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楨"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導覽條1|人物}} ==簡介== 沈葆楨(1820-1879),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諡文肅,福建侯官(今福建市)人。為晚清...")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8 次修訂)
行 2: 行 2:
  
 
==簡介==
 
==簡介==
沈葆楨(1820-1879),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諡文肅,福建侯官(今福建市)人。為晚清重要大臣。也是「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曾任江西巡撫、總理船政大臣、臺灣海防欽差大臣、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對臺灣歷史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
  沈葆楨(1820-1879),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諡文肅,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為晚清重要大臣,也是「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曾任江西巡撫、總理船政大臣、臺灣海防欽差大臣、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對臺灣歷史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生平==
 
==生平==
:*
 
 
==個人年表==
 
 
*咸豐六(1856年)年於江西任職九江知府,追隨曾國藩與太平天國作戰。
 
*咸豐六(1856年)年於江西任職九江知府,追隨曾國藩與太平天國作戰。
 
 
*同治六(1867)年,任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任職期間,陸續造出軍艦萬年清、湄雲、福星等多艘軍艦。
 
*同治六(1867)年,任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任職期間,陸續造出軍艦萬年清、湄雲、福星等多艘軍艦。
 
+
*同治十三(1874)年5月,受命來臺擔任欽差大臣,以處理牡丹社事件,其為日本人與原住民的衝突。之後在臺灣有一連串的交通與軍事等各項建設。
*同治十三(1874)年5月,授命來臺擔任欽差大臣,以處理牡丹社事件,其為日本人與原住民的衝突。之後在臺灣有一連串的交通與軍事等各項建設。
 
 
 
 
*光緒五(1879)年十一月病逝。清廷贈與他太子太保的頭銜,並入祀賢良祠,謚號文肅公。
 
*光緒五(1879)年十一月病逝。清廷贈與他太子太保的頭銜,並入祀賢良祠,謚號文肅公。
  
行 19: 行 13:
  
 
===增設府縣===
 
===增設府縣===
在艋舟甲創建臺北府;增設恒春、淡水兩縣;改原淡水廳為[[新竹|新竹縣]],將噶瑪蘭廳改為[[宜蘭|宜蘭縣]]。
+
在艋舺創建[[臺北府]];增設恆春、[[淡水]]兩縣;改原[[淡水廳]]為[[新竹|新竹縣]],將噶瑪蘭廳改為[[宜蘭|宜蘭縣]]。
  
 
===加強軍防===
 
===加強軍防===
建設新式炮臺、購買洋炮及軍火機械、鐵甲艦,及練水雷軍等。並命人開煤礦。
+
增加兵力,如興建西式炮臺億載金城、購買洋炮及軍火機械、鐵甲艦,及練水雷軍等。並命人開煤礦。
  
 
===開山撫番===
 
===開山撫番===
 
沈葆楨於光緒元(1875)年提出開山撫番,即打破臺灣前山後山的阻隔,分成北、中、南三路開山。
 
沈葆楨於光緒元(1875)年提出開山撫番,即打破臺灣前山後山的阻隔,分成北、中、南三路開山。
*北路:自蘇澳沿海岸至奇菜(花蓮)
+
*北路:自蘇澳沿海岸至奇萊(花蓮)
*中路:由彰化的林圯埔越山至璞石閣(玉裏)
+
*中路:由彰化的林圯埔越山至璞石閣(玉里)
 
*南路:一由鳳山的赤山越山至卑南(臺東),一由社寮循海岸東行到卑南
 
*南路:一由鳳山的赤山越山至卑南(臺東),一由社寮循海岸東行到卑南
 
北路、中路、南路均在一年內完成。
 
北路、中路、南路均在一年內完成。
 +
 +
其中的中路就是現在所稱的「八通關古道」,是由總兵吳光亮負責闢建。
  
 
===人口遷移政策===
 
===人口遷移政策===
 
沈葆楨提出三項改革:
 
沈葆楨提出三項改革:
  
#廢除嚴禁內地人民渡臺的舊例
+
#廢除嚴禁內地人民渡臺(意即〈[[渡臺禁令]]〉)的舊例
 
#廢除嚴禁臺民私入「番界」的舊例
 
#廢除嚴禁臺民私入「番界」的舊例
 
#廢除嚴格限制「鑄戶」、嚴禁私開私販鐵斤及嚴禁竹竿出口的舊例
 
#廢除嚴格限制「鑄戶」、嚴禁私開私販鐵斤及嚴禁竹竿出口的舊例
  
這些改革的目的是:使大陸人民得以向臺島自由遷徙;打破臺島西部濱海平原所謂「山前」與東部「山後」間的人為壁壘,使漢族居民與原住民間得到往來交流的自由;並打破臺灣島內經濟生活中的限制,使人民的物質生產與物資流通得到自由,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
改革目的:使大陸人民得以向臺島自由遷徙;打破臺島西部濱海平原所謂「山前」與東部「山後」間的人為壁壘,使漢族居民與原住民間得到往來交流的自由;並打破臺灣島內經濟生活中的限制,使人民的物質生產與物資流通得到自由,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
==家族成員==
 +
*父:沈廷楓
 +
*母:林惠芳
 +
*舅舅:林則徐
 +
*妻/表妹:林普晴(林則徐次女)
  
 
==參考資源==
 
==參考資源==
 
*[http://163.28.84.216/Entry/WikiContent?title=%E6%B2%88%E8%91%86%E6%A5%A8&search=%E6%B2%88%E8%91%86%E6%A5%A8 沈葆楨。教育百科]
 
*[http://163.28.84.216/Entry/WikiContent?title=%E6%B2%88%E8%91%86%E6%A5%A8&search=%E6%B2%88%E8%91%86%E6%A5%A8 沈葆楨。教育百科]
 
 
*[http://npmhost.npm.gov.tw/ttscgi2/ttsquery?0:0:npmauac:TM%3D%A8H%B8%B6%B7%A9 沈葆楨基本資料。國立故宮博物院。]
 
*[http://npmhost.npm.gov.tw/ttscgi2/ttsquery?0:0:npmauac:TM%3D%A8H%B8%B6%B7%A9 沈葆楨基本資料。國立故宮博物院。]
  
 +
[[Category:人物]][[Category:政治界人士]]
  
 
+
[[zh:沈葆楨]]
 
+
[[en:Shen Baozhen]]
[[Category:人物]]
+
[[ja:沈葆楨]]
 +
{{淡水19世紀人物導覽盒}}

於 2022年5月30日 (一) 00:54 的最新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人物

簡介[編輯]

  沈葆楨(1820-1879),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諡文肅,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為晚清重要大臣,也是「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曾任江西巡撫、總理船政大臣、臺灣海防欽差大臣、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對臺灣歷史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生平[編輯]

  • 咸豐六(1856年)年於江西任職九江知府,追隨曾國藩與太平天國作戰。
  • 同治六(1867)年,任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任職期間,陸續造出軍艦萬年清、湄雲、福星等多艘軍艦。
  • 同治十三(1874)年5月,受命來臺擔任欽差大臣,以處理牡丹社事件,其為日本人與原住民的衝突。之後在臺灣有一連串的交通與軍事等各項建設。
  • 光緒五(1879)年十一月病逝。清廷贈與他太子太保的頭銜,並入祀賢良祠,謚號文肅公。

在臺灣的建設[編輯]

增設府縣[編輯]

在艋舺創建臺北府;增設恆春、淡水兩縣;改原淡水廳新竹縣,將噶瑪蘭廳改為宜蘭縣

加強軍防[編輯]

增加兵力,如興建西式炮臺億載金城、購買洋炮及軍火機械、鐵甲艦,及練水雷軍等。並命人開煤礦。

開山撫番[編輯]

沈葆楨於光緒元(1875)年提出開山撫番,即打破臺灣前山後山的阻隔,分成北、中、南三路開山。

  • 北路:自蘇澳沿海岸至奇萊(花蓮)
  • 中路:由彰化的林圯埔越山至璞石閣(玉里)
  • 南路:一由鳳山的赤山越山至卑南(臺東),一由社寮循海岸東行到卑南

北路、中路、南路均在一年內完成。

其中的中路就是現在所稱的「八通關古道」,是由總兵吳光亮負責闢建。

人口遷移政策[編輯]

沈葆楨提出三項改革:

  1. 廢除嚴禁內地人民渡臺(意即〈渡臺禁令〉)的舊例
  2. 廢除嚴禁臺民私入「番界」的舊例
  3. 廢除嚴格限制「鑄戶」、嚴禁私開私販鐵斤及嚴禁竹竿出口的舊例

改革目的:使大陸人民得以向臺島自由遷徙;打破臺島西部濱海平原所謂「山前」與東部「山後」間的人為壁壘,使漢族居民與原住民間得到往來交流的自由;並打破臺灣島內經濟生活中的限制,使人民的物質生產與物資流通得到自由,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家族成員[編輯]

  • 父:沈廷楓
  • 母:林惠芳
  • 舅舅:林則徐
  • 妻/表妹:林普晴(林則徐次女)

參考資源[編輯]

文學家 詩人 洪以南洪騰雲
台灣之最 乞丐之父 施乾
台灣烏龍茶之父 約翰‧陶德
自來水之父 巴爾頓
匠師 燕樓匠派洪泉李璋瑜黃仔樹
改革人士 抗日 簡大獅
政治人物 官員 陳培桂李彤恩
稅關長 野村才二
街長 武田駒吉
鎮長 李木榮杜家齊
其他 小副川猛居正鳥井勝治林金鐘沈葆楨曾四安黃寶成雷俊臣
軍人 孫開華張李成章高元巴恩士李應辰李應時林朝棟
航海人物 水手 畢金桂Pedro Florentino
馬偕家族 馬偕家族馬偕數位博物館
商人 張媽進陳樹木李貽和汪天生洪成敷盧阿山多田榮吉許能黃東茂許木生許丙James Davidson林百鍊林義禮張園施論鄭榮記
基督徒 牧師 陳榮輝李庥
信徒 柯清泰
傳教士 Rev. George Leslie Mackay德明利姑娘華雅各葉順莊天能
教育家 校長 小竹德吉羅虔益洪炳南
教師 張聰明杜生財
助教 柯維思
其他 蔡以倫
望族 淡水李家李應東
畫家 台灣 陳澄波
日本 木下靜涯
舞蹈家 林明德
醫生 蔡阿信鄭木筆盧秋桂陳水泉陳江山杜聰明洪長庚
警界人物 警察 施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