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滬"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行 1: | 行 1: | ||
[[檔案:六塊厝漁港石滬.jpg|400px|thumb|{{檔案:六塊厝漁港石滬.jpg}}]] | [[檔案:六塊厝漁港石滬.jpg|400px|thumb|{{檔案:六塊厝漁港石滬.jpg}}]] | ||
− | + | [[石滬]],亦有作「石扈」(英文有稱「stone tidal weir、Stone Fish Weir、stone weir、Fish Weir」,日文「石干見」<ref>[http://kaggilach.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5.html 認識三芝--三芝的石滬]</ref>)可追溯到清朝時期,石滬可以減緩海潮之害,形成海堤外的外堤,是臺灣海岸上最早的生態工法、早期沿岸漁民的生活經濟來源。石滬捕魚技術似「守滬待魚」,利用了魚類逐浪的特性與潮間的變化,將隨著漲潮游進石滬的魚群困在石滬中,退潮時,漁民拿著竹簍進到石滬捕魚,為早期淡水沿海重要的捕魚方式,且是使用在地石材建立的捕魚設施。 | |
+ | |||
+ | 石滬建造之前要先有七、八個人以三到五年的時間,觀察三千多次潮水的漲退,才能設定石滬的高度、厚度及缺口位置。初建時,每三到五天還要潑灑大量的人類尿液,加速附著在石頭上的黑石牡蠣生長速度,穩固大石之間的連結;石滬內則要做數個人工漁礁,讓魚進來後,除了覓食外,尚有藏身之處。 | ||
+ | ==相關頁面== | ||
*[[淡金海岸石滬群]] | *[[淡金海岸石滬群]] | ||
*[[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 | *[[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 |
於 2022年3月2日 (三) 07:11 的修訂
石滬,亦有作「石扈」(英文有稱「stone tidal weir、Stone Fish Weir、stone weir、Fish Weir」,日文「石干見」[1])可追溯到清朝時期,石滬可以減緩海潮之害,形成海堤外的外堤,是臺灣海岸上最早的生態工法、早期沿岸漁民的生活經濟來源。石滬捕魚技術似「守滬待魚」,利用了魚類逐浪的特性與潮間的變化,將隨著漲潮游進石滬的魚群困在石滬中,退潮時,漁民拿著竹簍進到石滬捕魚,為早期淡水沿海重要的捕魚方式,且是使用在地石材建立的捕魚設施。
石滬建造之前要先有七、八個人以三到五年的時間,觀察三千多次潮水的漲退,才能設定石滬的高度、厚度及缺口位置。初建時,每三到五天還要潑灑大量的人類尿液,加速附著在石頭上的黑石牡蠣生長速度,穩固大石之間的連結;石滬內則要做數個人工漁礁,讓魚進來後,除了覓食外,尚有藏身之處。
相關頁面
直播影片:
紀錄片:
媒體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