瑠公圳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圖檔簡述:瑠公農田水利會繪製近代瑠公圳和大坪林圳圳圖
資料來源:瑠公農田水利會網站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瑠公圳,是台北盆地平原上,最早也是最大的水利工程,歷史已經超過兩百七十年。引進新店溪的河水灌溉,大大小小的河道遍佈台北,使農業時代的台北盆地成為阡陌良田。

歷史[編輯]

  乾隆五年(1740年)由彰州移民郭錫瑠集眾興建,其主要目的是要讓 台北盆地中崙以東的「看天田」獲得穩定水源。由今日新店 青潭溪鑿山引水經大坪林、景美、公館到達台北,又稱金合川圳,流經大坪林段也稱大坪林圳。今日我們認為的 瑠公圳實際上是整合兩大水圳及埤塘系統的統稱,除瑠公圳本身系統外,另一為霧裡薛圳系統,霧裡薛圳是 台北市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由霧裡薛溪的鯉魚山(埤腹山,海拔52公尺)附近引水沿著山腳一路到台北。霧裡薛溪即今日的景美溪,霧裡薛是原住民對景美溪的稱呼;霧裡薛圳早在雍正年間即闢建,由周永清公集眾興建。而 景美這個地名是由「梘尾」演變,「梘尾」因大坪林圳遇 霧裡薛溪架設水梘而得名,所以霧裡薛圳興建之時水源之處還沒有「景美」之類的地名。明治40年(1907年)官方合併兩圳,歷時兩年完成,最後整個灌溉系統慣以瑠公圳稱呼。1930年代,台灣總督府大興土木整建台北市水利設施,以瑠公圳水利設施的基礎下,在今新生南北路興築一條特1號排水溝,整合原本的排水系統;這條特1號排水溝離不開瑠公圳的架構,習慣上還是稱它為瑠公圳。

大事記[編輯]

  1705(康熙44年) 創辦人郭錫瑠生於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

  1736(乾隆元年) 郭錫瑠全家由彰化遷居台北中崙興雅庄開墾荒地。

  1740(乾隆5年) 青潭取水口圳頭開工,成立「金順興」。

  1753(乾隆18年) 大坪林五庄蕭妙興等成立「金合興」,與郭錫瑠交換水權,接手青潭口工程,開鑿大坪林圳。

  1760(乾隆25年) 青潭取水口石硿工程完工。

  1762(乾隆27年) 郭錫瑠開鑿的金順興圳(瑠公圳前身)景美至台北段完工。水圳全線運作。

  1765(乾隆30年) 景美溪底之暗渠遭洪水沖毀,郭錫瑠積憂成疾病逝,享年61歲。

  1767(乾隆32年) 郭錫瑠長子郭元芬修復橫跨景美溪的水渠,改為菜刀枧的水橋,並由萬盛庄庄民挹注資金,將圳頭改設於碧潭旁。

  1769(乾隆34年) 由郭錫瑠父子主導由碧潭經大坪林、景美到台北之大圳稱「瑠公圳」;由大坪林五庄所開鑿由青潭口至大坪林之水圳稱「大坪林圳」。

  1828(道光8年) 郭錫瑠曾孫郭章璣將瑠公圳一半產權,以3700銀圓讓渡與林益川(板橋林家)。

  1829(道光9年) 林益川再以4200銀圓收購另一半產權,從此瑠公圳由林家接管經營。

  1901(明治34年) 日本政府認定瑠公圳為公共埤圳,名為「公共埤圳瑠公圳」。

  1907(明治40年) 霧裡薛圳、上埤、瑠公圳合併為「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並將木枧水橋改建為水陸兩用的鋼筋水泥橋。

  1908(明治41年) 景美溪上水陸兩用的鋼筋水泥橋—瑠公橋竣工,新店至公館間霧裡薛圳與瑠公圳幹線合併工程完工。

  1910(明治43年) 雙連埤、大竹圍埤、三板橋埤、下埤、上土地公埤、下土地公埤、鴨寮埔埤、牛車埔埤等八埤併入瑠公圳組合。

  1914(大正3年) 瑠公圳組合以2800日圓收購霧裡薛圳產權,訂定「公共埤圳使用規則」。

  1917(大正6年) 瑠公圳組合以5500日圓向板橋林家收購瑠公圳全部產權。

  1923(大正12年) 「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改組為「瑠公水利組合」,並明定為法人組織。

  1963(民國52年) 水陸兩用的瑠公橋拆除,改設虹吸管裝置。

  1968(民國57年) 瑠公圳加蓋,圳路成為馬路。

瑠公圳的今貌[編輯]

  瑠公圳包含了瑠公圳主幹道瑠公圳第一幹線瑠公圳第二幹線與霧里薜支線大坪林圳

  1.瑠公圳主幹道:圳頭設於今碧潭旁,另開下埤大圳至景美溪。跨過景美溪的瑠公圳原本流經景美街,明治40年(1908)日本人認為木(木見)有礙水流,且不堅固耐用,於是將其拆除改建水泥橋,稱為瑠公橋,圳道也因此改行景文街,但今瑠公橋已拆除,另建景美橋。圳路繼續北行,在景美有興福支線,主流至公館,分為第一幹線、第二幹線與大安支線。 。

  2.瑠公圳第一幹線:沿著蟾蜍山向東北行,沿著台大男生宿舍、自來水廠前的道路,穿過辛亥路,沿著信安街北行,到達頂埔、內埔、六張犁,灌溉興雅庄(即今信義區一帶),再北行經延吉街,到達錫口(今松山)、上下塔悠庄。目前該段水圳多遭填平,如今瑠公國小就是原圳路填平所建,只剩下信義路五段的中強公園還保留一段圳路(五分埔支線)。 在分汴處的大安支線,就是進入台大校園的圳道,目前在生科館旁仍有約3公尺的明渠,而後潛入涵館,穿過舟山路後,在水工實驗所實驗室旁還有五公尺的明渠,其他皆為建物或道路所掩埋。

  3.瑠公圳第二幹線與霧里薛支線:流經台灣大學西側新生北路段的瑠公圳就是第二幹線,當時兩岸垂柳的美景最令人津津樂道,但隨著台北都會區的發展,民國59年該段水圳改為水泥箱涵,加蓋埋在地下。溫洲街與新生南路間為當時的九汴頭,圳道在此分為9條分渠,其中含3條主支線,為第一、第二及第三霧裡薛圳支線。 霧里薛圳是台北盆地興建水圳的最早紀錄,建於雍正年間,首創人不詳,乾隆30年前後周永清籌措資金重修築霧里薜圳陂(一名內湖陂),並邀10人分7股攤還,因此又稱周七股圳;水源來自霧裡薜溪(今景美溪),於是後稱為霧里薜圳。 第一霧里薜圳支線向東穿過台大、辛亥路後,沿復興南路北行,目前安東街就是原圳路,一直到榮星花園止皆已地下化,忠孝東路SOGO百貨即瑠公水利會租借的土地,後方為瑠公公園。 第二霧里薜圳支線穿過溫洲街、龍坡里,經過師大校園,穿過忠孝東路後到達經三板橋(林森北路九條通)、周厝崙至下陂頭,該圳道約略與新生北路平行。第三霧里薜圳支線為古亭庄至艋舺街,大約到和平西路、南昌街口,目前已經填平。 。

  4.大坪林圳:乾隆37年(1772)由墾首蕭妙與五庄股東合夥鑿成,灌溉新店地區農田,源頭為瑠公原開圳所鑿的腔洞。瑠公後期因資金耗盡無力開鑿,後來才由墾首蕭妙出面與新店大坪林五庄的居民,以獅山邊大潭(今碧潭)和瑠公交換水權,乾隆18年由大坪林五庄的居民繼續開鑿,乾隆25年圳路穿過石腔,乾隆37年完成,使得新店地區的農業全面進入水田耕作的時代,也因此稱為大坪林圳。 大坪林圳後來併入瑠公農田水利會,也被稱為瑠公圳;由於水源變化,新店溪沿岸採砂石嚴重,河床降低,水位下降,民國35年(1946)建大豐抽水廠,這條使用了二百多年的水源圳頭,目前只能靠抽水幫浦取水。

  近四十年來,由於台北地區都市之快速發展,肩負大台北地區農田灌溉、工業用水及人民日常生活用水的瑠公圳,亦隨之功成身退,所有市區內的圳渠均變為建地,供為公共建設或作私人建築用地,目前已無法再看到流著清澈圳水的廣闊大圳。

地圖[編輯]

讀取地圖中...

地址:231新北市新店區環河路19巷27號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資料與來源[編輯]

▎瑠公圳的歷史。來源:財團法人郭錫瑠先生文教基金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