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無線電信收信所
日本時代在淡水海邊建造的,可以說是台灣早期非常重要的一個無線電信的收信所。這是在昭和三年(大概就是民國19年),當時台灣總督府,因為就在淡水河北邊(等於是淡海),收訊息的環境很好、沒有障礙,日本人花了當時的錢二十多萬元來建造,這個範圍因為做很多的天線密密麻麻的,現在很多我們的情報局都還在使用,當然更新設備了。
這個無線電信收信所占地很廣,有一萬七千八百多坪,三千坪一甲,等於快差不多要六甲地,而我們淡江大學二十五甲地。這個建築物是鋼筋混凝土,就是鋼筋水泥的建築,那個時候很不容易,民國十幾年的時代、兩層樓的,可以說從台灣海峽看上來非常漂亮。
這個淡水電信所主要就接收從日本東京、大阪、鹿兒島(九州南端) 送到台灣來的電報。另外,除了台灣跟日本的電報之外,這個也跟國際有連線,所以他也可以跟香港、菲律賓的馬尼拉有聯絡,就是這個通訊。
當時的紀錄一天平均收到一千通的電報,那另外一個功能是如果台灣的海底電線不通,台灣從滿清時代就有海底電線,日本人來繼續使用,海底電線是電話用的,海底電線如果不通的時候,那他就會電話線就改成電報來幫助你。以現在我們手機很方便對不對?那時候我們還沒有,還沒有電腦的時代,那是一件非常進步的設備,後來日本人又把它增加設備、擴建,變成很重要的台灣對外的廣播站。日據時期我們台灣的廣播公司就是台灣放送局,大部分就是透過這個淡水無線電信收信所,來服務、工作。
所以看到這張老照片我們就可以想到當年,淡水竟然有這麼一個電報、電話、廣播的電信中心,很可惜這個房子後來已經拆掉了,現在只能從照片上看到。照片來自日本政府官方檔案,台灣光復後變成沒有版權,這差不多是完工後拍的,大概民國二十年前後拍的。
|
|
淡水白樓
淡水很有名所謂的白樓,是白色的牆壁粉刷,而且他是兩層樓的洋房,所以叫做白樓。這棟房子就是在這個三民路上去,我們這個中正路不是有個禮拜堂,有一個馬偕的石頭像(三角公園),石頭像旁邊往北邊,往所謂的崎仔頂,從這個小山頂上去,那邊有一條小路、小馬路叫「三層厝街」,那條老的小馬路以前清代叫做「衙後街」,衙門就是水師守備衙門,水師守備衙門已經拆掉了,後面有一條路通到重建街、通到山上去,那麼就在那個上坡上去就有這棟兩層樓的、白色的洋房。
那這棟房子其實他的所有權人是清朝末年很有名的、馬偕的第一個學生,馬偕來台灣、來淡水傳教,第一個學生叫顏清華,還有他的弟弟叫嚴彰,哥哥兩個字、弟弟一個字。那麼他年紀很大了,但他竟然沒有參加科舉考試,他會講官話,去中國大陸旅行過。後來他就信了基督教,成為馬偕第一個學生,後來也擔任傳教士。他跟他的弟弟後來有投資做生意,在日據時期做生意,所以因為做生意他就蓋了這棟洋房,請了我們淡水當時蓋洋房最有名的師傅,叫洪泉,洪就是三點洪,我們淡水大姓,溫泉的泉,台灣話叫「洪仔泉」、「泉師」,這個洪泉也是幫馬偕蓋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那他也幫嚴清華兄弟蓋這棟白樓。
那你看這張相片,這個路已經拆掉了....這張相片應該是從禮拜堂拍過去的,從淡水基督教長老教會往山上拍。很可惜這棟白樓在民國七八十年拆掉了,現在你去現場看他是七層或八層的公寓、住宅。這是認識淡水常用的一張。
|
|
公館口
可以看到是中正路還沒有拓寬以前的公館口。照片中那條街就是中正路,在尾端可以看到有福佑宮媽祖廟。這一段就是以前所謂的滬尾街最熱鬧的地方,約民國七十幾年以前拍的,可以看到有渡船頭燈塔,就是搭船到八里的。
這邊叫公館口,是以前有姓何的,淡水姓何也是大姓,他們在乾隆末、嘉慶年間,是大富翁,有地租給佃農,那佃農每年就要交租,以前不是交現金都是交五穀,那有錢人家就要蓋公館、倉庫,派一個職員來登記,紀錄看誰交了多少,那些東西要放在倉庫,有管理員住,很豪華的,那個房子叫做公館。跟台北市公館、苗栗市公館名稱一樣。公館有很多種內容,當倉庫當管理中心,地租給你,時間到就要來繳租,一年交兩次,春秋兩次,政府向地主抽稅,佃農沒有地不交稅。
這大概從三協成或現在的麥當勞拍過去,媽祖廟往東看過來,沒有幾戶人家,還不到區公所,往西最遠那邊就是淡海,比較模糊。現在左右兩邊的房子有的被拆掉了,像保安堂就在這一帶,那時候就有兩層的、偶而也有幾家三層的、就很不錯。這個是很後來的,馬路要拓寬以前已經就有很多大房子、鋼筋水泥的,新舊雜陳。
|
|
淡水公學校
淡水公學校,就是現在的淡水國小,你看看這張淡水國小,這張應該是從淡水國小的校舍,他的校門拍過去,所以他的背後可以看到淡江大學運動場。這邊他的前面叫做中山路,從中山路往東拍,往我們淡江大學方向拍,往他的校門一拍,後面遠遠的模模糊糊的這個高地,這邊就是淡江大學的操場就在這一帶了,看起來很近其實很遠,圖中是淡水國小的校舍,你看這邊也有教室,很大的教室,這裡也有講堂,這裡也有門房,這個學校是專門給淡水街,就是淡水鎮,今天就淡水區的台灣人的小朋友念書的。李登輝前總統,他就是念這個學校畢業的,那我們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杜聰明也是這個學校畢業的。
那個時候日本人念的,在今天的重建街西邊,那間叫滬尾小學。台灣人讀的這個是滬尾公學校,後來很快就改成淡水公學校了,有段時間是滬尾公學校,右邊那個是他的校旗,運動場在後面,現在也是運動場在後面,他的旁邊就衛生所嘛,那後面這邊再下去就有那個乞丐寮,台灣很有名的乞丐住戶。
施乾也是這個學校畢業的,他將我們台北地區的乞丐通通加以收容,給他們教育,讓他們自力更生。在今天的艋舺蓋了一個愛愛寮,現在還在。全家投入,感動日本,那個日本人到我們台北來,怎麼台北竟然看不到乞丐,原來有心人,我們淡水人施乾先生自掏腰包蓋一個乞丐寮,那我們淡水這裡後面本來也有一個比較規模小的乞丐寮,很多地方都有乞丐寮,每個地方都有乞丐,愛愛寮是最標準的,最現代化的,給他們教育、給他們醫療,教他們種菜,這個學校雖然是不如日本人念的滬尾小學,但也蓋得不錯啦。日本這個殖民政府,對於殖民地台灣的教育很用心,因為日本人知道把台灣人、殖民地的人,基本教育做好的話才能夠推動政令,不然我政府要你們做什麼你們都聽不懂啊,對不對?那我讓你最少念六年,你就聽得懂日語,也會講日語,更看得懂日文。
|
|
紅毛城
這張很早期,是日本人時代、日治時期拍的,照片中還看得到圍牆,是由紅毛城的西邊往東邊拍,後面是家畜試驗所。我們參觀路線通常從左邊的監獄進去,有廚房、有個地下室變監牢。從外邊的樓梯爬上去到二樓,爬上去有一段的屋頂已經被颱風吹破。
滿清政府時代,把這裡當作淡水營,還建了圍牆跟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在照片中還能看到西門,現在只剩下南門,現在進出的入口,就在由中正路上來、進出紅毛城的入口旁。那東門、北門也沒有了,而在照片中還可以看到西門。大概是現在收費停車場的位置,停車收費的地方拍上去。這張照片美中不足的是沒有拍到英國國旗,這算是非常早期的紅毛城照片,所以地形地貌、牆有很大的變化。
|
|
烈火燒成砌屋磚
灰窯仔就是早期台灣民間做的石灰,從荷蘭人時代,他們為了要建造紅毛城或安平古堡等建築,需要大量的石灰,用貝殼牡蠣等搗碎燒製,淡水新市鎮或海岸邊通常都是牡蠣聚集的地方,也都是以那些地方的牡蠣加水去燒做提煉,變成水泥或拿來塗牆壁等用途。
另外也可以用窯來造,古時候的人很聰明,會去尋找哪個地方的土壤可以做磚塊,不是所有的土都可以拿來做磚塊,有的可以有的不行,例如鶯歌的土就很軟,很適合拿來當材料。
古時候住淡水的人就建灰窯仔來做石灰當作基礎建材,而這張照片拍攝的時間大概在光復左右,距今現在40~50年前所拍,照片裡的煙囪就是利用磚塊所堆疊(上面窄下面寬)而成,這一類的煙囪都可達到10幾公尺高,建築的過程不僅要用鐵片圍起來還要用鐵釘去釘去做支撐,其煙囪的底還有小洞能使熱氣散發出來,而窯就是在煙囪底下,並持續地悶燒,到達一定溫度後,就能取出磚塊來做建材。
從日據時期到光復初年都需要用此磚塊來作為建築的材料,是當時很重要的基礎工業。
|
|
紅毛城
根據牆外走道屋頂和柱子推斷應該是從日據時期或光復初期所拍攝,因為現今的紅毛城已是被英國領事修復過後(當時受到颱風侵襲而吹毀了屋頂和柱子),當時的入口和倉庫等則和現今沒有差異。
然而當時擺放在入口前的老礮(嘉慶年間)已被移到草坪後方,當時是英國領事向日本政府要求送給它們擺放和供給民眾參觀(因為其關係良好)。
而這張照片的可貴就是在其歷史變遷的過程,從古至今紅毛城的變化。
|
|
樹公與土地公
當時的蔡坤煌醫生在淡水到處幫病人看病,有些病人因為走不了路,所以醫生通常都會出診,然而其相片的可貴之處不是在於地點,因為在當時這樣類型的場景在台灣很常見,其主旨最主要是呈現台灣人的信仰。
這張照片的位置大概位於小坪頂到北新路之間,像這種有生命的古樹,台灣人認為裡面有神,所以地方的人會認為這附近會是地靈人傑之地,便會在樹蔭底下建土地公廟,祈求農物豐收,農作豐收就有許多的東西能賣,換取日常用品如衣物或者是書本等等,便能讓家中的小孩有書可唸,期望能培養出人才,所以農家人非常的相信土地公。
而當時的台灣人認為每個土地公都有一定管轄的範圍所以又叫境主公,俗稱的地基主,這張圖所呈現的意境非常的美,從照片能看出當時的主要建築,比較好的是瓦片堆成的房屋,而貧窮人家大部分都是住在茅草屋(很像合掌屋)。
這棵老樹所呈現一種秋冬之美,在寒冷的秋冬而變成枯枝,但在春天便能再次的欣欣向榮,逐漸的茂密、茁壯。
|
|
淡水暮色
這張是淡水常見的暮色-淡水日落,是淡水很珍貴的文化資產,其最完美的景色比例,天空3分之2,淡水河以下3分之1,讓這張照片所呈現的意境非常的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