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風土志/梁師良事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已重新導向自 梁師良事)
前往: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 淡水風土志

紀錄片梁師良事

  • 影片描述:《淡水風土志》1 2015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專訪

梁素秋老師

  • 撰寫人:張家禎

  走進位於淡水區屯山國小附近的大屯溪生態有機農場,迎面而來是活力充沛的「黑豆」─農場養的流浪狗、以及許多志工辛勤地幫忙採收農作物的身影,還有一位面容姣好的農場女主人,那便是梁素秋老師了。

  梁素秋曾任淡水商工園藝科主任,在1992年從研究所畢業,在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接觸了有機農法的概念,從此就結下不解之緣。在淡水商工開始推廣,得到師生的支持,便成為了梁老師在有機農業上投入大半生時光的開端。梁老師看見淡水地區農地的環境遭受破壞,進而到區公所爭取休耕地種植花海,對河川的保護也投入許多的心力,現在租下了大屯溪生態有機農場,作為有機栽種的示範點。梁老師說「如果一個退休老師做得到,那種了一輩子田的農夫為什麼不可以?」

全台最早有機無毒課程 結識志同道合農友

  梁老師早在20年前就投入有機的領域,在淡水社大初創立時,梁老師便開設台灣最早教授有機知識的「永續農耕」班。在課堂上,梁老師教授學生種植有機的知識,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更藉由社大的課程,實際到農地上做栽種練習。在當時每個學生只能分到「兩條」的栽種田地,後來老師帶領一些學生向區公所爭取到了「石牆仔」地區的示範農地,才有了更大的農地可以做有機的栽種練習。

  梁素秋不僅在淡水社大開設了課程,熱愛旅遊的老師在淡水商工任教的期間,和朋友走遍的淡水的土地,發現淡水有許多草木不生的休耕地。

  「我很喜歡大自然,跟很多鳥會、大自然推廣協會等等,一起出去認識台灣這塊土地。所以那時候,看見台灣生態的豐富,成立了土地倫理發展協會,每個月都去探勘淡水河,沿著淡水河去探勘,到關渡,石牌,然後走到天母,也曾經到暖暖地區(基隆河上游),這是開始跟幾個同好一起關懷這塊土地的開始。」

淡水地區休耕地 大量殺草劑破壞生態

  在WTO的農業協議,政府削減農業補助,造成大量休耕田林立,在淡水就有500公頃的休耕地。休耕補助中有一項規定是,必須讓農地隨時維持在可以栽種的狀態,也就是不能放任雜草的生長。

  然而淡水地區的農人為了省去摘除雜草的繁雜工作,大量使用殺草劑,「殺草劑之於土地,就像鹽酸對人類一般!」殺草劑對土地的侵害十分的嚴重,而且是長久的地力破壞,「我看到這樣的狀況,我認為政策不好就應該停止了,當然很多有心人會說,這是佃農政策,但現在這樣的政策已經變成,當農民不種作物,才有錢可以拿。」梁素秋老師向當時的淡水鎮鎮長,也是今年剛上任的新北市議員蔡葉偉先生爭取,讓淡水的休耕地種植花海,並且積極輔導農民不要濫用殺草劑。

  梁老師為此到各地做宣導,輔導農民正確的休耕觀念。現在淡水地區已經有許多休耕地,因為梁老師的爭取和區長的支持,種植了許多花卉,成為淡水地區美麗的一景,然而梁老師告訴我們「這些花海只是冰山一角,淡水的休耕地問題還是十分的嚴重,需要更多人的關注來改善這些問題。」

興辦河川保育協會 爭取大屯溪採生態工法

  飽覽了淡水的風光美景,不容忽視的是孕育著生物的百川。位於淡水河出海口的淡水區,是眾多河流匯集的河川交界帶,「大概在88年左右,這邊河川開始水泥化,他們要做防洪的措施,為了防堵五十年等級的河水,用水泥把西岸全部堵住。接著我們進行有關這條河的周邊生態調查,從小觀音山開始(源頭),做了為期一年的生態調查。」

  老師本著愛護土地的心,和同好們著手進行調查,發現台灣的水泥用量高得嚇人,不但破壞了水中生物賴以生存的空間,更讓水文的生態受到人為的嚴重抑制,曾跟鎮長談及「我們不一定要灌水泥來防洪,如今把樹都砍掉傷害了整個水土跟生態,而且台灣這麼一個小小的島,水泥用量卻位居世界之冠。我們可以就地取材,用先人的智慧,利用天然石塊在大屯溪西岸疊起來,如此達到改善的目的。」之後她們更成立了新北市河川保育協會,協會後來也順利的搶救了屯山國小附近的「大屯溪」。大屯的西岸在早年就已經用水泥築起了河提,後來當地居民打算將東岸也用水泥築起堤防時,河川保護協會大聲疾呼,終於說服了當地居民。

  老師告訴我們「當地居民擔心的是,生態工法只用大石頭堆起來,感覺不穩容易倒掉,所以他們還是偷偷在石頭間補了一些水泥。」讓我們知道,有些生態上的劫難是基於人們的知識缺乏,並不一定是真正想要破壞環境。在梁老師和協會的爭取和輔導下,讓大屯溪遵循了生態工法的古法,用大石頭堆砌而成的河牆,不但讓魚蝦等小動物的棲息地得以保留,也讓水文的漲退不受到牽制,大自然的力量有得以收放的空間。

淡水地區土地貧瘠 附近居民:老師,這塊土地種不出東西啦

  在老師即將退休之際,大屯溪附近農地的地主正好打算租給別人,梁老師便租下了這塊地,命名為「大屯溪生態永續農場」。

  每天早上,老師總會和附近阿嬤打招呼,而她發現「她們以前都會跟我說:老師這塊土地種不出東西啦!但現在則會跟我說:老師,那花椰菜有結出來了。」老師分享,「我感覺有機在台灣也是推廣的起來的,就連這麼困難的地方都長得起來,其他地方只要有心堅持一下,都一定做得起來。」附近居民的昔今問候內容的變化,道盡了梁老師從一位喜好花卉的教師,到雨鞋上踩滿是泥濘的農人這段將不可能化為可能的過程。

  梁老師經營這塊農地至今才邁入第二年,剛開始所要投資的無論是金錢還是種植上可能失利的風險都是最高的。她說明「當初只是構想,我租了一塊地,然後很多好朋友可以一起來耕作,可是第一年創業維艱,什麼資源都沒有,連水都沒有、只能拿著水壺灌溉農作物,工作一天後,隔天大家就要貼十二塊的沙隆帕斯、很辛苦,所以很多的朋友就做不下去,索性離開。」 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面臨實際下田耕種的辛苦多半選擇離開,志工的減少加上老師發現需要投入的資金越來越多,即使有豐厚的有機知識,要實際經營一座農場仍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一直覺得要建構一個農場非常不簡單。而我從學校退休,在學校所有的東西都是現成的,我從不知道如何去經營個農場,那我就覺得,剛開始真的是只有自己跟幾個朋友在支持著,這一路上,真的是一關過後接一關。」

  「舉例說,挖掘小規模邊溝,可以藉眾人合力完成,但如果說要挖開兩甲的地,那就只能請怪手,怪手請一天來就花費一萬塊,若挖了十天,就需要十萬塊。再後來建設水塔、灌溉設施,七、八萬又沒有了、又接著蓋了五個網室,再耗費五十幾萬。」老師為了能夠實現理想,讓這塊土地成為淡水地區有機的示範點,投入了不只是精力還有許多的金錢,「因為我沒有太多的經濟壓力,那時候就想說就盡力去把農場建立起來,我也想知道一個完整的農場要哪些設備,有點實驗性質的心態,還好我的家人滿支持我的,讓我經濟沒有太多顧忌。」

  「丈夫目前還在上班,假日都會過來幫忙農田澆水施肥,也是出錢金主。」梁老師笑著說「我老公就說,妳退休之後最大的進步就是不會賴床,現在呢,五點半就到田裡了。」梁老師的先生在實踐大學擔任社工系的系主任,同在從事教育工作的他,談到梁老師致力於生態保護,不但對梁老師很佩服,並且都在背後默默的支持著梁老師。

  「我也是很忙,但像今天這樣提早知道產銷班有活動的話,我就會把學校的事情排開,載她過來,這就是我的支持方式。我都跟別人說我不是師丈,我是司機。」梁老師的先生如此說著。

投筆從「農」 經營農場樣樣自己來

  育苗、播種、澆水、採收、翻土、再播種,梁老師在田裡沒有一刻得閒。雖然已經有自動灑水灌溉,但仍有地方是需要手動去澆水。「而我們苗也是自己培育,那麼大的田需要育很多的苗,一批苗育好、剛種下,就要馬上育下一批苗。」每週三是作物採收的時間,也是農務常忙到不可開交的時間,許多志工都會很有默契地在這個時間過來幫忙。

  曾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我是很湊巧的加入有機,這個有機的種植並不是在我的生活軌道裏面,進來之後在整個生活上有改變。」「我們會把親手栽種的菜跟一些朋友分享,對方會覺得,我們種的菜風味怎麼特別清新,特別好吃,這就是有機蔬菜跟其他農耕法的不同。」

  志工在老師的農場中,不但能夠吃到最新鮮的有機蔬菜,對飲食有很大的改變外,對退休後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響。實際和這些志工相處,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土地的熱愛,他們從大自然中獲得的,不只是每一株作物的收成,更是腳踩在泥土上那份真摯的感動。一位志工分享「我原本自己來,現在我太太跟著來,我們在工作的同時也在享受大自然,謝謝有個機緣能夠跟梁老師在一起,來享受大自然的景色,與這個氛圍。」

  週三採收完分裝、配送後,隔天就必須翻土和播種。而每天花最多時間的就是在除雜草上,梁老師說明「好像永遠除不完,不過現在發現只要種大一點的,這些雜草就會長比較慢,如果是葉菜類,就要做細工去拔草。從老師到農夫,生活改變很大,從早到晚,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回家就累癱了。」為了讓農場成為淡水地區有機農場的示範點,老師秉持著一個信念─「一個退休老師做得到,種了一輩子田的農夫為什麼不可以?」做了一輩子學術教學的老師,讓自己戴上大帽子,穿上厚厚的袖套。在這身農夫裝備底下蘊藏的是一顆愛土地的心。

區公所合辦產銷班 讓慣行農友親自體驗有機栽種

  在淡水商工園藝科任教之際,梁素秋老師除了課堂上的知識教導之外,更要學生實際操練,「他們一學期要照顧一千株花,種死一株就扣一分,經常有學生會種到不及格。」梁老師將這種時做的精神運用到有機的推廣上,認為除了知識的傳授之外,教育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就連投入了一輩子農務的農夫也不例外。

  梁老師和區公所合作在淡水開設「樂活力有機蔬果產銷班」,一年有兩期,現今已經開設到第九期,許多農友都是長期的好夥伴,更是在淡水當地花了一輩子種田的資深農夫。 她分享「我教授有機無毒課程,跟鄉公所合作,區長也非常支持這樣的理念,現在新北市的朱市長也很支持,我覺得上面的政策是一個好的政策,底下可以執行,那我們環境就會越來越好,而我也打算從教育這塊做起。」

  每週六上午八點產銷班就在梁老師的大屯溪有機生態農場旁的活動中心上課,由梁素秋老師和程進益老師共同主講。程進益老師當初是梁老師在淡水社大的學生,由於家中是務農的關係,對於栽種有許多實務上的經驗,後來帶領社大的學生到「石牆仔」進行有機的栽種,產銷班成立後便和梁老師一同替學生授課。

  產銷班除了教大家知識外,也讓農友們實地在梁老師的生態農場中用有機的方式栽種。程老師負責栽種的實務教學,讓產銷班的學生可以沒有負擔的「試種」在梁老師的農地上,先用有機的方法種植成功,再將有機的方法帶回去,改變過去的慣行農法,有機農法的概念便這樣默默地在淡水這塊土地上萌芽,並且日益壯大。

吃有機是基於對土地的愛護

  程老師說起,當初在社大結識梁老師,至今已經將近10年的時間了。他認為,「程老師來自台東,卻為淡水作那麼多事情,我是淡水在地人,難道不用多做一點嗎?」程老師說,梁老師和他一樣都是踩著土地長大的,梁老師對土地的熱愛,和她在台東長大也有相關。 梁老師對於回到台東貢獻也仍然懷抱著夢想,「原先我計劃最多十年,便要回台東推廣,而我也知道有學長在台東推廣、整個台灣都有人在一起努力,目前還是有期待能回到家鄉去盡一份心力,讓家鄉更美麗。」

  老師的理念是將有機的觀念傳遞給每一個人,不單單只是在上游的耕種方式。對於來到農場參觀或是體驗的民眾,梁老師總是大方地做導覽,也經常有食品企業的高層主管專程到農場來認識有機的栽種。「有認識的人會介紹來瞭解有機農場的運作。做推廣是我的本意,因為淡水地區從事生產是很辛苦的,所以團體來我都會介紹推廣,把他們變成消費者,有了下游的需求,上游的農民就會有信心去生產。」

  「你支持有機的話,你會讓這個環境更好的」在老師的觀念中,並不是非得每個人都吃有機,而是希望大家知道,如果大家一點一滴的支持有機,能對這片大家生活的土地更好。抱著對這塊土地的熱愛,老師以一位女性的身分,堅毅不撓的向政府機關爭取、向民間宣導,甚至在最後租下了一塊地,實際的了解耕種的艱辛,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在食安風暴侵襲的台灣,也有著這群為土地默默付出、不辭辛勞的戰士們,當每一滴汗水落在土地上,那正是台灣生生不息的原動力!

私底下的梁老師是個直來直往的土地守護者

  梁老師經常和師丈在家中一起用餐,在煮飯的過程中就經常會聽到梁老師和師丈的鬥嘴聲,在家中梁老師總是很有主見的提出看法,而作為實踐大學社工系系主任的師丈則是溫柔地在一旁陪伴、分擔家事。

  梁老師也分享道,經營農場並非沒有挫折,然而老師也經常在想若今天沒有這塊農地的話,她不用奔波勞累,但也就可能是每天庸庸碌碌的度過了吧。作為社工系教授的師丈經常到各地執行並監督社區營造,也經常將梁老師愛護土地的理念宣揚出去。只要有空便會跟梁老師的親友四處去遊玩,或是到農場裡面幫忙。

  梁老師分享道她十分喜歡小孩子,然而問到兩人對於育兒的規劃時,卻明顯看出梁老師和師丈之間對小孩子有著不同的期待,師丈說著:「你收養一個小孩子你不清楚他,如果跟你不合,那一輩子就會跟他打仗了。」並且師丈表示兩人對於收養小孩並沒有經常性的爭執,這時候話匣子沒有停下過的梁老師,卻不發一語,顯得有其他不同的心底話,梁老師最後緩緩地說出:「有許多是我們應該去努力爭取,但有些事我們是不應該強求的,強求也不盡然會得到我們原先期望的結果。」抱著這樣的念頭,梁老師和師丈並沒有太多的討論,然而仍然可以看得出這件事對梁老師的影響。

  當提到梁老師和師丈結識的緣起,師丈大方的跟我們介紹,因為兩人都對環境保護及土地倫理的議題有很大的興趣,便在因緣際會下相識了,師丈直白地說著:「她真的很有才華」梁老師不但是大家眼中的女強人,更是丈夫眼中的知識王,對於土地不但有深厚的關愛,更有豐富的學問。這一點吸引著身為農家子弟、從事教職的師丈,兩人便契合的結為連理。 兩人在說起台灣土地所有權及劃分等環境正義問題時,都十分的憤慨,「現在也提到國土規劃的問題,將來在土地有限的情況下,將來國家的糧食生產,農藥要保留多少?房子變成炒作的標的,現在銀行利率很低,有錢人的錢要丟哪裡?」

  對於梁老師現在從事的有機農業,師丈則是大力的支持,老師也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很知足,認為自己十分的幸運,「因為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至於累不累?梁老師認為,各行各業都有他的累,而她覺得還蠻幸運的是,雖然累,但她能可以朝著自己的想法走,可以朝著我的目標做,就還不錯。

  梁老師對於土地的熱愛完全反映在她為土地的付出上,「40、50歲了賺到了非常多錢的大老闆,還是回到農地裡從事農業,因為人離不開孕育自己的土地。」梁老師不求回報的為這片土地發聲、以身作則讓人們知道自己可以有更愛護土地的方式,也為後代的子孫打造更好的環境、更美好的將來。


專訪相片


淡水風土志簡介

  淡水風土志-淡水小農的故事,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記錄第三期子計畫一淡水風土志的大傳系成果,於2014年8月1日起至2015年7月31日期間執行。拍攝對象為淡水地區小農:大屯山生態有機農場梁素秋、淡水小農市集召集人程進益、牛埔有機農場盧建和、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鄭鵬舉、呵咪呀福利社江瑩青、江瑩華姐妹、良好有機農場張國良、牧蜂農莊簡德源以及三芝有機農場馬文權。藉由淡水小農的故事,提倡有機與環保的重要性,傳遞「有機並不貴」與「吃得健康」的概念。


淡水風土志列表

  1. 梁師良事(大屯山生態有機農場)
  2. 有機愉夫(淡水小農市集)
  3. 城市綠洲(牛埔有機農場)
  4. 蔬途(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
  5. 微笑心田(呵咪呀福利社)
  6. 一方良田(良好有機農場)
  7. 養蜂人(牧蜂農莊)
  8. 父予(三芝有機農場)



版權資訊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淡水文創整合計畫案
  • 策  劃:王慰慈
  • 監  製:王慰慈
  • 作  者:淡江大學大傳系三年級
  • 行政指導:曾小玲
  • 行政專員:王芩敏、許閔翔
  • 執行單位: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 文字編審:盧逸峰
  • 美術編輯:陳颽心
  • 封面設計:何和威
  • 發 行 人:林信成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地  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傳  真:(02)26209925
電  話:(02)26215656-2305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