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啾埔" 修訂間的差異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 | |||
行 3: | 行 3: | ||
=[[烏啾埔]]= | =[[烏啾埔]]= | ||
− | + | [[烏啾埔]]是淡水[[五虎崗]]地形當中由河口方向算起第一崗的舊稱,大約位處今[[滬尾砲台]]、[[台灣高爾夫球場]]、[[埔頂]]以北地區,涵蓋範圍極大,一直為軍防要地。除清治時期所建[[滬尾砲台]]外,在「[[北門鎖鑰]]」東邊現今的高爾夫球場,是前清操兵場。早期一片曠野,烏啾、紅嘴佳令、雲雀等小鳥應有盡有,鳥啼玲瓏悅耳。烏啾的外貌如小型烏鴉,能驅逐猛禽「鳶」,導致間接地保護農家的家禽,為農民的良友。因而清治時期附近農民稱這塊操兵場為「[[烏啾埔]]」,滬尾砲台建後改稱「[[砲台埔]]」;該地乃是兵家必爭之地,瞭望廣闊,淡水河口之絕景皆在視野之內。 | |
− | 位於此崗上的知名景點有[[滬尾砲台]]、[[台灣高爾夫球場]]、[[一滴水紀念館]]。 | + | 位於此崗上的知名景點有[[滬尾砲台]]、[[台灣高爾夫球場]]、[[一滴水紀念館]]、[[雲門舞集淡水園區]]。 |
− | = | + | =知名景點之1:[[滬尾砲台]]= |
{{:滬尾砲台}} | {{:滬尾砲台}} | ||
− | = | + | =知名景點之2:[[台灣高爾夫球場]]= |
{{:台灣高爾夫球場}} | {{:台灣高爾夫球場}} | ||
− | = | + | =知名景點之3:[[一滴水紀念館]]= |
{{:一滴水紀念館}} | {{:一滴水紀念館}} | ||
+ | |||
+ | =知名景點之4:[[雲門舞集淡水園區]]= | ||
+ | {{:雲門舞集淡水園區}}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行 30: | 行 33: | ||
[[Category:地區]] | [[Category:地區]] | ||
+ | |||
+ | {{淡水自然景觀導覽盒}} | ||
+ | {{淡水自然景觀導覽盒}} |
於 2022年6月19日 (日) 05:16 的最新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地區烏啾埔[編輯]
烏啾埔是淡水五虎崗地形當中由河口方向算起第一崗的舊稱,大約位處今滬尾砲台、台灣高爾夫球場、埔頂以北地區,涵蓋範圍極大,一直為軍防要地。除清治時期所建滬尾砲台外,在「北門鎖鑰」東邊現今的高爾夫球場,是前清操兵場。早期一片曠野,烏啾、紅嘴佳令、雲雀等小鳥應有盡有,鳥啼玲瓏悅耳。烏啾的外貌如小型烏鴉,能驅逐猛禽「鳶」,導致間接地保護農家的家禽,為農民的良友。因而清治時期附近農民稱這塊操兵場為「烏啾埔」,滬尾砲台建後改稱「砲台埔」;該地乃是兵家必爭之地,瞭望廣闊,淡水河口之絕景皆在視野之內。
位於此崗上的知名景點有滬尾砲台、台灣高爾夫球場、一滴水紀念館、雲門舞集淡水園區。
知名景點之1:滬尾砲台[編輯]
簡介[編輯]
滬尾礮臺位在油車里油車口4號,今淡水高爾夫球場西側,面積26,711平方公尺。清法戰爭後,劉銘傳深知臺灣海防的脆弱及重要性,決定加強臺灣海防的建設並在各海口增建礮臺以利防禦。西元1886年(光緒12)劉銘傳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Lieut Max E. Hecht)負責督造,於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五處海口建造十座新式礮臺。其中,滬尾有兩座礮臺,一為「北門鎖鑰」即今日滬尾礮臺,另一為「保固東瀛」,今已不見其遺跡。巴恩士並透過英商怡和洋行向英國購買「阿姆斯脫朗」大礮31尊,全數安裝於這10座新礮臺上。1889年(光緒15)大礮安裝完竣後,滬尾礮臺未曾實際參與戰事,所以建築部分至今保存相當完整。
日治時期日軍撤走滬尾礮臺內的四門大礮,改將此地作為礮兵射擊的練習場,1918年日本人在砲臺東側建造號稱東洋第一的高爾夫球場,1928年在北邊建造淡水無線電收信所用於和東京、大阪、鹿兒島等地聯繫,顯示砲臺的軍事防衛功能逐漸消退。臺灣光復後,滬尾礮臺改由國軍駐防,民國74年(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類別為關塞,之後開放民眾參觀。
命名[編輯]
原本寫作滬尾砲臺,後來改作滬尾礮臺。
「礮」是「砲」的古字,先前為了便於閱讀辨識,沿用「砲」多年,2011年底依內政部規定改正,恢復古字用法。內政部公告國定古蹟正確名稱,明訂滬尾砲臺為滬尾「礮」臺,因此服務中心及內部相關簡介都已更名,原則上兩個字意義相同,就如同正體字與異體字差別,目前並無硬性規定要用哪一個字,兩者通用。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館長唐連成表示,1985年滬尾「砲」臺開放參觀以來,都使用「砲」字。另外,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崔成宗表示,「礮」的原始意義是古代用來攻戰的機石,屬於一種攻擊武器,創始於范蠡,意指駕著戰車以機器發送石頭,攻擊敵人;「砲」與「礮」通用,指兵器。「炮」字的讀音為ㄆㄠˊ,本義是燒烤、烤肉,卻常被誤用為「炮」臺。
設計者簡介[編輯]
劉銘傳所聘請的這位軍事專家後來葬在淡水外僑墓園中,墓碑上刻著(大清 欽賜雙寶三等第一寶星德國人巴恩士之墓)。這位巴恩士在西元1885年(光緒11)北洋武備學堂創立時,應聘擔任教習,因而與淮軍有接觸,並被推派來臺灣協助劉銘傳治理臺灣防禦工事,設計了當時臺灣地區數座重要的近代化礮臺,結果竟埋骨異鄉。
建築風格[編輯]
由於滬尾礮臺處於較高地勢,不易被察覺,加上礮臺外圍還有一道土垣圍護,隱密性佳,故易守難攻,是一座防禦性優越的暗礮臺,滬尾礮臺建造為矩形形狀,由外至內的結構分別是:
土垣[編輯]
又稱為母牆,礮臺的最外圍,堆成與礮臺約略等高的土堆,高約6.5公尺,具有遮蔽礮臺及加強防禦的功能。
壕溝[編輯]
將土垣和子牆區隔開來,提供類似護城河的作用。
營門(北門鎖鑰)[編輯]
礮臺唯一的出入口是東南方的營門,營門門額有光緒12年(1886年)重建完成時劉銘傳所題之「北門鎖鑰」四字,至今依然清晰可見。因礮臺是一座軍營而稱「營門」。
子牆[編輯]
為礮臺的主要壁體,以當時的昂貴鐵水泥修築而成,厚度達4.3公尺,最高達7公尺。
運彈坡[編輯]
為Y字型的斜坡,連結兩方砲座。當時以此坡來運輸彈藥。
砲座[編輯]
砲座呈圓弧形,兩座為一組,其間以甬道相通,配備「阿姆斯壯(ARMSTONG)後膛鋼砲」和「德製克魯伯大砲」,周圍壁體凹陷處為儲彈槽,砲口皆面對淡水河出海口。原有四座砲座,分別為十二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十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八吋克魯伯後膛砲二尊,現皆已不存。
置彈槽[編輯]
在砲座旁牆面砲彈形狀的洞,為從前砲彈的放置處。因「阿姆斯壯(ARMSTONG)後膛鋼砲」和「德製克魯伯大砲」的彈藥大小不同,所以不同種砲座旁之置彈槽尺寸也會不同。
神龕[編輯]
在置彈槽旁的正方形孔洞。據說於清代時為放置神明之處,放置的神明通常為武神(例:岳飛、關羽等),於民國初年則是放置通信設備。
被覆[編輯]
覆蓋在兵房上的泥土,質地柔軟,其上植草具有吸彈作用,被覆上立有兵房的通氣孔。
甬道[編輯]
礮臺之甬道為士兵寢室、儲藏室、辦公室、儲彈室及日常活動空間,甬道互相連通,兼具遇到砲擊時防衛之作用。
支撐洞[編輯]
在甬道中兩邊牆壁的長方形小洞。據說從前會插入木頭做為支撐士兵上下舖之用。
鐵水泥[編輯]
位於營門一進來旁邊的兩個圓桶狀的水泥模型,是當時所保留下來的「鐵水泥」,也就是現今的「水泥」。距今已有120年歷史。因當時鐵水泥是以木桶裝著從外國進口,此兩桶是當時沒使用而乾掉的水泥,故現今表面上仍有木桶的形狀。
廣場[編輯]
民國八十年(1991年)開始修復工程,修復時地坪開挖,礮臺內埕廣場挖掘出面積龐大舊有建築基礎、地坪與少數遺物。但年代和式樣尚待後續挖掘考證,目前採取現況保存,待考證完成後再修復。
相關影音[編輯]
|
|
交通地圖[編輯]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油車里中正路一段6巷34號
- 交通:搭乘捷運淡水線至淡水站→於公車站[捷運淡水站](位在捷運淡水站前,中正東路對面)轉紅26、880(前指南客運10路)或857→滬尾砲臺(忠烈祠球場)站下車,往斜坡上步行約10分鐘即可抵達。
- 讀取地圖中...
知名景點之2:台灣高爾夫球場[編輯]
簡介[編輯]
台灣高爾夫球場原稱為台灣高爾夫俱樂部(Taiwan Golf Country Club, TGCC),位於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2號,又稱老淡水高爾夫球場,或直接簡稱淡水高爾夫球場(「淡水球場」或「淡水老球場」),因臺語稱曠野為「埔」,所以又俗稱 「淡水球臺埔」,是臺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地處臺灣島西北隅淡水河口的小丘陵上,山明水秀、人文薈萃,與紅毛城、牛津學堂、基督書院等諸多歷史古蹟融合成一種特殊人文的文化,具有其歷史價值。自1919年(日本大正八年;民國八年)創立迄今已逾百年,歷經日本大正、昭和及中華民國三個年代,仍然維持其名稱為榮譽。臺灣出身的高爾夫球師門,屢次在國際性比賽獲勝,不但獎金可觀,且為國爭光,名利共享。國際高爾夫界人士們早已聞聽臺灣高爾夫界的「根」是「臺灣高爾夫俱樂部」。
1918年,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又是日本統治臺灣第24年,臺灣總督是明古二郎(第七任臺灣總督,陸軍大將),民政長官(即副總督)由下村宏擔任。是年八月初旬某日,臺灣銀行總裁櫻井鐵太郎經由淡水海關長原鶴次郎之推薦獲知滬尾砲台(或稱淡水舊砲台)「北門鎖鑰」東邊有一塊前清操兵場,於是相偕乘「手車仔」(黃包車之俗稱)前往查看,該操兵場裡除若干兵舍、火藥庫、掩蔽堤(俗稱「城岸」)等遺蹟外,還有烏啾、紅嘴佳令、雲雀等小鳥,清代農友俗稱這塊操兵場為「烏啾埔」。櫻井返回臺北後向下村長官建議將環境絕好的這塊滬尾砲台操兵場訂為高爾夫場地,而後未幾向地主(日本陸軍)辦理借用手續後,立刻雇用數十名工人開工整地。是年十月底完成六週球道及歇息屋一座,翌年(1919年)6月1日(日)淡水球埔舉行開幕典禮。
經歷太平洋戰爭洗禮,並配合日本軍國主義政策,淡水高爾夫球場儼然成為廢墟。1946年(民國35)元月,陳金獅先生由上海江灣高爾夫俱樂部返鄉,不忍看見這個美麗的球場繼續荒廢,就夥同陳火順、謝萬益二位舊同事至淡水鎮公所向鎮長杜麗水申請,從公所手中將這個當時一般人認為是廢地的球場接收過來,他們自費雇用一批工人開始整理該球場的東南區。柯遠芬(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王成章(高級參謀)與卓克涂淡水區長商量,邀請島內各地之愛好高爾夫人士參加討論募捐援助整修球埔事宜。臺籍名人林獻堂先生亦為募捐來賓其中之一。高雄望族陳啟川先生提供一部當時為臺灣獨一無二,具備引擎的刈草車支援。淡水球埔有幸地邂逅了「貴人」們,於是整修工作順順當當地進展。
相關賽事[編輯]
- 2015/10/01 ~ 10/04:第29屆 台灣名人賽暨三商盃邀請賽
交通資訊[編輯]
知名景點之3:一滴水紀念館[編輯]
簡介[編輯]
一滴水紀念館位於滬尾礮臺、淡水忠烈祠附近,2011年入選為淡水新八景之「埔頂攬勝」的景點之一。該棟日式建築原是日本福井縣的古民宅,是日本作家水上勉的父親水上覺治所蓋,於2005年由日本運抵臺灣重建,一來感念臺灣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捐助日本,二來鼓舞臺灣1999年因921大地震受災的災民重新站起來。其取名由來承自日本禪宗之思維,其含義有三:珍惜萬物資源、對遷臺重建過程的所有熱心之人所付出微小如一滴水之力的感謝,也引用水上勉說的「一滴水脈有無限可能」做命名。
1995年阪神大地震時,這棟古民宅很幸運地未遭毀壞,屋主為了讓震災受難的同鄉災民能有一個可以懷想當地共同回憶的地方,便把房子捐出。後來臺灣在1999年發生了921大地震,日本地區曾受阪神地震的受災居民感同身受,來臺協助災區重建工作,多年後在臺灣看到與當時家鄉同樣的場景,抱著鼓勵災民重新站起來的心情,日本的災民於是想把那棟曾經給他們鼓舞力量的日式古民宅移築到臺灣,希望將此一深深的祝福傳遞到臺灣。
2005年600餘根的房舍原木經歷3000公里運抵基隆,再搬移到了淡水。雖然在移築的過程中並不如想像中地順利,但是經過1年多的努力,在來自日本苦力群生力軍及台灣志工(當時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亦有參與)的攜手合作下,從組裝、上樑、覆瓦、砌牆,最後在2009年8月16日的擦亮古民家活動中,正式宣告日本古民家重建完成,並於2011年3月29日開館;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全棟建築以木頭樑柱、榫頭及竹編土牆來完成,沒有用任何一根釘子。
- 館外環境:
在古民家的主體建築重建完成之後,公所開始著手進行外部景觀的建設,在紀念館周圍置放了水上勉先生童話「BUNA青蛙從樹上下來」中的主角『青蛙』雕像(圖十五),讓文學意向隨處可得。隨著地形上下而設置的三處日本風味大門,做為一滴水紀念館的出入門戶。下面出口(圖十)以蜿蜒而上的平整坡道路面為主,走在其上可以窺見古民家的建築全風貌;從中間大門(圖十一)進入,可以明顯看見在民國99年時,由蔡葉偉鎮長所題名的一滴水紀念館石碑(圖十四);而從上面大門(圖十二)進入,印入眼簾的則是廣大的碎石廣場,以及一棟樸實素雅的日式屋舍,廣場上傍著小池塘、石橋及宮燈,雖然陳設簡單,卻不失清雅風味。
- 館內資訊:
一抵達入口便明顯地看見一滴水紀念館六大字的匾額,且在進入館內前必須先更換為拖鞋方可進入。一進到屋內從門外數來第三根,會看見一大黑柱,此黑柱是最長也是銜接最多橫樑的直柱(圖一),在日本文化中代表著父親,也就是一家之主的意思。而其中一柱頂的「棟札」則是古民家的身分證明,亦發現了水上覺治等三位棟樑師傅的簽名,它以紅布包裹的木牌記載著興建這棟建築師父的名字和年份,紅布外並纏繞著一雙上樑時將夾角部分剪斷的草鞋(圖二),其代表著落地生根,不再遷移之意。緊接著往前走可以一併看見建築模型(圖三)、榫頭銜接方式模擬模型(圖四)、日本古民家移築淡水大事紀(圖五)以及一滴水紀念館簡介珍珠板,其中此建築的榫頭銜接方式多達20幾種,而在大事紀中亦對一滴水紀念館的歷史、拆遷過程紀事,都清楚地描寫在此年表上!緊接著進入到鋪有榻榻米墊兩相鄰的格局內,其一是日本佛龕、茶道區,另一處則是日本的民家裡頭都習慣擺在屋中央的爐火(圖六),其功能除了取暖亦可熱湯,且房子上方有一個類似出風口的設計,則是要排出爐火所產生的一氧化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兩格局的中央有一窗以麻繩固定的竹編牆(圖七)!這是建築古法裡的鋼筋,是為了使土牆更強韌耐震。接著轉彎會先抵達水上勉文庫(圖八)才是陳舜臣文庫(圖九),裡頭皆擺放相關物品,值得一覽!
館內相關相片[編輯]
館外相關相片[編輯]
知名景點之4:雲門舞集淡水園區[編輯]
簡介[編輯]
雲門劇場,位於中央廣播電台淡水分台的舊址,左鄰台灣高爾夫球場與淡水忠烈祠、右鄰滬尾礮臺,由以「宜蘭厝」聞名的建築師黃聲遠設計,為臺灣首個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文化園區,占地1.5公頃,包括行政辦公室、技術工作坊、擁有450個座位的大劇院、2個排練室與可戶外演出的草坪。2010年12月20日,雲門舞集在臺北縣淡水鎮(今新北市淡水區)的新據點正式發給建照,2011年5月19日,雲門舞集新園區正式開工,後於2015年4月19日開幕,雕塑大師朱銘「白彩人間」系列雕塑展、攝影家劉振祥「雲門風景」攝影展同時開展。4月24日開始以「雲門2-春鬥2015」為開幕首演內容。
由林懷民先生所創辦的雲門舞集,原本在八里的排練場,於2008年發生火災,因此向臺北縣政府申請與簽約使用閒置空間建造雲門劇場。由雲門舞集自行籌措經費,籌備7年營建,以「夢的綠劇場」和「看樹、看海、看表演」的淡水地理特質結合藝術。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表示,雲門劇場不是在紀念雲門40多年的歷史,而是展望未來。這裡將不只是孕育雲門舞作的根據地,也要成為年輕藝術家的伸展臺。此據點日後將轉型為「淡水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並開放供遊客參觀,也將邀請其他團體到此演出,推動跨界合作的工作坊、講習會。
雲門劇場是臺灣第一個由民間捐助興建的表演藝術文化園區,由黃聲遠/田中央建築團隊規劃,謙虛地尊重四周的歷史意義與綠色地景,雲門劇場主建築緊鄰1886年清法戰爭後所建立的滬尾砲台,以及至今百年歷史的淡水高爾夫球場。舊中央廣播電台淡水分台的建築結構與外觀被完整保留,成為新舊融合的特殊形式。青銅屋頂、墨綠色的鋼材主結構以及淡綠的節能玻璃幃幕,亦在呼應周遭的林景;出簷設計、蛤肉玻璃、同時引進大量自然光,學習群山綠樹,雲門劇場努力成為一種會呼吸的建築。
簡史[編輯]
- 1973年 -- 雲門成立,成為華人地區第一個職業當代舞團,在臺灣及國際舞台巡演力累計上千場。
- 2008年 -- 雲門租賃16年,位於八里的鐵皮屋排練場意外火災,多年心血付之一炬,雲門基金會董事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尋地建造雲門永續基地。
- 2009年 -- 雲門通過促進參法審議與臺北縣政府(今新北市政府)簽訂合約,落腳淡水。
- 2010年 -- 12月20日,雲門舞集在臺北縣淡水鎮(今新北市淡水區)的新據點正式發給建照。
- 2011年 -- 5月19日,雲門舞集新園區正式開工。
- 2013年 -- 總計4,155筆國內外民間捐款,成就雲門劇場的新建工程。
- 2015年 -- 歷時7年又2個月,雲門劇場在淡水央廣舊址、山水之間開幕營運,開啟「雲門劇場元年」,時為雲門成立第42年。
相片集[編輯]
- 朱銘在雲門-白彩人間系列雕塑展 4/19-10/4
享譽國際的雕塑家朱銘先生,十五歲在故鄉苗栗拜李金川先生為師,學習傳統雕刻和廊宇繪畫。三十歲捨棄匠師生活,開始現代化藝術的探索,前往臺北拜師於楊英風先生門下,接受現代藝術的薰陶。
2007年描述庶民百態的“人間系列”創作產生,人稱朱銘的“人間修行”利用傳統藝術融入現代藝術形式,粗獷準確的刀法,質樸簡潔的造型,刪除細節,大量留白,是朱銘藝術的基本表現手法。朱銘與雲門同在1970年代崛起,情誼長達40年,祝賀雲門劇場開幕,朱銘先生慨然出借“白彩人間”系列作品在劇場戶外展出,親切歡迎各界訪客。
裝置藝術作品[編輯]
- 穿越:1992年至2008年,雲門租用八里觀音山下的一個廠房,作為排練場。洪永洪先生設計出以貨櫃為主體,簡樸實用的室內隔間。2008年排練場意外燒毀。這個浩劫倖存的貨櫃與原為鋼梁的H型鋼條,見證了那場大火,也紀念了八里的奮鬥歲月。穿過貨櫃,向前遠眺,可以看見淡水河對岸,曾經護佑雲門16年的觀音山。
- 宇宙之舞:2017(複合媒材,490 L,92W,92Hcm)旅美新銳藝術家董承濂,結合金工、現代科技和音樂律動的裝置藝術,牽引出宇宙和生命之間的獨特軌道
地圖資訊[編輯]
- 大眾運輸:
- 搭乘836至滬尾砲台(雲門劇場)站下車,步行3分鐘抵達雲門劇場
- 搭乘紅26至滬尾砲台(忠烈祠、球場) 站下車,沿中正路一段6巷林蔭大道步行10分鐘抵達雲門劇場
- 雲門演出接駁車:憑當日演出票券免費搭乘。乘車地點演出前在捷運淡水站2號出口右側;演出後在滬尾砲台前。往返捷運淡水站與雲門劇場,中途不停車,車程約15分鐘。約可容納60人
參考資料[編輯]
- 黃繁光,《風起雲湧時:首位臺籍氣象官周明德平生所見所聞》,(臺北縣: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9年1月),43。
相關頁面[編輯]
相關連結[編輯]
|
||
山崗 | 虎頭山.觀音山.淡水五虎崗.崎仔頂.大田寮.烏啾埔.埔頂 | |
平原 | 港子坪.關渡平原 | |
生態區 | 紅樹林.鼻仔頭史蹟生態區.紅樹林生態保護區 | |
沙灘 | 鼻頭崙.沙崙.洲子灣 | |
河川 | 淡水河.黃金瀑布.樹梅坑溪 | |
植物 | 水筆仔.金花石蒜 |
|
||
山崗 | 虎頭山.觀音山.淡水五虎崗.崎仔頂.大田寮.烏啾埔.埔頂 | |
平原 | 港子坪.關渡平原 | |
生態區 | 紅樹林.鼻仔頭史蹟生態區.紅樹林生態保護區 | |
沙灘 | 鼻頭崙.沙崙.洲子灣 | |
河川 | 淡水河.黃金瀑布.樹梅坑溪 | |
植物 | 水筆仔.金花石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