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風土志-淡水小農的故事" 修訂間的差異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6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導覽條1|學術研究}}{{大淡水計畫導覽條}} | {{導覽條1|學術研究}}{{大淡水計畫導覽條}} | ||
− | {{ | + | {{TocF}} |
− | + | [[檔案:淡水風土志-淡水小農的故事封面.jpg|300px|thumb|{{檔案:淡水風土志-淡水小農的故事封面.jpg}}]] | |
+ | <onlyinclude> | ||
− | [[淡水風土志]] | + | [[淡水風土志]],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記錄]]第三期子計畫一,於[[2014年]]8月1日起至[[2015年]]7月31日期間執行。由中文系[[田野調查研究室]][[周彥文]]老師與大傳系[[王慰慈]]老師共同執行。其中大傳系團隊拍攝「[[淡水風土志-淡水小農的故事]]」,共8部紀錄片記錄淡水在地小農的故事:大屯山生態有機農場梁素秋、淡水農夫市集召集人程進益、牛埔有機農場盧建和、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鄭鵬舉、呵咪呀福利社江瑩青、江瑩華姐妹、良好有機農場張國良、牧蜂農莊簡德源以及三芝有機農場馬文權; |
+ | |||
+ | 大傳系的成果發表會於[[2015年]]6月6日舉行,由248農學市集協辦,在[[淡水捷運站]]後方每周六的淡水農夫市集處,播放八支紀錄片,並邀請小農與拍攝紀錄片的學生進行分享。 | ||
+ | |||
+ | 其中有兩部紀錄片入圍[http://laboraward.bola.taipei/home/vlist/6/18.html 2015勞動金像獎(紀錄片競賽)],分別是:'''11 校園組 養蜂人 簡德源養蜂的故事、31 校園組 一方良田'''。 | ||
==序言== | ==序言== | ||
− | + |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的子計畫之一,於[[2012年]]8月1日迄今進入第三年頭。本計畫結合了大三的「影視專案企劃」、「影視專案製作」兩門課程,透過專業知能服務學習以及文學院重點研究計劃案,完成大淡水全紀錄的使命。它起源於為了保存大淡水地區既有之文化、歷史、產業、文創相關之重要資產。 | |
− | ==風土志== | + | |
+ | 本年度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主題為「風土志」記錄淡水非傳統農業的經營。多年來有許多堅持理念的小農,在大淡水這塊土地上,努力耕耘,漸漸產生了影響力。[[淡水捷運站]]後站公園旁,有一群以訴求自然、友善、天然無毒、及低碳的農夫們齊集於此,藉市集的方式來推廣他們追求友善農作的理念。本學期執行拍攝8位小農的生活、工作和理念,以及他們的價值觀;記錄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所發出來的光與熱、愛與美。 | ||
+ | |||
+ | 這學期合作對象為新北市248農學市集,拍攝對象為大屯山生態有機農場-梁素秋、淡水小農市集召集人-程進益、牛埔有機農場-盧建和、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鄭鵬舉、呵咪呀福利社- 江瑩青和江瑩華姐妹、良好有機農場-張國良、牧蜂農莊-簡德源、三芝有機農場-馬文權。藉由淡水小農的故事,提倡有機與環保的重要性;並傳遞「有機並不貴」與「吃得健康」的概念。因此,我們決定走出校園,讓學生透過「傳播」專業進行服務學習,體驗在地化、鄉土化的精神。 | ||
+ | |||
+ | 課程同時採用PBL教學理念,帶領學生團隊共同經歷了「準備」、「執行」、「反思」及「成果展現」等期程;並投入一整年時間、精力,情感以及用自己專長,拿著攝影機來認識這塊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為了保持一定的品質,本系邀請第29屆大四兩位學長姐擔任行政助理;另外邀請8位大四同學,加入大三30屆50位學弟妹共同組成8組紀錄片團隊。所有人力歷時9個月時間從田野調查、採訪、拍攝、後製剪輯而成。藉著這些多采多姿的受訪者,學生開始關懷社區裡曾發生的許多人事物,並完成8部紀錄片、8篇專訪、以及所有珍藏照片和視覺設計。過程中學生還必須週週填服務日誌及課程進行反思討論;為了求好心切下,不斷的修改,早已遠遠超過4個學分基本的要求。學生的工作態度、作品品質以及經驗累積,遠遠超過一般三年級傳播影視生的學習。 | ||
+ | |||
+ | 過去兩屆成果展我們十分講求效果,放映場地都選擇在有良好放映設備和冷氣的禮堂中舉行,外加美食佳餚和飲料,觀眾可以享受一個美麗的下午。今年但為了顧惜農友們週六下午做生意;我們決定一反往常做法,就近農友方便,我們也來市集搭棚展演。想想在已過拍攝期間,我們也是頂著太陽和風雨、騎著車在山裡往返、雙腳踏在烏黑的田埂裡、手拿著鋤頭、流了許多汗,當然也品嚐了很多美好的有機產品,學會有機的常識。到了這最後成果展示的時刻,我們當然不能靜默、躲在校園裡,也不能將「影像」視為殿堂藝術;因為影像技巧不是為了展現自己的才華,影像乃要發揮傳播的力量,為農友來代言。這就是即將展示的「小農的故事紀錄片發表會」,我們面對了經費和硬體極大的挑戰,採取戶外白天放映、搭建帳篷、拉上帆布背板、簡單的舞台、兩台大電視。我們師生很榮幸讓展現成果也成為學習服務的一環,本學年是整體大淡水團隊成長加速的一年。在此感謝農友們、淡江大學文學院、學生事務處服務學習課程辦公室、新北市248農學市集,以及最後協助我們成果展戶外搭棚和硬體贊助的淡水一信,謝謝你們的協助,讓我們共同完成了一次傳播的使命。 | ||
+ | |||
+ | 本計劃透過文學院整合各系歷年研究成果,於[[2013年]]9月成立了「[[淡水維基館]]」。歡迎大家可以自由上網,觀賞歷屆精彩的大淡水全紀錄。請參考[[淡水維基館]]網址:http://tamsui.dils.tku.edu.tw/ 。 | ||
+ | <p align="right"> | ||
+ | 大淡水風土志 總監<br> | ||
+ | 大傳系 副教授 [[王慰慈]] | ||
+ | </p> | ||
+ | |||
+ | ==風土志-小農的故事== | ||
+ | ===[[梁師良事]]=== | ||
+ | *大屯溪生態有機農場-梁素秋 | ||
+ | {{紀錄片模板-橫|風土志01梁師良事-1.jpg|450|<br>「如果一個退休老師做得到,<br>那種了一輩子田的農夫為什麼不可以?」|1o4Ue3T0R1c}}{{Top|序言}} | ||
+ | |||
+ | ===[[有機愉夫]]=== | ||
+ | *淡水小農市集召集人-程進益 | ||
+ | {{紀錄片模板-橫|風土志02有機愉夫-1.jpg|450|「如果種植的方法,不從傳統的慣行農法改良為有機栽種法,<br>那麼無論休耕幾次都不會有意義,因為土壤的肥力不只是停止栽種就能上升。」|KqV9BVUH2WY}}{{Top|序言}} | ||
+ | |||
+ | ===[[城市綠洲]]=== | ||
+ | *牛埔有機農場-盧建和 | ||
+ | {{紀錄片模板-橫|風土志03城市綠洲-1.jpg|450|<br>「我是種植有機蔬菜的,我是個農夫!」|nXqz5HK89xk}}{{Top|序言}} | ||
+ | |||
+ | ===[[蔬途]]=== | ||
+ | *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鄭鵬舉 | ||
+ | {{紀錄片模板-橫|風土志04蔬途-1.jpg|450| |mQkUrgR1zAU}}{{Top|序言}} | ||
+ | |||
+ | ===[[微笑心田]]=== | ||
+ | *呵咪呀福利社-江瑩青、江瑩華 | ||
+ | {{紀錄片模板-橫|風土志05微笑心田-1.jpg|450|<br>「種菜跟養育小孩很像,都需要悉心的呵護照顧,<br>在面對這些植物時,僅僅是看著他們都能獲得一些樂趣。」|RPJqGtB8dY4}}{{Top|序言}} | ||
+ | |||
+ | ===[[一方良田]]=== | ||
+ | *良好有機農場-張國良 | ||
+ | {{紀錄片模板-橫|風土志06一方良田-1.jpg|450|「必須要堅信自己會成功,像我就相信我自己一定會成功。<br>而且我知道我在做好事,做好事又為什麼要遲疑呢。」|S29HeRTB5AY}}{{Top|序言}} | ||
+ | |||
+ | ===[[養蜂人]]=== | ||
+ | *牧蜂農莊-簡德源 | ||
+ | {{紀錄片模板-橫|風土志07養蜂人-1.jpg|450| |7yGX_rt_BfA}}{{Top|序言}} | ||
+ | |||
+ | ===[[父予]]=== | ||
+ | *三芝有機農場-馬文權 | ||
+ | {{紀錄片模板-橫|風土志08父予-1.jpg|450|「除了要用心的照顧土地,也要給予顧客最好又健康的蔬菜,<br>就像大自然給予他們一樣」|lE5eUz8wnPg}}{{Top|序言}} | ||
+ | |||
+ | </onlyinclude> | ||
+ | ==版權頁== | ||
+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淡水文創整合計畫案 | ||
+ | *策 劃:[[王慰慈]] | ||
+ | *監 製:[[王慰慈]] | ||
+ | *作 者:[[淡江大學]]大傳系三年級 | ||
+ | *行政指導:曾小玲 | ||
+ | *行政專員:王芩敏、許閔翔 | ||
+ | *執行單位: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 ||
+ | *文字編審:盧逸峰 | ||
+ | *美術編輯:陳颽心 | ||
+ | *封面設計:何和威 | ||
+ | *發 行 人:[[林信成]] | ||
+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 ||
+ | :地 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 ||
+ | :傳 真:(02)26209925 | ||
+ | :電 話:(02)26215656-2305 | ||
+ | *出版日期:[[2015年]]6月6日 | ||
==資料來源== | ==資料來源== | ||
− |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淡水風土志- | + |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淡水風土志-淡水小農的故事]]》。[[2015年]]6月6日。(紙本 & DVD光碟) |
*[[淡江大學]]大傳系提供。 | *[[淡江大學]]大傳系提供。 | ||
行 19: | 行 89: | ||
*[[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 | *[[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 | ||
− | [[Category:學術研究]][[Category:圖書]] | + | ==相關新聞== |
+ | *[http://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31845 2015-06-01 大淡水全紀錄風土志6日展出]【淡江時報】 | ||
+ | *[http://www.ntpc.gov.tw/ch/home.jsp?id=28&parentpath=0%2C6%2C27&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506060006&mserno=201309100001 20150606 新北農夫市集與淡江大學共同合作-小農的故事成果發表!]【新北市政府-市政新聞】 | ||
+ |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41147 2015-06-06 政府與農搶地 淡大生掌鏡記錄小農辛酸]【自由時報】 | ||
+ | |||
+ | ==相關連結== | ||
+ | *[http://www.tfccbank.com.tw/demo/demo_1040601_01.pdf 本社贊助淡江大學舉辦「第三屆大淡水全紀錄風土志:小農的故事紀錄片發表會」,歡迎民眾踴躍參與]【淡水一信】 | ||
+ | |||
+ | [[Category:學術研究]][[Category:淡水風土志]][[Category:圖書]] |
於 2021年11月23日 (二) 16:20 的最新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淡水風土志,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記錄第三期子計畫一,於2014年8月1日起至2015年7月31日期間執行。由中文系田野調查研究室周彥文老師與大傳系王慰慈老師共同執行。其中大傳系團隊拍攝「淡水風土志-淡水小農的故事」,共8部紀錄片記錄淡水在地小農的故事:大屯山生態有機農場梁素秋、淡水農夫市集召集人程進益、牛埔有機農場盧建和、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鄭鵬舉、呵咪呀福利社江瑩青、江瑩華姐妹、良好有機農場張國良、牧蜂農莊簡德源以及三芝有機農場馬文權;
大傳系的成果發表會於2015年6月6日舉行,由248農學市集協辦,在淡水捷運站後方每周六的淡水農夫市集處,播放八支紀錄片,並邀請小農與拍攝紀錄片的學生進行分享。
其中有兩部紀錄片入圍2015勞動金像獎(紀錄片競賽),分別是:11 校園組 養蜂人 簡德源養蜂的故事、31 校園組 一方良田。
序言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的子計畫之一,於2012年8月1日迄今進入第三年頭。本計畫結合了大三的「影視專案企劃」、「影視專案製作」兩門課程,透過專業知能服務學習以及文學院重點研究計劃案,完成大淡水全紀錄的使命。它起源於為了保存大淡水地區既有之文化、歷史、產業、文創相關之重要資產。
本年度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主題為「風土志」記錄淡水非傳統農業的經營。多年來有許多堅持理念的小農,在大淡水這塊土地上,努力耕耘,漸漸產生了影響力。淡水捷運站後站公園旁,有一群以訴求自然、友善、天然無毒、及低碳的農夫們齊集於此,藉市集的方式來推廣他們追求友善農作的理念。本學期執行拍攝8位小農的生活、工作和理念,以及他們的價值觀;記錄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所發出來的光與熱、愛與美。
這學期合作對象為新北市248農學市集,拍攝對象為大屯山生態有機農場-梁素秋、淡水小農市集召集人-程進益、牛埔有機農場-盧建和、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鄭鵬舉、呵咪呀福利社- 江瑩青和江瑩華姐妹、良好有機農場-張國良、牧蜂農莊-簡德源、三芝有機農場-馬文權。藉由淡水小農的故事,提倡有機與環保的重要性;並傳遞「有機並不貴」與「吃得健康」的概念。因此,我們決定走出校園,讓學生透過「傳播」專業進行服務學習,體驗在地化、鄉土化的精神。
課程同時採用PBL教學理念,帶領學生團隊共同經歷了「準備」、「執行」、「反思」及「成果展現」等期程;並投入一整年時間、精力,情感以及用自己專長,拿著攝影機來認識這塊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為了保持一定的品質,本系邀請第29屆大四兩位學長姐擔任行政助理;另外邀請8位大四同學,加入大三30屆50位學弟妹共同組成8組紀錄片團隊。所有人力歷時9個月時間從田野調查、採訪、拍攝、後製剪輯而成。藉著這些多采多姿的受訪者,學生開始關懷社區裡曾發生的許多人事物,並完成8部紀錄片、8篇專訪、以及所有珍藏照片和視覺設計。過程中學生還必須週週填服務日誌及課程進行反思討論;為了求好心切下,不斷的修改,早已遠遠超過4個學分基本的要求。學生的工作態度、作品品質以及經驗累積,遠遠超過一般三年級傳播影視生的學習。
過去兩屆成果展我們十分講求效果,放映場地都選擇在有良好放映設備和冷氣的禮堂中舉行,外加美食佳餚和飲料,觀眾可以享受一個美麗的下午。今年但為了顧惜農友們週六下午做生意;我們決定一反往常做法,就近農友方便,我們也來市集搭棚展演。想想在已過拍攝期間,我們也是頂著太陽和風雨、騎著車在山裡往返、雙腳踏在烏黑的田埂裡、手拿著鋤頭、流了許多汗,當然也品嚐了很多美好的有機產品,學會有機的常識。到了這最後成果展示的時刻,我們當然不能靜默、躲在校園裡,也不能將「影像」視為殿堂藝術;因為影像技巧不是為了展現自己的才華,影像乃要發揮傳播的力量,為農友來代言。這就是即將展示的「小農的故事紀錄片發表會」,我們面對了經費和硬體極大的挑戰,採取戶外白天放映、搭建帳篷、拉上帆布背板、簡單的舞台、兩台大電視。我們師生很榮幸讓展現成果也成為學習服務的一環,本學年是整體大淡水團隊成長加速的一年。在此感謝農友們、淡江大學文學院、學生事務處服務學習課程辦公室、新北市248農學市集,以及最後協助我們成果展戶外搭棚和硬體贊助的淡水一信,謝謝你們的協助,讓我們共同完成了一次傳播的使命。
本計劃透過文學院整合各系歷年研究成果,於2013年9月成立了「淡水維基館」。歡迎大家可以自由上網,觀賞歷屆精彩的大淡水全紀錄。請參考淡水維基館網址:http://tamsui.dils.tku.edu.tw/ 。
大淡水風土志 總監
大傳系 副教授 王慰慈
風土志-小農的故事
梁師良事
- 大屯溪生態有機農場-梁素秋
|
【回上端】
有機愉夫
- 淡水小農市集召集人-程進益
|
【回上端】
城市綠洲
- 牛埔有機農場-盧建和
|
【回上端】
蔬途
- 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鄭鵬舉
|
【回上端】
微笑心田
- 呵咪呀福利社-江瑩青、江瑩華
|
【回上端】
一方良田
- 良好有機農場-張國良
|
【回上端】
養蜂人
- 牧蜂農莊-簡德源
|
【回上端】
父予
- 三芝有機農場-馬文權
|
【回上端】
版權頁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淡水文創整合計畫案
- 策 劃:王慰慈
- 監 製:王慰慈
- 作 者:淡江大學大傳系三年級
- 行政指導:曾小玲
- 行政專員:王芩敏、許閔翔
- 執行單位: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 文字編審:盧逸峰
- 美術編輯:陳颽心
- 封面設計:何和威
- 發 行 人:林信成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 地 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 傳 真:(02)26209925
- 電 話:(02)26215656-2305
- 出版日期:2015年6月6日
資料來源
相關頁面
相關新聞
- 2015-06-01 大淡水全紀錄風土志6日展出【淡江時報】
- 20150606 新北農夫市集與淡江大學共同合作-小農的故事成果發表!【新北市政府-市政新聞】
- 2015-06-06 政府與農搶地 淡大生掌鏡記錄小農辛酸【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