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3: 行 3:
 
[[image:八里.png|right|400|thumb|{{image:八里.png}}]]
 
[[image:八里.png|right|400|thumb|{{image:八里.png}}]]
 
{{youtube|ZmUuMgoTXG0|450|right|《大港ê台灣》|淡水河口雙城故事—八里與淡水}}
 
{{youtube|ZmUuMgoTXG0|450|right|《大港ê台灣》|淡水河口雙城故事—八里與淡水}}
  [[八里]]舊稱[[八里坌]],目前行政區劃為新北市[[八里區]],位於臺北盆地西北端,緊鄰[[淡水河]]出海口之西南側,東北隔[[淡水河]]與[[淡水]]遙相對望,西北濱臨臺灣海峽,西邊與南邊分別隔著[[觀音山]]與[[林口]]、[[五股]]為鄰,總面積約39.49平方公里。早期因河運發達,曾為台灣北部重要的通商口岸,後因河道淤積,港埠功能日漸式微,終成如今人口不足4萬人的小鄉鎮;近年則因西濱公路、[[台北港]]、[[淡江大橋]]等公共工程的開發,八里將以其嶄新的一面邁向未來。
+
  [[八里]]舊稱[[八里坌]],目前行政區劃為新北市[[八里區]],位於臺北盆地西北端,緊鄰[[淡水河]]出海口之西南側,東北隔[[淡水河]]與[[淡水]]遙相對望,西北濱臨臺灣海峽,西邊與南邊分別隔著[[觀音山]]與林口、[[五股]]為鄰,總面積約39.49平方公里。早期因河運發達,曾為臺灣北部重要的通商口岸,後因河道淤積,港埠功能日漸式微,終成如今人口約3、4萬人的小鄉鎮;近年則因西濱公路、[[台北港]]、[[淡江大橋]]等公共工程的開發,八里將以其嶄新的一面邁向未來。
  
 
==今日八里==
 
==今日八里==
 
+
(待補 ...
(待補 ...)
 
  
 
==歷史發展==
 
==歷史發展==
行 14: 行 13:
  
 
===西荷時期===
 
===西荷時期===
(待補 ...)
+
(待補 ...
 +
 
 
===明鄭時期===
 
===明鄭時期===
  明朝崇禎五年,西班牙人溯[[淡水河]]進入臺北盆地,降服武澇灣番社三大部落,規地南至竹塹(新竹),東至宜蘭,據其舊錄所載,有地名「Parecuchu」,是為[[八里區]]舊名八里窟社之譯音;另傳說早在西元[[1358年]],盤據今八里地區之蕃人取名「Arieun」,是為八里坌之原名,但現也無法考證。
+
  明朝崇禎五年,西班牙人溯[[淡水河]]進入臺北盆地,降服武澇灣番社三大部落,規地南至竹塹(新竹),東至宜蘭,據其舊錄所載,有地名「Parecuchu」,是為[[八里區]]舊名八里窟社之譯音;另傳說早在西元[[1358年]],盤據今八里地區之蕃人取名「Arieun」,是為八里坌之原名,但現也無法考證。
  
 
===清治時期===
 
===清治時期===
  依林一宏教授[http://www.918.org.tw/top5/view.asp?id=13 〈左岸故事:八里坌的興衰起落〉]一文所述:清代是原住民與漢族移民勢力消長互易的階段。當時漢人以八里坌為基地向北台灣各地墾拓,同時八里坌也被發展成北台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口岸。1674年(康熙23年)清政府首先派撥安平水師守備。至1711年(康熙50年),設立海防機關八里坌汛之後,漢人開始有組織地大量湧入,以此為據點、上溯淡水河系向各地墾拓。1724年(雍正2年),當時北台灣層級最高的軍事單位淡水營派駐八里坌,此地一躍成為軍事重鎮。1731年(雍正9年),八里坌巡檢署成立,是當時北台灣最高文官官署,此地成為政治中心。當時因為龜崙嶺(今龜山)的原住民勢力龐大,陸路交通必須由南崁上林口台地,再下八里坌沿水路進入台北盆地新莊一帶,又確立了八里坌交通重鎮的地位。
+
  依林一宏教授[http://www.918.org.tw/top5/view.asp?id=13 〈左岸故事:八里坌的興衰起落〉]一文所述:清代是原住民與漢族移民勢力消長互易的階段。當時漢人以八里坌為基地向北臺灣各地墾拓,同時八里坌也被發展成北臺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口岸。1674年(康熙23年)清政府首先派撥安平水師守備。至1711年(康熙50年),設立海防機關八里坌汛之後,漢人開始有組織地大量湧入,以此為據點、上溯淡水河系向各地墾拓。1724年(雍正2年),當時北臺灣層級最高的軍事單位淡水營派駐八里坌,此地一躍成為軍事重鎮。1731年(雍正9年),八里坌巡檢署成立,是當時北臺灣最高文官官署,此地成為政治中心。當時因為龜崙嶺(今龜山)的原住民勢力龐大,陸路交通必須由南崁上林口臺地,再下八里坌沿水路進入臺北盆地新莊一帶,又確立了八里坌交通重鎮的地位。
  
  八里在清治時期,早於[[淡水]]之前即已成為臺灣與大陸通航的特設港口。臺灣納入清廷版圖後,實施臺、閩「對渡」政策,進行對渡的口岸稱為正口。乾隆年間,臺閩對渡口岸有福建廈門與台灣鹿耳門,泉州蚶江與彰化鹿港,福州五虎門與臺北[[八里坌]],共6個對渡口岸。1810年(嘉慶15年)清廷下令,臺閩6處正口可自由通航,不拘對渡。道光年間又開放第7、8個正口:雲林五條港和宜蘭烏石港。直到咸豐年間臺灣開港,外國輪船可在安平、打狗(今高雄)、[[淡水]]、基隆入港貿易,臺灣航運主力才逐漸從帆船轉移到輪船。
+
  八里在清治時期,早於[[淡水]]之前即已成為臺灣與大陸通航的特設港口。臺灣納入清廷版圖後,實施臺、閩「對渡」政策,進行對渡的口岸稱為正口。乾隆年間,臺閩對渡口岸有福建廈門與臺灣鹿耳門、泉州蚶江與彰化鹿港、福州五虎門與臺北[[八里坌]],共6個對渡口岸。1810年(嘉慶15年)清廷下令,臺閩6處正口可自由通航,不拘對渡。道光年間又開放第7、8個正口:雲林五條港和宜蘭烏石港。直到咸豐年間臺灣開港,外國輪船可在安平、打狗(今高雄)、[[淡水]]、基隆入港貿易,臺灣航運主力才逐漸從帆船轉移到輪船。
 +
(待補 ...)
  
 +
===日治時期===
 +
  日本統治臺灣期間,八里以從事漁業為主,發展上成了[[淡水]]的附鄉,[[1920年]]日本政府改變了地方制度,在八里設八里庄,並在臺北州下設郡,與[[淡水]]、[[三芝]]、[[石門]]一街三庄同屬[[淡水郡]]轄管,直到日治時期結束為止。
  
(待補 ...)
 
 
===日治時期===
 
(待補 ...)
 
 
===中華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時期===
(待補 ...)
+
(待補 ...
 
 
  
 
==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
  [[八里區]]隸屬於臺灣新北市,位於臺北盆地之西北端,總面積為39.4933平方公里,呈長形帶狀,其主要位在[[淡水河]]出海口之西側,東北隔[[淡水河]]與[[淡水]]相望,西接林口區,南隔[[觀音山]]與五股區為鄰,西北濱臨臺灣海峽。略呈長條帶狀,兩端向東南及西南延伸,狀似蟹螯,鉗制臺北盆地[[淡水河]]之出口,地理形勢非常優越,早期為臺灣重要的河港之一。
+
  [[八里區]]位於臺北盆地之西北端,總面積為39.4933平方公里,呈長形帶狀,其主要位在[[淡水河]]出海口之西側,東北隔[[淡水河]]與[[淡水]]相望,西接林口區,南隔[[觀音山]]與五股區為鄰,西北濱臨臺灣海峽。略呈長條帶狀,兩端向東南及西南延伸,狀似蟹螯,鉗制臺北盆地[[淡水河]]之出口,地理形勢非常優越,早期為臺灣重要的河港之一。
  
  綜觀[[八里區]]之地形,約有三分之二的土地屬於丘陵山地,其他的三分之一為分布在北面沿海地區,以及東西[[淡水河]]沿岸部分的沖積地層。主要的山地有[[觀音山]] (612公尺) 及太平山 (147公尺),地形富變化,面對河流、盆地與海洋,靠山傍水,自然景緻十分優美。[[觀音山]]因山上總共有18個小峰曲相互環抱,在中央有一峰特別高聳,從[[淡水]]北岸遙望山勢整體恰如觀音側臥,因名[[觀音山]]。
+
  綜觀[[八里區]]之地形,約有三分之二的土地屬於丘陵山地,其他的三分之一為分布在北面沿海地區,以及東西[[淡水河]]沿岸部分的沖積地層。主要的山地有[[觀音山]](612公尺)及太平山(147公尺),地形富變化,面對河流、盆地與海洋,靠山傍水,自然景緻十分優美。[[觀音山]]因山上總共有18個小峰曲相互環抱,在中央有一峰特別高聳,從[[淡水]]北岸遙望山勢整體恰如觀音側臥,因此命名為[[觀音山]]。
  
 
==行政區域==
 
==行政區域==
  [[八里區]]的行政區隸屬於新北市,為[[新北市]]廿九個區之一,全區又可分為十個里,分別為埤頭、頂罟、舊城、訊塘、荖阡、下罟、長坑、龍源、米倉及大崁,除了長坑里、舊城里及荖阡里等三里之外,其餘七里皆與臺灣海峽或[[淡水河]]相鄰。
+
  [[八里區]]的行政區劃隸屬於新北市,為新北市廿九個區之一,全區又可分為十個里,分別為埤頭、頂罟、舊城、訊塘、荖阡、下罟、長坑、龍源、米倉以及大崁,除了長坑里、舊城里及荖阡里等三里之外,其餘七里皆與臺灣海峽或[[淡水河]]相鄰。
  
 
  全區依山、傍水、臨海,此地理形勢完整的特性,早在滿清雍正年間,即在此設立八里坌巡檢,可見國防、軍事、交通上的重要性。
 
  全區依山、傍水、臨海,此地理形勢完整的特性,早在滿清雍正年間,即在此設立八里坌巡檢,可見國防、軍事、交通上的重要性。
行 58: 行 56:
 
:*[http://tour.ntpc.gov.tw/page.aspx?wtp=1&wnd=67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八里老街]
 
:*[http://tour.ntpc.gov.tw/page.aspx?wtp=1&wnd=67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八里老街]
 
:*[http://www.sshm.ntpc.gov.tw/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http://www.sshm.ntpc.gov.tw/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Category:地名]]
 
[[Category:地名]]

於 2023年10月22日 (日) 10:40 的修訂

八里大事記 | 八里人物錄 | 八里地景地貌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地名
----
Alt text
CC-BY-NC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勿做為商業用途」。

注意:本館已自2012年2月8日起,改採CC-BY-SA授權方式,圖片原上傳者若有意更改此張圖片授權為CC-BY-SA,可徑行修改。
  • 影片描述:《大港ê台灣》|淡水河口雙城故事—八里與淡水
  • 影片來源:YouTube

  八里舊稱八里坌,目前行政區劃為新北市八里區,位於臺北盆地西北端,緊鄰淡水河出海口之西南側,東北隔淡水河淡水遙相對望,西北濱臨臺灣海峽,西邊與南邊分別隔著觀音山與林口、五股為鄰,總面積約39.49平方公里。早期因河運發達,曾為臺灣北部重要的通商口岸,後因河道淤積,港埠功能日漸式微,終成如今人口約3、4萬人的小鄉鎮;近年則因西濱公路、台北港淡江大橋等公共工程的開發,八里將以其嶄新的一面邁向未來。

今日八里

(待補 ...)

歷史發展

史前時期

  八里舊稱八里坌,在有文字記載前,即有原住民族在這裡生活,依據考古學者的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在八里坌居住已達6、7千年以上,當時的居民已有打製石器與製作陶器的技術;在進入鐵器時期以後,距今約2、3千年前當時的居民已發展出黑陶、鐵器、琉璃、金器等的製作技術,且已有了墓葬的習俗;自鐵器時期以後的原住民應該已經有了初步的農耕技術。考古學者進一步從八里坌出土的遺址與文物,推知史前人類在此地區的發展歷程包括: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的大坌坑文化時期;距今約4500至3500年前的訊塘埔文化時期;距今約3000年前的圓山文化時期;距今約1800年前的十三行文化早期、800年前的十三行文化中期和400年前十三行文化的晚期。

西荷時期

(待補 ...)

明鄭時期

  明朝崇禎五年,西班牙人溯淡水河進入臺北盆地,降服武澇灣番社三大部落,規地南至竹塹(新竹),東至宜蘭,據其舊錄所載,有地名「Parecuchu」,是為八里區舊名八里窟社之譯音;另傳說早在西元1358年,盤據今八里地區之蕃人取名「Arieun」,是為八里坌之原名,但現也無法考證。

清治時期

  依林一宏教授〈左岸故事:八里坌的興衰起落〉一文所述:清代是原住民與漢族移民勢力消長互易的階段。當時漢人以八里坌為基地向北臺灣各地墾拓,同時八里坌也被發展成北臺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口岸。1674年(康熙23年)清政府首先派撥安平水師守備。至1711年(康熙50年),設立海防機關八里坌汛之後,漢人開始有組織地大量湧入,以此為據點、上溯淡水河系向各地墾拓。1724年(雍正2年),當時北臺灣層級最高的軍事單位淡水營派駐八里坌,此地一躍成為軍事重鎮。1731年(雍正9年),八里坌巡檢署成立,是當時北臺灣最高文官官署,此地成為政治中心。當時因為龜崙嶺(今龜山)的原住民勢力龐大,陸路交通必須由南崁上林口臺地,再下八里坌沿水路進入臺北盆地新莊一帶,又確立了八里坌交通重鎮的地位。

  八里在清治時期,早於淡水之前即已成為臺灣與大陸通航的特設港口。臺灣納入清廷版圖後,實施臺、閩「對渡」政策,進行對渡的口岸稱為正口。乾隆年間,臺閩對渡口岸有福建廈門與臺灣鹿耳門、泉州蚶江與彰化鹿港、福州五虎門與臺北八里坌,共6個對渡口岸。1810年(嘉慶15年)清廷下令,臺閩6處正口可自由通航,不拘對渡。道光年間又開放第7、8個正口:雲林五條港和宜蘭烏石港。直到咸豐年間臺灣開港,外國輪船可在安平、打狗(今高雄)、淡水、基隆入港貿易,臺灣航運主力才逐漸從帆船轉移到輪船。 (待補 ...)

日治時期

  日本統治臺灣期間,八里以從事漁業為主,發展上成了淡水的附鄉,1920年日本政府改變了地方制度,在八里設八里庄,並在臺北州下設郡,與淡水三芝石門一街三庄同屬淡水郡轄管,直到日治時期結束為止。

中華民國時期

(待補 ...)

自然環境

  八里區位於臺北盆地之西北端,總面積為39.4933平方公里,呈長形帶狀,其主要位在淡水河出海口之西側,東北隔淡水河淡水相望,西接林口區,南隔觀音山與五股區為鄰,西北濱臨臺灣海峽。略呈長條帶狀,兩端向東南及西南延伸,狀似蟹螯,鉗制臺北盆地淡水河之出口,地理形勢非常優越,早期為臺灣重要的河港之一。

  綜觀八里區之地形,約有三分之二的土地屬於丘陵山地,其他的三分之一為分布在北面沿海地區,以及東西淡水河沿岸部分的沖積地層。主要的山地有觀音山(612公尺)及太平山(147公尺),地形富變化,面對河流、盆地與海洋,靠山傍水,自然景緻十分優美。觀音山因山上總共有18個小峰曲相互環抱,在中央有一峰特別高聳,從淡水北岸遙望山勢整體恰如觀音側臥,因此命名為觀音山

行政區域

  八里區的行政區劃隸屬於新北市,為新北市廿九個區之一,全區又可分為十個里,分別為埤頭、頂罟、舊城、訊塘、荖阡、下罟、長坑、龍源、米倉以及大崁,除了長坑里、舊城里及荖阡里等三里之外,其餘七里皆與臺灣海峽或淡水河相鄰。

  全區依山、傍水、臨海,此地理形勢完整的特性,早在滿清雍正年間,即在此設立八里坌巡檢,可見國防、軍事、交通上的重要性。

景點列表

參考資料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