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人物錄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本頁尚未完成,歡迎協助補充本頁內容。 目前本頁需要:淡水發展史中的重要人士, 本頁面條列淡水發展史中許多重要人士, 惟此名單並非經過任何甄選程序或滿足任何甄選條件所產生, 完全是由編寫者自行判斷其重要性而加入。 |
名單依出生年劃分,暫以每五十年為一個時期:
目錄
1600年~1649年
- 卡黎尼奧(Antonio Carreno de Valdes)(⁎⁍̴̛ᴗ⁍̴̛⁎):1626年自呂宋率軍入侵台灣,先至三貂角築城,名「聖地牙哥(San Diego)」;再入雞籠於社寮島(今和平島)築「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或名聖救主城。
- 郁永河(1645年-?):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由福州渡海來台採硫,返鄉後著成《裨海紀遊》一書,記述從福州經廈門、安平、淡水、北投,最後返回福州的採硫之行,生動描寫台灣當時的山川風物,成為研究台灣民族學與地理史的最佳文獻。
1650年~1699年
1700年~1749年
- 王 汧(ㄑㄧㄢ;qiān)(?-?):清朝官員,1724年至1729年擔任第一任淡水同知,任內為鞏固邊防,增建紅毛城圍牆及東、西、南、北、四座城門,今僅存南門。
- 李鼎成(?-?):是淡水望族忠寮燕樓李家來台開基祖。
1750年~1799年
1800年~1849年
- 洪騰雲(1814年-1899年):從事米郊(米行)生意,為人樂善好施,曾捐工助建大甲溪橋,亦曾捐建艋舺義倉、義塚。劉銘傳為期建造急公好義坊。
- Pedro Florentino(1815年-1884年):菲律賓籍的西班牙水手,因落海被救而定居淡水,極可能是近代第一個在淡水定居的外國人。
- 孤 拔(1827年-1885年):清法戰爭期間法國的海軍將領。
- 劉銘傳(1836年-1896年):台灣首任巡撫,1886年(光緒12)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滬尾礮臺。
- 約翰‧陶德(John Dodd)(1838年-1907年):台灣烏龍茶之父。
- 李春生(1838年-1924年):臺灣早期茶商、實業家、教會領袖、思想家、著作家。與淡水的馬偕牧師、寶順洋行的約翰‧陶德等人淵源頗深。
- 孫開華(1840年-1893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名將。
- 馬 偕(1844年-1901年):加拿大人,因來台傳教、行醫、推行教育而定居淡水,對台灣之宗教、醫療、教育有卓越之貢獻。
1850年~1899年
- 嚴清華(1852年-1909年):馬偕的第一個學生,也是北臺灣第一個基督徒。盡心傳教,並且對淡水、整個臺灣社會都頗有貢獻。
- 巴恩士(1853年-1892年):德國人,滬尾礮臺督造者;身後葬於淡水外僑墓園。
- 巴爾頓(1856年-1899年):英國蘇格蘭人,日治時期因來台協助建設自來水道工程,而被譽為台灣自來水之父。
- 吳輔卿(1856年-1927年):1925年擔任第二任淡水街長。
- 張聰明(1860年-1925年)
- 吳威廉(1861年-1923年):幫助馬偕傳教,北部基督長老教會的主要設計者。
- 李璋瑜(1862年-1932年):忠寮燕樓匠派之鼻祖,人稱「瑜師」,是忠寮燕樓李氏第三房李江中之孫,其父李懋實。
- 多田榮吉(1864年-?):日治時期淡水知名企業家、地方官員。終生為社會公益而努力。
- 雷俊臣(1867年-?):清末、日治時期的漢學教育家,曾擔任淡水公學校教師、淡水街第三任街長、街協議會員、淡水信用組合理事...等。
- 柯維思(1867年-1945年):柯維思(柯玖)為馬偕的學生、助理,後來與馬偕次女偕以利成婚,是北臺灣基督教長老會開創時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 洪以南(1871年-1927年):清淡水廳艋舺人,清治、日治期間知名詩人、達觀樓主(今淡水紅樓)、曾任淡水區長、首任淡水街長。
- 黃東茂(1876年-1929年):淡水知名實業家,人稱「五舍」;財力雄厚,事業包括石油、交通、牧場 …… 等;紅樹林水筆仔亦由黃氏自福建省鼓浪嶼引入栽植。
- 小竹德吉(1876年-1914年):滬尾公學校(今淡水國小)校長。
- 居 正(1876年-1951年):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家、法學家,淡江英專(今淡江大學)創辦人。
- 施坤山(1878年-1931年):清朝福建泉州同安縣,後為日治時期淡水地區的士紳、實業家,擔任淡水支廳巡查補。
- 于右任(1879年-1964年):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淡江大學第一任董事長居正的好友,為淡江大學題校訓「樸實剛毅」四字。
- 偕以利(1880年-1970年):馬偕(偕叡理牧師)之次女,人稱「平安婆」,夫婿柯維思(柯玖 1869-1945)是馬偕的學生兼助理。
- 偕叡廉(1882年-1969年):馬偕博士的獨子,曾陪伴他的父親到各地傳教旅行。
- 木下靜涯(1889年-1988年):,日本人,本名源重郎,致力傳統文人畫的近代化,對臺灣近代美術運動的影響,為淡水的近代美術史創造了一個美麗的開端。
- 有坂一世(1890年-1980年):日治時期淡水中學、淡水高等女學院校長,任內用心治校,打破歧視教育作法,使兩校獲文部省破天荒「認定」,有資格報考公立大學。
- 許 丙(1891年-1963年):淡水街竿蓁林人,日治時期政上人物,曾任臺灣總督府評議員、臺灣省政府顧問等職位。
- 洪炳南(1892年-1984年):淡水公學校校務,為光復後第一任校長。
- 杜聰明(1893年-1986年):滬尾北新庄人,臺灣首位醫學博士,高雄醫學院創辦人。
- 洪長庚(1893年-1966年):臺灣第一位眼科醫學博士,父親是淡水名詩人洪以南。
- 李奎璧(1894年-?):淡水紅樓建造者李貽和之三男,淡水第三任街長雷俊臣之婿。
- 周炳銘(1898年-1944年):創造節省能源的鋸屑竈。
- 施 乾(1899年-1944年):滬尾米市街人,畢生投入慈善志業,創辦「愛愛寮」作為乞丐救濟收容所,被尊稱為台灣乞丐之父。
1900年~1949年
- 柯設偕(1900年-1990年):馬偕外孫,教育家,除一生奉獻淡江中學外,也是台灣鄉土史學家、淡水教會的長老及主日學校長。
- 李棗柴(1901年-1988年):忠寮燕樓匠派傳人之一,人稱「紅棗師」,為李璋瑜長子,淡水、三芝、北投等地許多石造建築,多出自其手。
- 洪萬吉(1902年-1932年):喜好文藝,曾任萃英聯吟會會長。
- 張 鳴(1905年-1951年):宜蘭縣羅東鎮人,淡江英專創辦人。
- 張萬傳(1909年-2003年):淡水早期知名畫家,是老輩畫家中,取自淡水主題最多的畫家之一。
- 施禎益(1909年-1944年):淡水早期企業家施坤山的長子,將父親所建的施合發商行發展成為全臺灣屈指可數的大規模商行。
- 江文也(1910年-1983年):淡水人,音樂家且致力於台灣各地民歌資料的採集。
- 陳敬輝(1911年-1968年):畫家及美術教育家,亦參與建築設計和壁畫創作。強褓中即過繼給舅媽偕瑪連而成為馬偕外孫。
- 陳金獅(1911年-1992年):臺灣高爾夫球之父。
- 鄭永富(1914年-1995年):熱愛鄉土的淡水老鎮長。
- 王昶雄(1915年-2000年):淡水早期知名牙醫、作家。
- 李永沱(1921年-2005年):淡水早期知名素人畫家。
- 蔡坤煌(1922年-1994年):早期淡水衛生所主任、醫師,喜愛攝影,為淡水留下許多珍貴老照片。
- 李登輝(1923年-)
- 麥春福(1924年-2004年):淡水人,總統府前國策顧問,淡水麥家亦為淡水地方望族之一 ,曾任淡水鎮鎮民代表及代表會主席,在淡水政治、建設與教育皆有貢獻。
- 周明德(1924年-2016年):首位臺籍氣象官。
- 鍾肇政(1925年-2020年):小說家,在台灣文壇與葉石濤齊名,兩人被並稱為「北鍾南葉」。早年就讀淡江中學,小說《八角塔下》正是以淡江中學的生活為背景。
- 柯威霖(1927年-)
- 張建邦(1929年-2018年):淡江大學創辦人、曾任台北市議會議員、副議長、議長、交通部長。
- 呂良煥(1936年-):台灣男子高爾夫球史上最出色的球員之一,出身於經營中興巴士集團的淡水呂家。
- 李魁賢(1937年-):台灣本土第一位被提名諾貝爾獎的詩人。
- 陳天送(?年-2004年):淡水屯山人,新北市河川生態保育協會的創會會長,致力於家鄉的有機耕作與封溪護魚。
- 李雙澤(1949年-1977年):淡江大學校友,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催生者。
1950年~1999年
- 張建隆(1950年-):擁有個人工作室「淡水史田野工作室」,並著有《尋找老淡水》、《看見老台灣》、《看見老台灣:續篇》等書。
- 蘇文魁(1951年-):淡江中學校史館前館長,曾擔任台北縣政府文獻諮詢委員和歷史建築審查委員。
- 涂阿玉(1954年-):台灣史上最出色的女子高爾夫球員之一。
- 張雨生(1966年-1997年):澎湖人,知名音樂人,寫過「愛在淡水」的文章,歌曲創作有許多靈感來自淡水。
- 林生祥(1971年-):高雄美濃人,淡江大學校友,是歌手、樂手、作詞人也是作曲家,第一首創作歌曲《觀音的故鄉》。
- 周杰倫(1979年-):淡江中學音樂班,是知名歌手,且擔任過導演和主持人,在他所拍的《不能說的秘密》電影場景為他的母校。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