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春福" 修訂間的差異
(新頁面: {{導覽條1|人物}} ==簡介== 總統府前國策顧問麥春福先生,生於1924年(民國13)2月9日,卒於2004年(民國93)5月4日,畢生勤樸坦蕩、樂善...) |
Masker0428 (對話 | 貢獻) |
||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6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導覽條1|人物}} | {{導覽條1|人物}} | ||
+ | |||
==簡介== | ==簡介== | ||
+ | [[麥春福]]([[1924年]]-[[2004年]]),前總統府國策顧問,生於[[1924年]](民國13)2月9日,卒於[[2004年]](民國93)5月4日,畢生勤樸坦蕩、樂善好施,不論從政、推動地方金融事業及參與地方公益均不遺餘力,在政經界享有盛名,並受地方民眾敬重,實為臺北縣(今新北市)舉足輕重、望重一方的大老。淡水麥家亦為[[淡水]]地方望族之一。 | ||
− | + | 先生出生於民風純樸的[[淡水]],於臺北市立成淵中學就學期間,以優異成績獲得免學費「特待生」禮遇,畢業後負笈日本取得日本近畿大學商業經營學士學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學成歸國後即進入淡水建築信用購買組合(今[[淡水第一信用合作社]])任職,[[1950年]](民國39)(時年二十六歲),投入地方政治,參加了[[淡水鎮]](今[[淡水區]])鎮民代表之選舉,結果高票當選,嗣連任三屆鎮民代表及一屆代表會主席。[[1958年]](民國47),更進而高票當選臺北縣(今新北市)議員。蟬聯七屆縣議員,期間並當選連任三屆副議長。在擔任民意代表期間,勤走基層、傾聽民意、為民喉舌,諸如建議政府建設[[淡水港]]為國際商港,與拓寬[[淡水]]至[[基隆]]的淡金公路、[[淡水]]至[[三芝]]的北新庄公路、[[淡水]]至臺北和[[淡水]]至小坪頂公路,促請縣府早日完成永和堤防與二重疏洪道堤防工程、開發林口特定區,以繁榮地方等,對爭取地方建設、促進地方繁榮不遺餘力。 | |
− | + | 民國四十年代,一般民眾對信用合作社並不了解,麥春福首創交易分配制度將利潤與社員、顧客共享;推行「一信式服務」以客為尊,注入企業經營文化;開辦幸福存款,提倡儲蓄。種種創舉,為[[淡水第一信用合作社]]的成長及往後的經營奠定深厚的基礎,規模是目前全國的信用合作社中最大。 | |
− | |||
+ | [[1966年]](民國55),先生在擔任議員期間即非常重視地方教育之發展,努力爭取改建全縣危險之國小教室以維護學童安全,並促成[[淡水國小]]、[[文化國小]]、[[淡水國中]]、興仁國小、[[水源國小]]等多所中、小學校舍之修建,更爭取臺灣省立淡水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在[[淡水]]建校,其對教育之貢獻不勝枚舉。 | ||
− | + | 先生獻身政壇長達五十一年,為整個臺北縣(今新北市)民眾的福祉而努力,一生致力推動合作事業、戮力經營[[淡水第一信用合作社]]、創辦一信幼稚園、創立福勝證券公司、建設大屯高爾夫球場,在事業有成之際,更創辦麥春福博愛基金會,照顧弱勢、回饋鄉里。先生處事慎謀能斷、為人謙恭厚道,「越飽的穗越低垂」正是其一生謙卑有禮、受人敬重之最佳寫照。 | |
− | :*[[ | + | ==參考資料== |
+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
+ | :*《[[續修淡水鎮志]]》,未刊本,([[淡水區公所]],2012) | ||
==相關網頁== | ==相關網頁== | ||
+ | :*[http://www.tamsui.org.tw/culture/133-2.htm 從淡水鎮走入淡水區 1946-2010淡水鎮的蛻變與發展/謝德錫] | ||
+ | :*[http://student.cyhs.tp.edu.tw/old_alumnus/cy-sca-html/l01-10/l01-10.htm 創會會長麥春福先生逝世 校友同聲哀悼] | ||
+ |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257 褒揚令-麥春福] | ||
+ | :*[http://luchifeng1978.pixnet.net/blog/post/33777359-淡水一信-%26-一信幼稚園 淡水一信 & 一信幼稚園] | ||
− | + | [[Category:人物]][[Category:商界人士]][[Category:政治界人士]][[Category:1924年出生]][[Category:2004年逝世]] | |
+ | {{淡水20世紀人物導覽盒}} |
於 2022年5月30日 (一) 01:53 的最新修訂
簡介[編輯]
麥春福(1924年-2004年),前總統府國策顧問,生於1924年(民國13)2月9日,卒於2004年(民國93)5月4日,畢生勤樸坦蕩、樂善好施,不論從政、推動地方金融事業及參與地方公益均不遺餘力,在政經界享有盛名,並受地方民眾敬重,實為臺北縣(今新北市)舉足輕重、望重一方的大老。淡水麥家亦為淡水地方望族之一。
先生出生於民風純樸的淡水,於臺北市立成淵中學就學期間,以優異成績獲得免學費「特待生」禮遇,畢業後負笈日本取得日本近畿大學商業經營學士學位。
學成歸國後即進入淡水建築信用購買組合(今淡水第一信用合作社)任職,1950年(民國39)(時年二十六歲),投入地方政治,參加了淡水鎮(今淡水區)鎮民代表之選舉,結果高票當選,嗣連任三屆鎮民代表及一屆代表會主席。1958年(民國47),更進而高票當選臺北縣(今新北市)議員。蟬聯七屆縣議員,期間並當選連任三屆副議長。在擔任民意代表期間,勤走基層、傾聽民意、為民喉舌,諸如建議政府建設淡水港為國際商港,與拓寬淡水至基隆的淡金公路、淡水至三芝的北新庄公路、淡水至臺北和淡水至小坪頂公路,促請縣府早日完成永和堤防與二重疏洪道堤防工程、開發林口特定區,以繁榮地方等,對爭取地方建設、促進地方繁榮不遺餘力。
民國四十年代,一般民眾對信用合作社並不了解,麥春福首創交易分配制度將利潤與社員、顧客共享;推行「一信式服務」以客為尊,注入企業經營文化;開辦幸福存款,提倡儲蓄。種種創舉,為淡水第一信用合作社的成長及往後的經營奠定深厚的基礎,規模是目前全國的信用合作社中最大。
1966年(民國55),先生在擔任議員期間即非常重視地方教育之發展,努力爭取改建全縣危險之國小教室以維護學童安全,並促成淡水國小、文化國小、淡水國中、興仁國小、水源國小等多所中、小學校舍之修建,更爭取臺灣省立淡水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在淡水建校,其對教育之貢獻不勝枚舉。
先生獻身政壇長達五十一年,為整個臺北縣(今新北市)民眾的福祉而努力,一生致力推動合作事業、戮力經營淡水第一信用合作社、創辦一信幼稚園、創立福勝證券公司、建設大屯高爾夫球場,在事業有成之際,更創辦麥春福博愛基金會,照顧弱勢、回饋鄉里。先生處事慎謀能斷、為人謙恭厚道,「越飽的穗越低垂」正是其一生謙卑有禮、受人敬重之最佳寫照。
參考資料[編輯]
相關網頁[編輯]
[折疊]
|
||
文學家 | 文化工作者 | 許慧明 |
文史工作者 | 張建隆.紀榮達.羅文德.蘇文魁 | |
作家 | 舞鶴.林良.林輝焜.王昶雄.林蔚伶 | |
書法家 | 張炳煌 | |
詩人 | 汪李如月.林其美.李魁賢.洪萬吉 | |
歷史研究者 | 謝德錫 | |
其他 | 蔡素芬.鄭水龍.張永智 | |
台灣之最 | 乞丐之母 | 施照子 |
匠師 | 佛雕 | 邵來成 |
其他 | 李棗柴 | |
技術人員 | 技手 | 富田四郎 |
改革人士 | 抗日 | 雷燦南 |
政治人物 | ||
里長 | 李宗文 | |
副鎮長 | 李永熏 | |
淡水鎮長 | 陳根旺.鄭永富 | |
街長 | 淡水街街長 | |
廈門司法代書人會會長 | 蔣光農 | |
總統 | 李登輝 | |
總統夫人 | 李曾文惠 | |
鎮長 | 杜麗水.王慶賢 | |
其他 | 白金泉.張安樂.盧宗興.盧修一.李獻鐘.蔡錦賢.鄭宇恩.高永.李宗卓.陳家興 | |
科學家 | 柯威霖 | |
軍人 | 查爾斯‧謝朵沃斯 | |
音樂家 | 作曲家 | 李雙澤 |
其他 | 金門王.鍾成虎.黃政德.黃淵泉.江文也.李炳輝.林生祥 | |
茶家 | 陳廷堅 | |
商人 | 陳有財.許炳松.李好生.李江河.林熊徵.林謝罕見.洪許俸.洪維新.紀秋水.紀錦成.施萬松.施禎益.許添財.許添福.鄭水梯.鄭春生.麥春福.陳天錫.李水清.李永和.林建盛.王慶賢.林平侯.李奎璧.郭水源 | |
基督徒 | 牧師 | 連易宗.駱先春 |
教育家 | 校長 | 居浩然.居瀛玖.張鳴.謝隆盛.陳淑女.鄭嘉昌.盧園.有坂一世.樓迎統.張建邦 |
教師 | 柯設偕.杜守正 | |
教授 | 黃瑞茂.蔡葉偉.王慰慈.黃建淳.張家宜.黃繁光.施金水.林信成.盧明智.李其霖.林呈蓉.梁景峰.李乾朗 | |
講師 | 蔡以倫 | |
望族 | 汪明燦.李祥奎 | |
畫家 | 張萬傳.莊武男.李永沱.林玉珠.楊三郎.楊進士 | |
運動員 | 棒球選手 | 李桀郡.王宸浩.許聖杰.顏淳浩 |
職業高爾夫球員 | 柯設偕.杜守正 | |
職業高爾夫球師 | 陳清水 | |
其他 | 曾文鼎 | |
歌手 | 張雨生.胡德夫.李建復.楊弦.楊祖珺 | |
廚師 | 楊鄭錦文 | |
醫生 | 歐陽培銓.張洪蚶.陳信雄.李樹林 | |
藝人 | 盧廣仲.桂綸鎂 | |
警界人物 | 山本正一 | |
攝影師 | 蔡坤煌.白雙爵.程許忠.馮文星.張鑽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