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 | {{ | + | {{導覽條1|文化}} |
− | |||
==簡介== | ==簡介== | ||
行 29: | 行 28: | ||
− | [[Category: | + | [[Category:文化]] |
+ | {{淡水地方機構導覽盒}} |
於 2022年6月19日 (日) 04:19 的最新修訂
簡介[編輯]
布袋戲傳說是明穆宗時龍溪鄉的落地秀才孫巧仁或泉州梁炳麟所創,清道光年間(1821-1850)傳入台灣。福建布袋戲有南北兩派,泉州屬南派,唱魁儡調,唱詞台詞與音樂仿提線木偶;漳州為潮調系統,唱詞用皮黃音樂,場面模仿京戲,擅長武打戲。以南管、潮調、亂彈等戲曲音樂伴奏並承襲其劇目。台灣亦分南北二派,北派以台北為中心,台詞文雅,注重做工;南派以雲林為中心,側重武技。
日治時期南部五大柱:岱、祥、仙、田、崇,分別為唱北管的「五洲園」黃海岱、唱潮調的「新興閣」鍾任祥、唱潮調的「玉泉閣」黃添泉、唱南管的「錦花閣」胡金柱、唱歌仔戲的「復興社」盧崇義;北部則有唱外江的「亦宛然」李天祿。現今外臺布袋戲在傳統廟會多以兩三人組成的錄音班演出,品質不如以往。
淡水的布袋戲,據張建隆的說法,淡水地區早期在協興和小坪頂各有一團布袋戲,目前僅有兩團。
潘進騰掌中劇團[編輯]
創辦人潘進騰1947年生於屏東,自幼學習布袋戲,當兵退役後成立自己的團,近三十年,都待在淡水,團址設在瓦窯坑,演出的範圍各地都有。在淡水則在農曆三月十六日之後大道公慶典與每月的初二和十六演出。
淡水興洲園掌中劇團[編輯]
1991年左右,淡水人林柏祥承繼原來在北投、石牌、淡水、三芝演出的「新洲園」。目前是淡水、三芝一帶戲路最廣的布袋戲班,團址設在沙崙。
參考資源[編輯]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淡水地區無形文化資產普查計畫報告書》,(淡水古蹟博物館,2009年10月)。
- 張建隆《尋找老淡水》,(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地區無形文化資產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9年10月)。
- 淡水鎮公所《淡水鎮志》,(未刊本,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