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天生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人物

簡介

  汪天生於光緒十一年(1886年)出生於淡水油車口1941年病逝,享年五十七歲。年輕時就職於淡水燈塔(位於油車口,光緒十四年建)。有六子:鄭水梯(1904-1986)、林汪進貴(1906-1981)、汪鄭淵泉(1908-1984)、汪水源(1915-1978)、汪坤山(1917-1942)、汪炳松(1922-)。

中崙傳奇

  淡水沙崙與油車口間有一小圳稱「中崙圳」,附近一帶稱「中崙」,「中法之役」曾於此發生白刃戰,清軍大敗法軍。天生住家在中崙圳邊甘蔗田中(註:天生國校之原址亦在此),他利用公餘栽種甘蔗。甘蔗田廢後,地主板橋林本源把這塊地賣給日本人,光復後變為國有地。

  老二進貴少年時到臺北大稻埕許丙先生(淡水先輩)處當學徒,因工作熱心,且有富於進取的精神,被許老闆提拔送到日本,進入湯線電池公司學習製造電池技術。此青年學好電池技術後、返臺創立「台灣大蓄電池公司」是臺灣電池工業之先導者。

  由於社會形態之急進,這種企業日趨興旺,日據時代之後期已成自新興工業之一重鎮(他的學徒們泰半成為電池公司的老闆,目前分佈於全島各地)。

  光復後不久,老大水梯與老四水源合作創立南光蓄電池公司,迨1965年與「日本湯淺電池公司」技術合作,改名為「台灣湯淺電池公司」水梯仍擔任董事長:後來汪水源自創「中華電池公司」於淡水下奎柔山。老三淵泉經營建設公司。老么炳松曾經經營水光電池工廠,後來與「台灣湯淺電池公司」合併,當任該公司之廠長兼經理,現退休;老五坤山惜英年早逝,年僅26歲,今他的子女亦成就:他們六兄弟及其後裔,可謂白手起家之佼佼者。

熱心興學

  淡水沙崙里至油車里位於淡水河口北岸,北臨海峽,風砂特大。昔時此兩里之學童們須遠途跋涉,飽受風吹雨淋之苦,前往淡水街上的文化國小就學。當地居民早有建議政府新設國小一所,以便轄內學童能就近上學,於1950年代後期,獲時任淡水鎮長鄭永富之鼎力相助,力能解決校地,而所需校舍工程費乃得鄭水梯昆忡,以「三對等」(即水梯昆忡、公所、縣政府各負三分之一)資助:自民國49年(1960年)至51年(1962年)次第增建八間,紀念天生翁乃取名為天生國校。水梯昆忡則奉母命,繼父志,慨捐巨款造福鄉里,樹德樹人之仁澤玉堪欽敬。

  光陰任苒,時序匆匆,自建天生國小易十二寒暑,工商業及交通不斷地發達,經濟日趨繁榮,隨人口急激增加,原校狹小且附近綠地無法擴充,遷校乃為當務之急。校長周坤榮鑑及於此,即於1972年著手籌備遷校。經各力奔走,經費由當時臺北縣議會副議長麥春福大力支持,獲得縣府補助新臺幣伍佰多萬元,校地則得淡水鎮長鄭永富之協助,順利獲一塊位於原址北面不遠處約1.1公頃之地(比原址大三倍)。於民國62年(1973年)新校舍三十間竣工遷移,而原校舍改為教員宿舍及托兒所和水廠使用。

人溺己溺

  老大水梯對教育熱忱是有原因的。他於大正元年(1912年)入學滬尾公學校(同年九月改稱淡水公學校,即淡水國校之前身),由於他們一家近十口人,生活並不充裕,無法享受富家子弟的生活,每遇起暴頭(寒潮暴發之俗稱),朔風凜冽,霪雨連天,彼時柏油路尚未問世,道路遇霪雨皆是赤仁土的泥濘。他穿著「棕蓑」帶斗竺,以赤腳走二公里路登校(註:當時尚未建淡水文化國校),到校門時才敢拿出視為珍貴的「羅利」(日語:草履),洗腳穿之後進入教室。放學後則是相反,一出校門便收拾「羅利」,放入書包裡再以赤腳返家。油車口與淡水海關間有一段瀕河的危險路面。當一陣強風吹來,以蓑笠「全副武裝」的行者,宛如放風箏一般,搖蕩不止,提心吊膽(註:50年代有一輛三輪車在此被強風吹翻陷入河內,一名女乘客當場溺死)。水梯飽受此苦經,迨企業告成仍難忘童少年時代的艱苦往事。水梯身為「台灣湯淺電池公司」董事長,其每月薪水全額默默地損贈於慈善事業。三十多所孤兒院、或貧病無法就醫者、或貧困死亡無法埋葬者、或淡水鎮冬令救濟等,便是他的捐款對象。1979年,水梯獨資獻乙座「鄭水梯圖書館」於天生國校三樓。1986年水梯辭世時,其遺族節省他的葬費,新臺幣32萬元捐款於17所孤兒院。

樹德樹仁

  1974年元月,天生國小建一座天生翁的銅製上半身遺像紀念小塔於該校正門右側。銅像下面嵌入一大理石板,其面刻天生國校的由來。

云:

  汪天生老先生,邑耆彥也,樂善好施,教子有方,逝世後,哲嗣水梯、進貴、淵泉、炳松諸君,孝悌尤篤,勤勉舊發,家業大興,乃奉母氏何愛老太夫人之命,繼承父志,慨捐巨資,配合政府,在其出生地興建學舍八間,命名為天生分校。

  汪氏昆仲,一本為思,助學興學,熱心教化,造福地方,嘉惠學子,愛鄉愛國之義舉,樹德樹人之仁澤。至堪欽佩!值玆遷校落成,尋本追源,爰綴數語,僅刻石以銘之,是為誌。

參考資源

相關頁面

文學家 詩人 洪以南洪騰雲
台灣之最 乞丐之父 施乾
台灣烏龍茶之父 約翰‧陶德
自來水之父 巴爾頓
匠師 燕樓匠派洪泉李璋瑜黃仔樹
改革人士 抗日 簡大獅
政治人物 官員 陳培桂李彤恩
稅關長 野村才二
街長 武田駒吉
鎮長 李木榮杜家齊
其他 小副川猛居正鳥井勝治林金鐘沈葆楨曾四安黃寶成雷俊臣
軍人 孫開華張李成章高元巴恩士李應辰李應時林朝棟
航海人物 水手 畢金桂Pedro Florentino
馬偕家族 馬偕家族馬偕數位博物館
商人 張媽進陳樹木李貽和汪天生洪成敷盧阿山多田榮吉許能黃東茂許木生許丙James Davidson林百鍊林義禮張園施論鄭榮記
基督徒 牧師 陳榮輝李庥
信徒 柯清泰
傳教士 Rev. George Leslie Mackay德明利姑娘華雅各葉順莊天能
教育家 校長 小竹德吉羅虔益洪炳南
教師 張聰明杜生財
助教 柯維思
其他 蔡以倫
望族 淡水李家李應東
畫家 台灣 陳澄波
日本 木下靜涯
舞蹈家 林明德
醫生 蔡阿信鄭木筆盧秋桂陳水泉陳江山杜聰明洪長庚
警界人物 警察 施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