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金海岸石滬群" 修訂間的差異
(→淡水石滬相片集) |
|||
(未顯示由 6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2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 | |||
− | |||
− | |||
− | |||
==簡介== | ==簡介== | ||
− | [[石滬]],亦有作「石扈」(英文有稱「stone tidal weir、Stone Fish Weir、stone weir、Fish Weir」,日文「石干見」<ref>[http://kaggilach.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5.html 認識三芝--三芝的石滬]</ref> | + | [[石滬]],亦有作「石扈」(英文有稱「stone tidal weir、Stone Fish Weir、stone weir、Fish Weir」,日文「石干見」<ref>[http://kaggilach.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5.html 認識三芝--三芝的石滬]</ref>)可追溯到清朝時期,石滬可以減緩海潮之害,形成海堤外的外堤,是臺灣海岸上最早的生態工法、早期沿岸漁民的生活經濟來源。石滬捕魚技術似「守滬待魚」,利用了魚類逐浪的特性與潮間的變化,將隨著漲潮游進石滬的魚群困在石滬中,退潮時,漁民拿著竹簍進到石滬捕魚,為早期[[淡水]]沿海重要的捕魚方式,且是使用在地石材建立的捕魚設施。 |
石滬建造之前要先有七、八個人以三到五年的時間,觀察三千多次潮水的漲退,才能設定石滬的高度、厚度及缺口位置。初建時,每三到五天還要潑灑大量的人類尿液,加速附著在石頭上的黑石牡蠣生長速度,穩固大石之間的連結;石滬內則要做數個人工漁礁,讓魚進來後,除了覓食外,尚有藏身之處。 | 石滬建造之前要先有七、八個人以三到五年的時間,觀察三千多次潮水的漲退,才能設定石滬的高度、厚度及缺口位置。初建時,每三到五天還要潑灑大量的人類尿液,加速附著在石頭上的黑石牡蠣生長速度,穩固大石之間的連結;石滬內則要做數個人工漁礁,讓魚進來後,除了覓食外,尚有藏身之處。 | ||
− | ==石滬分佈== | + | ===石滬分佈=== |
− | 早年[[淡水石滬]]相當壯觀,在[[沙崙]]、[[港子坪]]、[[洲子灣]]一帶規模最壯觀,淡水河口北岸、沙崙西北岬也佈滿石滬,[[漁人碼頭]]最尾端的海灘礁岸,漁民稱之為「'''石滬角'''」,石滬尾端的村莊稱「滬尾莊」,最早的地圖顯示沙崙一帶都屬滬尾莊,日治時期臺北州役更曾繪圖管理並標示滬主姓名。在人力捕撈的年代,淡水地區至少有20幾個石滬,集中在目前[[漁人碼頭]]木棧道附近海邊,是沿岸漁民生計來源之一。[[1980年]] | + | 早年[[淡水石滬]]相當壯觀,在[[沙崙]]、[[港子坪]]、[[洲子灣]]一帶規模最壯觀,淡水河口北岸、沙崙西北岬也佈滿石滬,[[漁人碼頭]]最尾端的海灘礁岸,漁民稱之為「'''石滬角'''」,石滬尾端的村莊稱「滬尾莊」,最早的地圖顯示沙崙一帶都屬滬尾莊,日治時期臺北州役更曾繪圖管理並標示滬主姓名。在人力捕撈的年代,淡水地區至少有20幾個石滬,集中在目前[[漁人碼頭]]木棧道附近海邊,是沿岸漁民生計來源之一。[[1980年]]代,前臺北縣政府闢建[[漁人碼頭]],整排石滬都被徵收廢除,只有碼頭區外側少數幾座保存下來,現今[[沙崙海水浴場]]和[[淡水第二漁港]]之間的沙崙石滬群,規模已不復見,仍可略見當時所圈起來的範圍。 |
依據淡江大學研究團隊於2015-2018年展開之調查,淡金海岸一帶現存石滬遺跡共有五處:淡水沙崙里石滬群、淡水興仁里石滬、淡水屯山里石滬群、三芝新庄里雙連石滬、石門德茂里麟山鼻石滬。 | 依據淡江大學研究團隊於2015-2018年展開之調查,淡金海岸一帶現存石滬遺跡共有五處:淡水沙崙里石滬群、淡水興仁里石滬、淡水屯山里石滬群、三芝新庄里雙連石滬、石門德茂里麟山鼻石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石滬與魚丸=== | ===石滬與魚丸=== | ||
行 34: | 行 15: | ||
與[[石滬]]相關的另一項[[淡水]]在地風味是炒珠螺,早年主要產地就是由臨近沙崙的[[石滬角]]撿拾,是早年淡水人重要的平常加菜方式之一。 | 與[[石滬]]相關的另一項[[淡水]]在地風味是炒珠螺,早年主要產地就是由臨近沙崙的[[石滬角]]撿拾,是早年淡水人重要的平常加菜方式之一。 | ||
− | == | + | ==淡水沙崙里石滬群== |
− | + | [[檔案:淡水沙崙石滬群.JPG|800px]] | |
− | + | ||
− | + | '''淡水沙崙石滬群''',位在[[淡水河]]北側岬角,鄰沙崙海水浴場及漁人碼頭第二漁港,日治時期為舊沙崙庄。是淡北海岸最大石滬漁場,日治時期登記有38口石滬,1981年因興建漁人碼頭,有7口石滬被徵收<ref>何昇樺,「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44。</ref>。在沙崙沙灘邊近期建了觀景平臺,並有沙崙石滬群的介紹,列有35口石滬與石滬名稱,是由澎湖科大李明儒提供之田野調查採集所得資料。35口石滬名稱如下: | |
+ | :*深滬、蹋仔、沙岸腳、新石滬、破深仔、第一淺滬、長深、硓𥑮、第二淺滬 | ||
+ | :*裂石、二淺、舊馬鞍、大石、新馬鞍、三角(北)、下滬、新下滬、鼻仔頭淺 | ||
+ | :*鼻仔頭深、豬母、枕頭、三角(南)、破蝦仔、豬公、下滬仔、魠仔、弄鼓深 | ||
+ | :*紅螺滬、大深、滬坪、下滬仔、六文錢、大滬、殺狗穴仔、新滬 | ||
− | ''' | + | '''公司田溪石滬魚場''',早期登記之石滬數量有7口,分布於公司田溪出海口左右岸,早期的港仔平、沙崙仔庄、大庄埔。 |
− | == | + | 隨著淡水開港通商,清法戰爭沈船、填石阻港造成泥沙淤積,近年來河口海岸因過度漁撈及水源污染,造成魚源枯竭,且因科技進步,動力漁船機取代舊式捕魚法,石滬漁法逐漸乏人問津、任其荒廢坍塌,加上地方開發和破壞,如今石滬已所剩無幾。為了發揚漁業文化傳承的使命、重現石滬之美,[[淡水區漁會]]在新北市政府的補助下將沙崙海域一座單邊石滬,修復成愛心形狀,推廣體驗活動,期望讓古老的智慧漁法,源遠流傳,並讓傳統漁業得以轉型,促進觀光發展。[[淡水區漁會]]並於[[2014年]]7月至8月期間舉辦「淡水石滬心記錄」攝影比賽[http://www.ts-fa.org.tw/event/?q=content/%E6%B4%BB%E5%8B%95%E8%BE%A6%E6%B3%95],以[[淡水區漁會]]轄區內新建置的沙崙石滬為攝影標的,涵蓋建築、人文、風景、生態等題材,以表現沙崙石滬之特色、精神。[http://www.ts-fa.org.tw/event/?q=content/%E6%B7%A1%E6%B0%B4%E7%9F%B3%E6%BB%AC%E5%BF%83%E8%A8%98%E9%8C%84%E6%94%9D%E5%BD%B1%E6%AF%94%E8%B3%BD%E7%B5%90%E6%9E%9C%E5%85%AC%E5%B8%83%E5%9B%89] |
− | |||
− | + | {{Youtube|guANUyw-5lM|600|center|淡水沙崙里石滬群介紹短片}} | |
− | <gallery widths=" | + | ===沙崙石滬相片集=== |
− | 檔案: | + |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
+ | 檔案:UAV石滬空拍-淡水沙崙.jpg|2016-03-04 淡水沙崙修復後的心型石滬空拍影像 | ||
</gallery> | </gallery> | ||
− | == | + | ==淡水興仁里石滬== |
− | + | '''下圭柔山溪、興化店溪石滬魚場''',早期登記有9口,其中[[洲子灣]]興仁社區以自然工法來重建淡水石滬,興仁石滬曾是北海岸二三十個石滬之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石滬,在颱風與巨浪的衝擊侵蝕下損壞。另有3口石滬被拆做羊稠子垃圾場的擋土石牆,近年因堆積過高加上海水沖刷已開始崩落,形成汙染<ref>[https://www.flickr.com/photos/koed2473/1603354548 061008-021義山石滬與羊調子垃圾場]</ref><ref>[http://erdb.epa.gov.tw/DataRepository/Facilities/LandFillDetail.aspx?REGISTRATIONNO=86092&FacilityName=%E5%8F%B0%E5%8C%97%E7%B8%A3%E6%B7%A1%E6%B0%B4%E9%8E%AE%E7%B0%A1%E6%98%93%E6%8E%A9%E5%9F%8B%E5%A0%B4&CountyId=65000&FacilityAddress=%E6%B7%A1%E6%B0%B4%E9%8E%AE%E7%BE%A9%E5%B1%B1%E9%87%8C%E7%BE%8A%E7%A8%A0%E5%AD%90&topic1=%E5%9C%B0&topic2=%E6%B1%A1%E6%9F%93%E9%98%B2%E6%B2%BB&subject=%E5%BB%A2%E6%A3%84%E7%89%A9%E8%99%95%E7%90%86 垃圾掩埋場明細資料]</ref>。 | |
− | {{Youtube| | + | {{Youtube|79xP5QlfHaY|600|center|淡水興仁里石滬介紹短片}} |
− | |||
− | + | ===興仁石滬紀錄片=== | |
+ | {{Youtube|fpfokSDLGUg|600|center|[[守滬情 傳承心-淡水興仁石滬]]}} | ||
+ | {{Youtube|A3brueQzpb8|600|center|[[滬里滬外-淡水興仁石滬的第二春]]}} | ||
− | === | + | ===興仁石滬相片集=== |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 ||
− | 檔案:UAV石滬空拍- | + | 檔案:UAV石滬空拍-淡水興仁.jpg|2016-03-03 淡水興仁里石滬空拍影像 |
− | File: | + | File:20150716興仁石滬.jpg|2015-07-16 遠眺淡水興仁石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allery> | </gallery> | ||
− | == | + | ==淡水屯山里石滬群== |
− | + | '''大屯溪石滬魚場''',溪口石滬、六塊厝石滬及大片頭石滬,早期登記有11口。其中屯山里[[六塊厝漁港]]附近海域,退潮時可見先民所築的「海上長城」,而依據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研究計畫所拍攝的紀錄片,受訪之當地耆老指出共有13口石滬,但個別石滬俗名可能會因為年代久遠或耆老的記憶差別,名稱、位置數量會略有不同,在李明儒的田野調查採計則有15口,名稱也有所差異。 | |
− | + | [[檔案:屯山十三口石滬.jpg|thumb|600px|left|分布於屯山[[六塊厝漁港]]至白沙灣一帶的13口石滬,在[[屯山人說故事]]中,由耆老講述每口石滬的名字(淡江大學賴惠如老師提供)。]] | |
− | + | {{Youtube|sJqBzde5oPI|600|center|淡水屯山里石滬群介紹短片}} | |
− | |||
− | |||
− | |||
− | |||
− | |||
− | + | ===屯山石滬紀錄片=== | |
+ | {{Youtube|YFHXyhUGhzE|600|center|[[屯山人說故事 _石滬]]}} | ||
+ | {{Youtube|ztMdRSKtBLs|600|center|[[滬回憶–淡水屯山石滬群]]}} | ||
− | == | + | ===屯山石滬六國語言宣傳短片=== |
− | 由淡江大學文學院與外語學院合作,針對「[[ | + | 由淡江大學文學院與外語學院合作,針對「[[屯山人說故事_石滬]]」紀錄片,取得淡江大學資傳系及屯山社區同意,由外語學院將其濃縮翻譯為六國語言版本的宣傳短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語:Stone weirs | |
{{Youtube1|ylXKOb6TCGU|400|right}} | {{Youtube1|ylXKOb6TCGU|400|right}} | ||
|| | || | ||
− | + | *西語:Presas de piedra | |
{{Youtube1|rdDxX3bnKkE|400|right}} | {{Youtube1|rdDxX3bnKkE|400|right}} | ||
|- | |- | ||
| | | | ||
− | + | *法語:L’empilement de pierres | |
{{Youtube1|3E5Y6E_qs4s|400|right}} | {{Youtube1|3E5Y6E_qs4s|400|right}} | ||
|| | || | ||
− | + | *德語:Stein-Reusen | |
{{Youtube1|yVAq6HoEW3k|400|right}} | {{Youtube1|yVAq6HoEW3k|400|right}} | ||
|- | |- | ||
| | | | ||
− | + | *日語:石滬(シーフ、石干見) | |
{{Youtube1|YKtLtm0eszM|400|right}} | {{Youtube1|YKtLtm0eszM|400|right}} | ||
|| | || | ||
− | + | *俄語:Каменные ограды | |
{{Youtube1|MqJ4WJo1tvQ|400|right}} | {{Youtube1|MqJ4WJo1tvQ|400|right}} | ||
|} | |} | ||
+ | |||
+ | ===屯山石滬相片集=== | ||
+ |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 ||
+ | 檔案:UAV石滬空拍-淡水屯山.jpg|2016-03-03 淡水屯山六塊厝漁港石滬空拍影像 | ||
+ | File:UAV石滬空拍-淡水屯山2.jpg|2016-03-03 淡水屯山六塊厝漁港石滬空拍影像 | ||
+ | </gallery> | ||
+ | |||
+ | ==三芝新庄里雙連石滬== | ||
+ | 三芝石滬群約有六至七座石滬,其中三芝雙連滬於[[2013年]]08月12日經公告為市定歷史建築<ref>[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FA1020800003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三芝新庄里石滬]【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f>。石滬座落於三芝番社後的海邊,舊石滬長度約300公尺,高度4尺,寬度從3尺到6尺不等,視潮流大小而定,所用石頭大可達千餘斤,小的有上百斤。石滬內要做數個人工漁礁─「魚巢」,是讓魚進到石滬內除了覓食外尚有藏身之處,如此,魚不會因為無藏身之處,而在退潮時離開石滬。 | ||
+ | |||
+ | {{Youtube|Lcm4ngaDtek|600|center|三芝新庄里雙連石滬簡介短片}} | ||
+ | |||
+ | ===三芝石滬紀錄片=== | ||
+ | {{Youtube|7wCxIVFjPAk|600|center|[[後花園-三芝雙連石滬]]}} | ||
+ | |||
+ | ===三芝石滬相片集=== | ||
+ |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 ||
+ | 檔案:UAV石滬空拍-三芝雙連.jpg|2016-03-02 空拍影像 | ||
+ | File:雙連滬剛修復.jpg|雙連滬剛修復之影像([[周正義]]提供) | ||
+ | File:雙連滬剛修復2.jpg|雙連滬剛修復之影像([[周正義]]提供) | ||
+ | File:雙連滬剛修復5.jpg|雙連滬剛修復之影像([[周正義]]提供) | ||
+ | File:雙連滬與賴呆2.jpg|雙連滬與賴呆([[周正義]]提供) | ||
+ | File:雙連滬修復落成活動1.jpg|三芝文化基金會在石滬落成所辦的活動([[周正義]]提供) | ||
+ | File:雙連滬修復落成活動2.jpg|三芝文化基金會在石滬落成所辦的活動([[周正義]]提供) | ||
+ | File:雙連滬修復落成活動3.jpg|三芝文化基金會在石滬落成所辦的活動([[周正義]]提供) | ||
+ | </gallery> | ||
+ | <gallery widths="200px" heights="300px"> | ||
+ | File:雙連滬剛修復3.jpg|雙連滬剛修復之影像([[周正義]]提供) | ||
+ | File:雙連滬剛修復4.jpg|雙連滬剛修復之影像([[周正義]]提供) | ||
+ | File:雙連滬與賴呆.jpg|雙連滬與賴呆([[周正義]]提供) | ||
+ | </gallery> | ||
+ | |||
+ | ==石門德茂里麟山鼻石滬== | ||
+ | 石門目前可見的石滬位於麟山鼻。麟山鼻海拔30.3公尺,位於德茂里海岸,當地居民稱之「鼻尾鼻」或「鼻尾頭」,日本時期稱「麟山鼻」。麟山鼻有大量火山遺跡「安山岩」。岬角北端形成石滬區,是北海岸少數還可以稍微看出規模的石滬,因魚源枯竭不易捕到魚,荒廢失修,石滬輪廓也因颱風風災及其他因素衝散毀壞,或者內部累積許多大型石頭而逐漸模糊。 | ||
+ | |||
+ | {{Youtube|kbra_FHtuNQ|600|center|石門德茂里麟山鼻石滬介紹短片}} | ||
+ | |||
+ | ===石門石滬相片集=== | ||
+ |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 ||
+ | 檔案:UAV石滬空拍-石門麟山鼻.JPG|2016-03-02 空拍影像 | ||
+ | 檔案:UAV石滬空拍-石門麟山鼻2.jpg|2016-03-02 空拍影像 | ||
+ | File:UAV石滬空拍-石門麟山鼻3.jpg|2016-03-02 空拍影像 | ||
+ | </gallery> | ||
+ | [[檔案:石門麟山鼻石滬.JPG|800px]]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 | *李明儒。《[https://www.penghu.gov.tw/ebook/home_02.jsp?intpage=1&serno=201110040003 漁滬文化的緣起與分佈:一個跨國際觀點的探索] | + | *李明儒。《[https://www.penghu.gov.tw/ebook/home_02.jsp?intpage=1&serno=201110040003 漁滬文化的緣起與分佈:一個跨國際觀點的探索]》(全文電子檔)。(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文化局,民98.04) |
− | *[[淡水古蹟博物館]] | + | *[[淡水古蹟博物館]]、遠足文化公司。《淡水尋寶記:博物淡水知識大考驗問答集》。(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遠足文化,民101.12) |
*[http://tamsuitour.pixnet.net/blog/post/97749238-淡水石滬歷史與相關美食典故 淡水石滬歷史與相關美食典故] | *[http://tamsuitour.pixnet.net/blog/post/97749238-淡水石滬歷史與相關美食典故 淡水石滬歷史與相關美食典故] | ||
*[http://blog.udn.com/freeman588/5677606 從淡水魚丸聊起北海岸那些石滬] | *[http://blog.udn.com/freeman588/5677606 從淡水魚丸聊起北海岸那些石滬] | ||
行 141: | 行 156: | ||
==相關連結== | ==相關連結== | ||
+ | {{Youtube|JU3zGyLZE_M|400|right|我們的島 第235集 石滬再現 (2003-12-15)}} | ||
+ | {{Youtube|bUNw3cMmrng|400|right|紅樹林有線新聞 新庄里石滬列歷史建築 保留先民捕魚智慧 (2013-08-16)}} |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article/a31_m.php 「里海」─ 人與海的結合]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article/a31_m.php 「里海」─ 人與海的結合] | ||
===淡水石滬相關連結=== | ===淡水石滬相關連結=== | ||
行 181: | 行 198: | ||
[[Category:景點]] | [[Category:景點]] | ||
+ | {{淡水地名導覽盒}} |
於 2024年8月7日 (三) 07:06 的最新修訂
目錄
簡介[編輯]
石滬,亦有作「石扈」(英文有稱「stone tidal weir、Stone Fish Weir、stone weir、Fish Weir」,日文「石干見」[1])可追溯到清朝時期,石滬可以減緩海潮之害,形成海堤外的外堤,是臺灣海岸上最早的生態工法、早期沿岸漁民的生活經濟來源。石滬捕魚技術似「守滬待魚」,利用了魚類逐浪的特性與潮間的變化,將隨著漲潮游進石滬的魚群困在石滬中,退潮時,漁民拿著竹簍進到石滬捕魚,為早期淡水沿海重要的捕魚方式,且是使用在地石材建立的捕魚設施。
石滬建造之前要先有七、八個人以三到五年的時間,觀察三千多次潮水的漲退,才能設定石滬的高度、厚度及缺口位置。初建時,每三到五天還要潑灑大量的人類尿液,加速附著在石頭上的黑石牡蠣生長速度,穩固大石之間的連結;石滬內則要做數個人工漁礁,讓魚進來後,除了覓食外,尚有藏身之處。
石滬分佈[編輯]
早年淡水石滬相當壯觀,在沙崙、港子坪、洲子灣一帶規模最壯觀,淡水河口北岸、沙崙西北岬也佈滿石滬,漁人碼頭最尾端的海灘礁岸,漁民稱之為「石滬角」,石滬尾端的村莊稱「滬尾莊」,最早的地圖顯示沙崙一帶都屬滬尾莊,日治時期臺北州役更曾繪圖管理並標示滬主姓名。在人力捕撈的年代,淡水地區至少有20幾個石滬,集中在目前漁人碼頭木棧道附近海邊,是沿岸漁民生計來源之一。1980年代,前臺北縣政府闢建漁人碼頭,整排石滬都被徵收廢除,只有碼頭區外側少數幾座保存下來,現今沙崙海水浴場和淡水第二漁港之間的沙崙石滬群,規模已不復見,仍可略見當時所圈起來的範圍。
依據淡江大學研究團隊於2015-2018年展開之調查,淡金海岸一帶現存石滬遺跡共有五處:淡水沙崙里石滬群、淡水興仁里石滬、淡水屯山里石滬群、三芝新庄里雙連石滬、石門德茂里麟山鼻石滬。
石滬與魚丸[編輯]
淡水魚丸的發展,源於早年淡水河口常有動物腐肉從中上游漂流而至,吸引鯊魚聚集,河口的石滬成為讓鯊魚擱淺或圍捕的好地方,鯊魚成為上等魚丸食材,淡水魚丸名聞遐邇,石滬成為淡水在地風味及土產生產地重要的一環。
石滬與珠螺肉[編輯]
與石滬相關的另一項淡水在地風味是炒珠螺,早年主要產地就是由臨近沙崙的石滬角撿拾,是早年淡水人重要的平常加菜方式之一。
淡水沙崙里石滬群[編輯]
淡水沙崙石滬群,位在淡水河北側岬角,鄰沙崙海水浴場及漁人碼頭第二漁港,日治時期為舊沙崙庄。是淡北海岸最大石滬漁場,日治時期登記有38口石滬,1981年因興建漁人碼頭,有7口石滬被徵收[2]。在沙崙沙灘邊近期建了觀景平臺,並有沙崙石滬群的介紹,列有35口石滬與石滬名稱,是由澎湖科大李明儒提供之田野調查採集所得資料。35口石滬名稱如下:
- 深滬、蹋仔、沙岸腳、新石滬、破深仔、第一淺滬、長深、硓𥑮、第二淺滬
- 裂石、二淺、舊馬鞍、大石、新馬鞍、三角(北)、下滬、新下滬、鼻仔頭淺
- 鼻仔頭深、豬母、枕頭、三角(南)、破蝦仔、豬公、下滬仔、魠仔、弄鼓深
- 紅螺滬、大深、滬坪、下滬仔、六文錢、大滬、殺狗穴仔、新滬
公司田溪石滬魚場,早期登記之石滬數量有7口,分布於公司田溪出海口左右岸,早期的港仔平、沙崙仔庄、大庄埔。
隨著淡水開港通商,清法戰爭沈船、填石阻港造成泥沙淤積,近年來河口海岸因過度漁撈及水源污染,造成魚源枯竭,且因科技進步,動力漁船機取代舊式捕魚法,石滬漁法逐漸乏人問津、任其荒廢坍塌,加上地方開發和破壞,如今石滬已所剩無幾。為了發揚漁業文化傳承的使命、重現石滬之美,淡水區漁會在新北市政府的補助下將沙崙海域一座單邊石滬,修復成愛心形狀,推廣體驗活動,期望讓古老的智慧漁法,源遠流傳,並讓傳統漁業得以轉型,促進觀光發展。淡水區漁會並於2014年7月至8月期間舉辦「淡水石滬心記錄」攝影比賽[1],以淡水區漁會轄區內新建置的沙崙石滬為攝影標的,涵蓋建築、人文、風景、生態等題材,以表現沙崙石滬之特色、精神。[2]
沙崙石滬相片集[編輯]
淡水興仁里石滬[編輯]
下圭柔山溪、興化店溪石滬魚場,早期登記有9口,其中洲子灣興仁社區以自然工法來重建淡水石滬,興仁石滬曾是北海岸二三十個石滬之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石滬,在颱風與巨浪的衝擊侵蝕下損壞。另有3口石滬被拆做羊稠子垃圾場的擋土石牆,近年因堆積過高加上海水沖刷已開始崩落,形成汙染[3][4]。
興仁石滬紀錄片[編輯]
興仁石滬相片集[編輯]
淡水屯山里石滬群[編輯]
大屯溪石滬魚場,溪口石滬、六塊厝石滬及大片頭石滬,早期登記有11口。其中屯山里六塊厝漁港附近海域,退潮時可見先民所築的「海上長城」,而依據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研究計畫所拍攝的紀錄片,受訪之當地耆老指出共有13口石滬,但個別石滬俗名可能會因為年代久遠或耆老的記憶差別,名稱、位置數量會略有不同,在李明儒的田野調查採計則有15口,名稱也有所差異。
屯山石滬紀錄片[編輯]
屯山石滬六國語言宣傳短片[編輯]
由淡江大學文學院與外語學院合作,針對「屯山人說故事_石滬」紀錄片,取得淡江大學資傳系及屯山社區同意,由外語學院將其濃縮翻譯為六國語言版本的宣傳短片。
|
|
|
|
|
|
屯山石滬相片集[編輯]
三芝新庄里雙連石滬[編輯]
三芝石滬群約有六至七座石滬,其中三芝雙連滬於2013年08月12日經公告為市定歷史建築[5]。石滬座落於三芝番社後的海邊,舊石滬長度約300公尺,高度4尺,寬度從3尺到6尺不等,視潮流大小而定,所用石頭大可達千餘斤,小的有上百斤。石滬內要做數個人工漁礁─「魚巢」,是讓魚進到石滬內除了覓食外尚有藏身之處,如此,魚不會因為無藏身之處,而在退潮時離開石滬。
三芝石滬紀錄片[編輯]
三芝石滬相片集[編輯]
雙連滬剛修復之影像(周正義提供)
雙連滬剛修復之影像(周正義提供)
雙連滬剛修復之影像(周正義提供)
雙連滬與賴呆(周正義提供)
三芝文化基金會在石滬落成所辦的活動(周正義提供)
三芝文化基金會在石滬落成所辦的活動(周正義提供)
三芝文化基金會在石滬落成所辦的活動(周正義提供)
石門德茂里麟山鼻石滬[編輯]
石門目前可見的石滬位於麟山鼻。麟山鼻海拔30.3公尺,位於德茂里海岸,當地居民稱之「鼻尾鼻」或「鼻尾頭」,日本時期稱「麟山鼻」。麟山鼻有大量火山遺跡「安山岩」。岬角北端形成石滬區,是北海岸少數還可以稍微看出規模的石滬,因魚源枯竭不易捕到魚,荒廢失修,石滬輪廓也因颱風風災及其他因素衝散毀壞,或者內部累積許多大型石頭而逐漸模糊。
石門石滬相片集[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 李明儒。《漁滬文化的緣起與分佈:一個跨國際觀點的探索》(全文電子檔)。(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文化局,民98.04)
- 淡水古蹟博物館、遠足文化公司。《淡水尋寶記:博物淡水知識大考驗問答集》。(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遠足文化,民101.12)
- 淡水石滬歷史與相關美食典故
- 從淡水魚丸聊起北海岸那些石滬
- 台灣古蹟學習知識庫-石滬
- ↑ 認識三芝--三芝的石滬
- ↑ 何昇樺,「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44。
- ↑ 061008-021義山石滬與羊調子垃圾場
- ↑ 垃圾掩埋場明細資料
- ↑ 三芝新庄里石滬【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相關頁面[編輯]
相關新聞[編輯]
- 2014-02-19 〈台北都會〉重現石滬景象 淡水今年擬修建【自由時報】
- 2014-02-19 〈台北都會〉三芝石滬 登錄為歷史建築【自由時報】
- 2014-05-31 淡水石滬漁村1日遊 600元超划算【中時電子報】
- 2014-06-01 〈台北都會〉淡水石滬群崩解 老漁夫盼再砌【自由時報】
- 2014-08-31 淡水重整石滬 修好一顆「心」【聯合新聞網】
- 2015-04-10 飛閱淡水 空拍捕捉石滬遺跡【中時電子報】
- 2015-04-10 〈台北都會〉淡大研究團隊 記錄十三口石滬文化【自由時報】
- 2015-04-10 北海岸石滬故事 6月線上能看【UDN】
相關連結[編輯]
淡水石滬相關連結[編輯]
- 淡水六塊厝石滬遺跡
- 2014 04 29 淡水屯山里藏石滬 社區歷史很有料(王嬿淳059)
- 雙心石滬在八里左岸
- 八里左岸也有雙心石滬喔【背包客棧】
- ◎傳承傳統漁法 沙崙石滬擬修復【淡水資訊網FB】
- 淡水沙崙的石滬角
- 洲子灣海岸石滬生態與老樹古屋淡水老街知性之行
- 本會辦理 淡水 石滬心 紀錄攝影比賽
- 重建海上長城-淡水興仁社區要讓洲子灣風華再現
- 淡水沙崙石滬角&滬尾的由來
- 淡水風情畫-石滬-【淡水文化基金會】
- 石滬的由來
- 六塊厝漁港.大屯溪〈魚梯〉.罟寮.石滬.百年古厝.慈玄宮
- 石滬角先民遺址【滬尾文史工作室】
- 20061213 潮起潮落之滬
- 2006 淡水石滬照片集/汪雨蒼
三芝石滬相關連結[編輯]
- 「三芝新庄里石滬」登錄為新北市歷史建築-新北市政府公報
- 三芝社區文化營造協會
- 新北市三芝區社區營造協會-周正義
- 三芝新庄里石滬
- 北縣文化景觀-三芝雙連石滬及石灰窯
- 認識三芝:三芝的石滬
- 三芝石滬留痕
- 三芝新庄里石滬、新莊潮江寺登錄歷史建築
- 小雞籠文史工作室
- 三芝新歷史建築-雙連石滬
- 從淡水魚丸聊起北海岸那些石滬
- 三芝鄉綠色地圖
石門石滬相關連結[編輯]
|
||
步道 | 三空泉登山步道.山仔頂登山步道.牛港稜登山步道.林美石磐步道.金色水岸.硬漢坡.楓樹湖登山步道.楓櫃斗湖登山步道.跤頭趺崙步道.賣菜崎古道.滬尾櫻花大道 | |
街道 | 淡水藝術村.巴拉卡公路.淡水老街.真理街.淡海新市鎮.重建街.馬偕街.貴陽街.鄧公路.淡水街.英專路.烽火段.七條通.三民街.三層厝街.清水街.學府里 | |
聚落 | 演戲埔腳.老梅庄.行忠社區.林仔社.頂圭柔山庄 | |
廣場 | 馬偕藝術銅像.觀潮藝術廣場 | |
鄰里 | 竹圍子.破布子腳.水源里.水碓仔.水碓里.正德里.民生里.民安里.民權里.永吉里.沙崙里.油車口.油車里.新北市淡水區.新民里.新生里.新春里.新興里.樹林.樹興里.清文里.賢孝里.竹圍里.竿蓁里.草東里.義山里.福德里.興仁里.大庄里.屯山里.文化里.幸福里.忠山里.忠寮里.崁頂里.長庚里.鄧公里.蕃薯里 | |
遺址 | 白砲台遺址 | |
隧道 | 櫻花隧道 | |
其他 | 石滬.石滬角.淡金海岸石滬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