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民歌" 修訂間的差異
小 |
|||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6 次修訂) | |||
行 2: | 行 2: | ||
==簡介== | ==簡介== | ||
− | 在1970年代之前,台灣年輕人喜愛的音樂主流為西洋音樂,[[校園民歌]]是[[1970年]] | + | 在1970年代之前,台灣年輕人喜愛的音樂主流為西洋音樂,[[校園民歌]]是[[1970年]]代之後在台灣興起的一類音樂。當時的台灣處在一個國內外動盪不安的情勢,國際地位日益低落,而青少年們仍沉浸在西式文化之中,在音樂這塊領域亦是如此。「舊上海」式風花雪月的歌曲,與日本及西洋的翻譯歌曲,仍是當時主流。而在這種氛圍之下,引發大專知識青年對民族的反思。加上台灣的歌曲走向沒有發展出自我特色指一味抄襲或是模仿,因此創作屬於「台灣人的歌曲」這種想法慢慢開始萌芽。 |
− | + | [[1971年]]3月12日由中國電視公司開播的音樂節目《金曲獎》,以「鼓勵國內創作歌曲」為主旨,開放作曲者與作詞者投稿,再邀歌星發表及演唱,觀眾票選優良歌曲,在當時造成相當大的轟動。 | |
− | + | [[1974年]]楊弦以余光中的詩作〈鄉愁四韻〉為詞譜曲,並於[[胡德夫]]的個人演唱會上發表。用吉他配合鋼琴與小提琴的方式來演奏,並邀請了余光中至現場觀賞。 | |
− | + | [[1975年]],陶曉清在中廣《熱門音樂》節目中,另闢一個「中西民歌」時段,介紹由台灣青年學子自行創作的歌謠。這些實驗性的歌曲,得到了聽眾的迴響喜愛,要求延長播出時間與次數。 | |
− | + | [[1975年]]6月6日,[[楊弦]]和[[胡德夫]]在台北中山堂,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前半場演唱英文歌曲,後半場則是以余光中的詩歌作為主軸。共計九首余氏詩作,經過譜曲後都收入進楊弦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內。這張專輯被公認為是第一張有資格稱作「民歌」的專輯。首版三萬張,於一個月內銷售一空,四個月內再版三次,足可見楊弦這場演唱會的影響力。楊弦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被視為是台灣現代民歌發展的開始,拉開了民歌運動的序幕。 | |
− | + | [[1976年]],在[[淡江大學]]的一場以西洋歌曲為主的唱會上,[[李雙澤]]在台上拋掉可樂瓶,拿起吉他開始唱起了自己的歌,史稱[[淡江事件]]。於是在李雙澤的高呼之下,「唱自己的歌」成為了國民運動,各種校園民歌的創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 |
+ | |||
+ | [[1981年]]至[[1983年]],天鼎傳播公司製播歌詞歌曲創作比賽節目《大學城》,由台灣電視公司播出,更帶動了台灣的校園民歌風潮。 | ||
+ | |||
+ | 在那個年代,無數的年輕學子用自己的歌喉唱出對於民族文化的追尋、鄉土的熱愛,唱出自己的歌曲,成為當時音樂的一股清流。發生在[[淡江大學]]的[[李雙澤]][[淡江事件]],間接引發校園民歌的流行。 | ||
− | |||
==相關頁面== | ==相關頁面== | ||
*[[李雙澤]] | *[[李雙澤]] | ||
行 23: | 行 26: | ||
[[Category:文化]] | [[Category:文化]] | ||
+ | {{淡水影音資料導覽盒}} |
於 2022年6月18日 (六) 22:36 的最新修訂
簡介[編輯]
在1970年代之前,台灣年輕人喜愛的音樂主流為西洋音樂,校園民歌是1970年代之後在台灣興起的一類音樂。當時的台灣處在一個國內外動盪不安的情勢,國際地位日益低落,而青少年們仍沉浸在西式文化之中,在音樂這塊領域亦是如此。「舊上海」式風花雪月的歌曲,與日本及西洋的翻譯歌曲,仍是當時主流。而在這種氛圍之下,引發大專知識青年對民族的反思。加上台灣的歌曲走向沒有發展出自我特色指一味抄襲或是模仿,因此創作屬於「台灣人的歌曲」這種想法慢慢開始萌芽。
1971年3月12日由中國電視公司開播的音樂節目《金曲獎》,以「鼓勵國內創作歌曲」為主旨,開放作曲者與作詞者投稿,再邀歌星發表及演唱,觀眾票選優良歌曲,在當時造成相當大的轟動。
1974年楊弦以余光中的詩作〈鄉愁四韻〉為詞譜曲,並於胡德夫的個人演唱會上發表。用吉他配合鋼琴與小提琴的方式來演奏,並邀請了余光中至現場觀賞。
1975年,陶曉清在中廣《熱門音樂》節目中,另闢一個「中西民歌」時段,介紹由台灣青年學子自行創作的歌謠。這些實驗性的歌曲,得到了聽眾的迴響喜愛,要求延長播出時間與次數。
1975年6月6日,楊弦和胡德夫在台北中山堂,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前半場演唱英文歌曲,後半場則是以余光中的詩歌作為主軸。共計九首余氏詩作,經過譜曲後都收入進楊弦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內。這張專輯被公認為是第一張有資格稱作「民歌」的專輯。首版三萬張,於一個月內銷售一空,四個月內再版三次,足可見楊弦這場演唱會的影響力。楊弦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被視為是台灣現代民歌發展的開始,拉開了民歌運動的序幕。
1976年,在淡江大學的一場以西洋歌曲為主的唱會上,李雙澤在台上拋掉可樂瓶,拿起吉他開始唱起了自己的歌,史稱淡江事件。於是在李雙澤的高呼之下,「唱自己的歌」成為了國民運動,各種校園民歌的創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1981年至1983年,天鼎傳播公司製播歌詞歌曲創作比賽節目《大學城》,由台灣電視公司播出,更帶動了台灣的校園民歌風潮。
在那個年代,無數的年輕學子用自己的歌喉唱出對於民族文化的追尋、鄉土的熱愛,唱出自己的歌曲,成為當時音樂的一股清流。發生在淡江大學的李雙澤淡江事件,間接引發校園民歌的流行。
相關頁面[編輯]
相關網站[編輯]
|
||
紀錄片 | 消逝中的香火─農曆八月二十沙崙拜門口.滬尾2017.滬里滬外-淡水興仁石滬的第二春.渠水溯源.後花園-三芝雙連石滬.擺渡 淡水河.銘仔袂去叨位.謎樣台灣:淡水.輿圖.觀音山的距離.滬回憶–淡水屯山石滬群.聆聽下游.滬尾傳真:張鑽傳鏡頭下的時代容顏.小島大歷史-再現聖薩爾瓦多城.我們在淡江的青春歲月 | |
歌曲 | 流浪到淡水.淡水的月光.校園民歌.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河邊春夢.淡水的雨.淡水舊情.淡水河邊.淡水暮色.淡水風雲 | |
影片 | 動畫 | 阿雄與悉達多 |
短片 | 飛閱文學地景-日落淡水河 | |
電視劇 | 青梅竹馬(電視劇) | |
電影 | 小畢的故事.我們的天空(電影).誰搞鬼上身 | |
戲劇 | 戰祭1884.西仔反傳說.聲樓霸市.淡水小鎮(戲劇) | |
攝影作品 | 蔡坤煌/攝影作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