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第一" 修訂間的差異
(+賴:tea888888{現金交易}粉嫩的小蜜穴 超敏感的) |
|||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6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 | + | 本頁記錄許多值得紀載的【淡水第一】,包括:人、事、時、地、物。 | |
− | + | ||
− | + | ==最老的渡船頭== | |
− | + | *全臺最老的渡船頭:<b>淡水-八里渡船頭</b>([[淡水渡船頭]]、[[八里渡船頭]]) | |
− | + | ||
− | + | ==第一座民營燈塔== | |
− | + | *臺灣本島第一座燈塔:[[望高樓]](1796年) | |
− | + | {| width="90%" | |
− | + | |- | |
− | + | |[[檔案:望高樓碑誌.jpg|200px|縮圖|望高樓碑誌]] | |
− | + | |valign="top"| | |
− | + | [[望高樓]]為臺灣有記載最古老的燈塔,[[望高樓碑]]是當初燈塔落成時所立的,碑上記載了當初立望高樓的用意及過程,從碑文的記載還可以看出兩百年前淡水人的生活情形。在[[福佑宮]]前殿的虎壁(建築物右側通稱為虎邊,右側牆面為虎壁)上,嵌著一塊[[1796年]](清嘉慶元年)的石碑上,記載當時在[[淡水]]建望高樓及燈塔的事蹟。當時在[[淡水河]]口,退潮時會露出兩條咕咾石珊瑚礁,在視野不清的時候常被漁船誤認為港口而使船隻觸礁,所以居民就合資在沙崙建立望高樓來指點來往的船隻。 | |
− | + | ||
− | + | [[望高樓]]是民間力量興建且委由民間經營的燈塔,可說是罕見。但在[[1888年]](清光緒10年)清廷另於[[油車口]]建[[淡水燈塔]],[[望高樓]]便任其荒棄;據傳日治時期太平洋戰爭如火如荼,日本統治當局為了興建堡壘,取用望高樓石材,150年之久的燈塔從此消失,而只遺留望高樓碑在[[福佑宮]]內。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大國際港口== | |
− | + | *臺灣第一大國際港口:[[淡水港]] | |
− | + | ||
− | + | ==第一間西式醫院== | |
− | + | *北臺灣第一家西醫館、西醫發祥地:[[滬尾偕醫館]](1879年) | |
− | + | {| width="90%" | |
− | + | |- | |
− | + | |[[檔案:滬尾偕醫館.jpg|300px|縮圖|滬尾偕醫館]] | |
+ | |valign="top"| | ||
+ | '''[[滬尾偕醫館]]'''(Hobe MacKay Hospital)位在臺北縣[[淡水]]鎮馬偕街6號,緊鄰[[淡水禮拜堂]],屬於直轄市定古蹟。[[馬偕]]博士在[[1872年]]3月9日抵淡水後,即在其所租之寓所為人診療、供應西藥,不久又增加開刀、拔牙和住院等設施,由於西醫療效快,[[馬偕]]博士和其助手又熱忱,尤其是當時民眾廣為瘧疾所苦,馬偕博士的奎寧水(quinine) 是特效藥而大受歡迎,因此求診者與日俱增,於是在[[1873年]]5月另租民房為診所,名為「'''滬尾醫館'''」。 | ||
+ | |||
+ | 當時[[馬偕博士]]邀請駐淡水的外國人和洋行所聘的外籍醫師,到醫館主持醫療並傳授醫療技術。同時他也訓練學生和本地傳教士,加拿大也曾派專業醫師[[華雅各]](Dr.J.B.Fraser) 前來淡水駐院主持,唯兩年後因其妻病逝[[淡水]]而返國,其夫人今仍安葬於[[淡江中學]]旁之外僑墓園。[[1879年]]一位住在美國底特律的馬偕夫人,為紀念逝世不久的丈夫馬偕船長,慨然捐贈美金3000元給淡水的[[馬偕]]博士,做為建醫院與宣教的基金。馬偕博士遂用其中的2500元重建一座全新的醫館,並命名為「[[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中法戰爭]]曾作為清軍的軍醫院,救護不少傷兵而立功,劉銘傳特頒獎表揚。 | ||
+ | |} | ||
+ | |||
+ | ==第一間西式學堂== | ||
+ | *第一所西式學堂:[[理學堂大書院]](1882年) | ||
+ | {| width="90%" | ||
+ | |- | ||
+ | |[[檔案:牛津學堂2013.10.19.jpg|300px|縮圖|理學堂大書院]] | ||
+ | |valign="top"| | ||
+ | [[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ge]])又稱[[牛津學堂]],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真理大學]]校園裡),面積1,178平方公尺。該書院由[[馬偕博士]]創立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因英文名為[[Oxford College]],後世便以「[[牛津學堂]]」稱之,為[[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的前身,亦曾作為[[淡江中學]]的臨時校舍。現為[[真理大學校史館]],並由政府於[[1985年]]8月19日列為'''國定二級古蹟'''、古蹟類別為書院。 | ||
+ | |||
+ | [[1880年]](清光緒6年),[[馬偕]]博士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在故鄉報告他在臺灣八年傳教的成果,受到鄉親極大的肯定,卻不忍他訓練學生時是'''「在大榕樹下以蒼空為頂,青草為蓆」'''。在地方報的呼籲下'''牛津郡'''的鄉親們共捐6215美金讓馬偕在臺灣興建一座現代化學校。[[1881年]](清光緒7年)底,馬偕回臺灣便應用此筆捐款買地,親自設計、監工,這所臺灣首見的新式學校終於在[[1882年]](清光緒8年)竣工開學,並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英文名字為「[[Oxford College]]」([[牛津學堂]]),是以紀念家鄉牛津郡人們的捐款。 | ||
+ | |} | ||
+ | |||
+ | ==第一間西式女學校== | ||
+ | *臺灣第一所女子學校:[[淡水女學堂]](1884年) | ||
+ | {| width="90%" | ||
+ | |- | ||
+ | |[[檔案:淡水女學校20101019.jpg|300px|縮圖|淡水女學堂]] | ||
+ | |valign="top"| | ||
+ | [[淡水女學堂]],創設於[[1883年]](清光緒9年),為[[基督教長老教會]]創辦,為臺灣新式女子學校的濫觴,最初長老會教士[[馬偕]]創校的動機,在培養臺籍的女性傳道人員。馬偕發現臺灣婦女受制於「重男輕女」的社會陋俗,如溺女嬰、蓄妾、重聘以及深居簡出等,使得婦女缺乏自由與幸福,而這些都是傳教時的阻力,因此希望藉由宗教教育的力量,使這些婦女成為女性的傳道人員。女學堂校長是由[[馬偕博士]]擔任,馬偕夫人和幾位傳道士師母擔任舍監和教師,[[牛津學堂]]的教師也來此授課,課程有:讀書、寫字、算術、歌唱、地理、婦女技能、聖經歷史和聖經教義等。基本上這所學校無學年及學分制,入學年齡也無限制。 | ||
+ | |||
+ | 淡水女學堂之開創,為臺灣女子教育的嚆矢。受此新教育之薰陶,使婦女改變生活習慣,知識領域開拓,使他們不再侷於家庭的束縛,有助於改變婦女的社會地位。[[1901年]] (明治34年),馬偕博士逝世後「淡水女學堂」一度停辦,改為教士眷屬的宿舍,至[[1905年]](日本明治38)才又恢復,復校後的淡水女學堂改採新的經營方針,訓練傳道人員不再是該校主要目的。 | ||
+ | |} | ||
+ | |||
+ | ==第一條自來水道== | ||
+ | *全臺第一座公共自來水系統:[[滬尾水道]](1899年) | ||
+ | {| width="90%" | ||
+ | |- | ||
+ | |[[檔案:20140809雙峻頭水源地入口處.jpg|300px|縮圖|雙峻頭水源地入口處]] | ||
+ | |valign="top"| | ||
+ | [[滬尾水道]],位在[[淡水]][[水源街]]庄子內段的山麓(今新北市淡水區水源街二段346巷5號),完工於[[1899年]],是臺灣現代化自來水的開端。[[滬尾水道]]源頭是一處低海拔的天然地下水源,其水取自大屯山麓的雙峻頭庄之第三、四號湧泉(因此稱為'''「[[雙峻頭水源地]]」'''),此處泉水均出自火山岩深隙處,循環湧出,若非嚴重地殼變動,湧水量不會減少。 | ||
+ | |||
+ | 水道是輸送自來水的管道,因此日文以'''「水道水」'''稱呼乾淨的衛生用水、自來水,演變至今台語仍稱「自來水」為「水道水」,稱「水龍頭」為'''「水道頭」'''。[[滬尾水道]]於[[2004年]]9月16日公告為縣定古蹟。古蹟維護為滬尾水源(包括取水口、事務所、庭院、入口大門、警衛室),以及在克難坡旁小路上的排氣閥室,還有後來被移至[[小白宮]]的三民街郵筒型立式消火栓。 | ||
+ | |} | ||
+ | |||
+ | ==最早的婦女教室== | ||
+ | *全臺最早的媽媽教室:[[淡水婦學堂]](1910年) | ||
+ | {| width="90%" | ||
+ | |- | ||
+ | |[[檔案:婦學堂20131019.jpg|300px|縮圖|淡水婦學堂]] | ||
+ | |valign="top"| | ||
+ | 由於淡水女學堂的教育方針轉變,使得過去就讀於女學堂的已婚婦女、詩學婦女等,失去學習的場所。於[[1910年]](明治43)由[[吳威廉]]牧師在[[淡水女學堂]]的東側設置了「'''[[淡水婦女學堂]]'''」,目的在訓練女性的傳道人員。婦學堂採兩年制,教師除了女性傳道人員外,另有三位兼任的教師與專任舍監。課程內容除了中、日文教學以及習字外,以聖經與音樂為主。 | ||
+ | |||
+ | [[1929年]](昭和4)因應制度改變,改名「[[婦女義塾]]」,而後由於校舍被接收而逐漸停辦。至[[1936年]](昭和11)廢止。[[1940年]](昭和15)改為修道院「安樂家」,專為收留困苦婦女、老年婦人及破碎家庭的婦女,安樂家一直維持到[[1942年]](昭和17)才解散。 | ||
+ | |||
+ | 到了日治時期將婦學堂命名為「真樓」做為女學生的宿舍,和作為女生宿舍而改名「美樓」的牛津學堂,與改名「善樓」的女學校校舍,三者俱名「真、善、美」。[[2000年]]時[[淡江中學]]重新整修作為校史館繼續使用。 | ||
+ | |} | ||
+ | |||
+ | ==最早本土正式五年制中學校== | ||
+ | *北台灣最早的私立中學、最早本土正式五年制中學校:[[淡江中學]](1914年) | ||
+ | {| width="90%" | ||
+ | |- | ||
+ | |[[檔案:淡江中學20131019.jpg|200px|縮圖|淡江中學]] | ||
+ | |valign="top"| | ||
+ |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淡江中學]])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26號、[[五虎崗]]之一的[[砲台埔]],其前身為[[淡水中學校]]。校史最早可回溯至[[1882年]][[馬偕]]創辦的[[牛津學堂]]以及[[1884年]]的[[淡水女學堂]],是台灣少見經歷清、日、民國三代的百年老校,見證台灣歷史演變與教育制度變遷。有「校園博物館」之稱,也是電影〈不能說的秘密〉拍攝場景。 | ||
+ | |||
+ | 著名景點如八角塔、淡水女學校、婦學堂、馬偕墓園與外僑墓園...等。 | ||
+ | |} | ||
+ | |||
+ | ==第一個高爾夫球場== | ||
+ | *臺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與臺灣高爾夫球發源地:[[台灣高爾夫球場]](1919年) | ||
+ | {| width="90%" | ||
+ | |- | ||
+ | |[[檔案:臺灣高爾夫俱樂部.jpg|300px|縮圖|臺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 | ||
+ | |valign="top"| | ||
+ | 臺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是[[台灣高爾夫球場]],在淡水[[五虎崗]]的第一崗。原稱[[台灣高爾夫俱樂部]]([[Taiwan Golf Country Club]], TGCC),位於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2號,又稱[[老淡水高爾夫球場]]或直接簡稱[[淡水高爾夫球場]],俗稱「[[淡水球場]]」或「[[淡水老球場]]」,因台語稱曠野為「埔」,所以又俗稱「[[淡水球臺埔]]」。地處臺灣島西北隅淡水河口的小丘陵上,山明水秀、人文薈萃,與[[紅毛城]]、[[牛津學堂]]、[[基督書院]] ‧‧‧ 等歷史古蹟融合成一種特殊人文的文化,具有其歷史價值。 | ||
+ | |||
+ | 自[[1919年]](日本大正八年;民國八年)創立迄今已近百年,歷經日本大正、昭和及中華民國三個年代,仍然維持其名稱為榮譽。臺灣出身的高爾夫球師門,屢次在國際性比賽獲勝,不但獎金可觀,且為國爭光,名利共享。國際高爾夫界人士們早已聞聽臺灣高爾夫界的「根」是「[[臺灣高爾夫俱樂部]]」。 | ||
+ | |} | ||
+ | |||
+ | ==最早的無線電通訊重鎮== | ||
+ | *[[淡水無線電收信所]](1929年) | ||
+ | {| width="90%" | ||
+ | |- | ||
+ | |[[檔案:淡水無線電信收信所.jpg|300px|縮圖|淡水無線電收信所]] | ||
+ | |valign="top"| | ||
+ | [[淡水無線受信所]]位於今淡水沙崙地區,昭和3年([[1928年]]),總督府開始規劃於淡水建立無線受信所,作為和東京、大阪、鹿兒島聯繫之基地。昭和四年(1929,民國十八年)竣工,隸屬[[台北無線電信局]],為台北總局的接收站;並有辦理海底電信線的陸上受信工作,二戰時該所被鎖定為美軍轟炸的目標,後已拆遷。 | ||
+ | |} | ||
+ | |||
+ | ==第一所私立大學== | ||
+ | *臺灣第一所私立高等學府:[[淡江大學]](1950年) | ||
+ | {| width="90%" | ||
+ | |- | ||
+ | |[[檔案:五虎崗-第四崗1.png|300px|縮圖|淡江大學空照影像]] | ||
+ | |valign="top"| | ||
+ | [[1950年]](民國39年),[[居正]](字覺生)及其女婿[[張鳴]](字驚聲)聯手創辦[[淡江英語專科學校]]([[淡江英專]]),由居正擔任董事長,張鳴擔任校長,為'''臺灣第一所私立高等學府''';[[1951年]](民國40年)張鳴、居正相繼過世後,由[[居瀛玖]](居正之女、張鳴之妻)接任董事長,[[居浩然]](居正之子)任校長;[[1958年]](民國47年)改制為[[淡江文理學院]],設置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商學、數學、化學等5系;1964年(民國53年)增設夜間部,同年[[張鳴]]之子[[張建邦]]出任校長;[[1980年]](民國69年)張建邦任內完成[[淡江文理學院]]升格為[[淡江大學]]迄今。 | ||
+ | |} | ||
+ | |||
+ | ==第一座兵器博物館== | ||
+ | *臺灣首座兵器博物館:[[道生中國兵器博物館]](2001年) | ||
+ | |||
+ | ==臺灣第一座網球場== | ||
+ | *位於[[紅毛城]]與英國領事館官邸之間的草地,是臺灣第一座網球場。 | ||
+ | |||
+ | [[Category:淡水第一]] |
於 2021年6月14日 (一) 13:08 的最新修訂
本頁記錄許多值得紀載的【淡水第一】,包括:人、事、時、地、物。
目錄
最老的渡船頭[編輯]
第一座民營燈塔[編輯]
- 臺灣本島第一座燈塔:望高樓(1796年)
望高樓為臺灣有記載最古老的燈塔,望高樓碑是當初燈塔落成時所立的,碑上記載了當初立望高樓的用意及過程,從碑文的記載還可以看出兩百年前淡水人的生活情形。在福佑宮前殿的虎壁(建築物右側通稱為虎邊,右側牆面為虎壁)上,嵌著一塊1796年(清嘉慶元年)的石碑上,記載當時在淡水建望高樓及燈塔的事蹟。當時在淡水河口,退潮時會露出兩條咕咾石珊瑚礁,在視野不清的時候常被漁船誤認為港口而使船隻觸礁,所以居民就合資在沙崙建立望高樓來指點來往的船隻。 望高樓是民間力量興建且委由民間經營的燈塔,可說是罕見。但在1888年(清光緒10年)清廷另於油車口建淡水燈塔,望高樓便任其荒棄;據傳日治時期太平洋戰爭如火如荼,日本統治當局為了興建堡壘,取用望高樓石材,150年之久的燈塔從此消失,而只遺留望高樓碑在福佑宮內。 |
第一大國際港口[編輯]
- 臺灣第一大國際港口:淡水港
第一間西式醫院[編輯]
- 北臺灣第一家西醫館、西醫發祥地:滬尾偕醫館(1879年)
滬尾偕醫館(Hobe MacKay Hospital)位在臺北縣淡水鎮馬偕街6號,緊鄰淡水禮拜堂,屬於直轄市定古蹟。馬偕博士在1872年3月9日抵淡水後,即在其所租之寓所為人診療、供應西藥,不久又增加開刀、拔牙和住院等設施,由於西醫療效快,馬偕博士和其助手又熱忱,尤其是當時民眾廣為瘧疾所苦,馬偕博士的奎寧水(quinine) 是特效藥而大受歡迎,因此求診者與日俱增,於是在1873年5月另租民房為診所,名為「滬尾醫館」。 當時馬偕博士邀請駐淡水的外國人和洋行所聘的外籍醫師,到醫館主持醫療並傳授醫療技術。同時他也訓練學生和本地傳教士,加拿大也曾派專業醫師華雅各(Dr.J.B.Fraser) 前來淡水駐院主持,唯兩年後因其妻病逝淡水而返國,其夫人今仍安葬於淡江中學旁之外僑墓園。1879年一位住在美國底特律的馬偕夫人,為紀念逝世不久的丈夫馬偕船長,慨然捐贈美金3000元給淡水的馬偕博士,做為建醫院與宣教的基金。馬偕博士遂用其中的2500元重建一座全新的醫館,並命名為「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中法戰爭曾作為清軍的軍醫院,救護不少傷兵而立功,劉銘傳特頒獎表揚。 |
第一間西式學堂[編輯]
- 第一所西式學堂:理學堂大書院(1882年)
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ge)又稱牛津學堂,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真理大學校園裡),面積1,178平方公尺。該書院由馬偕博士創立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因英文名為Oxford College,後世便以「牛津學堂」稱之,為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的前身,亦曾作為淡江中學的臨時校舍。現為真理大學校史館,並由政府於1985年8月19日列為國定二級古蹟、古蹟類別為書院。 1880年(清光緒6年),馬偕博士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在故鄉報告他在臺灣八年傳教的成果,受到鄉親極大的肯定,卻不忍他訓練學生時是「在大榕樹下以蒼空為頂,青草為蓆」。在地方報的呼籲下牛津郡的鄉親們共捐6215美金讓馬偕在臺灣興建一座現代化學校。1881年(清光緒7年)底,馬偕回臺灣便應用此筆捐款買地,親自設計、監工,這所臺灣首見的新式學校終於在1882年(清光緒8年)竣工開學,並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英文名字為「Oxford College」(牛津學堂),是以紀念家鄉牛津郡人們的捐款。 |
第一間西式女學校[編輯]
- 臺灣第一所女子學校:淡水女學堂(1884年)
淡水女學堂,創設於1883年(清光緒9年),為基督教長老教會創辦,為臺灣新式女子學校的濫觴,最初長老會教士馬偕創校的動機,在培養臺籍的女性傳道人員。馬偕發現臺灣婦女受制於「重男輕女」的社會陋俗,如溺女嬰、蓄妾、重聘以及深居簡出等,使得婦女缺乏自由與幸福,而這些都是傳教時的阻力,因此希望藉由宗教教育的力量,使這些婦女成為女性的傳道人員。女學堂校長是由馬偕博士擔任,馬偕夫人和幾位傳道士師母擔任舍監和教師,牛津學堂的教師也來此授課,課程有:讀書、寫字、算術、歌唱、地理、婦女技能、聖經歷史和聖經教義等。基本上這所學校無學年及學分制,入學年齡也無限制。 淡水女學堂之開創,為臺灣女子教育的嚆矢。受此新教育之薰陶,使婦女改變生活習慣,知識領域開拓,使他們不再侷於家庭的束縛,有助於改變婦女的社會地位。1901年 (明治34年),馬偕博士逝世後「淡水女學堂」一度停辦,改為教士眷屬的宿舍,至1905年(日本明治38)才又恢復,復校後的淡水女學堂改採新的經營方針,訓練傳道人員不再是該校主要目的。 |
第一條自來水道[編輯]
- 全臺第一座公共自來水系統:滬尾水道(1899年)
滬尾水道,位在淡水水源街庄子內段的山麓(今新北市淡水區水源街二段346巷5號),完工於1899年,是臺灣現代化自來水的開端。滬尾水道源頭是一處低海拔的天然地下水源,其水取自大屯山麓的雙峻頭庄之第三、四號湧泉(因此稱為「雙峻頭水源地」),此處泉水均出自火山岩深隙處,循環湧出,若非嚴重地殼變動,湧水量不會減少。 水道是輸送自來水的管道,因此日文以「水道水」稱呼乾淨的衛生用水、自來水,演變至今台語仍稱「自來水」為「水道水」,稱「水龍頭」為「水道頭」。滬尾水道於2004年9月16日公告為縣定古蹟。古蹟維護為滬尾水源(包括取水口、事務所、庭院、入口大門、警衛室),以及在克難坡旁小路上的排氣閥室,還有後來被移至小白宮的三民街郵筒型立式消火栓。 |
最早的婦女教室[編輯]
- 全臺最早的媽媽教室:淡水婦學堂(1910年)
由於淡水女學堂的教育方針轉變,使得過去就讀於女學堂的已婚婦女、詩學婦女等,失去學習的場所。於1910年(明治43)由吳威廉牧師在淡水女學堂的東側設置了「淡水婦女學堂」,目的在訓練女性的傳道人員。婦學堂採兩年制,教師除了女性傳道人員外,另有三位兼任的教師與專任舍監。課程內容除了中、日文教學以及習字外,以聖經與音樂為主。 1929年(昭和4)因應制度改變,改名「婦女義塾」,而後由於校舍被接收而逐漸停辦。至1936年(昭和11)廢止。1940年(昭和15)改為修道院「安樂家」,專為收留困苦婦女、老年婦人及破碎家庭的婦女,安樂家一直維持到1942年(昭和17)才解散。 到了日治時期將婦學堂命名為「真樓」做為女學生的宿舍,和作為女生宿舍而改名「美樓」的牛津學堂,與改名「善樓」的女學校校舍,三者俱名「真、善、美」。2000年時淡江中學重新整修作為校史館繼續使用。 |
最早本土正式五年制中學校[編輯]
- 北台灣最早的私立中學、最早本土正式五年制中學校:淡江中學(1914年)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淡江中學)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26號、五虎崗之一的砲台埔,其前身為淡水中學校。校史最早可回溯至1882年馬偕創辦的牛津學堂以及1884年的淡水女學堂,是台灣少見經歷清、日、民國三代的百年老校,見證台灣歷史演變與教育制度變遷。有「校園博物館」之稱,也是電影〈不能說的秘密〉拍攝場景。 著名景點如八角塔、淡水女學校、婦學堂、馬偕墓園與外僑墓園...等。 |
第一個高爾夫球場[編輯]
- 臺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與臺灣高爾夫球發源地:台灣高爾夫球場(1919年)
臺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是台灣高爾夫球場,在淡水五虎崗的第一崗。原稱台灣高爾夫俱樂部(Taiwan Golf Country Club, TGCC),位於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2號,又稱老淡水高爾夫球場或直接簡稱淡水高爾夫球場,俗稱「淡水球場」或「淡水老球場」,因台語稱曠野為「埔」,所以又俗稱「淡水球臺埔」。地處臺灣島西北隅淡水河口的小丘陵上,山明水秀、人文薈萃,與紅毛城、牛津學堂、基督書院 ‧‧‧ 等歷史古蹟融合成一種特殊人文的文化,具有其歷史價值。 自1919年(日本大正八年;民國八年)創立迄今已近百年,歷經日本大正、昭和及中華民國三個年代,仍然維持其名稱為榮譽。臺灣出身的高爾夫球師門,屢次在國際性比賽獲勝,不但獎金可觀,且為國爭光,名利共享。國際高爾夫界人士們早已聞聽臺灣高爾夫界的「根」是「臺灣高爾夫俱樂部」。 |
最早的無線電通訊重鎮[編輯]
- 淡水無線電收信所(1929年)
淡水無線受信所位於今淡水沙崙地區,昭和3年(1928年),總督府開始規劃於淡水建立無線受信所,作為和東京、大阪、鹿兒島聯繫之基地。昭和四年(1929,民國十八年)竣工,隸屬台北無線電信局,為台北總局的接收站;並有辦理海底電信線的陸上受信工作,二戰時該所被鎖定為美軍轟炸的目標,後已拆遷。 |
第一所私立大學[編輯]
- 臺灣第一所私立高等學府:淡江大學(1950年)
1950年(民國39年),居正(字覺生)及其女婿張鳴(字驚聲)聯手創辦淡江英語專科學校(淡江英專),由居正擔任董事長,張鳴擔任校長,為臺灣第一所私立高等學府;1951年(民國40年)張鳴、居正相繼過世後,由居瀛玖(居正之女、張鳴之妻)接任董事長,居浩然(居正之子)任校長;1958年(民國47年)改制為淡江文理學院,設置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商學、數學、化學等5系;1964年(民國53年)增設夜間部,同年張鳴之子張建邦出任校長;1980年(民國69年)張建邦任內完成淡江文理學院升格為淡江大學迄今。 |
第一座兵器博物館[編輯]
- 臺灣首座兵器博物館:道生中國兵器博物館(2001年)
臺灣第一座網球場[編輯]
- 位於紅毛城與英國領事館官邸之間的草地,是臺灣第一座網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