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洞巖"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導覽條1|景點}} ==簡介== 仙洞巖,又名為「仙洞」,因為傳說是仙人落腳之地而名。原本是一座天然的海蝕洞穴,也是基隆...") |
|||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0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 | {{ | + | {{導覽條模板|基隆|古蹟}} |
− | + | [[檔案: 基隆仙洞辨天宮.jpg|thumb|400px|right|{{檔案: 基隆仙洞辨天宮.jpg}}]] | |
==簡介== | ==簡介== | ||
+ | [[仙洞巖]],又名為「[[仙洞]]」,因為傳說是仙人落腳之地而名。仙洞巖原本是一座天然的海蝕洞穴,也是[[基隆]]最大的一處海蝕洞,經歷過臺灣的清朝及日治時期,因此曾供奉多位神祇,前身為清朝時代的「代明宮」,歷史文獻中的別稱有「[[弁天神社]]」、「[[最勝禪寺]]」、「[[仙洞巖佛寺]]」等等。仙洞巖位於基隆市中山區仙洞里,目前主要分為主洞、左洞以及右洞,洞內供奉著不同的神祇,主祀釋迦牟尼、觀音佛祖。由於仙洞巖長久以來都是許多旅人的熱點,對於此地的詩作創作亦為數不少,例如清朝時期李逢時的《雞籠八景詩》、日本時期徐莘田的《基隆竹枝詞》、民國時期陳其寅的《新基隆八景詩作》等等。 | ||
− | + | 仙洞巖之所在位置,目前劃定為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區。 | |
− | |||
===主洞=== | ===主洞=== | ||
行 27: | 行 27: | ||
#劉威一行仙洞遊誌(1894年光緒20年6月) | #劉威一行仙洞遊誌(1894年光緒20年6月) | ||
− | + | 日治時期 | |
#仙洞勝景誌(1905年明治38秋) | #仙洞勝景誌(1905年明治38秋) | ||
#仙洞石椅捐題碑記(1926年大正15年6月) | #仙洞石椅捐題碑記(1926年大正15年6月) | ||
− | # | + | #三十三天天外天(不詳,推斷為日治時期) |
民國時期 | 民國時期 | ||
行 37: | 行 37: | ||
#岩壁佛雕造像記(1975年民國64年) | #岩壁佛雕造像記(1975年民國64年) | ||
#謝東閔重遊仙洞(1979年民國68年) | #謝東閔重遊仙洞(1979年民國68年) | ||
− | |||
− | + | ==歷史== | |
+ | 基隆[[仙洞巖]]是長期由強烈的海浪沖擊而導致其獨特的景觀,早期時代洞臨大海,身在洞穴中就能聽到海浪拍岸聲,被列為基隆八景之一,稱為「仙洞聽潮」,但是築港後便消失了。 | ||
− | 清朝時期 | + | *清朝時期 |
− | + | :仙洞巖最早於1872年(清同治11年)、隸屬[[淡水廳]]時開始被記載,當時仙洞巖內供奉的佛祖為釋迦牟尼佛和觀世音菩薩,稱為「[[代明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末期曾任臺灣巡撫的唐景崧(1841-1903)在洞穴內題有「碑文」,以及當時任分巡臺澎督學使者的夏獻綸也在仙洞巖內題字「海外洞天」,至今都還看得到兩者留下來的足跡。 | |
− | * | + | *日治時期 |
− | : | + | :原本在仙洞附近有些從事沿岸漁業的民眾,後來因為日治時期推動基隆築港工程,並將仙洞地區作為築港的主要據點,所以成為了當時許多日本人聚集的地方。原本基隆的海岸線是曲折且自然,經過此次築港工程的改變後,海岸線變得平直、人工化,但也因為要發展市區街道而填海造陸,彌補了基隆港口腹地有限的問題。 |
− | + | :到了1906年(日明治39年),才將這兩尊佛祖移出仙洞巖,並改成把日本文化中的七福神之一弁財天神(又稱辯才天神,為日本文化中唯一的女福神,辯才天神象徵著口才、財富和音樂)移入洞內供奉,直到日治時期結束後,又重新將釋迦牟尼佛請回仙洞巖中供眾人供奉,不過未將原先的辯才天神移出,而是留在洞內與眾多神像、佛祖等一起被供奉仙洞巖裡。 | |
*民國時期 | *民國時期 | ||
− | : | + | :仙洞巖於2003年(民國92年)被相關單位劃入「第一級環境敏感地區」的「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區」,並且頒布相關命令嚴禁此地進行開發,日後再於2006年由基隆市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築,後來登錄為宗教景觀。 |
− | 仙洞巖內的許多石雕大多是由基隆市石雕家李榮坤於1970年代(民國60年代)所建置而成的,石雕主要為十八羅漢、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等佛祖石雕。 | + | :仙洞巖內的許多石雕大多是由基隆市石雕家李榮坤於1970年代(民國60年代)所建置而成的,石雕主要為十八羅漢、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等佛祖石雕。 |
+ | ==相片集== | ||
+ | <gallery widths="350" heights="270"> | ||
+ | File: 仙洞閣辨財天.jpg | ||
+ | </gallery> | ||
==地圖== | ==地圖== | ||
+ | *地址:基隆市中山區仙洞里仁安街1號 | ||
+ | *前往:[https://www.google.com/maps/place//data=!4m2!3m1!1s0x345d4e5c12c73a15:0xb458c968fe381596?entry=s&sa=X&hl=zh-TW&ved=2ahUKEwjD5IvR78n0AhV4yosBHWjOCCMQ4kB6BAgIEAI Google街景導覽] | ||
+ | *[https://www.openstreetmap.org/way/367653921 OpenStreetMap]: | ||
+ | {{map | 25.14511, 121.74827 |400|700|18}}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 | === | + | ===政府網站=== |
*[https://tour.klcg.gov.tw/zh-hant/attractions/84384253/ 基隆旅遊網:仙洞巖] | *[https://tour.klcg.gov.tw/zh-hant/attractions/84384253/ 基隆旅遊網:仙洞巖] | ||
− | + |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culturalLandscape/20060720000003 國家文化資產網:仙洞巖] | |
+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advanced/case_research_file/40006/file/bf1dd5c4-e79f-4a64-b090-8f41b2f6eb7e.pdf 仙洞巖調查研究成果報告書] | ||
*[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121 內政部台灣宗教文化地圖:仙洞巖] | *[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121 內政部台灣宗教文化地圖:仙洞巖] | ||
− | |||
− | |||
− | |||
− | |||
− | |||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1_00000480 基隆市港區歷史建築調查:第二階段:歷史建築測繪調查研究 ] |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1_00000480 基隆市港區歷史建築調查:第二階段:歷史建築測繪調查研究 ] | ||
− | |||
*[https://www.swcb.gov.tw/Home/News/proclamation_more?id=c5de02af639b47e3acd1ae5bbe84360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公告廢止基隆市「仙洞巖」、「深澳坑」、「望幽谷」等3區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區,並自即日生效。] | *[https://www.swcb.gov.tw/Home/News/proclamation_more?id=c5de02af639b47e3acd1ae5bbe84360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公告廢止基隆市「仙洞巖」、「深澳坑」、「望幽谷」等3區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區,並自即日生效。] | ||
− | |||
− | |||
− | |||
[[Category:景點]] | [[Category:景點]] | ||
+ | {{基隆地區導覽盒}} |
於 2024年9月15日 (日) 01:14 的最新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基隆 > 古蹟
簡介[編輯]
仙洞巖,又名為「仙洞」,因為傳說是仙人落腳之地而名。仙洞巖原本是一座天然的海蝕洞穴,也是基隆最大的一處海蝕洞,經歷過臺灣的清朝及日治時期,因此曾供奉多位神祇,前身為清朝時代的「代明宮」,歷史文獻中的別稱有「弁天神社」、「最勝禪寺」、「仙洞巖佛寺」等等。仙洞巖位於基隆市中山區仙洞里,目前主要分為主洞、左洞以及右洞,洞內供奉著不同的神祇,主祀釋迦牟尼、觀音佛祖。由於仙洞巖長久以來都是許多旅人的熱點,對於此地的詩作創作亦為數不少,例如清朝時期李逢時的《雞籠八景詩》、日本時期徐莘田的《基隆竹枝詞》、民國時期陳其寅的《新基隆八景詩作》等等。
仙洞巖之所在位置,目前劃定為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區。
主洞[編輯]
為「圓通寶殿」,主祀著觀世音菩薩,大少信徒因此慕名而來,向菩薩祈福膜拜。
左洞[編輯]
長達八十多公尺的狹窄通道,其寬度只能讓一個人通過,而且會愈來愈窄,成年人到通道的最尾端需蹲下來才可以通過。
右洞[編輯]
仙洞巖最為寬廣的部份,所以擺放了多具佛像供信徒參拜,例如有三寶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騎獅像、普賢菩薩騎象像等等。寺廟方亦保持了日本時期的觀音石佛,岩壁上亦刻有過往旅人遺留下來的筆墨。
石碑[編輯]
清朝時期
- 夏獻綸仙洞遊誌(1874年同治13年6月)
- 海外洞天(1874年同治13年6月)
- 慈雲遠蔭(1875年光緒元年6月)
- 葉文瀾一行仙洞遊誌(1876年光緒2年12月)
- 潘慶辰一行仙洞遊誌(1878年光緒4年9月)
- 仙洞(1886年光緒12年6月)
- 仙洞景觀記(1887年光緒13年)
- 吳安康一行仙洞遊誌(1887年光緒13年8月)
- 劉威一行仙洞遊誌(1894年光緒20年6月)
日治時期
- 仙洞勝景誌(1905年明治38秋)
- 仙洞石椅捐題碑記(1926年大正15年6月)
- 三十三天天外天(不詳,推斷為日治時期)
民國時期
- 媽祖遊境紀(1958年民國49年)
- 募款整修仙洞巖(1973年民國62年)
- 岩壁佛雕造像記(1975年民國64年)
- 謝東閔重遊仙洞(1979年民國68年)
歷史[編輯]
基隆仙洞巖是長期由強烈的海浪沖擊而導致其獨特的景觀,早期時代洞臨大海,身在洞穴中就能聽到海浪拍岸聲,被列為基隆八景之一,稱為「仙洞聽潮」,但是築港後便消失了。
- 清朝時期
- 仙洞巖最早於1872年(清同治11年)、隸屬淡水廳時開始被記載,當時仙洞巖內供奉的佛祖為釋迦牟尼佛和觀世音菩薩,稱為「代明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末期曾任臺灣巡撫的唐景崧(1841-1903)在洞穴內題有「碑文」,以及當時任分巡臺澎督學使者的夏獻綸也在仙洞巖內題字「海外洞天」,至今都還看得到兩者留下來的足跡。
- 日治時期
- 原本在仙洞附近有些從事沿岸漁業的民眾,後來因為日治時期推動基隆築港工程,並將仙洞地區作為築港的主要據點,所以成為了當時許多日本人聚集的地方。原本基隆的海岸線是曲折且自然,經過此次築港工程的改變後,海岸線變得平直、人工化,但也因為要發展市區街道而填海造陸,彌補了基隆港口腹地有限的問題。
- 到了1906年(日明治39年),才將這兩尊佛祖移出仙洞巖,並改成把日本文化中的七福神之一弁財天神(又稱辯才天神,為日本文化中唯一的女福神,辯才天神象徵著口才、財富和音樂)移入洞內供奉,直到日治時期結束後,又重新將釋迦牟尼佛請回仙洞巖中供眾人供奉,不過未將原先的辯才天神移出,而是留在洞內與眾多神像、佛祖等一起被供奉仙洞巖裡。
- 民國時期
- 仙洞巖於2003年(民國92年)被相關單位劃入「第一級環境敏感地區」的「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區」,並且頒布相關命令嚴禁此地進行開發,日後再於2006年由基隆市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築,後來登錄為宗教景觀。
- 仙洞巖內的許多石雕大多是由基隆市石雕家李榮坤於1970年代(民國60年代)所建置而成的,石雕主要為十八羅漢、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等佛祖石雕。
相片集[編輯]
地圖[編輯]
- 地址:基隆市中山區仙洞里仁安街1號
- 前往:Google街景導覽
- OpenStreetMap: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料[編輯]
政府網站[編輯]
- 基隆旅遊網:仙洞巖
- 國家文化資產網:仙洞巖
- 仙洞巖調查研究成果報告書
- 內政部台灣宗教文化地圖:仙洞巖
- 基隆市港區歷史建築調查:第二階段:歷史建築測繪調查研究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公告廢止基隆市「仙洞巖」、「深澳坑」、「望幽谷」等3區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區,並自即日生效。
|
|||
人物 | 葉俊麟.鈴置良一 | ||
文化資產 | 市定古蹟 | 白米甕砲台.獅球嶺砲台.清法戰爭紀念園區.基隆市長官邸.許梓桑古厝.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劉銘傳隧道.七堵前站.社寮砲台 | |
國定古蹟 | 槓子寮砲台.大武崙砲台 | ||
古物 | 阿姆斯脫朗後膛8吋砲 | ||
歷史建築 | 海港大樓.旭丘指揮所.阿根納造船廠.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建港紀念碑.頂石閣砲台.瑪陵坑石頭厝.靈泉禪寺.大沙灣石圍遺構 | ||
文化景觀 | 暖暖淨水場.仙洞巖 | ||
交通 | 港口 | 正濱漁港 | |
地方機構 | 公共建設 | 潮境公園 | |
博物館 |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 ||
自然景觀 | 湖泊 | 大武崙情人湖 | |
宗教場所 | 中式廟宇 | 奠濟宮 | |
店鋪 | 市集 | 委託行 | |
活動 | 戰役 | 雞籠之戰 | |
已不存在 | 三沙灣漁港.基隆神社.北部火力發電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