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州庵文學森林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公館 > 古蹟

簡介[編輯]

  「紀州庵」初建於1917年,原為平松家族經營的日式料亭。1950年代,戰後的紀州庵轉為公務人員眷舍,小說家王文興曾居於此,長篇小說《家變》的部分場景便源於此地。1970年代起,純文學、爾雅、洪範、遠流等出版社也不約而同地在城南建立。

  2004年,紀州庵遺址在臺大城鄉所與城南水岸文化協會努力下,被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

  2011年,在古蹟旁建立新館,在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導下,委託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進行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

歷史沿革[編輯]

日治時期[編輯]

  1897年平松德松於臺灣,以家鄉紀州命名料理屋,以緬懷故鄉。紀州處關西,而紀州庵是以關東料理為主,在當時並沒有特殊的代表料理。紀州庵本店,位於今日西門町南側,貴陽街與長沙街之間,離西本願寺(臺北市萬華區)相近。提供當時周遭隨軍隊移居來臺的日本人消費,事業蒸蒸日上。

  隨著淡水河的航運以及都市的擴張,平松德松決定在川端町(位於今日金門街到廈門街之間,汀州路以南至新店溪畔這個範圍)成立紀州庵支店,在1917年獲得營業許可,是今日城南的紀州庵發軔之始。此時除了紀州庵外,還有川屋敷、新茶屋、清涼亭、有馬屋支店、樂水、清月、潯陽亭等店。紀州庵為已知八間料理屋中僅存者,建築類型見證當時螢橋地區的休閒文化,而鄰近河岸特殊地形風貌也具代表性。

  平松德松在妻弟的場雄吉的協助之下,於1927至1928年間改建了本館,並且擴大整個營業的規模。另外紀州庵料理屋支店,除了臨水岸的建築特色外,在飲食素材上也與新店溪息息相關,其特色料理之一就是隨時節供應的香魚(鮎魚)料理;另外料理屋也衍生出料理之外的經營項目,如兼營貸船(出租小船),以及貸網(出租網具)。此外,平松家擁有屋形船,使賓客於船上飲宴,一邊捕撈鮮魚作料理,服務生與藝妓也會隨船服務。待客船返回紀州庵後,客人下船再入店內洗浴,然後繼續召宴。

  在家族的分工上,平松德松將紀州庵本店委由其長子泰藏、三子重雄經營;二子榮和四子勝治協助分店經營,1937 年至 1938 年間長子泰藏去世後,整個家族與事業的重心就逐漸遷徙至支店,本店也在不久之後停止營業(1939-1940年)。隨著太平洋戰爭日趨緊張,紀州庵支店也於戰爭期間停止營業,原本提供遊賞或舉辦餐宴的庭園和建築因為城內的醫院遭美軍轟炸毀損,成為暫時安置傷患之處所。

國民政府時期[編輯]

  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日軍戰敗,紀州庵又作為日人的臨時暫居所,戰後未被遣送回國的部分日人被安置於此。

  位於川端町的紀州庵在國民政府接受之後,改隸屬為古亭區,鄰近政治中心與臺大師大兩所學府,成為官舍與宿舍集中之區或為行政機構型的宿舍區。紀州庵支店從料理屋轉為宿舍,當時有按原有格局分配住所、需求改造。

  1996年大火將原紀州庵本館,三層樓建築完全燒毀,當時居住之居民遷移到離屋。1998年,東側別館也慘遭火災,近乎全毀。紀州庵主要的三個部分,只剩下現今所存的「離屋」。

紀州庵的轉型[編輯]

  2002年底,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資產保存的概念受到當時人們的關注。當時紀州庵周邊正計畫按都市計畫開闢停車場與道路,而停車場用地上的居民邀請臺北市第一任文化局長龍應台來勘查用地上的老樹,希望透過老樹保存暫緩開發過程。最後結果是當地樹木通過臺北市文化局的老樹保護條例,得以群落保存,同時居民也接受停車場開闢的行為。

  為了保護老樹與紀州庵,在地的城鄉所學生展開對地方居民的調查,意外得知小說家王文興曾居住於此,找到了紀州庵保存的可能性。除了王文興的《家變》,余光中也記述廈門街舊居生活印象的〈聽聽那冷雨〉、〈伐桂的前夕〉、〈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在這個保存過程中,參與的城鄉所學生,有時作為公部門與民眾間溝通的橋樑,大部分時間都是與社區民眾站在同一個陣線,並協助社區居民擬定保存行動的方針及相關的工作,而社區居民受到鼓舞,也自發地組織起「同安文化森林促進會」乃至後來的「臺北城南水岸文化協會」,許多居民願意主動於假日舉家出動關心社區議題。這些行為促使臺北市政府在2004年將紀州庵僅存的「離屋」建築物列為市定古蹟。

  臺北城南水岸文化協會在2005年邀請余光中、王文興等文學界重量級的作家來到社區,參與「音樂與文學相遇在紀州庵」之活動,開啟紀州庵在臺北重要的文學空間發展。

  2011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規劃將紀州庵打造為臺北市第一個以文學為主題的藝文空間,在古蹟旁建立新館,並委託專業文學團隊—─財團法人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進行各式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2011年12月24日正式開館;市定古蹟紀州庵離屋則於2014年修復完畢,同年5月對外開放。


館舍介紹[編輯]

  園區內分為四個部份,分別是紀州庵古蹟、紀州庵新館、公園綠地與停車場。

紀州庵古蹟[編輯]

  修復完成後的「紀州庵古蹟」,保有原有料理屋使用的格局,室內五間分別為十二疊間的空間,合併為60疊約30坪榻榻米的大廣間(人數上限為93人),為國內少見的日式建築類型。

  2014年4月,臺北市文化局委託財團法人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規劃文學推廣活動,使文學結合人文、飲食、戲劇、旅遊等主題,邀請國內外藝文團隊駐館表演、開設工作坊及講座。

  目前的導覽活動共有館舍導覽、古蹟定時導覽、繪本說故事、古蹟修復紀錄片放映。

紀州庵新館[編輯]

  共有三層樓。

  一樓分別是文創書店、風格茶館、文學沙龍。風格茶館與文學沙龍可作為聚餐、舉辦小型讀書會、座談會、發表會等場地,也可以享用其特色的「作家私房菜」。

  二樓是多功能展演空間,可容納 120 人,文學團體或機構可以至其官網申請,作為研討會、演講、展覽、小型影展、新書發表會或小型表演的場地。

  三樓是紀州庵講堂,可容納30至45人,適合作為經典人文課程、演講、研習、讀書會等場域。

公園綠地[編輯]

  設置運動設施與座椅,供附近民眾休憩。

相遇作家[編輯]

  • 知名小說家王文興在8歲至27歲間成長的居所,更以此場景寫出著名的《家變》一書。
  • 詩人余光中故居。余光中記述廈門街舊居生活印象的社區場景,寫出《聽聽那冷雨》、《伐桂的前夕》、《記憶像鐵軌一樣長》等作品。
  • 作家林海音故居,作品有《城南舊事》等。
  • 作家舒國治在他書寫記錄臺北由水城變成陸城的《水城臺北》一書中,曾這樣勾描記錄了紀州庵:「君不見前幾年才因火焚而毀的同安街底(緊貼水源路)那一兩幢二層黑色木造日式樓閣房子,顯然六、七十年前建之於此,何嘗不畏於水淹,實是為了憑臨河岸眺賞水景之怡心悅目也。」
  • 散文家王盛弘曾在《十三座城市》記下:「紀州庵是日據時代料理屋,原址原有八家,目前僅存一家,旁有民宅一戶,居住環境很簡陋;我透過鐵皮圍籬窺看建物內部,那態勢並非等著要維修,而根本就是放棄了,任其毀損、隳壞,好像不肖兒孫對待癱瘓老人家,只差沒有動手了結脆弱的生命跡象。」
  • 散文家房慧真自小在此生長,也在作品《小塵埃》與《河流》中寫到晉江街的城南回憶。
  • 2005年,余光中王文興等文學界重量級的作家來到社區,參與「音樂與文學相遇在紀州庵」的活動。

交通地圖[編輯]

  •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料[編輯]

文化資產 古蹟 自來水園區觀音山蓄水池瑠公圳紀州庵文學森林義芳居古厝芳蘭大厝紫藤廬青田七六臺北監獄圍牆遺跡
歷史建築 鹿鳴堂蟾蜍山農業試驗所宿舍群蟾蜍山蠶業改良場宿舍
文化景觀 蟾蜍山煥民新村
自然地景 臺大龜山觀音山(公館)
歷史地標 汀州路(萬新鐵路)霧裡薛圳前三軍總醫院臺北預備火力發電所公館林氏古厝
機關團體 政府機關 中華民國中央銀行
學校 大專院校 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中華福音神學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
高中職校 和平高中南華高中
國中 臺北市立芳和實驗國中民族國中螢橋國中
小學 臺北市立和平實驗國小古亭國小
書局 唐山書店南天書局
宗教場所 聖靈寺台北信友堂懷恩堂台北清真寺公館福德宮
商業中心 公館商圈水源市場羅斯福路溫州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