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法戰爭西仔反戰役" 修訂間的差異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0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導覽條1|事件}} | {{導覽條1|事件}} | ||
+ | [[檔案:點石齋畫報滬尾戰役圖.jpg|thumb|right|400px|{{檔案:點石齋畫報滬尾戰役圖.jpg}}]] | ||
==簡介== | ==簡介== | ||
− | [[西仔反戰役]]是指[[清法戰爭]]期間,於[[1884年]](清光緒10年)8月至[[1885年]] | + | [[清法戰爭]]是[[1883年]]至1885年間大清帝國與法國為越南主權問題而爆發的戰爭,而[[西仔反戰役]]是指[[清法戰爭]]期間,於[[1884年]](清光緒10年)8月至[[1885年]](清光緒11年)6月,法國遠東艦隊與清軍在臺灣北部與澎湖之間發生的戰役總稱,下分[[基隆戰役]]、[[滬尾戰役]]、[[澎湖戰役]]。 |
− | 「西仔」指法蘭西;「反」通「叛」,是指戰爭、動亂之意。「[[清法戰爭]]」以前在歷史教科書稱為「[[中法戰爭]] | + | 「西仔」指法蘭西;「反」通「叛」,是指戰爭、動亂之意。「[[清法戰爭]]」以前在歷史教科書稱為「[[中法戰爭]]」,對臺灣近代史影響重大,不但強化了[[劉銘傳]]在朝廷的地位,更促成了臺灣建省。 |
− | + | 1883年(光緒9年)中國與法國因為安南宗主權問題,於北越發生衝突,清軍派出黑旗軍劉永福應戰,最後法國海軍上校Herry Riviere陣亡。法國改組殖民政府,分令海軍中將[[孤拔]](Anatole Courbet)與陸軍少將布義葉(Bouet)統籌海陸軍務。清法兩國開戰之初,清廷即訓令沿海各省嚴防法軍。當時臺灣道劉璈以臺南、臺北、澎湖為防守要地,又以臺南為最重要。然而劉銘傳以巡撫身分來臺督辦時,卻認為臺灣南部該季節的風向輪船無法靠岸,且法國艦艇大多需要燃煤,如此一來,有煤礦的基隆反而有可能成為法軍首要攻臺據點,因而改變原有劉璈的防禦策略,將南部軍力北調。 | |
===基隆戰役=== | ===基隆戰役=== | ||
− | + | [[檔案:清法戰爭基隆之役.jpg|thumb|right|300px|{{檔案:清法戰爭基隆之役.jpg}}]] | |
+ | {{youtube|xavGnFjUBfs|400|center|清法戰爭在雞籠}} | ||
− | + | 西仔反戰役肇始於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希望取得基隆煤礦作為船艦能源,以便封鎖東南沿海,進而威脅中國沿海各大城市,也藉機佔領臺灣,增加日後談判的籌碼。清朝了解到臺灣的戰略重要,故派欽差大臣兼福建巡撫[[劉銘傳]]來臺督戰。法軍戰艦駛入基隆開砲,清軍予以還擊,為西仔反戰役揭開序幕。 | |
+ | |||
+ | 1884年(光緒10年)8月3日傍晚,法軍艦隊開到基隆外海,以要求補給為藉口,但被劉銘傳所拒,法軍於5日上午大舉發動砲擊,基隆守將在劉銘傳督戰下包括章高元、蘇得勝、鄧長安、曹志忠等人在大沙灣夾擊法軍。法軍在這一天中幾乎毀了基隆的砲臺設施,於是清軍退入第二線。法軍第一次在大沙灣以四、五百人的陸戰隊在砲火的掩護下登陸,第二、三天則展開激烈槍戰,最後清軍反攻將法軍營陣攻陷,法軍退回艦上,第一次的登陸戰遂告失敗。8月29、30、31日,法艦再次砲擊基隆,基隆守軍亦開砲還擊。孤拔將軍採用港口封鎖策略,兵分兩路:一路正面攻基隆,一路攻滬尾。 | ||
+ | |||
+ | 10月1日,法軍在孤拔親自指揮下,於今日仙洞一處海岸登陸成功,守軍蘇得勝、[[章高元]]與曹志中等人極力抵抗後,轉進第二線;10月3日,法軍在無抵抗下向前推進,佔領基隆西部;10月4日,法軍又攻破大沙灣,基隆市區終告淪陷,清軍退到月眉山與獅球嶺一帶據山險防守;10月8日法軍攻佔獅球嶺各堡壘,基隆遂全為法軍所佔領。 | ||
+ | |||
+ | 右圖是光緒10年(1884)法軍攻打基隆時所繪製的「攻擊基隆」圖,其中記載[[清法戰爭]]時清廷在基隆部屬的礟臺與大砲種類,以及法國軍艦配置位置。 | ||
− | |||
===滬尾戰役=== | ===滬尾戰役=== | ||
− | + | [[檔案:清法戰爭滬尾之役.jpg|thumb|right|400px|{{檔案:清法戰爭滬尾之役.jpg}}]] | |
+ | {{Youtube|tMciHr-8vVc|400|right|清法戰爭滬尾之役<br>資料來源: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清法戰爭]][[滬尾之役]]調查研究計畫第一期」,主持人:[[李其霖]]教授}} | ||
+ | *[https://www.facebook.com/tamsuihistoricalmuseum/videos/2541457199454612/ 清法戰爭滬尾之役GIS圖像套疊影片] | ||
− | + | [[孤拔]]一方面攻打基隆,一方面命[[李士卑斯]]率領戰艦攻打滬尾(今淡水)。滬尾守將[[孫開華]]為防堵法艦長驅直入,在河口處以沉船截江塞港,並布置水雷,設法將法國軍艦擋在外海。[[李士卑斯]]早在9月初就曾派「魯汀號」(Lutin)進行過偵察,後來又派「蝮蛇號」(Vipère)進行監視,對淡水港的情況相當熟悉。他鑒於淡水河已用沉船堵塞航道,便將軍艦停泊於河口外的海面上,並向淡水守軍發出最後通牒,如果不投降將發動炮擊。 | |
− | + | 10月2日(農曆8月14日中秋節前一天)清晨,法軍開始全面砲轟滬尾,連續十餘小時,發射一、兩千發砲彈。馬偕博士有這樣的記載:「有一個砲彈打毀了牛津學堂的一部份,另一個打毀了女學堂的一角,又另一個打中了我們前面的一塊大石頭,把它拋到空中散成無數細末,揚起了雲一般的灰塵和砂石。炮火停止之後,門外百呎之處有六個尚未爆炸的彈頭,各重50磅,我們叫人很謹慎地把它搬到河邊,放在一艘小船上,沉入河中。」 | |
− | + | 為了進一步搶灘攻陷滬尾,法軍艦隊決定從[[基隆]]抽調海軍陸戰隊,以艦砲火力掩護進行強勢登陸,目標奪取並佔領水雷營,然後進行掃除水雷,讓軍艦進入淡水河佔領滬尾,做為進攻臺北府城的前進基地。法軍原決定10月6日發動登陸戰,但因風浪過大不適合攻擊而延期。10月8日,法軍在砲火支援掩護下,於沙崙海域發起搶灘登陸,開始向內陸挺進。但當法軍推進到茂密的黃槿叢林和長滿銳利荊刺的林投樹林,開始遭受阻隔並吃盡苦頭,完全失去優勢,埋伏的清兵和義勇民兵又適時揮刀殺出,對法軍進行肉搏戰伏擊。在孫開華將軍的將士用命下,守軍熱血奮勇殺敵,以白刃肉搏戰方式對付入侵的法軍,使法軍陷入苦戰,最後全線潰敗,血戰結束。 | |
− | + | 淡水之役,清軍在將領[[孫開華]]領導下擊退法軍,令法軍侵臺戰役陷入膠著。[[滬尾之役]]是清末極少數的一場勝利戰役。一百多年前,淡水人參加了這場家鄉保衛戰,今日淡水「天生國小」到「沙崙海水浴場」一帶,就是當年的古戰場。 | |
+ | [[檔案:滬尾之役古戰場.jpg|thumb|700px|center|{{檔案:滬尾之役古戰場.jpg}}]] | ||
+ |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whz10/mainframe2.htm 重返古戰場] | ||
===澎湖戰役=== | ===澎湖戰役=== | ||
− | 滬尾戰役之後清法兩方在北部山區展開一系列攻防戰,清軍不敵但仍固守戰線,法軍則因霍亂、傷寒等疾病,戰力損失慘重。最後法軍艦司令[[孤拔]] | + | [[檔案:清法戰爭澎湖之役.jpg|thumb|right|400px|{{檔案:清法戰爭澎湖之役.jpg}}]] |
+ | 滬尾戰役之後清法兩方在北部山區展開一系列攻防戰,清軍不敵但仍固守戰線,法軍則因霍亂、傷寒等疾病,戰力損失慘重。最後法軍艦司令[[孤拔]]在「鎮海之戰」中被當地清軍擊退並可能負傷,率軍攻佔澎湖,戰時從1885年3月29日(光緒11年2月13日)當天,孤拔率領遠東艦隊砲轟澎湖的砲臺,同時另派一兵團登陸佔據紗帽山開啟戰事,1885年3月31日(光緒11年2月15日)清軍接連敗退,最後法軍順利攻佔媽宮港、控制澎湖本島全境,擊退清軍。 | ||
+ | |||
+ | 法軍攻佔澎湖後,[[孤拔]]卻於1885年6月11日因疫病或因重傷死於澎湖媽宮(今馬公);1885年6月9日《中法新約》簽訂,雙方停戰,加上孤拔病逝,法軍撤離澎湖,西仔反戰事宣告結束。 | ||
+ | |||
+ | 右圖是1885年(光緒11年)法軍攻打澎湖的佈署地圖。 | ||
==影響== | ==影響== | ||
− | 清廷於此役發現臺灣的海防戰略重要,戰後便宣布臺灣建省,命[[劉銘傳]] | + | 清廷於此役發現臺灣的海防戰略重要,戰後便宣布臺灣建省,命[[劉銘傳]]以福建巡撫的身分兼任首任臺灣巡撫,推動臺灣新政,強化臺灣的防衛能力,並於澎湖群島興建新砲臺以及強化舊砲臺防禦能力。歷經此役後,北部戰略價值被突顯強化,因此新政多移往臺北城,新政也集中在臺灣北部,這令臺灣的政經中心由臺南移往臺北,直至今日。清法戰爭加深了晚清中國社會的亡國感,同時間接成為晚清眾多革命的原因之一。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行 36: | 行 52: | ||
==相關頁面== | ==相關頁面== | ||
:*[[西仔反傳說]] | :*[[西仔反傳說]] | ||
− | :*[[ | + | :*[[百姓公廟]] |
+ | :*[[金針木耳林]] | ||
+ | :*[[望高樓]] | ||
+ | :*[[蘇府王爺廟]] | ||
+ | :*[[瓦店埤]]、[[忠烈祠]]、[[水雷營]] | ||
+ | |||
+ | ===戰場地點=== | ||
:*[[中崙圳]] | :*[[中崙圳]] | ||
− | |||
:*[[程氏古厝]] | :*[[程氏古厝]] | ||
− | :*[[ | + | :*[[駱家古厝]] |
− | |||
:*[[城岸遺址]] | :*[[城岸遺址]] | ||
+ | :*[[沙崙]] | ||
+ | |||
+ | ===防衛軍事=== | ||
+ | :*[[滬尾礮臺]] | ||
:*[[白砲台遺址]] | :*[[白砲台遺址]] | ||
− | :*[[ | + | :*[[新砲台]] |
− | |||
− | |||
==相關連結== | ==相關連結== |
於 2024年4月14日 (日) 08:01 的最新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事件簡介[編輯]
清法戰爭是1883年至1885年間大清帝國與法國為越南主權問題而爆發的戰爭,而西仔反戰役是指清法戰爭期間,於1884年(清光緒10年)8月至1885年(清光緒11年)6月,法國遠東艦隊與清軍在臺灣北部與澎湖之間發生的戰役總稱,下分基隆戰役、滬尾戰役、澎湖戰役。
「西仔」指法蘭西;「反」通「叛」,是指戰爭、動亂之意。「清法戰爭」以前在歷史教科書稱為「中法戰爭」,對臺灣近代史影響重大,不但強化了劉銘傳在朝廷的地位,更促成了臺灣建省。
1883年(光緒9年)中國與法國因為安南宗主權問題,於北越發生衝突,清軍派出黑旗軍劉永福應戰,最後法國海軍上校Herry Riviere陣亡。法國改組殖民政府,分令海軍中將孤拔(Anatole Courbet)與陸軍少將布義葉(Bouet)統籌海陸軍務。清法兩國開戰之初,清廷即訓令沿海各省嚴防法軍。當時臺灣道劉璈以臺南、臺北、澎湖為防守要地,又以臺南為最重要。然而劉銘傳以巡撫身分來臺督辦時,卻認為臺灣南部該季節的風向輪船無法靠岸,且法國艦艇大多需要燃煤,如此一來,有煤礦的基隆反而有可能成為法軍首要攻臺據點,因而改變原有劉璈的防禦策略,將南部軍力北調。
基隆戰役[編輯]
西仔反戰役肇始於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希望取得基隆煤礦作為船艦能源,以便封鎖東南沿海,進而威脅中國沿海各大城市,也藉機佔領臺灣,增加日後談判的籌碼。清朝了解到臺灣的戰略重要,故派欽差大臣兼福建巡撫劉銘傳來臺督戰。法軍戰艦駛入基隆開砲,清軍予以還擊,為西仔反戰役揭開序幕。
1884年(光緒10年)8月3日傍晚,法軍艦隊開到基隆外海,以要求補給為藉口,但被劉銘傳所拒,法軍於5日上午大舉發動砲擊,基隆守將在劉銘傳督戰下包括章高元、蘇得勝、鄧長安、曹志忠等人在大沙灣夾擊法軍。法軍在這一天中幾乎毀了基隆的砲臺設施,於是清軍退入第二線。法軍第一次在大沙灣以四、五百人的陸戰隊在砲火的掩護下登陸,第二、三天則展開激烈槍戰,最後清軍反攻將法軍營陣攻陷,法軍退回艦上,第一次的登陸戰遂告失敗。8月29、30、31日,法艦再次砲擊基隆,基隆守軍亦開砲還擊。孤拔將軍採用港口封鎖策略,兵分兩路:一路正面攻基隆,一路攻滬尾。
10月1日,法軍在孤拔親自指揮下,於今日仙洞一處海岸登陸成功,守軍蘇得勝、章高元與曹志中等人極力抵抗後,轉進第二線;10月3日,法軍在無抵抗下向前推進,佔領基隆西部;10月4日,法軍又攻破大沙灣,基隆市區終告淪陷,清軍退到月眉山與獅球嶺一帶據山險防守;10月8日法軍攻佔獅球嶺各堡壘,基隆遂全為法軍所佔領。
右圖是光緒10年(1884)法軍攻打基隆時所繪製的「攻擊基隆」圖,其中記載清法戰爭時清廷在基隆部屬的礟臺與大砲種類,以及法國軍艦配置位置。
滬尾戰役[編輯]
孤拔一方面攻打基隆,一方面命李士卑斯率領戰艦攻打滬尾(今淡水)。滬尾守將孫開華為防堵法艦長驅直入,在河口處以沉船截江塞港,並布置水雷,設法將法國軍艦擋在外海。李士卑斯早在9月初就曾派「魯汀號」(Lutin)進行過偵察,後來又派「蝮蛇號」(Vipère)進行監視,對淡水港的情況相當熟悉。他鑒於淡水河已用沉船堵塞航道,便將軍艦停泊於河口外的海面上,並向淡水守軍發出最後通牒,如果不投降將發動炮擊。
10月2日(農曆8月14日中秋節前一天)清晨,法軍開始全面砲轟滬尾,連續十餘小時,發射一、兩千發砲彈。馬偕博士有這樣的記載:「有一個砲彈打毀了牛津學堂的一部份,另一個打毀了女學堂的一角,又另一個打中了我們前面的一塊大石頭,把它拋到空中散成無數細末,揚起了雲一般的灰塵和砂石。炮火停止之後,門外百呎之處有六個尚未爆炸的彈頭,各重50磅,我們叫人很謹慎地把它搬到河邊,放在一艘小船上,沉入河中。」
為了進一步搶灘攻陷滬尾,法軍艦隊決定從基隆抽調海軍陸戰隊,以艦砲火力掩護進行強勢登陸,目標奪取並佔領水雷營,然後進行掃除水雷,讓軍艦進入淡水河佔領滬尾,做為進攻臺北府城的前進基地。法軍原決定10月6日發動登陸戰,但因風浪過大不適合攻擊而延期。10月8日,法軍在砲火支援掩護下,於沙崙海域發起搶灘登陸,開始向內陸挺進。但當法軍推進到茂密的黃槿叢林和長滿銳利荊刺的林投樹林,開始遭受阻隔並吃盡苦頭,完全失去優勢,埋伏的清兵和義勇民兵又適時揮刀殺出,對法軍進行肉搏戰伏擊。在孫開華將軍的將士用命下,守軍熱血奮勇殺敵,以白刃肉搏戰方式對付入侵的法軍,使法軍陷入苦戰,最後全線潰敗,血戰結束。
淡水之役,清軍在將領孫開華領導下擊退法軍,令法軍侵臺戰役陷入膠著。滬尾之役是清末極少數的一場勝利戰役。一百多年前,淡水人參加了這場家鄉保衛戰,今日淡水「天生國小」到「沙崙海水浴場」一帶,就是當年的古戰場。
澎湖戰役[編輯]
滬尾戰役之後清法兩方在北部山區展開一系列攻防戰,清軍不敵但仍固守戰線,法軍則因霍亂、傷寒等疾病,戰力損失慘重。最後法軍艦司令孤拔在「鎮海之戰」中被當地清軍擊退並可能負傷,率軍攻佔澎湖,戰時從1885年3月29日(光緒11年2月13日)當天,孤拔率領遠東艦隊砲轟澎湖的砲臺,同時另派一兵團登陸佔據紗帽山開啟戰事,1885年3月31日(光緒11年2月15日)清軍接連敗退,最後法軍順利攻佔媽宮港、控制澎湖本島全境,擊退清軍。
法軍攻佔澎湖後,孤拔卻於1885年6月11日因疫病或因重傷死於澎湖媽宮(今馬公);1885年6月9日《中法新約》簽訂,雙方停戰,加上孤拔病逝,法軍撤離澎湖,西仔反戰事宣告結束。
右圖是1885年(光緒11年)法軍攻打澎湖的佈署地圖。
影響[編輯]
清廷於此役發現臺灣的海防戰略重要,戰後便宣布臺灣建省,命劉銘傳以福建巡撫的身分兼任首任臺灣巡撫,推動臺灣新政,強化臺灣的防衛能力,並於澎湖群島興建新砲臺以及強化舊砲臺防禦能力。歷經此役後,北部戰略價值被突顯強化,因此新政多移往臺北城,新政也集中在臺灣北部,這令臺灣的政經中心由臺南移往臺北,直至今日。清法戰爭加深了晚清中國社會的亡國感,同時間接成為晚清眾多革命的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編輯]
- 葉振輝〈西仔反淡水之役(1884)〉,(第一屆至第五屆)《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2001—2010)。
- 淡水學用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