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隧道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已重新導向自 獅球嶺隧道)
前往: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基隆 > 古蹟
描述:獅球嶺隧道南坑門
出處: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0)。臺灣鐵道史 上。東京市。
出版日期:明治43[1910]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 台灣舊照片資料庫
記錄識別碼:pb01331300321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台灣舊照片資料庫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 影片描述:劉銘傳隧道 Jiang Mingshyan
  • 影片來源:YouTube


簡介[編輯]

劉銘傳隧道,又名獅球嶺隧道,現列為市定古蹟。位於安樂區嘉仁里崇德路129號旁,隧道全長約為235公尺,是在清代劉銘傳推動洋務運動下的產物,也是全台第一個鐵路隧道。獅球嶺隧道由劉銘傳所建,而工匠也多為徵調兵工,另外還有聘請幾位英國及德國工程師作為顧問。據文獻記載,因地質複雜,北段地質為岩石,而南段則是潮濕的軟土,導致開鑿隧道極為艱難,所以當隧道竣工時,成為了一項壯舉,由台灣巡撫劉銘傳提額「曠宇天開」,而左右對聯為「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毅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腰新闊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在台灣鐵道史上留下重要的歷史記憶。

近年來,政府為維護這座古蹟,由市政府修復完畢後開放民眾參觀,不過現在隧道內部正進行整修,暫不開放。

歷史[編輯]

  • 清朝時期
1887年(光緒13年)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積極推動洋務運動、倡導鐵路設置。於台北府城東北側三板橋設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總辦人由記名提督劉銘傳擔任。1888年(光緒14年)春天開始動工,1890年(光緒16年)8月竣工,鐵道由基隆經台北至新竹一段,在基隆獅球嶺一帶共耗時三十多個月才鑿通完畢。
  • 日本時期
日本時期,總督府因改善舊鐵路急速爬坡的問題及轉彎上面缺點需求,開始著手進行全部路線規劃。預定在獅球嶺南方約一公里的地方設立竹仔寮隧道。竹仔寮隧道建造工程從1896年(明治29年)五月開始,到1898年(明治31年)二月時完工,總共耗時二十二個月完成,自竹仔寮隧道完成之後同一年,獅球嶺隧道在竹仔寮隧道通車後停用,不再通車,只使用7年7個月就被竹仔寮隧道替代。
  • 民國時期
因為獅球嶺隧道與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有很重大的關係,並且還是台灣目前僅存的清朝時期的隧道,對於台灣歷史具有深刻的影響。在1985年(民國74年)獅球嶺隧道遂被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屬於交通建築一環,為全台第一個被納入古蹟範疇的鐵路設施。
2006年(民國95年)7月經過古蹟審議委員會學者專家決定之後,正式把獅球嶺隧道改名成為劉銘傳隧道。基隆市政府考量隧道內部磚石崩落危險,暫時關閉隧道給遊客進入,目前遊客只能至北口參觀。
但是於2009年,基隆市政府決定要著手開始規畫整修,於2010年將劉銘傳隧道公告為市定古蹟,並且在經歷中央審查、修正、變更以及調整設計、重啟調查、執行隧道拱圈上方補遺調查等工作之後,終於在2019年開始動工修復,預計可於2021年完成動工。

建築結構[編輯]

劉銘傳隧道在建造時,因為隧道開工是從兩側同時開工,而且在當時並沒有現代如此精良的丈量技術,所以直到挖至中央時才發覺兩端的高度相差了14英尺,雖然為了能夠順利開通所以有做些微的修整,但是直至現在還是北口的拱頂高度較南口高,可能也是與南口土質鬆軟遇水則塌,而北口因為位建造時穿越岩盤所以顯得較為穩定有關,也因為北高南低,所以劉銘傳隧道的平面並非是直線,而是略有些弧度的弓形弧曲線。

劉銘傳隧道內壁的兩邊側壁均使用砂岩且以丁順切的手法砌成,然後在砂岩上方的拱所使用的材料則為「觀音山石」以及「紅磚」。

地圖[編輯]

讀取地圖中...


相關頁面[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政府網站[編輯]

新聞[編輯]

人物 葉俊麟鈴置良一
文化資產 市定古蹟 白米甕砲台獅球嶺砲台清法戰爭紀念園區基隆市長官邸許梓桑古厝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劉銘傳隧道七堵前站社寮砲台
國定古蹟 槓子寮砲台大武崙砲台
古物 阿姆斯脫朗後膛8吋砲
歷史建築 海港大樓旭丘指揮所阿根納造船廠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建港紀念碑頂石閣砲台瑪陵坑石頭厝靈泉禪寺大沙灣石圍遺構
文化景觀 暖暖淨水場仙洞巖
交通 港口 正濱漁港
地方機構 公共建設 潮境公園
博物館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自然景觀 湖泊 大武崙情人湖
宗教場所 中式廟宇 奠濟宮
店鋪 市集 委託行
活動 戰役 雞籠之戰
已不存在 三沙灣漁港基隆神社北部火力發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