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Rocio" 修訂間的差異
小 |
|||
行 38: | 行 38: |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61176797302502/ 維基實習組FB社團]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61176797302502/ 維基實習組FB社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wikitamsui 淡水維基館FB粉絲專頁](12/02) | *[https://www.facebook.com/wikitamsui 淡水維基館FB粉絲專頁](12/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rame | {{Frame |
於 2016年12月6日 (二) 11:24 的修訂
小悠訊息
網站工作記事
計畫相關資料
|
小悠愛吃素
淡水相關網站資料
政府
組織
教育&其他
專題新聞
社群平台
數位典藏計畫
實習
|
學習心得(歷史、影像、踏查)
2016-10-17 清代淡北的汀州移民與林本源家族/歷史系曾令毅老師
雖然知曉淡水的鄞山寺是汀州會館、客家人的寺,也聽過關於它的風水故事,但好像真的沒有那麼多關於淡水汀州人的印象,這次藉由曾老師的演講,才知道原來汀州客的故事這麼大,淺山經濟這麼大,但我們印象最深也比較常聽聞的,是海港這邊的故事。
從風水故事的水蛙鬥蜈蚣、台米運輸,講到暗仔街、草厝尾,風水的故事也帶有族群關係的描述,汀州人的離開連帶鄞山寺的沒落,卻也因為這樣讓會館外觀幾乎沒什麼改變,維持著原汁原味的感覺,除了周遭的大樓變化。或許是塞翁失馬的情況,讓此一失卻在彼獲得,其實許多事情或許都是這樣,你不知道失去是不是禍,得到又豈是福,所以不需要大起大落的心念起伏吧。羅姓兄弟的墓,之前黃繁光老師帶我們踏查時有講過,還有關於後方兩口井一清一濁,但當時下著雨所以不太看得出來。而更沒有想過的是故事講一講會跟林本源會有關係,當然,本站沒有林本源的頁面,認知上他是板橋那邊的事情...(欸,好糟糕)。
碑文是有看過的,在福佑宮的望高樓碑誌、在金福宮旁邊那模糊不清的衙後街的石碑、在公司田溪橋遺跡的碑...,但只是看過如故事、如紀錄、如佐證某些建築或開發等,從沒想過碑誌還會提供不一樣的脈絡,或者代表某些人物的經過、某些聚落的變遷...。不過要我特別去找尋碑誌、墳墓還真難啊。這些東西非常多,但不容易被重視,不過就算是僅存,我想也不容易被重視。田調是要實際去走過才會發現,有時候像阿成老師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別人的紀錄可能錯誤,只有真的去走了才知道到底是對是錯,就像之前有篇遊記寫說要找某個庄子內福德宮重修的碑,據他的資料是在我家旁邊的福德宮,結果卻沒有,卻是在我常去吃飯的那條街(那邊的福德宮旁邊是賣肉的...所以我很少靠近),這也是真走過才會懂吧!因此最初開始寫網站的時候,我才會盡可能的去實際走過、拍照,至少自己走過才知道,有些地點真的不是幾段文字就找得到,我轉了半天才發現在某個轉角= =,或者發現還要迴轉才能到。
印象最深應該是公司田溪橋的部分,文字描述的印象是交通要道,但對於為什麼會有一堆人幫忙重修,其實沒想那麼多也沒概念,但沒想到跟當時的淺山經濟是有關係的。除了知道茶、樟腦...,好像對於以前相思林的經濟部分很陌生,說到這也讓我想到兩年前的專家座談會,有提出過靠近河港這邊其實很多資料,但往山邊去的、新市鎮那一帶的就甚少,淺山地區的開發也就沒有接觸多少(或許是我鎮志都不看經濟相關的部分...)。關於林本源跟淺山經濟的資料,或許可以藉由寫頁面的過程,來增加印象,也讓網站的面向更完整。
演講中提到很多地名、人名、事件或經濟活動,認真來說只要聽一場淡水/淡北相關演講,根本挖坑...挖不停!
淡水古蹟遊活動
- 路線:
- 中山路台灣銀行(集合)->龍山寺->施家古厝(修復中)->清水祖師廟->清水街(陳家土礱間、115號古厝)->戀愛巷->
- 陳其宗古厝(重建街14、16號->重建街(王場雄故居30號、汪肫仁中醫師洪禧集老厝31號)->萬善公祠->
- 福佑宮媽祖廟->滬尾偕醫館->淡水教會禮拜堂->淡水街長多田榮吉宅(修建中)->淡水海關俱樂部(小白宮)->
- 馬偕故居、牧師樓、姑娘樓、教師樓(教士會館?)->淡水女學堂->牛津學堂->
- 紅毛城->清代淡水關碼頭->賦歸(海關碼頭旁邊就有公車站牌)
2013-12-10 淡水發展史/周宗賢老師
之前就開始會找周老師問一些小小的問題,像五虎崗的順序、砲台埔跟埔頂的名稱,這一次難得有機會可以聆聽老師講淡水發展史,淡水是港埠的發展、有山城小鎮的氣息,從地圖史料中看淡水發展的脈絡,遠比只讀文字來得有趣,更加印象深刻。
從等高線圖看五虎崗的位置、發展過程,由鐵道管線路圖看交通的發展,日治時期淡水街圖,更可以看出建築的分佈與店家的性質,幾乎一條街包辦了所以民生必須、生老病死所需。更特別的是手繪的淡水滬尾街建築文化以及洋樓文化,完全呈現出當時期各建築的特色,十分厲害!有各類建築分佈、各個時期的特色變化。洋人區明顯看出公司在河邊而住家在山腰到接近山頂的部分,還有墓園,從圖來看覺得洋人區幾乎都很整齊(有規劃?)而漢人區則是較分散。忽然發現,留下史料很重要,而能夠保留當時情景的各種地圖、照片影像更是重要,除了還原當時的生活場景、還能夠依此推衍出發展的過程,很多東西消逝了就很難想像的。最後一張最大張的,是老師手繪出從八里→關渡大橋→淡水沿途的相關的歷史、歷史建物或古蹟,可以發現淡水老街那區(重建街跟中正路老街還有真理街)的古蹟與歷史建物特別密集,但實際走訪其實會發現很多東西已經腐朽、未維護,或者已消失。淡水有非常多歷史的資產,不過以往來淡水只知道有名的古蹟景點,只知道河邊、中正路老街,不知道在此沉睡了多少有趣而深刻的歷史文物、古蹟...。總會想起過去曾來過幾次淡水...若那時候就能留影,也許現在都是珍貴的回憶(因為事過境遷~物已非)。這堂課未完待續,期待能夠聽完所有的故事。
2013-12-13 從圖片影像看淡水的今與昔/馮文星老師
攝影,也記錄了歷史,從舊照片看到當時的生活情境,和已經不存在的事物,總是有深深的感動,雖然更期望能夠實際走訪觀看,但在發展的過程中,這類型的事物消逝的速度卻可以非常快,建立很難、維護保存更難、要拆掉銷毀卻很快!
開場播放「海的圖騰,留不住千古的喜憂;薄薄血脈,承載著隱藏的悸動;潮起潮落,我們在未完成的遙遠身世中,繼續探索。」是引用自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追尋古台灣」廣播一開頭的文字,也是我很喜歡的一段,我們從照片、圖像和影片中,不斷的探索先人的腳步、故事,同時對照淡水的現在,變動中失去了多少有歷史意義的文化資產。
淡水河邊、淡水車站、古蹟與歷史建物、真理街上、淡江大學…等等,馮老師一張張新舊照片,都是一段深長的故事,讓我們能夠藉此一窺過去淡水的樣貌,在場有歷史系周宗賢老師、黃繁光老師的加以補述,更讓整場演講的故事精彩萬分,透過照片我們更能感受到,淡水的歷史逐漸破碎的情形,而有些東西一但毀壞便不復存在,只能從圖片影像回憶。
2013-12-23 淡水實地踏查/黃繁光老師
這一次的活動前,我想起大一時跟著林煌達老師去福佑宮的情形,那堂課叫「台灣歷史采風與踏查」(我居然課名還記得...),小時候曾經來過淡水,印象最清晰的也是來淡水的記憶,也許在那時候就種下了將來會到這個地方暫居念書的因緣。而我印象中的淡水,比現在更加樸素、單純,河岸就真的是單純的河岸,雖然遊客也不少,但並沒有像現在這樣令人眼花撩亂,也還記得曾經在某處拍過照,那時的河岸是沒有圍籬的。當時去過的另一景點就是紅毛城,在曾經的假砲台(仿造的)上拍過照,記憶中的淡水就等於紅毛城。直到大學來到淡水,我的概念依舊是紅毛城,頂多加上個淡水老街、淡水河岸、漁人碼頭,後來才慢慢知道一些歷史建物、古蹟的觀光景點。但,也就如此,雖然心中知道這是一個富有歷史的地方,實際上卻是認知很狹隘的狀態,這種狀態真的蠻恐怖的,因為你會以為這就是全部,然後就這樣過完四年。很慶幸的是,在畢業以前終於能對所居住的環境有了更多的認識,淡水的概念開始改變,這時候才能說我還算認識淡水吧!
這一次踏查本規劃是走到真理街的部分,但完全是意外的開展,只走了兩個點,但資訊量和故事是滿載的。鄞山寺與殼牌倉庫,這兩處皆是曾經過,但從未踏入的地方,就算有機會去走走,也只是「觀光客」的方式→走馬看花吧!黃老師所講述的完全超乎想像、意猶未盡,即使自己對寺廟的東西多少有點點知道(歷史課本麻~還有大一的課),可是背景歷史等故事絕對不是看看外觀就知道的,而且這次的活動中,更深深感受到在參與活動前,事前的準備非常重要,如果不是寫過頁面、翻過書籍、請教過問題...,感覺就會缺少了一點共鳴感,如果是大學時候的我,參加導覽,大概會像第一次聽地方導覽一樣...不會很深刻,只是「挖~,喔~」。同時,此次的導覽讓我更加覺得保留文化資產的重要,如果所有的歷史建物古蹟都拆掉了、都修到不像原貌了,拿甚麼來導覽?又怎麼有共鳴感、實際感?只能看平面上或所謂的復原模型等等...,一點都不好玩!
導覽因時間因素而不得不結束,但我們都意猶未盡,都希望能夠再次聆聽黃老師帶我們走進淡水的歷史,下學期希望能夠繼續邀請到這些老師們,也希望我自己能夠有更多的想法可以跟同學們一起好好建構這個維基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