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郵局" 修訂間的差異
小 |
|||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 | |||
行 3: | 行 3: | ||
==簡介== | ==簡介== | ||
− | [[ | + | [[淡水郵局]],自台灣開埠通商後,對郵政之需求益趨迫切,[[1881年]](清光緒四年)起清廷以海關兼辦郵政設施,除專送公文也附帶收寄公眾信件,是台灣現代郵政之發軔。今日郵局、電信局對面即是當年海關衙門(文口)。[[1888年]]劉銘傳正式開辦郵政,置郵政總局於台北城內,並在淡水置「滬尾旁站」,成了北路郵政的起卸站。台北各電信局遞送外埠郵件,均自大稻埕運自淡水,再換輪船或帆船遞送。 |
− | + | [[1895年]]日本入台後,7月1日郵政監查官伊東重英郵政官13人、腳夫(郵差)45人來台。7月9日設「台灣野戰郵局」於台北市,由於淡水是台北的大門,郵件即由淡水集配,再由淡水河間的小火輪往返大稻埕港町,直到11月9日才改由基隆至新竹鐵路遞送由台北集配。翌月開設基隆、淡水、安平、馬公、打狗、恆春及蘇澳間之台灣沿岸定期郵船。 | |
+ | |||
+ | [[1896年]](明治29年)1月1日時正式設立了「第17野戰郵便局」,野戰郵局隸屬陸軍局郵便部,辦理野戰郵政、匯兌及儲金等業務,純為行軍和日僑需要。同年4月民政實行後,改為「淡水二等郵便電信局」,野戰郵便事務移交民政局通信課接管。因為基隆與神戶、橫濱航線較近。日人於是自[[1899年]]開始積極建設基隆港,而[[淡水港]]逐漸成為輔助港。由於委託太古輪船公司代為運送郵件,淡水郵局也指定與香港、廈門交換普通郵件,台北、淡水間之水道郵線益形發達,淡水郵局始終是極有份量的郵局。 | ||
+ | |||
+ | [[1900年]](明治33年)5月1日時,又改制為[[台北郵便電信局滬尾支局]],[[1900年]]6月起辦理民間郵政,8月郵便法施行,台灣郵政制度自是與日本本國一制。至[[1902年]](明治35年)1月27日,又改名「[[淡水郵便電信支局]]」,最後在[[1904年]](明治37年)2月1日,改為[[淡水二等郵便電信局]]。[[1901年]]為了加強淡水與臺北的運輸量,鋪淡水線鐵路,同時配合建造淡水郵局,以利郵務。[[1910年]]完成,是台灣最早建立的郵務局之一。 | ||
+ | |||
+ | [[1917年]]3月18日遷入新建廳舍落成啟用,成為淡水38年郵電分辦後,與電信局合用該廳舍至民國66年。翌年1月22日遷入今址新建局屋營業。到了71年升為一等乙級郵局後擴編制,於73年擴建後側大樓,至翌年二月完工。淡水郵局自55年5月1日設第一支局後,目前在淡水有7個支局和5個代辦所。 | ||
+ | |||
+ | 台灣的郵政系統模仿自英國,有些設備及建築物風格承襲自英國作風。淡水郵局的建築即是屬於英國當時的維多利亞鄉村建築的風格,亦含都鐸木結構作法,在同時期的郵局當中,算是相當有特色的建築,建竣於[[1917年]]3月18日之兩層樓廳舍而聞名中外,是當年船隻入港最醒目、動人的「南蠻味」西式建築,但淡水電信局於[[1984年]](民國73年)將建築拆除改建。 | ||
+ | |||
+ | 今日郵局後側靠海位置,也有棟仿領事館式樣的二棟磚拱迴廊建築,在早期淡水風景照和明信片中常常出現六○年代西片史提麥琨主演的「[[聖保羅號砲艇]]」曾作為外景(飾漢口)而名躁一時,但於[[1969年]](民國58年)遭火災全燬。 | ||
+ | |||
+ | ==參考資料與來源== | ||
+ | *[[蘇文魁]]老師提供。 | ||
==相關連結== | ==相關連結== | ||
行 13: | 行 26: | ||
[[Category:機構]] | [[Category:機構]] | ||
+ | {{淡水政府機構導覽盒}} |
於 2022年6月18日 (六) 20:24 的最新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機構簡介[編輯]
淡水郵局,自台灣開埠通商後,對郵政之需求益趨迫切,1881年(清光緒四年)起清廷以海關兼辦郵政設施,除專送公文也附帶收寄公眾信件,是台灣現代郵政之發軔。今日郵局、電信局對面即是當年海關衙門(文口)。1888年劉銘傳正式開辦郵政,置郵政總局於台北城內,並在淡水置「滬尾旁站」,成了北路郵政的起卸站。台北各電信局遞送外埠郵件,均自大稻埕運自淡水,再換輪船或帆船遞送。
1895年日本入台後,7月1日郵政監查官伊東重英郵政官13人、腳夫(郵差)45人來台。7月9日設「台灣野戰郵局」於台北市,由於淡水是台北的大門,郵件即由淡水集配,再由淡水河間的小火輪往返大稻埕港町,直到11月9日才改由基隆至新竹鐵路遞送由台北集配。翌月開設基隆、淡水、安平、馬公、打狗、恆春及蘇澳間之台灣沿岸定期郵船。
1896年(明治29年)1月1日時正式設立了「第17野戰郵便局」,野戰郵局隸屬陸軍局郵便部,辦理野戰郵政、匯兌及儲金等業務,純為行軍和日僑需要。同年4月民政實行後,改為「淡水二等郵便電信局」,野戰郵便事務移交民政局通信課接管。因為基隆與神戶、橫濱航線較近。日人於是自1899年開始積極建設基隆港,而淡水港逐漸成為輔助港。由於委託太古輪船公司代為運送郵件,淡水郵局也指定與香港、廈門交換普通郵件,台北、淡水間之水道郵線益形發達,淡水郵局始終是極有份量的郵局。
1900年(明治33年)5月1日時,又改制為台北郵便電信局滬尾支局,1900年6月起辦理民間郵政,8月郵便法施行,台灣郵政制度自是與日本本國一制。至1902年(明治35年)1月27日,又改名「淡水郵便電信支局」,最後在1904年(明治37年)2月1日,改為淡水二等郵便電信局。1901年為了加強淡水與臺北的運輸量,鋪淡水線鐵路,同時配合建造淡水郵局,以利郵務。1910年完成,是台灣最早建立的郵務局之一。
1917年3月18日遷入新建廳舍落成啟用,成為淡水38年郵電分辦後,與電信局合用該廳舍至民國66年。翌年1月22日遷入今址新建局屋營業。到了71年升為一等乙級郵局後擴編制,於73年擴建後側大樓,至翌年二月完工。淡水郵局自55年5月1日設第一支局後,目前在淡水有7個支局和5個代辦所。
台灣的郵政系統模仿自英國,有些設備及建築物風格承襲自英國作風。淡水郵局的建築即是屬於英國當時的維多利亞鄉村建築的風格,亦含都鐸木結構作法,在同時期的郵局當中,算是相當有特色的建築,建竣於1917年3月18日之兩層樓廳舍而聞名中外,是當年船隻入港最醒目、動人的「南蠻味」西式建築,但淡水電信局於1984年(民國73年)將建築拆除改建。
今日郵局後側靠海位置,也有棟仿領事館式樣的二棟磚拱迴廊建築,在早期淡水風景照和明信片中常常出現六○年代西片史提麥琨主演的「聖保羅號砲艇」曾作為外景(飾漢口)而名躁一時,但於1969年(民國58年)遭火災全燬。
參考資料與來源[編輯]
- 蘇文魁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