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蜑家棚"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行 44: | 行 44: | ||
[[category:聚落]][[category:消失的景點]] | [[category:聚落]][[category:消失的景點]] | ||
+ | {{淡水地方機構導覽盒}} |
於 2022年6月19日 (日) 04:25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聚落
簡介
淡水蜑家棚(蜑,音同蛋)指的是淡水捷運站後方,庄子內溪河口處搭建於水上的木造干闌式建築,一般民眾習慣形容其為水上人家。屬於廣東蜑民建築中的「柵」的居所類型,亦稱「水棚」或「蜑家棚」。
其建築外觀表雖然看似老舊,但是特殊的干闌式構造,在淡水河漲潮後遠看就像是漂浮在水面上,有如東南亞水岸常見的水上建築一般。
淡水蜑家棚是由在國共戰爭期間轉戰各地後,再由政府派船自法國管轄的越屬「富國島」,接返來台的一群粵籍廣府或客屬退伍軍人所建立。這些原籍廣東防城、古名欽州的合浦、廉州、靈山等「下四府」的老鄉們,基於漁撈作業與袍澤聚會的方便,自民國59年起,遷居到這塊原本無人居住的公有地上居住,最早居住於此的鄧姓人家仿照過去記憶中家鄉廣西「蜑(ㄉㄢ\)民」的臨水民居,搭建一棟又一棟的杆欄式居屋,維持類似原鄉生活的駕船放罟的傳統維生技能。
原本最後一位老榮民因房舍不堪使用,於2014年底搬走,而後經歷颱風損害,水利局勘驗後於2015年11月2日全面拆除,淡水蜑家棚正式走入歷史。
命名由來
「蜑家棚」一詞來自於原本其中一位住民,敘述其家鄉對於此種建築型態的通稱,另外,中國大陸北海一帶的人對於這種水上干闌建築也稱為「蜑家棚」。
蜑民
蜑家棚是蜑民的次要空間。蜑民的由來相傳為色目人或是蒙古人的後代。
元朝滅亡後,因遭到漢族的輕視與排擠,而流居水上,終身不得登岸。
現今分布於福建、廣東、香港、廣西一帶河海,其活困苦,晚近蜑民之職業以漁撈為主。
蜑民主要生活都在船上,幾乎是不上岸的。蜑家棚只作為臨時安置老人與小孩的空間使用。
蜑民的居所型態共有「屋」、「柵」、「簰」、「艇」等四種。
相關新聞
- 2004-07-03 淡水「水上人家」得搬遷 住戶無奈【TVBS】
- 2014-06-29 淡水蜑家棚 凋零剩3老兵【中時電子報】
- 2014-06-29 留一棟!爭取改造史蹟公園【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