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石閣砲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基隆 > 古蹟

  • 影片描述:頂石閣砲台 Jiang Mingshyan
  • 影片來源:YouTube


簡介[編輯]

頂石閣砲台,位於基隆市中正區,樣式是洋式砲台,初步推測為清朝時期末期(清光緒年間)所建,雖然與二沙灣、槓子寮、獅球嶺、大武崙以及白米甕同為基隆砲台,但是前五座已經被指定為古蹟,而總面積為250平方公尺的頂石閣砲台卻為歷史建物。為基隆地區重要的軍事要塞設施。砲台組成構造為前後兩層的磚造卷拱,風格與同時期所建的各新式砲台類似。由於相關文獻極少,因此也被稱作為基隆最神秘的砲台。

頂石閣砲台屬於抱山式的呈現方式,在海防功能消失後,這些清朝時期到日本時期的軍事砲台逐漸被世人遺忘,沒有再繼續使用。由於長久的閒置原因,導致頂石閣砲台未受重視,受到興建學校及海軍醫院道路整修影響,整個砲台的砲座與連接的營舍、通道被破壞而去除大部分,如今只剩下地下碉堡還留存。

歷史[編輯]

由於頂石閣砲台的歷史文獻極為稀少,以下的歷史描述大部分為以相關文獻及其外觀特徵推敲而成。

  • 清朝時期
頂石閣砲台的外貌特徵與劉銘傳時期所建的砲台相近,因此被專家推斷為同時期的產物。砲台屬清光緒年間所建造而成的砲台,即是在1885年(光緒11年)至1891年(光緒17年)期間,31尊砲台的其中一尊。
清朝政府對於砲台的火力亦非常充裕,共3尊來自英國和德國的大砲,為一尊8吋徑口的阿姆斯脫朗後膛砲以及兩尊的12吋徑口的德國博洪砲,其砲臺司令是遊擊陳學才,並配有100把毛瑟槍。從中可見,清朝政府對於頂石閣的重視。
  • 日本時期
在1886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臺灣被迫割讓給日本。
從日本軍事文章中,記載了當時頂石閣砲台的配兵情況。在1895年(明治28年)9月建立「臨時基隆堡壘團砲兵要塞隊」,並在頂石閣砲台則臨時配置80人的兵力,比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的62名兵力還要多,更突顯其重要和規模性。
在1990年(明治33年),經過日本軍方的評估後,認定頂石閣砲台過於落後因而遭到廢棄。
  • 民國時期
因為頂石閣砲台已被國防部列為財產範圍,因此國防部的承辦人必須要每兩周來此砲台拍照存證並且記錄此砲台是否有損壞,自民國95年至今,都無損壞的情況發生,但是負責此砲台的國防部馬小姐表示,附近正濱國中的建校以及海軍醫院的多次整修,都有影響到頂石閣砲台,所以如今的頂石閣砲台其實已經被損毀的十分嚴重,無法恢復昔日的模樣。

建築特色[編輯]

頂石閣砲台內部四通八達,其中還有通道可以直接通往砲盤區,在進入主通道後,還可以見到特殊的房中房構造,且內部還有另一道圍合的砌石障牆,會這樣設計的原因,是因為這邊原先是放置彈藥的空間或是指揮中心的位置,因此才會需要有相應的謹慎防護措施。

地圖[編輯]

  • 地址:202基隆市中正區,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及正濱國中入口交界處
  • OpenStreetMap:
讀取地圖中...


相關頁面[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政府網站[編輯]

人物 葉俊麟鈴置良一
文化資產 市定古蹟 白米甕砲台獅球嶺砲台清法戰爭紀念園區基隆市長官邸許梓桑古厝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劉銘傳隧道七堵前站社寮砲台
國定古蹟 槓子寮砲台大武崙砲台
古物 阿姆斯脫朗後膛8吋砲
歷史建築 海港大樓旭丘指揮所阿根納造船廠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建港紀念碑頂石閣砲台瑪陵坑石頭厝靈泉禪寺大沙灣石圍遺構
文化景觀 暖暖淨水場仙洞巖
交通 港口 正濱漁港
地方機構 公共建設 潮境公園
博物館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自然景觀 湖泊 大武崙情人湖
宗教場所 中式廟宇 奠濟宮
店鋪 市集 委託行
活動 戰役 雞籠之戰
已不存在 三沙灣漁港基隆神社北部火力發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