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
目錄
簡介[編輯]
金瓜石,是位於台灣本島東北部的一個聚落,行政區劃隸屬新北市瑞芳區,地處雪山山脈北側支稜與東北角海岸間。金瓜石與九份因地緣相近,在早期也同為重要礦區,故一般合稱「金九地區」。
礦質介紹[編輯]
礦區形成地的原因[編輯]
金瓜石一帶能有豐富的金礦,源於這裡特殊的地質作用。金瓜石一區原堆疊中新世的沉積岩層,從老至新分別為木山層、大寮層、石底層、南港層與南莊層;岩性主要為砂岩夾頁岩層,偶夾少數煤層。約1.4至一百萬年前的更新世岩漿活動,將安山岩岩漿由地底向上噴出,火成作用造成的熱液也隨噴發產生的破碎帶,以及周遭的斷層裂隙竄升,引起一連串的礦化作用。越靠近礦化帶中心的岩石歷經「矽化作用」,往外陸續為「黏土化」與「青磐岩化」(也稱綠泥石化)(圖三)。火成岩體與周遭矽化的岩體比原有的沉積岩層堅硬,在長久的風化與侵蝕作用下,地表逐漸顯露出數個突出的岩塊,大小金瓜的樣貌也是在這個作用下形塑出來的。
金瓜石一帶出產的是「砂金」,顆粒細小、需要有好眼力才能分辨出它與「愚人金」、也就是黃鐵礦的差異。但金瓜石含金量很大,粗略計算每10噸重的岩石含有30克左右的黃金。
金瓜石與九份的差異[編輯]
礦產[編輯]
金瓜石礦區的黃金則是生成於堅硬的侵入安山岩,多以較高純度之散點狀或海綿狀與重晶石及褐鐵礦等共生;而九份礦區的黃金大多生成在稍為易碎的砂岩,以葉狀或樹枝狀出現於石英脈中。
金瓜石和九份相比,其金礦蘊藏量較多,含金量平均分布於礦脈中,除產金礦外,還產有銅礦。也因此衍生出兩地不同的管理和開採方式,也造就截然不同的礦區文化與生活型態。
管理方式[編輯]
1.金瓜石——採直營方式[編輯]
金瓜石地區金礦開採均採直營方式,從不曾實施過承包制度。在日治時期完全為日本資本家控制,戰後則由國營企業臺金公司接續經營,直到1987年宣告歇業。
金瓜石整個礦業史,係由龐大資本額不斷投資與建設,並運用現代化工業設備從事金礦業生產,相較於九份為穩定發展的狀態。如此現代工業生產方式,在金瓜石運作長達將近一百年之久。
九份——[編輯]
九份最早是由日人承包,開始引進現代化機器開採,礦區逐漸成形。而後經評估九份礦區的富礦已被開採殆盡,遂由臺人將所有的管理權承租下來。臺人接手九份礦山之後,一改以往用機械採礦,改利用採礦承包制,將礦區出租,分區以貍掘式採掘旁支礦脈,從這些山坡的小礦坑裡帶出九份產金的另一波高峰。九份自光復後,交由臺陽礦業公司管理,直到1971年正式結束開採,有很長期間採承包制度。
歷史發展[編輯]
清領時期[編輯]
-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當時在進行基隆七堵的基隆河河段修築縱貫鐵路鐵橋時,有工人在河道中發現砂金,引起一股淘金熱潮。
-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被一位潮州籍的李姓農民在九份山區附近發現了小金瓜金脈露頭,因金礦的發現原本寂靜的基隆山開始繁榮起來,也開啟了日後九份及金瓜石礦業的輝煌歲月。
- 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清政府設立金砂局管理,收取釐金。
日治時期[編輯]
- 1896年,乙未戰爭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後,日本當局頒布「台灣礦業規則」,規定只有日本國民才能經營礦業,剝奪了台灣本地人的採礦權利。
- 1896年10月,台灣總督府將基隆山的礦區,以基隆山的南北軸線為界,分為東區的金瓜石礦山及西區的瑞芳礦山(即九份礦山),礦權則分別由日本商人田中長兵衛的「田中組」及藤田傳三郎的「藤田組」所取得。
- 1898年,於南邊武丹坑附近發現金礦,成立武丹坑礦區。
- 1904年,本山三號坑挖掘到硫砷銅礦(Enargite),隨著礦坑的逐漸向下挖掘,礦床開鑿出來的銅礦產量逐漸增加,金瓜石也從金銀礦山轉變為一座金銀銅礦山。
- 1905年,在水湳洞建設煉銅廠,處理「長仁礦床」採得的銅礦。
- 1913年(大正2年),武丹坑併入金瓜石礦區。
- 1933年,日本礦業株式會社(現今日礦金屬(日語:日鉱金属)的前身)買下金瓜石礦區的經營權後,更大力擴充礦區內的設備,在金瓜石山下的水湳洞山坡上興建了新式的浮選礦場(即今日的十三層遺址),並另建了水湳洞直通基隆八斗子運礦場的輕便鐵路-金瓜石線(今臺鐵深澳線前身)。
- 1938年,因設備的提升與新金礦的發現,金瓜石的金礦產量來報的近七萬兩的歷史高峰。
- 1942-1945年,二戰期間日軍於此地設立金瓜石米英捕虜勞役所,將同盟國戰俘關押在此進行採礦作業,因環境惡劣,不少戰俘因此喪命。
- 1944年,美軍於下半年起逐漸掌握臺灣上空制空權,各類工業生產活動受到嚴重影響,金瓜石的採礦事業幾近停擺,同盟國戰俘亦集體遷移至新店看管。
戰後時期[編輯]
- 二次世界大戰(1895-1945年)之後,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國民政府(經濟部)接收了金瓜石礦區的所有權。
- 1946年金瓜石礦區移交資源委員會接辦,成立「臺灣金銅鑛籌備處」,擬定修復、復工等工作。
- 1948年「臺灣金銅礦籌備處」改名為「臺灣金銅鑛務局」;金瓜石礦區所出產的金礦,在經過煉製之後,由臺灣銀行以官定價格全數收購,雖然使得黃金價格平穩,但也埋下了日後礦區停產的伏筆。
- 隨著國共內戰(1945-1950年)爆發、產金成本過高的情況之下,金瓜石礦區重啟銅礦的生產作業,並培育出「以銅養金」的經營模式。
- 1955年,臺灣金銅鑛物局改組為「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金公司),並引進國外技術及設備,在銅礦生產逐年增加的情況下,金瓜石礦區維持不錯的營運成績。
- 1973年之後,金瓜石礦區的金銅產量漸趨枯竭,
- 為了提昇產量,臺金公司從1978年開始嘗試大規模露天開採的方式,並將營運重心轉型成礦物冶煉、加工為主。
- 臺金公司為了提升礦產加工能力,於1981年向銀行貸款,在水湳洞附近興建禮樂煉銅廠。
- 由於國際銅價不斷下跌,臺金公司雖然於1985年進行部門縮編,並將禮樂煉銅廠移交台灣電力公司接管,但人然無力償還銀行貸款。,
- 臺金公司終於在1987年宣告歇業,而金瓜石礦區的土地則由台灣糖業公司接收,結束了金瓜石百年的產金歲月。金瓜石的人口隨著礦坑的停採,已經銳減到兩千人以下,且大多為老人與幼童。
近代[編輯]
- 雖然金瓜石的採礦事業已經終止,但金瓜石可能還擁有相當可觀的礦產蘊藏量。2002年,曾有澳洲的礦產公司對金瓜石進行評估,推測金瓜石仍有開採礦物的價值,但各界對於金瓜石是否要重新開礦仍莫衷一是。
- 澳、加、美、南非等採礦公司想參與開採黃金,2003年曾合作探勘,評估金瓜石仍有200多公噸、2千億元以上的金礦蘊藏,探索頻道Discovery曾經播出《謎樣台灣—金瓜石》節目。但是新式冶煉方法對環境衝擊相當大,所以不少環保人士反對。
- 隨著鄰近的九份於1990年代後藉由觀光產業的帶動而再度繁榮,在官方及當地居民的推動下,目前金瓜石也朝著發展文化觀光的大方向前進。
- 由於金瓜石的人煙較為稀少,與鄰近的九份相比,較沒有過度開發及商業化的影響,因此吸引了不少藝術家及民宿在此落腳;而其中又以民宿的進駐較為興盛,延著金水公路及浪漫公路兩條連外幹道由山下的水湳洞往金瓜石街區的路上,可見大大小小的民宿散落一旁。
- 2004年,由台北縣政府主導、台電與台糖共同開發,以介紹金瓜石礦業發展歷程為主軸的黃金博物園區正式開園,更象徵著金瓜石重振昔日風華的重要一步。
- 除了採礦時期風華之外,為了回顧與金瓜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歷史,臺灣戰俘營紀念協會(Taiwan P.O.W. Memorial Society)於1997年起,便積極催生於金瓜石盟軍戰俘營舊址興建紀念碑及公園,並於2005年完工。每年臺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固定於11月時於該址舉辦莊嚴肅穆之追思儀式,也同樣豐富了金瓜石的人文歷史記憶。
- 2018年五月發生優人神鼓事件,躍登新聞版面。臺灣著名打擊樂團《優人神鼓》因未經合法程序自行整治本山礦場遺址,動用挖掘機搬運原有的廢礦,堆做砌石護坡,引發當地人的不滿、並被投訴「濫墾山林」。
重大衝突事件[編輯]
事件起因[編輯]
1941年發生「金瓜石事件」,起因為日人擔心台灣人趁機反叛,捏造金瓜石事件並發動莫須有的武力鎮壓,逮捕一百多名地方仕紳並嚴刑逼供強迫認罪,登錄有案的三十三名受難者皆為瓜山國小校友或家長,造成三十三名受難者冤死獄中,
後續發展[編輯]
為了追念先民且撫慰殉難者親屬的感傷,並提倡人權普世價值的理念,從2013年起每年舉辦追思會,讓家屬用平和、寬容的態度看待過往不幸的歷史,也透過音樂會緬懷故人,期盼不再有人遭受同樣的痛苦。瓜山國小校友會有鑑於歷史不能磨滅,以金瓜石樹梅鑛場的礦石,在受難者被逮捕的集中處(現為黃金博物館園區)設置紀念岩誌。
周邊景點[編輯]
- 黃金博物館
- 勸濟堂(祈堂廟)
- 祈堂老街
- 陰陽海
- 小希臘海角
- 浪漫公路
- 基隆山
- 茶壺山步道
- 廢煙道
- 福山宮
- 金瓜石戰俘營遺址暨紀念公園
- 金瓜石金泉寺
- 九份侖頂福山宮(接近九份邊界)
- 礦車步道
- 四連棟
- 本山礦場
地理位置[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