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金海岸石滬群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編輯]

  石滬,亦有作「石扈」(英文有稱「stone tidal weir、Stone Fish Weir、stone weir、Fish Weir」,日文「石干見」[1])可追溯到清朝時期,石滬可以減緩海潮之害,形成海堤外的外堤,是臺灣海岸上最早的生態工法、早期沿岸漁民的生活經濟來源。石滬捕魚技術似「守滬待魚」,利用了魚類逐浪的特性與潮間的變化,將隨著漲潮游進石滬的魚群困在石滬中,退潮時,漁民拿著竹簍進到石滬捕魚,為早期淡水沿海重要的捕魚方式,且是使用在地石材建立的捕魚設施。

  石滬建造之前要先有七、八個人以三到五年的時間,觀察三千多次潮水的漲退,才能設定石滬的高度、厚度及缺口位置。初建時,每三到五天還要潑灑大量的人類尿液,加速附著在石頭上的黑石牡蠣生長速度,穩固大石之間的連結;石滬內則要做數個人工漁礁,讓魚進來後,除了覓食外,尚有藏身之處。

石滬分佈[編輯]

  早年淡水石滬相當壯觀,在沙崙港子坪洲子灣一帶規模最壯觀,淡水河口北岸、沙崙西北岬也佈滿石滬,漁人碼頭最尾端的海灘礁岸,漁民稱之為「石滬角」,石滬尾端的村莊稱「滬尾莊」,最早的地圖顯示沙崙一帶都屬滬尾莊,日治時期臺北州役更曾繪圖管理並標示滬主姓名。在人力捕撈的年代,淡水地區至少有20幾個石滬,集中在目前漁人碼頭木棧道附近海邊,是沿岸漁民生計來源之一。1980年代,前臺北縣政府闢建漁人碼頭,整排石滬都被徵收廢除,只有碼頭區外側少數幾座保存下來,現今沙崙海水浴場淡水第二漁港之間的沙崙石滬群,規模已不復見,仍可略見當時所圈起來的範圍。

  依據淡江大學研究團隊於2015-2018年展開之調查,淡金海岸一帶現存石滬遺跡共有五處:淡水沙崙里石滬群、淡水興仁里石滬、淡水屯山里石滬群、三芝新庄里雙連石滬、石門德茂里麟山鼻石滬。

石滬與魚丸[編輯]

  淡水魚丸的發展,源於早年淡水河口常有動物腐肉從中上游漂流而至,吸引鯊魚聚集,河口的石滬成為讓鯊魚擱淺或圍捕的好地方,鯊魚成為上等魚丸食材,淡水魚丸名聞遐邇,石滬成為淡水在地風味及土產生產地重要的一環。

石滬與珠螺肉[編輯]

  與石滬相關的另一項淡水在地風味是炒珠螺,早年主要產地就是由臨近沙崙的石滬角撿拾,是早年淡水人重要的平常加菜方式之一。

淡水沙崙里石滬群[編輯]

淡水沙崙石滬群.JPG

  淡水沙崙石滬群,位在淡水河北側岬角,鄰沙崙海水浴場及漁人碼頭第二漁港,日治時期為舊沙崙庄。是淡北海岸最大石滬漁場,日治時期登記有38口石滬,1981年因興建漁人碼頭,有7口石滬被徵收[2]。在沙崙沙灘邊近期建了觀景平臺,並有沙崙石滬群的介紹,列有35口石滬與石滬名稱,是由澎湖科大李明儒提供之田野調查採集所得資料。35口石滬名稱如下:

  • 深滬、蹋仔、沙岸腳、新石滬、破深仔、第一淺滬、長深、硓𥑮、第二淺滬
  • 裂石、二淺、舊馬鞍、大石、新馬鞍、三角(北)、下滬、新下滬、鼻仔頭淺
  • 鼻仔頭深、豬母、枕頭、三角(南)、破蝦仔、豬公、下滬仔、魠仔、弄鼓深
  • 紅螺滬、大深、滬坪、下滬仔、六文錢、大滬、殺狗穴仔、新滬

  公司田溪石滬魚場,早期登記之石滬數量有7口,分布於公司田溪出海口左右岸,早期的港仔平、沙崙仔庄、大庄埔。

  隨著淡水開港通商,清法戰爭沈船、填石阻港造成泥沙淤積,近年來河口海岸因過度漁撈及水源污染,造成魚源枯竭,且因科技進步,動力漁船機取代舊式捕魚法,石滬漁法逐漸乏人問津、任其荒廢坍塌,加上地方開發和破壞,如今石滬已所剩無幾。為了發揚漁業文化傳承的使命、重現石滬之美,淡水區漁會在新北市政府的補助下將沙崙海域一座單邊石滬,修復成愛心形狀,推廣體驗活動,期望讓古老的智慧漁法,源遠流傳,並讓傳統漁業得以轉型,促進觀光發展。淡水區漁會並於2014年7月至8月期間舉辦「淡水石滬心記錄」攝影比賽[1],以淡水區漁會轄區內新建置的沙崙石滬為攝影標的,涵蓋建築、人文、風景、生態等題材,以表現沙崙石滬之特色、精神。[2]

  • 影片描述:淡水沙崙里石滬群介紹短片
  • 影片來源:YouTube


沙崙石滬相片集[編輯]

淡水興仁里石滬[編輯]

  下圭柔山溪、興化店溪石滬魚場,早期登記有9口,其中洲子灣興仁社區以自然工法來重建淡水石滬,興仁石滬曾是北海岸二三十個石滬之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石滬,在颱風與巨浪的衝擊侵蝕下損壞。另有3口石滬被拆做羊稠子垃圾場的擋土石牆,近年因堆積過高加上海水沖刷已開始崩落,形成汙染[3][4]

  • 影片描述:淡水興仁里石滬介紹短片
  • 影片來源:YouTube


興仁石滬紀錄片[編輯]


興仁石滬相片集[編輯]

淡水屯山里石滬群[編輯]

  大屯溪石滬魚場,溪口石滬、六塊厝石滬及大片頭石滬,早期登記有11口。其中屯山里六塊厝漁港附近海域,退潮時可見先民所築的「海上長城」,而依據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研究計畫所拍攝的紀錄片,受訪之當地耆老指出共有13口石滬,但個別石滬俗名可能會因為年代久遠或耆老的記憶差別,名稱、位置數量會略有不同,在李明儒的田野調查採計則有15口,名稱也有所差異。

分布於屯山六塊厝漁港至白沙灣一帶的13口石滬,在屯山人說故事中,由耆老講述每口石滬的名字(淡江大學賴惠如老師提供)。
  • 影片描述:淡水屯山里石滬群介紹短片
  • 影片來源:YouTube


屯山石滬紀錄片[編輯]


屯山石滬六國語言宣傳短片[編輯]

  由淡江大學文學院與外語學院合作,針對「屯山人說故事_石滬」紀錄片,取得淡江大學資傳系及屯山社區同意,由外語學院將其濃縮翻譯為六國語言版本的宣傳短片。

  • 英語:Stone weirs

  • 西語:Presas de piedra

  • 法語:L’empilement de pierres

  • 德語:Stein-Reusen

  • 日語:石滬(シーフ、石干見)

  • 俄語:Каменные ограды

屯山石滬相片集[編輯]

三芝新庄里雙連石滬[編輯]

  三芝石滬群約有六至七座石滬,其中三芝雙連滬於2013年08月12日經公告為市定歷史建築[5]。石滬座落於三芝番社後的海邊,舊石滬長度約300公尺,高度4尺,寬度從3尺到6尺不等,視潮流大小而定,所用石頭大可達千餘斤,小的有上百斤。石滬內要做數個人工漁礁─「魚巢」,是讓魚進到石滬內除了覓食外尚有藏身之處,如此,魚不會因為無藏身之處,而在退潮時離開石滬。

  • 影片描述:三芝新庄里雙連石滬簡介短片
  • 影片來源:YouTube


三芝石滬紀錄片[編輯]


三芝石滬相片集[編輯]

石門德茂里麟山鼻石滬[編輯]

  石門目前可見的石滬位於麟山鼻。麟山鼻海拔30.3公尺,位於德茂里海岸,當地居民稱之「鼻尾鼻」或「鼻尾頭」,日本時期稱「麟山鼻」。麟山鼻有大量火山遺跡「安山岩」。岬角北端形成石滬區,是北海岸少數還可以稍微看出規模的石滬,因魚源枯竭不易捕到魚,荒廢失修,石滬輪廓也因颱風風災及其他因素衝散毀壞,或者內部累積許多大型石頭而逐漸模糊。

  • 影片描述:石門德茂里麟山鼻石滬介紹短片
  • 影片來源:YouTube


石門石滬相片集[編輯]

石門麟山鼻石滬.JPG

參考資料[編輯]

  1. 移至 認識三芝--三芝的石滬
  2. 移至 何昇樺,「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44。
  3. 移至 061008-021義山石滬與羊調子垃圾場
  4. 移至 垃圾掩埋場明細資料
  5. 移至 三芝新庄里石滬【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相關頁面[編輯]

相關新聞[編輯]

相關連結[編輯]

  • 影片描述:我們的島 第235集 石滬再現 (2003-12-15)
  • 影片來源:YouTube
  • 影片描述:紅樹林有線新聞 新庄里石滬列歷史建築 保留先民捕魚智慧 (2013-08-16)
  • 影片來源:YouTube

淡水石滬相關連結[編輯]

三芝石滬相關連結[編輯]

石門石滬相關連結[編輯]

[折疊]
步道 三空泉登山步道山仔頂登山步道牛港稜登山步道林美石磐步道金色水岸硬漢坡楓樹湖登山步道楓櫃斗湖登山步道跤頭趺崙步道賣菜崎古道滬尾櫻花大道
街道 淡水藝術村巴拉卡公路淡水老街真理街淡海新市鎮重建街馬偕街貴陽街鄧公路淡水街英專路烽火段七條通三民街三層厝街清水街學府里
聚落 演戲埔腳老梅庄行忠社區林仔社頂圭柔山庄
廣場 馬偕藝術銅像觀潮藝術廣場
鄰里 竹圍子破布子腳水源里水碓仔水碓里正德里民生里民安里民權里永吉里沙崙里油車口油車里新北市淡水區新民里新生里新春里新興里樹林樹興里清文里賢孝里竹圍里竿蓁里草東里義山里福德里興仁里大庄里屯山里文化里幸福里忠山里忠寮里崁頂里長庚里鄧公里蕃薯里
遺址 白砲台遺址
隧道 櫻花隧道
其他 石滬石滬角淡金海岸石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