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尾小學校禮堂"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7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3 次修訂)
行 1: 行 1:
 
{{導覽條2|景點|古蹟}}
 
{{導覽條2|景點|古蹟}}
[[檔案:滬尾小學校禮堂.jpg|400px|thumb|{{檔案:滬尾小學校禮堂.jpg}}]]
+
[[檔案:俯視滬尾小學校禮堂.JPG|400px|thumb|{{檔案:俯視滬尾小學校禮堂.JPG}}]]
 
+
[[檔案:滬尾小學校禮堂.jpg|350px|thumb|{{檔案:滬尾小學校禮堂.jpg}}]]
 +
{{Youtube|2ZST_Z8L7Ms|350|right|古蹟修復等經費 滬尾小學校貼告示維護}}
 
==簡介==
 
==簡介==
  [[滬尾小學校禮堂]]為新北市市定古蹟,位在[[七條通]],[[淡水區]][[建設街]]1巷7號。[[2006年]]8月11日經公告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種類為禮堂。
+
  [[滬尾小學校禮堂]]為新北市市定古蹟,位在[[七條通]],[[淡水區]]建設街1巷7號,範圍為淡水段[[砲台埔]]小段24-5地號。[[2006年]]8月11日經公告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種類為禮堂。日治時期全臺各地設置專供日本人學童就學的小學校,[[1899年]]3月16日依照臺灣總督府官制告示第30號,於臺北縣管內開設了[[滬尾尋常高等小學校|滬尾小學校]],座落在芝蘭三堡[[滬尾街]]土地名為[[三層厝街]]的民家暫時作為校舍使用,後因建築物日漸頹圮敗壞且不敷使用,因而於[[1905年]](明治38)在原址新建校舍。有別於[[滬尾公學校]](現今的[[淡水國小]])專收臺灣人子弟;[[滬尾小學校]]的學生主要為在臺就職或定居的日本家庭的適齡兒童。
 
 
  [[1898年]](明治31)7月敕令第180號發布了「[[臺灣總督府小學校官制]]」,開始在全台年各地設置專供日本人學童就學的小學校;隔年([[1899年]])3月16日依照臺灣總督府官制告示第30號,於臺北縣管內開設了[[滬尾尋常高等小學校|滬尾小學校]],座落在芝蘭三堡[[滬尾街]]土地名為[[三層厝街]]的民家暫時作為校舍使用,後因建築日漸頹圮敗壞且不敷使用,因而於[[1905年]](民治38)在原址新建校舍。
 
  
  [[滬尾尋常高等小學校|滬尾小學校]]就是為了日本學童就學方便,所以就選在日本人聚落之旁及淡水人市街的北邊,今文化路北側與[[重建街]]西邊,這區域清代原屬兵士墓地,沒有漢人開墾使用而成荒地。後來,鄰近小學校西側或南邊的地方就有[[淡水公會堂]]、[[稻荷社]]及[[淡水社]]等,是一完整的日本人社區。
+
  [[滬尾尋常高等小學校|滬尾小學校]]就是為了日本學童就學方便,而選在日本人聚落之旁及淡水人市街的北邊,今文化路北側與[[重建街]]西邊創校,這區域清代原屬兵士墓地,沒有漢人開墾使用而成荒地。後來,鄰近小學校西側或南邊的地方就有[[淡水公會堂]]、稻荷社及[[淡水社]]等,是一完整的日本人社區。
  
  禮堂結構採用磚造形式與西式木屋架,主體建築為長約14.5米、寬約11米之長方形空間,屋頂構造形式為切妻造(雙斜式),主構造為磚造載重牆,外牆附有壁柱,短向山牆面各有兩根而長向立面各四根,四個立面合計有十根扶壁柱;基座同樣為紅磚砌成,約有六排磚造的高度,柱頭則外塗水泥砂漿。東、西向立面的扶壁柱與扶壁柱之間有混凝土的拱圈,中間有柱心石,拱圈內塗上水泥砂漿並開設門窗。為日治初期紅磚砌造公共建物校舍的典型代表之一。學校禮堂建在小山坡上,視野角度絕佳,見證當時淡水這一區域之建設發展。
+
  禮堂結構採用磚造形式與西式木屋架,主體建築為長約14.5米、寬約11米之長方形空間,屋頂構造形式為切妻造(雙斜式),主構造為磚造載重牆,外牆附有壁柱,短向山牆面各有兩根而長向立面各四根,四個立面合計有十根扶壁柱;基座同樣為紅磚砌成,約有六排磚造的高度,柱頭則外塗水泥砂漿。東、西向立面的扶壁柱與扶壁柱之間有混凝土的拱圈,中間有柱心石,拱圈內塗上水泥砂漿並開設門窗。為日治初期紅磚砌造公共建物校舍的典型代表之一。學校禮堂建在小山坡上,視野角度絕佳,見證當時[[淡水]]這一區域之建設發展。
  
  [[1912年]](明治45)3月因行政區域改正,公告改名為「[[滬尾尋常高等小學校|淡水尋常高等小學校]]」。[[1934年]](昭和9)6月由[[滬尾街]]校址遷往埔頂地區的新校地(今[[淡水國中]]),原校址於日治晚期曾作為淡水地區的幼稚園使用,戰後為淡水鎮公所接收作為公務員及清潔隊退休單身員工宿舍使用。
+
  [[1912年]](明治45)3月因行政區域改正,公告改名為「[[滬尾尋常高等小學校|淡水尋常高等小學校]]」。[[1934年]](昭和9)6月由[[滬尾街]]校址遷往埔頂地區的新校地(今[[淡水國中]]),原校址於日治晚期曾作為[[淡水]]地區的幼稚園使用,戰後為[[淡水鎮公所]]接收作為公務員及清潔隊退休單身員工宿舍使用。
*範圍:淡水段砲台埔小段24-5地號。
 
*結構:磚造形式、西式木屋架。
 
  
 
==現存建築特色與價值==
 
==現存建築特色與價值==
行 19: 行 16:
  
 
===禮堂===
 
===禮堂===
  於大正12(1923)年興建之小學校禮堂,結構採用磚造形式與西式木屋架。主體建築為長約14.5米、寬約11米之長方形空間,屋頂構造形式為切妻造(雙斜式),主構造為磚造載重牆,外牆附有扶壁柱,短向山牆面各有兩根,而長向立面各有四根,四個立面合計有十根扶壁柱;基座同樣為紅磚砌成,約有六排磚的高度,柱頭則外塗水泥砂漿。東、西向立面的扶壁柱與扶壁柱之間有混凝土的拱圈,中間有柱心石,拱圈內塗上水泥砂漿並開設門窗;由於現存門窗的中線位置皆非位於拱圈的正中央,推測為後來隔間作為宿舍使用時增設或更改原有開口位置。西向立面正中央上方的磚牆面頗為完整。推測此向立面僅有兩個拱圈,但是門窗開設的樣式與數目則不得而知。
+
  於[[1923年]](大正12)興建之小學校禮堂,結構採用磚造形式與西式木屋架。主體建築為長約14.5米、寬約11米之長方形空間,屋頂構造形式為切妻造(雙斜式),主構造為磚造載重牆,外牆附有扶壁柱,短向山牆面各有兩根,而長向立面各有四根,四個立面合計有十根扶壁柱;基座同樣為紅磚砌成,約有六排磚的高度,柱頭則外塗水泥砂漿。東、西向立面的扶壁柱與扶壁柱之間有混凝土的拱圈,中間有柱心石,拱圈內塗上水泥砂漿並開設門窗;由於現存門窗的中線位置皆非位於拱圈的正中央,推測為後來隔間作為宿舍使用時增設或更改原有開口位置。西向立面正中央上方的磚牆面頗為完整,推測此向立面僅有兩個拱圈,但是門窗開設的樣式與數目則不得而知。
  
 
  東向立面原應有四根扶壁柱,一根被拆除,原有柱的部位則增設開窗;立面上的其他四個開口皆為窗戶,且都不是位於柱與柱之中間位置,似乎直接依照現有隔戶牆之間的空間擇一處開窗,推測在戰後於內部隔間作為五間宿舍之後,因為開窗需求而作以上修建。此外,依照禮堂設置的原則,至少要有三向以上的出入口,因此原本的東向立面亦有開設門扇的可能性。
 
  東向立面原應有四根扶壁柱,一根被拆除,原有柱的部位則增設開窗;立面上的其他四個開口皆為窗戶,且都不是位於柱與柱之中間位置,似乎直接依照現有隔戶牆之間的空間擇一處開窗,推測在戰後於內部隔間作為五間宿舍之後,因為開窗需求而作以上修建。此外,依照禮堂設置的原則,至少要有三向以上的出入口,因此原本的東向立面亦有開設門扇的可能性。
  
  磚牆砌法為一皮全順、一皮全丁的平英式砌法,特別的是在南向及北向的屋簷下方,於原牆面外加一層約為十二排寬度的磚面,自屋脊中線沿屋詹而下與兩旁之扶壁柱柱頭銜接,形成鋸齒狀的紅磚飾帶,在東西向立面上則延伸成為拱圈上方五排磚寬度的水平飾帶為比較特殊的作法,亦為大片的紅磚牆面增添一點活潑感。山牆面中線上皆有設置出入口的痕跡,現已被水泥砂漿填補起來作為實牆;山牆的上半部有開設兩扇窗戶,上下各有混凝土的窗框,但後來被人以磚塊封住開口。
+
  磚牆砌法為一皮全順、一皮全丁的平英式砌法,特別的是在南向及北向的屋簷下方,於原牆面外加一層約為十二排寬度的磚面,自屋脊中線沿屋簷而下與兩旁之扶壁柱柱頭銜接,形成鋸齒狀的紅磚飾帶,在東西向立面上則延伸成為拱圈上方五排磚寬度的水平飾帶,為比較特殊的作法,亦為大片的紅磚牆面增添一點活潑感。山牆面中線上皆有設置出入口的痕跡,現已被水泥砂漿填補起來作為實牆;山牆的上半部有開設兩扇窗戶,上下各有混凝土的窗框,但後來被人以磚塊封住開口。
  
  原有屋頂及屋瓦已經缺失不復存在,現有的屋頂板皆為後來新增;北半部為已嚴重破損的鐵板,南半部為近期加設的鍍鋅浪板。禮堂的跨距為11米左右,採用西式中柱式析架的主要形體,但是底部兩根屋架樑則採 用日式木構架的搭接方式,嚴格來說應為日式與西式的混合型析架,共有六座。除了棟架上的吊桿採用細鐵桿之外,其餘皆為木構件,在接合部位多有螞蝗釘、鞍形鐵件等加以補強。
+
  原有之屋頂及屋瓦已經缺失不復存在,現有的屋頂板皆為後來新增;北半部為已嚴重破損的鐵板,南半部為近期加設的鍍鋅浪板。禮堂的跨距為11米左右,採用西式中柱式析架的主要形體,但是底部兩根屋架樑則採用日式木構架的搭接方式,嚴格來說應為日式與西式的混合型析架,共有六座。除了棟架上的吊桿採用細鐵桿之外,其餘皆為木構件,在接合部位多有螞蝗釘、鞍形鐵件等加以補強。
  
 
===平房建築===
 
===平房建築===
 
  在禮堂的北向立面上,有一棟一層樓的磚造建築與山牆相連,約為長5.4米、寬5.2米的矩形空間。整體為閩南式民宅型態,雙坡式屋頂鋪設閩南瓦並擁有馬背的特徵,屋架則為承重牆上搭接極木的單純構造,現況則有西北側屋頂破損及橡條斷折的情形。內部隔為四個空間,並有後來加入的廚房與衛浴設備。
 
  在禮堂的北向立面上,有一棟一層樓的磚造建築與山牆相連,約為長5.4米、寬5.2米的矩形空間。整體為閩南式民宅型態,雙坡式屋頂鋪設閩南瓦並擁有馬背的特徵,屋架則為承重牆上搭接極木的單純構造,現況則有西北側屋頂破損及橡條斷折的情形。內部隔為四個空間,並有後來加入的廚房與衛浴設備。
  
  依照禮堂建築的內部空間特徵來看,北向立面若設置講台,其後方可能會有「奉安所」的空間而使得建築立面呈現凸字形;但是此平房建築的空間比「奉安所」大上數倍,且並非位於立面位置的正中央而偏於西側,尚能隱約看到山牆上原有的方形出入口被水泥砂漿填補的痕跡,因而推測平房建築可能為後期因為居住需求而增建作為民宅使用,並非為禮堂建築的相關附屬空間。
+
  依照禮堂建築的內部空間特徵來看,北向立面若設置講臺,其後方可能會有「奉安所」的空間而使得建築立面呈現凸字形;但是此平房建築的空間比「奉安所」大上數倍,且並非位於立面位置的正中央而偏於西側,尚能隱約看到山牆上原有的方形出入口被水泥砂漿填補的痕跡,因而推測平房建築可能為後期因為居住需求而增建作為民宅使用,並非為禮堂建築的相關附屬空間。
  
 
===廁所===
 
===廁所===
  在禮堂建築體的東北側,有一間高度約為三米五的混凝土造建築,為獨立的廁所空間。內部隔為三間,分別有兩座聘式馬桶與一座小便斗; 每間廁所的淨寬僅約70公分左右,便器的尺寸也比現代衛浴設備的一般尺度還要小,似乎為兒童專用的廁所,而高於一層樓的部分則推測為水塔放置的地方。由構造材料來判別,廁所應為昭和晚期所興建,並非為與禮堂同一時期的建築,可能是幼稚園時期供兒童所使用。
+
  在禮堂建築體的東北側,有一間高度約為三米五的混凝土造建築,為獨立的廁所空間。內部隔為三間,分別有兩座聘式馬桶與一座小便斗;每間廁所的淨寬僅約70公分左右,便器的尺寸也比現代衛浴設備的一般尺度還要小,似乎為兒童專用的廁所,而高於一層樓的部分則推測為水塔放置的地方。由構造材料來判別,廁所應為昭和晚期所興建,並非為與禮堂同一時期的建築,可能是幼稚園時期供兒童所使用。
  
 
===圍牆及大門===
 
===圍牆及大門===
  在禮堂建築的周圍,現有磚造圍牆、混凝土造圍牆、花台、磚造門與鐵門等構造物。圍牆在平面上所圍塑出來的空間為不規則形狀,任何一向皆未與禮堂建築的配置呈現平行。由目前當地的位置條件來看,很有可能是配合道路或是土地邊界而圍成目前的形式。此外,依照當地耆老的訪談內容,得知現在主要出入的鐵門原本也是磚牆,三年前倒塌後才新建混凝土牆及鐵門,但是磚牆是否為日治時期的構造物則不易確認。
+
  在禮堂建築的周圍,現有磚造圍牆、混凝土造圍牆、花臺、磚造門與鐵門等構造物。圍牆在平面上所圍塑出來的空間為不規則形狀,任何一向皆未與禮堂建築的配置呈現平行。由目前當地的位置條件來看,很有可能是配合道路或是土地邊界而圍成目前的形式。此外,依照當地耆老的訪談內容,得知現在主要出入的鐵門原本也是磚牆,三年前倒塌後才新建混凝土牆及鐵門,但是磚牆是否為日治時期的構造物則不易確認。
  
 
==相關照片==
 
==相關照片==
行 42: 行 39:
 
檔案:滬尾小學校禮堂山牆局部.jpg|山牆局部
 
檔案:滬尾小學校禮堂山牆局部.jpg|山牆局部
 
檔案:滬尾小學校禮堂側牆局部.jpg|側牆局部
 
檔案:滬尾小學校禮堂側牆局部.jpg|側牆局部
 +
檔案:滬尾小學校禮堂側面.jpeg|側面局部
 +
檔案:滬尾小學校禮堂1.jpeg|
 +
檔案:滬尾小學校禮堂2.jpeg|
 +
檔案:滬尾小學校禮堂3.jpeg|
 
</gallery>
 
</gallery>
  
 
==交通資訊==
 
==交通資訊==
新北市淡水區建設街1巷7號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協元里]]建設街1巷7號
{{Map1|新北市淡水區建設街1巷7號}}  
+
:{{Map1|25.17321057181493, 121.439498793021}}
 +
*大眾運輸:
 +
#捷運:淡水線至淡水站步行或是轉乘公車
 +
#公車:[[淡水捷運站]]→重建街口(如紅26)、衛生所(如F103)、北淡水(如紅27)
 +
#自行開車:國道1號下五股交流道,接市道107續行,直達臺15線西濱公路(龍米路)後,接臺2線、臺2乙線,沿[[中正路]]轉建設街即可抵達。
  
==資料來源==
+
==參考資料與來源==
*《[[續修淡水鎮志]]》,未刊本,(淡水區公所,2012)。
+
*《[[續修淡水鎮志]]》,未刊本,([[淡水區公所]],2012)。
 
*《[[淡水學用語辭典]]》
 
*《[[淡水學用語辭典]]》
*《臺北縣定古蹟淡水滬尾小學校修復或再利用計畫》
+
*《臺北縣定古蹟淡水滬尾小學校修復或再利用計畫》,(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 [[謝德錫]]。《文化有味》,(台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
+
*《文化有味》,[[謝德錫]],(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
  
 
==相關頁面==
 
==相關頁面==
*[[滬尾尋常高等小學校]]
+
{|
*[[淡水公會堂]]
+
|-
*[[稻荷社]]
+
|valign="top"|
*[[淡水社]]
+
*聚落
*[[淡水國中]]
+
:*[[稻荷社]]
 +
:*[[淡水社]]
 +
|valign="top"|
 +
*街道
 +
:*[[七條通]]
 +
:*[[真理街]]
 +
:*[[滬尾街]]
 +
:*[[三層厝街]]
 +
|valign="top"|
 +
*景點、學校
 +
:*[[滬尾尋常高等小學校]]
 +
:*[[滬尾公學校]]
 +
:*[[淡水國中]]
 +
:*[[淡水國小]]
 +
|}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行 65: 行 84: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72597 2016-03-26 〈台北都會〉小檔案─滬尾小學校禮堂]【自由時報】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72597 2016-03-26 〈台北都會〉小檔案─滬尾小學校禮堂]【自由時報】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51224 2017-08-02 不是鬼屋!別搞破壞! 滬尾小學校禮堂:我是文化資產]【自由時報】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51224 2017-08-02 不是鬼屋!別搞破壞! 滬尾小學校禮堂:我是文化資產]【自由時報】
 +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124052 2017-08-03 〈台北都會〉鬼屋?古蹟啦! 滬尾小學禮堂貼告示]【自由時報】
  
 
==相關連結==
 
==相關連結==
*[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FA1010700002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menuId=30 滬尾小學校禮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06081100000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滬尾小學校禮堂]
*[ftp://163.20.52.71/stu635/cwpspage/oldpage/3/ta11/1105.htm 滬尾小學校禮堂--日本學童的學校教育]
 
 
*[http://blog.xuite.net/zulus/twblog/152756254-見證台灣教育史-滬尾小學校禮堂 見證台灣教育史-滬尾小學校禮堂]
 
*[http://blog.xuite.net/zulus/twblog/152756254-見證台灣教育史-滬尾小學校禮堂 見證台灣教育史-滬尾小學校禮堂]
*[http://cloud.culture.tw/frontsite/map/assetsMapTableListAction.do?method=showMapDetail&mainType=1&mainTypePK=FA10107000020 滬尾小學校禮堂-文化部iCulture]
+
*[http://blog.xuite.net/apex.cheng/wretch/437641264-%E6%B7%A1%E6%B0%B4++%E8%AD%A6%E5%AE%98%E5%AE%BF%E8%88%8D++%E6%BB%AC%E5%B0%BE%E5%B0%8F%E5%AD%B8%E6%A0%A1%E7%A6%AE%E5%A0%82 淡水 警官宿舍 滬尾小學校禮堂]
*[http://www.itamsui.org.tw/index.php/2012-07-02-08-56-56/2012-09-14-07-15-28/162-2012-12-12-12-20-10.html 滬尾小學校禮堂-淡水輕旅行]
+
*[http://edu1.wordpedia.com/NewTaipeiCity/content.aspx?Entry=1488&Search=%E6%BB%AC%E5%B0%BE 新北市鄉土百科-滬尾小學校禮堂]
*[http://chweb.culture.ntpc.gov.tw/pages/list1.aspx?Node=4006&Type=1&Index=6&WID=560d2ade-378e-4cb6-8cb4-c2ce2b227759 滬尾小學校禮堂-淡水古蹟博物館]
+
*[https://cloud.culture.tw/frontsite/mobile/emapAction.do?method=doDetail&indexId=11805 滬尾小學校禮堂-文化部iCulture]
 
*[http://tamsui.wikia.com/wiki/%E6%BB%AC%E5%B0%BE%E5%B0%8F%E5%AD%B8%E6%A0%A1%E7%A6%AE%E5%A0%82 滬尾小學校禮堂-開放淡水]
 
*[http://tamsui.wikia.com/wiki/%E6%BB%AC%E5%B0%BE%E5%B0%8F%E5%AD%B8%E6%A0%A1%E7%A6%AE%E5%A0%82 滬尾小學校禮堂-開放淡水]
  
 
[[Category:古蹟]]
 
[[Category:古蹟]]
 +
{{淡水文化資產導覽盒}}

於 2024年10月23日 (三) 14:34 的最新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 古蹟
圖檔簡述:滬尾小學校禮堂
拍攝日期:2017-12-20
所有人:xianalot1123
攝影者:xianalot1123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圖檔簡述:位於建設街7號的滬尾小學校禮堂
拍攝日期:2014-06-18
拍攝地點:建設街
所有人:Rocio
攝影者:Rocio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 影片描述:古蹟修復等經費 滬尾小學校貼告示維護
  • 影片來源:YouTube

簡介[編輯]

  滬尾小學校禮堂為新北市市定古蹟,位在七條通淡水區建設街1巷7號,範圍為淡水段砲台埔小段24-5地號。2006年8月11日經公告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種類為禮堂。日治時期全臺各地設置專供日本人學童就學的小學校,1899年3月16日依照臺灣總督府官制告示第30號,於臺北縣管內開設了滬尾小學校,座落在芝蘭三堡滬尾街土地名為三層厝街的民家暫時作為校舍使用,後因建築物日漸頹圮敗壞且不敷使用,因而於1905年(明治38)在原址新建校舍。有別於滬尾公學校(現今的淡水國小)專收臺灣人子弟;滬尾小學校的學生主要為在臺就職或定居的日本家庭的適齡兒童。

  滬尾小學校就是為了日本學童就學方便,而選在日本人聚落之旁及淡水人市街的北邊,今文化路北側與重建街西邊創校,這區域清代原屬兵士墓地,沒有漢人開墾使用而成荒地。後來,鄰近小學校西側或南邊的地方就有淡水公會堂、稻荷社及淡水社等,是一完整的日本人社區。

  禮堂結構採用磚造形式與西式木屋架,主體建築為長約14.5米、寬約11米之長方形空間,屋頂構造形式為切妻造(雙斜式),主構造為磚造載重牆,外牆附有壁柱,短向山牆面各有兩根而長向立面各四根,四個立面合計有十根扶壁柱;基座同樣為紅磚砌成,約有六排磚造的高度,柱頭則外塗水泥砂漿。東、西向立面的扶壁柱與扶壁柱之間有混凝土的拱圈,中間有柱心石,拱圈內塗上水泥砂漿並開設門窗。為日治初期紅磚砌造公共建物校舍的典型代表之一。學校禮堂建在小山坡上,視野角度絕佳,見證當時淡水這一區域之建設發展。

  1912年(明治45)3月因行政區域改正,公告改名為「淡水尋常高等小學校」。1934年(昭和9)6月由滬尾街校址遷往埔頂地區的新校地(今淡水國中),原校址於日治晚期曾作為淡水地區的幼稚園使用,戰後為淡水鎮公所接收作為公務員及清潔隊退休單身員工宿舍使用。

現存建築特色與價值[編輯]

  日治時期滬尾小學校曾有校舍、禮堂、宿舍等建築,戰後歷經時空變遷,目前僅留存禮堂建築一棟及周圍附屬設施。以下針對禮堂及附屬物進行構造特色與歷史價值的探討。

禮堂[編輯]

  於1923年(大正12)興建之小學校禮堂,結構採用磚造形式與西式木屋架。主體建築為長約14.5米、寬約11米之長方形空間,屋頂構造形式為切妻造(雙斜式),主構造為磚造載重牆,外牆附有扶壁柱,短向山牆面各有兩根,而長向立面各有四根,四個立面合計有十根扶壁柱;基座同樣為紅磚砌成,約有六排磚的高度,柱頭則外塗水泥砂漿。東、西向立面的扶壁柱與扶壁柱之間有混凝土的拱圈,中間有柱心石,拱圈內塗上水泥砂漿並開設門窗;由於現存門窗的中線位置皆非位於拱圈的正中央,推測為後來隔間作為宿舍使用時增設或更改原有開口位置。西向立面正中央上方的磚牆面頗為完整,推測此向立面僅有兩個拱圈,但是門窗開設的樣式與數目則不得而知。

  東向立面原應有四根扶壁柱,一根被拆除,原有柱的部位則增設開窗;立面上的其他四個開口皆為窗戶,且都不是位於柱與柱之中間位置,似乎直接依照現有隔戶牆之間的空間擇一處開窗,推測在戰後於內部隔間作為五間宿舍之後,因為開窗需求而作以上修建。此外,依照禮堂設置的原則,至少要有三向以上的出入口,因此原本的東向立面亦有開設門扇的可能性。

  磚牆砌法為一皮全順、一皮全丁的平英式砌法,特別的是在南向及北向的屋簷下方,於原牆面外加一層約為十二排寬度的磚面,自屋脊中線沿屋簷而下與兩旁之扶壁柱柱頭銜接,形成鋸齒狀的紅磚飾帶,在東西向立面上則延伸成為拱圈上方五排磚寬度的水平飾帶,為比較特殊的作法,亦為大片的紅磚牆面增添一點活潑感。山牆面中線上皆有設置出入口的痕跡,現已被水泥砂漿填補起來作為實牆;山牆的上半部有開設兩扇窗戶,上下各有混凝土的窗框,但後來被人以磚塊封住開口。

  原有之屋頂及屋瓦已經缺失不復存在,現有的屋頂板皆為後來新增;北半部為已嚴重破損的鐵板,南半部為近期加設的鍍鋅浪板。禮堂的跨距為11米左右,採用西式中柱式析架的主要形體,但是底部兩根屋架樑則採用日式木構架的搭接方式,嚴格來說應為日式與西式的混合型析架,共有六座。除了棟架上的吊桿採用細鐵桿之外,其餘皆為木構件,在接合部位多有螞蝗釘、鞍形鐵件等加以補強。

平房建築[編輯]

  在禮堂的北向立面上,有一棟一層樓的磚造建築與山牆相連,約為長5.4米、寬5.2米的矩形空間。整體為閩南式民宅型態,雙坡式屋頂鋪設閩南瓦並擁有馬背的特徵,屋架則為承重牆上搭接極木的單純構造,現況則有西北側屋頂破損及橡條斷折的情形。內部隔為四個空間,並有後來加入的廚房與衛浴設備。

  依照禮堂建築的內部空間特徵來看,北向立面若設置講臺,其後方可能會有「奉安所」的空間而使得建築立面呈現凸字形;但是此平房建築的空間比「奉安所」大上數倍,且並非位於立面位置的正中央而偏於西側,尚能隱約看到山牆上原有的方形出入口被水泥砂漿填補的痕跡,因而推測平房建築可能為後期因為居住需求而增建作為民宅使用,並非為禮堂建築的相關附屬空間。

廁所[編輯]

  在禮堂建築體的東北側,有一間高度約為三米五的混凝土造建築,為獨立的廁所空間。內部隔為三間,分別有兩座聘式馬桶與一座小便斗;每間廁所的淨寬僅約70公分左右,便器的尺寸也比現代衛浴設備的一般尺度還要小,似乎為兒童專用的廁所,而高於一層樓的部分則推測為水塔放置的地方。由構造材料來判別,廁所應為昭和晚期所興建,並非為與禮堂同一時期的建築,可能是幼稚園時期供兒童所使用。

圍牆及大門[編輯]

  在禮堂建築的周圍,現有磚造圍牆、混凝土造圍牆、花臺、磚造門與鐵門等構造物。圍牆在平面上所圍塑出來的空間為不規則形狀,任何一向皆未與禮堂建築的配置呈現平行。由目前當地的位置條件來看,很有可能是配合道路或是土地邊界而圍成目前的形式。此外,依照當地耆老的訪談內容,得知現在主要出入的鐵門原本也是磚牆,三年前倒塌後才新建混凝土牆及鐵門,但是磚牆是否為日治時期的構造物則不易確認。

相關照片[編輯]

交通資訊[編輯]

讀取地圖中...
  • 大眾運輸:
  1. 捷運:淡水線至淡水站步行或是轉乘公車
  2. 公車:淡水捷運站→重建街口(如紅26)、衛生所(如F103)、北淡水(如紅27)
  3. 自行開車:國道1號下五股交流道,接市道107續行,直達臺15線西濱公路(龍米路)後,接臺2線、臺2乙線,沿中正路轉建設街即可抵達。

參考資料與來源[編輯]

相關頁面[編輯]

  • 聚落
  • 街道
  • 景點、學校

相關新聞[編輯]

相關連結[編輯]

古物 皇明「黃公郭氏圓」墓碑望高樓碑誌
古蹟 市定古蹟 滬尾水道馬偕墓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淡水氣候觀測所淡水禮拜堂擢勝營淡水外僑墓園振文社淡水福佑宮淡水海關碼頭淡水水上機場淡水龍山寺淡水臺銀日式宿舍淡水公司田溪橋遺蹟淡水日商中野宅淡水重建街14號街屋淡水重建街16號街屋滬尾湖南勇古墓滬尾小學校禮堂滬尾偕醫館
國定古蹟 淡水紅毛城理學堂大書院鄞山寺聖安東尼奧城滬尾礮臺
考古遺址 長濱文化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城岸遺蹟水碓尾遺址油車口遺址大田寮遺址
歷史建築 淡水紅樓木下靜涯故居梁實秋故居馬偕故居馬偕租屋處淡水日本警官宿舍駱家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