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紅樓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20年12月14日 (一) 10:12 由 台灣阿成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拍攝日期:2013-10-14
拍攝地點:淡水紅樓
所有人:weichen
攝影者:weichen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圖檔簡述:淡水紅樓1899竣工牌
拍攝位置:紅樓正門往左走,走廊轉角處
拍攝日期:2019/1/18
攝影:馮文星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圖檔簡述:紅樓餐廳入口
拍攝日期:2015-10-29
拍攝地點:淡水紅樓
所有人:Hzlin
攝影者:Hzlin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圖檔簡述:夜間的淡水紅樓
拍攝日期:2015-03-05
拍攝地點:紅樓
所有人:Rocio
攝影者:Rocio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簡介

  淡水紅樓位於臺灣新北市淡水區,與已經拆除的「白樓」齊名。該建築在2000年整修後,現今已成為了複合式餐廳與藝文館。

  淡水紅樓最早由開設洋行經營船頭行致富的船商李貽和興建於1895年,於1899年落成,然而由於他所經營的兩艘貨船發生意外,經濟困難,李家遂將此樓在1913年轉賣給淡水街長洪以南

  洪以南為艋舺名門之後,他的祖父洪騰雲因捐建台北考棚而獲賜「急功好義」石坊。洪以南為人風流儒雅、文采洋溢,一時間文人雅士,政商名流齊聚淡水紅樓,由於在此展望淡水,東起關渡西至出海口視野遼闊,洪氏將它命名「達觀樓」。1927年洪以南逝世後,其家人移居臺北,此樓因長年無人居住而逐漸荒廢。

  直至1963年,洪氏後人將此樓轉賣給經營德裕魚丸洪炳堅洪許俸夫婦。據洪許俸女士回憶,初接手紅樓時,「雞、鴨都養在房子裡頭,二樓、三樓的隔間用木板」,由於房子長時間沒人住,樹木都往裡頭竄著長,花一番工夫整理後才恢復堪用狀態,當時為補強結構,外牆全噴上黃色沙漿,所以曾有段時間紅樓是黃色的。洪許俸女士的長孫洪良鑑曾表示:「我們那時候住二樓,三樓是空的,會在三樓騎腳踏車,還有玩滑板、丟球」,而一樓在當時還曾分租給從外地到淡水求學的學生。

  1989年,有建商看中紅樓,曾經找上洪家洽議合建12層大樓之案。在洪家祖母的堅持之下,取消建商的合建之議並決然斥資修復紅樓。1999年年初洪家正式進行整修紅樓,整修期間曾多方請教建築、歷史、藝術等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協助考證,幾度要求包商暫停施工,一再修正施工方法,使得整修工期被迫延長,整修經費不斷攀升,所費不貲。於2000年元月正式對外開放,再現百年前原貌,為近年古蹟再利用的範例,並於2001年榮獲文建會頒贈歷史建築百景賞第六名。

  目前,紅樓建築內有兩個營業單位,分別為一樓中式餐廳、三樓Red3cafe西式餐廳。依照餐廳網頁內的簡介:「淡水紅樓建於1899年,是本地經營船頭行的富商李怡和建於清末的宅第。其建材多從中國引進,有別於其他外國人建的磚造洋樓,在建築上運用北投出產的唭哩岸石做為一樓內牆,二樓內牆及外觀牆面則運用不同形狀的清水紅磚做變化,是同時期洋樓建築所少見。」[1]。其中有多處值得推敲之處:其一,起造人應為「李貽和」而非「李怡和」;另關於建築部分,據洪以南曾孫洪致文之說,認為這段說明互相矛盾,『因其建材若「多從中國引進」,則不可能在運用上又多以「北投出產的唭哩岸石做為一樓內牆」。另二樓與外牆的紅磚,亦以臺灣產較可能,因在日本領有臺灣之後,「建材從中國引進」可能性很低。』(見洪致文著,洪以南與淡水達觀樓,p.4~p.5。)

106市集

  爬上106階 遇見 創意x閱讀 百年傳承。2015年三月開始在每個月第四個週六下午13:00-18:00,固定舉辦以閱讀與文創為主題的淡水紅樓106市集。活動內容包含創意手作x獨立出版x人文導讀。除了富有手作與獨立出版的攤位之外,還安排了淡水漢人街區的歷史導覽、音樂演出與現代詩發表,為淡水灌注更多文學空氣,承接紅樓的百年傳承。

  主辦單位:淡水紅樓中式餐廳、重建街創意市集心波力幸福書房

  • 歷次活動時間
  • 2015年:03.28、04.25、05.30、06.27

交通資訊

  • 搭乘捷運:淡水捷運站下車
    • A.步行(約10~15分鐘):往老街(中正路)方向,至中正路228號向右轉石階而上106階。
    • B.公車:於捷運站搭乘26號公車或往漁人碼頭或往真理大學或淡海公車(可使用悠遊卡),乘至重建街口站下車。
  • 自行開車:經淡水捷運站往紅毛城方向行駛,過中山路行人陸橋後左轉,即可看到對向車道有個公有三民停車場,在下一個紅綠燈迴轉至停車場,再從停車場旁的斜坡下去往左手邊方向可看到紅樓的招牌。
  • 渡輪:渡船頭往老街直走,德裕魚丸店(中正路228號)旁巷內樓梯往上走。

交通地圖

讀取地圖中...


相片集

資料來源

  1. 《續修淡水鎮志》未刊本,(臺北:淡水區公所,2006)。
  2. 淡水古蹟博物館
  3.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參考資料

相關頁面

  • 人物
  • 附近景點
  • 附近街道

相關新聞

〈台北都會〉屋主拒建商 淡水紅樓佇立逾百年

2015-05-19 記者李雅雯/專題報導

淡水河邊的紅樓佇立於坡上已逾百年,人們總喊他「淡水紅樓」,紅樓從落成到現貌,前後經歷三任主人,洋行商人、漢詩人和魚丸店老闆。目前第三任主人堅定地拒絕建商收購合建的提議,選擇將許多「老淡水人」的記憶保留下來。

第三任主人 經營魚丸生意

紅樓確切落成年代記載不一,普遍認為此棟紅色磚石外觀仿洋樓建築是由洋行商人李貽和(另一說為李「怡」和)在淡水開港通商後的十九世紀末竣工完成。紅樓後又轉售予漢詩人洪以南,在其逝世後,其家人舉家搬遷至大稻埕,紅樓在民國五十二年轉售予經營魚丸生意的洪炳堅、洪許俸夫婦。

初接手 雞、鴨養屋內

「那時雞、鴨都養在房子裡頭,二樓、三樓的隔間用木板」,現年九十歲的洪許俸回想剛接手時的情形,房子長時間沒人住,樹木都往裡頭竄著長,花一番工夫整理後才恢復堪用狀態,當時為補強結構,外牆全噴上黃色沙漿,有段時間紅樓其實是黃色的。「我們那時候住二樓,三樓是空的,會在三樓騎腳踏車,還有玩滑板、丟球」,洪許俸的長孫洪良鑑說到童年趣事,不禁會心一笑。一樓在當時還分租給從外地到淡水求學的學生,直到現在,還會有當初的學生跑回來問,「我以前也住在紅樓,阿嬤你還記得嗎?」

民國七十年代,建商看中紅樓與周邊地段的開發潛力,提出拆掉紅樓整合附近土地興建公設大社區的提議,洪許俸毫不猶豫地拒絕,建商不斷打電話邀請、登門造訪,強調能賺很多錢,獲得的答案都是否決,「子孫大家住在一起,這樣就夠了」,洪許俸說。

黃色沙漿刮除 原色浮現

紅樓曾經空了十年,洪良鑑與兄弟姊妹們想為老建築找到新出路,於是有了餐飲休憩空間的藍圖,民國八十七年開始著手設計硬體,也在此次修繕中,將磚牆上的黃色沙漿刮除,紅樓的原色再次浮現。

淡水現已是國內、外旅客必訪的知名景點,洪許俸仍每天定時到魚丸店內照料。再問一次,若再有建商來談案子呢?「我要這樣放著就好,希望孫子的孩子也能把紅樓留下來,永永遠遠。」洪許俸阿嬤說。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