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鑽傳" 修訂間的差異
(→相關影片) |
|||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4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TocF}} | {{TocF}} | ||
− | {{導覽條1|人物}} | + | {{短網址|https://reurl.cc/rgKpOy}}|{{導覽條1|人物}}|前往:[[張鑽傳/攝影作品|攝影作品]] |
− | [[檔案:張鑽傳.jpg|thumb| | + | [[檔案:張鑽傳.jpg|thumb|250px|right|{{檔案:張鑽傳.jpg}}]] |
− | [[檔案:張鑽傳醫師夫婦.jpg|thumb| | + | [[檔案:張鑽傳醫師夫婦.jpg|thumb|250px|right|{{檔案:張鑽傳醫師夫婦.jpg}}]] |
==簡介== | ==簡介== | ||
− | [[張鑽傳]]([[1926年]]9月10日-[[1998年]]12月4日),生於[[ | + | [[張鑽傳]]([[1926年]]9月10日-[[1998年]]12月4日),生於[[淡水街]](今[[淡水區]])小坪頂,[[1949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任臺大醫院內科及小兒科主治醫師。張鑽傳生性淡泊名利,1952年放棄臺大醫院的高薪,請調故里於[[淡水衛生所]]服務鄉民。1955年張鑽傳於[[淡水]]開業,為[[淡江醫院]]院長,是淡水最早期的內兒科醫師,以走路或騎機器腳踏車的方式,穿梭在大街小巷裡,親赴病家看診,因此被淡水鎮民取了個綽號叫「[[囝仔張]]」。熱心致力於臺灣早期醫療服務的張醫師,1967年當選為臺北縣醫師公會第十屆理監事。 |
− | + | 除了習醫有成外,注重健康的張醫師,工作閒暇之餘,延續在中學期間受過嚴格的田徑訓練,平時吊單槓鍛鍊筋骨、跑步、游泳樣樣精通。另外,張醫師更發揮研究精神,鑽研電子電路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例如利用體溫感應的自動電源控制系統。而張鑽傳最重要的興趣,就是對於早期[[淡水]]的紀錄具有莫大貢獻的攝影作品。 | |
− | 一肩扛醫藥箱,另一肩扛攝影器材,張醫師熱愛拍照也重視保存,長時間利用影像紀錄淡水的今昔面貌變遷,包含淡水市街常民生活、祭典活動、交通發展、農漁業營生、古蹟文化地景等,在在以行動展現對於家鄉的關懷,紀實影像就是最真實的生命歷史見證。1962年張醫師以「淡水忠烈祠」作品得到臺北新生報主辦-臺灣風景名勝攝影比賽佳作,1969年與[[蔡坤煌]]醫師號召同好籌組「[[滬尾攝影學會]] | + | 一肩扛醫藥箱,另一肩扛攝影器材,張醫師熱愛拍照也重視保存,長時間利用影像紀錄淡水的今昔面貌變遷,包含淡水市街常民生活、祭典活動、交通發展、農漁業營生、古蹟文化地景等,在在以行動展現對於家鄉的關懷,紀實影像就是最真實的生命歷史見證。1962年張醫師以「淡水忠烈祠」作品得到臺北新生報主辦-臺灣風景名勝攝影比賽佳作,1969年與[[蔡坤煌]]醫師號召同好籌組「[[滬尾攝影學會]]」,致力於推廣紀錄淡水風貌,並累積參加學會影展、數次獲得冠軍與金牌獎項的成果。1970年張鑽傳獨創「光點攝影技法」,利用暗房技巧將景物以馬賽克方式呈現,為尚無電腦特效時的創舉。張醫師對攝影的熱愛一直持續到退休後,1997年於[[國父紀念館]]展出「蛻變中的淡水」個展,其中「火車吃水」、「烈祠松濤」二幅作品被收納為館藏。同年滬尾古砲臺「北門鎖鑰」規劃整建,永久陳列展示張醫師十一幅珍貴的史蹟攝影作品。 |
− | + | 1998年3月闔家赴日旅遊後,張鑽傳罹患急性白血症,12月4日病逝,享壽73歲。為紀念這一位紀錄淡水變遷最早、最完整的攝影家,[[1999年]]3月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淡水風貌-張鑽傳攝影紀念展」並發行圖錄(已絕版)。 | |
− | == | + | ==[[張鑽傳/攝影作品|攝影作品]]== |
− | + | {{:張鑽傳/攝影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影片== | ==相關影片== | ||
− | {{Youtube| | + | <table> |
+ | <tr> | ||
+ | <td>{{Youtube|XSJ9RO3mQ98|700|center|滬尾傳真:張鑽傳鏡頭下的時代容顏<br>1999年3月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淡水風貌-張鑽傳攝影紀念展」,表彰一位花了超過50年的時間記錄淡水小鎮風貌轉變的攝影師。人稱「囝仔張」的張鑽傳畢業於臺大醫學院後,於1952年回鄉行醫,往診之餘他拾起相機記錄熟悉的故鄉「淡水」,他的作品真實記錄淡水從50年代到90年代末的轉變,透過他的攝影,我們才能一窺今日已不復見的滬尾景象,可說是「淡水城市紀錄者」、「鄉土攝影師」。本片結合張鑽傳醫師50年來的攝影成果、家人與攝影同好的回憶,介紹張鑽傳及他的藝術志業、對淡水的真摯熱愛及歷史情懷。<br>}}</td> | ||
+ | </tr> | ||
+ | <tr> | ||
+ | <td>[[檔案:1997年張鑽傳醫師受訪畫面.jpg|thumb|700px|left|{{檔案:1997年張鑽傳醫師受訪畫面.jpg}}]]</td> | ||
+ | <tr> | ||
+ | </table> | ||
==資料來源== | ==資料來源== | ||
行 110: | 行 34: | ||
*[[滬尾攝影學會]] | *[[滬尾攝影學會]] | ||
*[[蔡坤煌]] | *[[蔡坤煌]] | ||
+ | *[[淡江醫院]] | ||
==相關連結== | ==相關連結== | ||
行 118: | 行 43: | ||
[[Category:醫學界人士]][[Category:1926年出生]][[Category:1998年逝世]] | [[Category:醫學界人士]][[Category:1926年出生]][[Category:1998年逝世]] | ||
+ | {{淡水20世紀人物導覽盒}} |
於 2023年4月2日 (日) 01:23 的最新修訂
• 短網址:https://reurl.cc/rgKpOy|•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人物|前往:攝影作品
簡介[編輯]
張鑽傳(1926年9月10日-1998年12月4日),生於淡水街(今淡水區)小坪頂,1949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任臺大醫院內科及小兒科主治醫師。張鑽傳生性淡泊名利,1952年放棄臺大醫院的高薪,請調故里於淡水衛生所服務鄉民。1955年張鑽傳於淡水開業,為淡江醫院院長,是淡水最早期的內兒科醫師,以走路或騎機器腳踏車的方式,穿梭在大街小巷裡,親赴病家看診,因此被淡水鎮民取了個綽號叫「囝仔張」。熱心致力於臺灣早期醫療服務的張醫師,1967年當選為臺北縣醫師公會第十屆理監事。
除了習醫有成外,注重健康的張醫師,工作閒暇之餘,延續在中學期間受過嚴格的田徑訓練,平時吊單槓鍛鍊筋骨、跑步、游泳樣樣精通。另外,張醫師更發揮研究精神,鑽研電子電路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例如利用體溫感應的自動電源控制系統。而張鑽傳最重要的興趣,就是對於早期淡水的紀錄具有莫大貢獻的攝影作品。
一肩扛醫藥箱,另一肩扛攝影器材,張醫師熱愛拍照也重視保存,長時間利用影像紀錄淡水的今昔面貌變遷,包含淡水市街常民生活、祭典活動、交通發展、農漁業營生、古蹟文化地景等,在在以行動展現對於家鄉的關懷,紀實影像就是最真實的生命歷史見證。1962年張醫師以「淡水忠烈祠」作品得到臺北新生報主辦-臺灣風景名勝攝影比賽佳作,1969年與蔡坤煌醫師號召同好籌組「滬尾攝影學會」,致力於推廣紀錄淡水風貌,並累積參加學會影展、數次獲得冠軍與金牌獎項的成果。1970年張鑽傳獨創「光點攝影技法」,利用暗房技巧將景物以馬賽克方式呈現,為尚無電腦特效時的創舉。張醫師對攝影的熱愛一直持續到退休後,1997年於國父紀念館展出「蛻變中的淡水」個展,其中「火車吃水」、「烈祠松濤」二幅作品被收納為館藏。同年滬尾古砲臺「北門鎖鑰」規劃整建,永久陳列展示張醫師十一幅珍貴的史蹟攝影作品。
1998年3月闔家赴日旅遊後,張鑽傳罹患急性白血症,12月4日病逝,享壽73歲。為紀念這一位紀錄淡水變遷最早、最完整的攝影家,1999年3月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淡水風貌-張鑽傳攝影紀念展」並發行圖錄(已絕版)。
攝影作品[編輯]
河海營生[編輯]
淡水街區[編輯]
異國風情[編輯]
祭典文化[編輯]
農村生活[編輯]
相關影片[編輯]
資料來源[編輯]
相關頁面[編輯]
相關連結[編輯]
|
||
文學家 | 文化工作者 | 許慧明 |
文史工作者 | 張建隆.紀榮達.羅文德.蘇文魁 | |
作家 | 舞鶴.林良.林輝焜.王昶雄.林蔚伶 | |
書法家 | 張炳煌 | |
詩人 | 汪李如月.林其美.李魁賢.洪萬吉 | |
歷史研究者 | 謝德錫 | |
其他 | 蔡素芬.鄭水龍.張永智 | |
台灣之最 | 乞丐之母 | 施照子 |
匠師 | 佛雕 | 邵來成 |
其他 | 李棗柴 | |
技術人員 | 技手 | 富田四郎 |
改革人士 | 抗日 | 雷燦南 |
政治人物 | ||
里長 | 李宗文 | |
副鎮長 | 李永熏 | |
淡水鎮長 | 陳根旺.鄭永富 | |
街長 | 淡水街街長 | |
廈門司法代書人會會長 | 蔣光農 | |
總統 | 李登輝 | |
總統夫人 | 李曾文惠 | |
鎮長 | 杜麗水.王慶賢 | |
其他 | 白金泉.張安樂.盧宗興.盧修一.李獻鐘.蔡錦賢.鄭宇恩.高永.李宗卓.陳家興 | |
科學家 | 柯威霖 | |
軍人 | 查爾斯‧謝朵沃斯 | |
音樂家 | 作曲家 | 李雙澤 |
其他 | 金門王.鍾成虎.黃政德.黃淵泉.江文也.李炳輝.林生祥 | |
茶家 | 陳廷堅 | |
商人 | 陳有財.許炳松.李好生.李江河.林熊徵.林謝罕見.洪許俸.洪維新.紀秋水.紀錦成.施萬松.施禎益.許添財.許添福.鄭水梯.鄭春生.麥春福.陳天錫.李水清.李永和.林建盛.王慶賢.林平侯.李奎璧.郭水源 | |
基督徒 | 牧師 | 連易宗.駱先春 |
教育家 | 校長 | 居浩然.居瀛玖.張鳴.謝隆盛.陳淑女.鄭嘉昌.盧園.有坂一世.樓迎統.張建邦 |
教師 | 柯設偕.杜守正 | |
教授 | 黃瑞茂.蔡葉偉.王慰慈.黃建淳.張家宜.黃繁光.施金水.林信成.盧明智.李其霖.林呈蓉.梁景峰.李乾朗 | |
講師 | 蔡以倫 | |
望族 | 汪明燦.李祥奎 | |
畫家 | 張萬傳.莊武男.李永沱.林玉珠.楊三郎.楊進士 | |
運動員 | 棒球選手 | 李桀郡.王宸浩.許聖杰.顏淳浩 |
職業高爾夫球員 | 柯設偕.杜守正 | |
職業高爾夫球師 | 陳清水 | |
其他 | 曾文鼎 | |
歌手 | 張雨生.胡德夫.李建復.楊弦.楊祖珺 | |
廚師 | 楊鄭錦文 | |
醫生 | 歐陽培銓.張洪蚶.陳信雄.李樹林 | |
藝人 | 盧廣仲.桂綸鎂 | |
警界人物 | 山本正一 | |
攝影師 | 蔡坤煌.白雙爵.程許忠.馮文星.張鑽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