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堂大書院"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行 7: 行 7:
 
  [[1872年]](清同治11年)加拿大傳教士[[馬偕]]來淡水傳教,由於精通醫術,常藉傳教之便為病人義診,頗得各地台灣人敬重;[[馬偕]]在臺灣傳教相當重視培養本地人成為宣教人才,傳教過程也是在教育學生。馬偕終其一生,對於臺灣的宗教、醫學、教育等方面貢獻良多。[[1880年]](清光緒6年),[[馬偕]]博士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在故鄉報告他在臺灣八年傳教的成果,受到鄉親極大的肯定,卻不忍他訓練學生時是'''「在大榕樹下以蒼空為頂,青草為蓆」'''。在地方報的呼籲下'''牛津郡'''的鄉親們共捐6215美金讓馬偕在臺灣興建一座現代化學校。[[1881年]](清光緒7年)底,馬偕回臺灣便應用此筆捐款買地,親自設計、監工,這所臺灣首見的新式學校終於在[[1882年]](清光緒8年)竣工開學,並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英文名字為「[[Oxford College]]」([[牛津學堂]]),是以紀念家鄉牛津郡人們的捐款。
 
  [[1872年]](清同治11年)加拿大傳教士[[馬偕]]來淡水傳教,由於精通醫術,常藉傳教之便為病人義診,頗得各地台灣人敬重;[[馬偕]]在臺灣傳教相當重視培養本地人成為宣教人才,傳教過程也是在教育學生。馬偕終其一生,對於臺灣的宗教、醫學、教育等方面貢獻良多。[[1880年]](清光緒6年),[[馬偕]]博士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在故鄉報告他在臺灣八年傳教的成果,受到鄉親極大的肯定,卻不忍他訓練學生時是'''「在大榕樹下以蒼空為頂,青草為蓆」'''。在地方報的呼籲下'''牛津郡'''的鄉親們共捐6215美金讓馬偕在臺灣興建一座現代化學校。[[1881年]](清光緒7年)底,馬偕回臺灣便應用此筆捐款買地,親自設計、監工,這所臺灣首見的新式學校終於在[[1882年]](清光緒8年)竣工開學,並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英文名字為「[[Oxford College]]」([[牛津學堂]]),是以紀念家鄉牛津郡人們的捐款。
  
  [[馬偕]]在臺灣所興建的許多建築中,[[理學堂大書院]]是帶有濃厚中西合璧意味的一棟,據稱為當時淡水知名泥水匠[[洪仔泉]]所建(本館註:[[洪仔泉]]生於1875年,1882年學院竣工時年僅7歲,故此說法有待考證);[[馬偕]]博士親自選地、設計、督工,因為建築匠師為臺籍匠師較難溝通便以削蕃薯示範。書院方位坐北朝南,東西長76呎,南北長116呎,所有磚瓦都由廈門運來,接著材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拌代替水泥。外觀冠有西式教堂的小帽尖,卻似中國尖塔的造型,門楣為觀音山石,題有「理學堂大書院 Oxford College 1882」。格局配置上四合院大厝三開間主屋,兩進兩護龍;西式圓拱形〈雨披〉的門窗和百葉窗。 正門前有傳統民居「凹壽」的前廊;而前檐卻有西式「女兒牆」的做法。山牆上的圓拱窗以紅磚砌成,上加丁面雨庇,嵌有彩色玻璃。屋頂為傳統硬山式板瓦屋面,屋脊上設有小尖塔。
+
  [[馬偕]]在臺灣所興建的許多建築中,[[理學堂大書院]]是帶有濃厚中西合璧意味的一棟,據稱為當時淡水知名泥水匠[[洪仔泉]]所建(本館註:[[洪仔泉]]生於[[1875年]],[[1882年]]學院竣工時年僅7歲,故此說法有待考證);[[馬偕]]博士親自選地、設計、督工,因為建築匠師為臺籍匠師較難溝通便以削蕃薯示範。書院方位坐北朝南,東西長76呎,南北長116呎,所有磚瓦都由廈門運來,接著材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拌代替水泥。外觀冠有西式教堂的小帽尖,卻似中國尖塔的造型,門楣為觀音山石,題有「理學堂大書院 Oxford College 1882」。格局配置上四合院大厝三開間主屋,兩進兩護龍;西式圓拱形〈雨披〉的門窗和百葉窗。 正門前有傳統民居「凹壽」的前廊;而前檐卻有西式「女兒牆」的做法。山牆上的圓拱窗以紅磚砌成,上加丁面雨庇,嵌有彩色玻璃。屋頂為傳統硬山式板瓦屋面,屋脊上設有小尖塔。
  
  [[馬偕博士]]逝世後,[[牛津學堂]]的校長由[[吳威廉]]牧師繼任,並改為神學校。當時,日人經營台灣已有成就,在教育上設學校、師範學校與各地普設的六年國民教育都已完成,因此神學校(牛津學堂)的水準,也必須予以提升。[[1909年]]起,神學校便確立學年制度,入學者須受畢小學教育,並分神學科與普通科。神學科後來發展成為神學院,而普通科則成了中學教育的濫觴:[[1914年]]春天神學院將院舍從[[淡水]]遷至台北,後來輾轉經過多年發展成為今日的[[台灣神學院]];而原淡水舊校址則作為成立[[淡水中學校]]之用,1914年4月4日,[[淡水中學校]]在[[牛津學堂]]淡水原址舉行開學典禮,首任校長即為[[馬偕]]獨子[[偕叡廉]]先生。1965年分割部份淡江中學校地與原宣教師宿舍,於牛津學堂成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1985年牛津學堂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1994年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改制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1999年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改名為[[真理大學]]。
+
  [[馬偕博士]]逝世後,[[牛津學堂]]的校長由[[吳威廉]]牧師繼任,並改為神學校。當時,日人經營台灣已有成就,在教育上設學校、師範學校與各地普設的六年國民教育都已完成,因此神學校(牛津學堂)的水準,也必須予以提升。[[1909年]]起,神學校便確立學年制度,入學者須受畢小學教育,並分神學科與普通科。神學科後來發展成為神學院,而普通科則成了中學教育的濫觴:[[1914年]]春天神學院將院舍從[[淡水]]遷至台北,後來輾轉經過多年發展成為今日的[[台灣神學院]];而原淡水舊校址則作為成立[[淡水中學校]]之用,1914年4月4日,[[淡水中學校]]在[[牛津學堂]]淡水原址舉行開學典禮,首任校長即為[[馬偕]]獨子[[偕叡廉]]先生。[[1965年]]分割部份淡江中學校地與原宣教師宿舍,於牛津學堂成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1985年]]牛津學堂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1994年]]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改制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1999年]]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改名為[[真理大學]]。
  
 
==牛津學堂(理學堂大書院)年表==
 
==牛津學堂(理學堂大書院)年表==
行 65: 行 65:
 
==參考資源==
 
==參考資源==
 
<references/>
 
<references/>
:*[[淡水學用語辭典]]
+
*[[淡水學用語辭典]]
  
 
==相關連結==
 
==相關連結==
 +
*[https://www.facebook.com/OxfordCollege1882 理學堂大書院 - 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官網FB】
 +
*[http://www.tamsui.ntpc.gov.tw/web/SG?pageID=42303 理學堂大書院]【淡水區公所】
 +
*[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FA0960200011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理學堂大書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https://www.facebook.com/OxfordCollege1882 理學堂大書院 - 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官網FB】
+
[[Category:古蹟]][[Category:馬偕之路]][[Category:淡水街角博物館]][[Category:淡水第一]]
:*[http://www.tamsui.ntpc.gov.tw/web/SG?pageID=42303 理學堂大書院]【淡水區公所】
 
:*[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FA0960200011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理學堂大書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Category:古蹟]][[Category:馬偕之路]][[Category:淡水街角博物館]]
 
  
 
[[zh:牛津學堂]]
 
[[zh:牛津學堂]]

於 2015年9月18日 (五) 15:48 的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 古蹟
圖檔描述:牛津學堂
拍攝日期:2013-10-19
拍攝地點:牛津學堂
所有人:Caramel
攝影者:Caramel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簡介

  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ge)又稱牛津學堂,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真理大學校園裡),面積1,178平方公尺。該書院由馬偕博士創立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因英文名為Oxford College,後世便以「牛津學堂」稱之,為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的前身,亦曾作為淡江中學的臨時校舍。現為真理大學校史館,並由政府於1985年8月19日列為國定二級古蹟、古蹟類別為書院。

  1872年(清同治11年)加拿大傳教士馬偕來淡水傳教,由於精通醫術,常藉傳教之便為病人義診,頗得各地台灣人敬重;馬偕在臺灣傳教相當重視培養本地人成為宣教人才,傳教過程也是在教育學生。馬偕終其一生,對於臺灣的宗教、醫學、教育等方面貢獻良多。1880年(清光緒6年),馬偕博士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在故鄉報告他在臺灣八年傳教的成果,受到鄉親極大的肯定,卻不忍他訓練學生時是「在大榕樹下以蒼空為頂,青草為蓆」。在地方報的呼籲下牛津郡的鄉親們共捐6215美金讓馬偕在臺灣興建一座現代化學校。1881年(清光緒7年)底,馬偕回臺灣便應用此筆捐款買地,親自設計、監工,這所臺灣首見的新式學校終於在1882年(清光緒8年)竣工開學,並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英文名字為「Oxford College」(牛津學堂),是以紀念家鄉牛津郡人們的捐款。

  馬偕在臺灣所興建的許多建築中,理學堂大書院是帶有濃厚中西合璧意味的一棟,據稱為當時淡水知名泥水匠洪仔泉所建(本館註:洪仔泉生於1875年1882年學院竣工時年僅7歲,故此說法有待考證);馬偕博士親自選地、設計、督工,因為建築匠師為臺籍匠師較難溝通便以削蕃薯示範。書院方位坐北朝南,東西長76呎,南北長116呎,所有磚瓦都由廈門運來,接著材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拌代替水泥。外觀冠有西式教堂的小帽尖,卻似中國尖塔的造型,門楣為觀音山石,題有「理學堂大書院 Oxford College 1882」。格局配置上四合院大厝三開間主屋,兩進兩護龍;西式圓拱形〈雨披〉的門窗和百葉窗。 正門前有傳統民居「凹壽」的前廊;而前檐卻有西式「女兒牆」的做法。山牆上的圓拱窗以紅磚砌成,上加丁面雨庇,嵌有彩色玻璃。屋頂為傳統硬山式板瓦屋面,屋脊上設有小尖塔。

  馬偕博士逝世後,牛津學堂的校長由吳威廉牧師繼任,並改為神學校。當時,日人經營台灣已有成就,在教育上設學校、師範學校與各地普設的六年國民教育都已完成,因此神學校(牛津學堂)的水準,也必須予以提升。1909年起,神學校便確立學年制度,入學者須受畢小學教育,並分神學科與普通科。神學科後來發展成為神學院,而普通科則成了中學教育的濫觴:1914年春天神學院將院舍從淡水遷至台北,後來輾轉經過多年發展成為今日的台灣神學院;而原淡水舊校址則作為成立淡水中學校之用,1914年4月4日,淡水中學校牛津學堂淡水原址舉行開學典禮,首任校長即為馬偕獨子偕叡廉先生。1965年分割部份淡江中學校地與原宣教師宿舍,於牛津學堂成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1985年牛津學堂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1994年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改制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1999年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改名為真理大學

牛津學堂(理學堂大書院)年表

資料來源:改寫自 http://www.laijohn.com/Mackay/MGL-college/chronology/1c.htm

  • 1882年
    • 7月26日晚上八點半舉行「牛津學堂」落成典禮,由英國領事胡拉特(A. Frater)主持,總稅務司Hobson、福建號Abhoth船長、鐘森醫師、李高功、孫開華提督、台北知府林達泉、洋商及貴賓共一千五百餘人參加,清廷官吏施放煙火以助興。
    • 9月14日牛津學堂開學講課,學生十八名。
  • 1884年:10月2日中法戰爭法艦砲轟淡水,砲彈傷及牛津學堂建築,因建築堅固,雖未遭損毀,但學校因而停課。
  • 1885年:6月9日清法講和,牛津學堂復校。
  • 1889年:2月18日寶順洋行德克先生將離台返英,贈一口舊鐘給牛津學堂,鐘上鑴刻:「1840, Quintin Leith」(此鐘今日台灣神學院仍在使用)。
  • 1893年:9月6日馬偕率領家眷第二次返回加拿大,牛津學堂第二次停課。
  • 1896年:牛津學堂復校。
  • 1900年:牛津學堂校長馬偕博士首次頒發畢業證書。葉金木等十三名畢業生領受畢業證書,亦是馬偕博士最後期的畢業生。
  • 1909年:開始確立學年制度,入學一律要國小畢業(日據時代),學習六年後方可畢業。
  • 1914年:4月4日神學院由牛津學堂遷至台北雙連臨時校舍,以準備南北神學院聯合成立「台北神學校」之新舍落成。牛津學堂原址則由馬偕博士之子偕叡廉牧師(Rev. George William Mackay)創辦淡水中學(現今之淡江中學前身),並擔任首任校長。淡水中學是第一所為台灣學生所辦的正式五年制中學校。
  • 1925年:牛津學堂原址做為純德女中、淡水中學學生及老師之宿舍。
  • 1931年:因南北聯合神學院成立破局,4月神學院遷回牛津學堂,稱「台北神學校」。
  • 1936年:8月牛津學堂隨同淡水中學和女子學校被迫移轉於當時台北州之日本財團。
  • 1938年:2月15日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議決:牛津學堂建築為教會之珍貴歷史古蹟,必須永久保存。
  • 1945年:11月20日日本投降,淡水中學與淡水女子學校交還長老教會,由林茂生接管,牛津學堂校舍則租予日人經營的淡水中學作學生宿舍,改名「美樓」。
  • 1965年:分割部份淡江中學校地與原宣教師宿舍,成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於牛津學堂。
  • 1966年:牛津學堂之正廳為淡專小教堂,兩旁護龍做為辦公室。
  • 1982年:11月5日紀念牛津學堂建校百週年,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整修牛津學堂。
  • 1985年:8月19日牛津學堂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
  • 1986年: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大會成立史蹟委員會並設史蹟館。
  • 1994年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改制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
  • 1999年:8月1日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改名為真理大學

相片集

交通地圖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
  • 搭捷運淡水線至淡水站,出站後搭乘指南客運紅26至紅毛城(真理大學)站下車即可抵。
讀取地圖中...


相關資訊

  • 開放時間:[1]
室內展場 週二至週日 10:00 - 16:00
  • 連絡電話:(02)2621-2121 分機1061-1064

資料來源

  1. 《理學堂大書院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1999)。
  2.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2007)。
  3. 周宗賢《臺北縣文化資產手冊》(臺北縣:臺北縣文化局,2005)。
  4. 柯設偕《淡水教會史》,(未刊本,1933)。
  5. 張建隆尋找老淡水》,(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6.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地區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財)普查計劃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年9月)。

參考資源

  1. 2012年淡水旅遊地圖+文化資產簡介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