了,剛剛那張沒拍到,也只是馬上失望而已。他像個小孩般張大眼且認真的說:「我拍照是很認真的唷!眼睛像獵人一樣注視著,頭腦在想機會點在哪,事件還沒發生的時候你要去等待、要去預測、要去捕捉,像數位相機那種拍了之後再來看,只會讓我分心,我按完快門、過片,就是下一張!很專注的!然後,看照片就是把底片沖出來,只要用放大鏡看著看著那個記憶又回來了,又是另一種心情了!」

  在他記錄三十年來淡水的過程中,他所感受的最大的衝擊,就是都市的氣息蔓延得太快,追趕過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頻率。淡水近年來的人口擴充速度極其快速,變化有好有壞。公共設施變得更完善,環境也更乾淨,但隨著高樓興起,許多淡水特有的美好卻沒有被保留下來,這都是眼睛所看得見的。但眼睛看不到的,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淡薄。阿忠哥感嘆的說:「其實以前這個鎮上的人大部分都認識,像我這一代的人,每天出門在路上最起碼都可以遇到三個認識的人,可以寒喧一下,現在因為人口擴充太快,生活步調比較緊張,地緣性也漸漸淡了。年輕的一輩彼此不認識的變得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淡水變得太都市化了。」所以阿忠哥便在店內發起了,國、中小學生免費寄明信片給老師的活動。他覺得,在網際網路發達的時代,利用書寫來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已經快被人所遺忘,甚至很多人已經鮮少書寫了。他希望透過寄明信片的活動,可以讓小孩子能夠保留書寫的傳統習慣,藉由寫封信感謝老師,用這張小小的明信片,創造力量也培養人際關係的互動。

  阿忠哥利用影像,保留了過去的記憶,記錄了現在的淡水。提到開創未來,他謙虛的說,他個人的力量有限,只希望利用影像的傳達,讓人可以看到淡水美好的一面,對這個地方的各種事物更加珍惜,這樣就夠了。他將攝影融入生活,將攝影當成一輩子的志業,不會計較照片會有多少報酬,因為他為他自己拍照,為淡水拍照!

  大部分的照片常常是偶發即時性的,有些是在腦海裡構思的,這就是阿忠哥所說的代表作,因為之前常在這裡拍照,卻捕捉不到如此的畫面,思考很久才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時間點能拍到,有天時間對了抓起相機就出門了!

  阿忠哥說:「這個地點對我來講有些意義,記得大概五歲的時候,我爸爸曾帶我來這個漁港邊,也就是這個拍照的地方,那時我站在這個位子看了漁港良久,那畫面到現在我都還記得,而也在二十幾年之後我拍下這張,任誰也沒想到,二十幾年之後我會在這個漁港邊開了一家漁文館。」


人物誌簡介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全紀錄的子計畫之一,於2012/8/1~2013/7/31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主任負責執行。該計畫總計拍攝了9位受訪者:林建盛紀榮達張建隆程許忠黃政德黃瑞茂劉秀美蔡以倫蔡葉偉(以姓名筆畫排序),以記錄他們在淡水的生活與事蹟。


人物誌列表

  1. 張建隆《我心中尚未崩壞的淡水》
  2. 林建盛《淡水禮餅獻》
  3. 黃政德《樂在琴衷》
  4. 程許忠《忠於本色》
  5. 紀榮達《守滬者》
  6. 劉秀美《國民美術之魂》
  7. 黃瑞茂《都市遊俠》
  8. 蔡以倫《香草街屋》
  9. 蔡葉偉《幼見區長》



版權資訊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整合計畫案
  • 策 劃/周彥文
  • 監 製/王慰慈
  • 作 者/淡江大學大傳系三年級
  • 執行總監/曾小玲
  • 執行單位/大傳系淡江電視台
  • 編 輯/何姿穎
  • 封面設計/許亞歷
  • 發 行 人/邱炯友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 傳真:(02)2620-9925
  • 電話:(02)2621-5656轉2305
  • 印刷日期/2013年6月22日



資料來源

參考資料[編輯]

相關頁面[編輯]

相關新聞[編輯]

相關連結[編輯]

文學家 文化工作者 許慧明
文史工作者 張建隆紀榮達羅文德蘇文魁
作家 舞鶴林良林輝焜王昶雄林蔚伶
書法家 張炳煌
詩人 汪李如月林其美李魁賢洪萬吉
歷史研究者 謝德錫
其他 蔡素芬鄭水龍張永智
台灣之最 乞丐之母 施照子
匠師 佛雕 邵來成
其他 李棗柴
技術人員 技手 富田四郎
改革人士 抗日 雷燦南
政治人物
里長 李宗文
副鎮長 李永熏
淡水鎮長 陳根旺鄭永富
街長 淡水街街長
廈門司法代書人會會長 蔣光農
總統 李登輝
總統夫人 李曾文惠
鎮長 杜麗水王慶賢
其他 白金泉張安樂盧宗興盧修一李獻鐘蔡錦賢鄭宇恩高永李宗卓陳家興
科學家 柯威霖
軍人 查爾斯‧謝朵沃斯
音樂家 作曲家 李雙澤
其他 金門王鍾成虎黃政德黃淵泉江文也李炳輝林生祥
茶家 陳廷堅
商人 陳有財許炳松李好生李江河林熊徵林謝罕見洪許俸洪維新紀秋水紀錦成施萬松施禎益許添財許添福鄭水梯鄭春生麥春福陳天錫李水清李永和林建盛王慶賢林平侯李奎璧郭水源
基督徒 牧師 連易宗駱先春
教育家 校長 居浩然居瀛玖張鳴謝隆盛陳淑女鄭嘉昌盧園有坂一世樓迎統張建邦
教師 柯設偕杜守正
教授 黃瑞茂蔡葉偉王慰慈黃建淳張家宜黃繁光施金水林信成盧明智李其霖林呈蓉梁景峰李乾朗
講師 蔡以倫
望族 汪明燦李祥奎
畫家 張萬傳莊武男李永沱林玉珠楊三郎楊進士
運動員 棒球選手 李桀郡王宸浩許聖杰顏淳浩
職業高爾夫球員 柯設偕杜守正
職業高爾夫球師 陳清水
其他 曾文鼎
歌手 張雨生胡德夫李建復楊弦楊祖珺
廚師 楊鄭錦文
醫生 歐陽培銓張洪蚶陳信雄李樹林
藝人 盧廣仲桂綸鎂
警界人物 山本正一
攝影師 蔡坤煌白雙爵程許忠馮文星張鑽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