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Sylvia71222/實習週記"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第二週9/19_參訪景點)
(第五週3/13_攝影工作坊)
行 101: 行 101:
 
  這週的攝影課是總結與檢討,我們看了大家在元宵節相簿裡挑選的相片,以及第一週上課拍攝的5張照片還有第二週戶外攝影課的成果發表,可以發現每人對於攝影的角度還有美感的看法都不同,挑選他人作品(元宵節相簿)時,看法是很相似的,但在觀看各自的15張照片後,每個人其實都擁有自己的攝影敘事風格,獨特且各有各的特色,當中也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優點。
 
  這週的攝影課是總結與檢討,我們看了大家在元宵節相簿裡挑選的相片,以及第一週上課拍攝的5張照片還有第二週戶外攝影課的成果發表,可以發現每人對於攝影的角度還有美感的看法都不同,挑選他人作品(元宵節相簿)時,看法是很相似的,但在觀看各自的15張照片後,每個人其實都擁有自己的攝影敘事風格,獨特且各有各的特色,當中也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優點。
  
  第一課的5張照片,我因為懶惰所以沒有起身換取景角度,老師表示我拍的照片還不錯,受到鼓勵讓我信心大增,而在戶外攝影照片講評時,我也明白自己的優勢,以及自己的不足。攝影工作坊只有三週真是太可惜了,根據老師在攝影這條路上的經驗,一定還有很多可以跟我們分享的事,但我更清楚的明白,攝影這門深奧的學問,是說也說不完的,平時多把握機會練習,出門走走看看,也許能發現不一樣的世界觀,不一樣的自己。
+
  第一課的5張照片,老師表示我拍的照片還不錯,受到鼓勵讓我信心大增,而在戶外攝影照片講評時,我也明白自己的優勢,以及自己的不足。攝影工作坊只有三週真是太可惜了,根據老師在攝影這條路上的經驗,一定還有很多可以跟我們分享的事,但我更清楚的明白,攝影這門深奧的學問,是說也說不完的,平時多把握機會練習,出門走走看看,也許能發現不一樣的世界觀,不一樣的自己。

於 2020年8月13日 (四) 10:14 的修訂



第一週9/12_瀏覽維基館_心得

  進入淡水維基館首頁,給使用者的感覺不像維基百科制式,相較之下較為生動、豐富,就像阿成老師提到的,以數位圖書館的概念經營淡水維基館及其三個姊妹站(台灣棒球維基館台灣籃球維基館療癒閱讀維基館)。

  四個維基館首頁左邊皆有工具列,版面中各區塊的內容簡單明瞭,例如淡水維基館頁面的設計可讓使用者快速探索淡水維基館並對維基館的起源和發展概況以及淡水發展史、大事記等相關資料有初步的了解,操作容易上手。維基館的建立發想與維基百科有很大的不同,以 「人」為出發點,讓使用者除了以文字和圖像內容獲得知識,還能觀看紀錄片,加深印象,整個平台比維基百科多了溫度,不顯得枯燥無趣。

  淡水維基館現階段的推廣工作主要還是要讓大眾知道這是一個利於使用者瞭解淡水的在地知識、歷史文化、社會變遷與觀光旅遊,甚至可當作研究的參考資源,關於維基館的使用操作並不是難事,但要如何讓更多人知道它的存在,以及它能為使用者帶來的效益,並與使用者及註冊者有更多互動,是管理員與實習生們共同努力的目標,共勉之。

第二週9/19_參訪景點

-First:資訊蒐集-
  聽完這兩週的課程與成員們各自的心得分享,我決定參訪真理街周邊景點,由於之前帶家人去吃阿給,只有去過那麼一次而已,附近的景點都沒有去參觀、探索,因此選定真理街做為阿成老師的指定作業。   在出發前,我瀏覽了淡水維基館以及維基百科中對於真理街的敘述,沿著真理街前進,先後經過三家阿給小吃店(三姊妹阿給、淡水阿給、文化阿給),接著是小白宮、淡江中學、真理大學,決定前往的交通方式並安排大致上的踏查路線,就這樣寫下校外參訪的扉頁。

-Second:實際踏查-
  參訪當天的天氣十分炎熱,第一站是淡江中學,這裡是電影《不能說的秘密》取景地點,也是馬偕的墓園所在地,觀賞曾經是淡水最高之建築--淡江中學八角塔,發現淡江中學是台灣橄欖球的發源地,在操場的一旁立有紀念碑,因具有歷史背景,在校園中隨處可見紀念石碑,除了上述的台灣橄欖球開球紀念碑,還有歷史建築(八角塔、藝能大樓)介紹的石碑,以及淡水地形形成之介紹(埔頂石)等,成為國片的拍攝地點後,淡江中學不免俗地成為觀光勝地,在參觀的同時不免替這些歷史記錄感到可惜。
  出了淡江中學的校門,我並沒有沿著真理街繼續前進,而是被岔路的路牌吸引,第二站來到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展示中心,由歷史建築改建而成,一樓是名為真理大學教士會館的餐廳,二樓才是展示中心,但餐廳的服務生向我表示二樓只有平日才開放,我想這或許可以成為實習組踏查真理大學周邊的景點之一。
  第三站是馬偕紀念館,也就是馬偕故居,裏頭以博物館展覽的方式供人參觀,導覽員表示每日早上11點及下午2點各有一場專人導覽解說,我決定也把這排入實習組踏查行程,下次參訪時再更仔細參觀。
  第四站來到真理大學,在這之前,我先後經過姑娘樓與牧師樓,分別是真理大學的校長室和研究發展處,完整地保留建築原有的樣貌,牧師樓外還搭起局部整修的鷹架,樓下是名為牧師樓的咖啡廳,看得出對於建築的用心維護與經營,昔日的理學堂大書院成為馬偕資料紀念館暨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館,也是真理大學校史室,牛津學堂是教育史上最早的西式學校,也是台灣通識課程的先驅。校門周邊的建築都具有歷史意義,成就大學校園的美麗,更深入真理大學校園踏查時看見現代建築風格的校舍,會以為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印象最深刻的是真理大學的大禮拜堂建築外觀,因為這是我第一次這麼接近教堂,可惜並非參觀時間,我想,教堂裡的彩繪玻璃一定很美。
  離開真理大學後,經過淡水女學堂--全台女子首學,現今位於淡江中學校園內,因為不知道如何從八角塔前往建築所在地,我只能隔著鐵門觀賞,牆上的"私立淡水女學校"字跡清晰可見,經過修復後,建築外觀保留很完整。
  接著前往小白宮,全名為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參觀後我臨時起意決定前往位於馬偕街的淡水禮拜堂,途中經過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比起小白宮與紅毛城,這算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地點,或許日後實習組踏查時也可以來這,關於小白宮以及街長故居我並沒有多做停留。
  走過天橋,前往馬偕街,街道旁有許多居民的版畫,做為街景裝飾,淡水禮拜堂與真理大學大禮拜堂的建築外觀帶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淡水禮拜堂擁有濃厚的文化氣息,是淡水著名古蹟,一旁緊鄰滬尾偕醫館,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展覽內容結合文創推廣,跳脫制式的敘事轉向,日後實習組若要踏查可以安排預約導覽。

-Third:結論感想-
  這是一段很隨興的參訪,沒有做太多行前準備,連路線都是下公車後再使用google map搜尋,讓自己處於遊客的狀態,心情就不會因為作業而感到沉重,意外地有許多收穫。走進淡江中學會被具有歷史風格的建築吸引,誤以為時光倒流,但抬頭看見一旁更高聳的大樓,即發現這座校園經歷的風華年代,我認為人們不該著重於觀光,更應該停留腳步仔細看看充滿歷史意義的校園角落,整趟參訪行程非常充實,因為時間關係無法在各個景點停留太久,也沒有前往原本預定要去的一滴水紀念館,想要了解淡水是我進入維基館實習組的初衷,這是我認識淡水的起點,希望下次跟著實習組員們來踏查時能更深入了解這裡。

私立淡水中學校.jpg

-參考資料- 
淡水禮拜堂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真理大學
馬偕故居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滬尾偕醫館
理學堂大書院

第三週9/26

  • 本週擔任會議記錄

第四週10/3

第五週10/10

第六週10/17

第七週10/24

第八週10/31

第八週11/5_淡水世界文化城市街車

  實地踏查的起點是淡水捷運站殼牌倉庫旁,我想這算是半個實地踏查吧,因為我們其實從頭到尾都沒有下車(哈哈),司機開著車,經由學府路開往淡江大學,導覽第一站是鄞山寺,在上上週聽過歷史系曾令毅老師的演講後,導覽小姐下一句要說什麼我都可以猜到~聽第二次故事後對這段充滿神秘感的歷史印象更深刻了,街車開進學校後繞了半圈,導覽小姐向遊客簡單介紹宮燈大道、驚聲銅像、蛋捲廣場、海事博物館,就前往下個目的地--中山北路城仔口,途中經過一間老人俱樂部,她不說我還不知道原來學校附近還有這樣的地方,在中山北路上導覽小姐指向一條小路,她說那是最早的老街,也講解所謂的"水碓子"、"隘口"、"七條通"等名詞的地理位置,爾後車開進真理街,導覽小姐說這裡昔日稱為"洋人區",經過淡水老街附近的馬偕雕像三角公園時她表示面對雕像以左是洋人區,以右則是漢人活動的地區,相當奇妙的分界點,在真理街時她還說文化國小是女子公學校(漢人小學),方才經過的淡水國小是男子公學校,真理街的盡頭是紅毛城,隨即前往滬尾砲台、高爾夫球俱樂部、漁人碼頭、海關碼頭等地,最後沿著中正路經過福佑宮和淡水老街廣場,街車開回起點(也是終點),結束這短短一小時的旅程。

  其實我原本以為會很無聊,幸運的是今日的導覽小姐十分熱情,誠懇地與我們分享所有她知道的淡水文化,街車的路線規劃就是以淡水五虎崗:鼻頭崙→大田寮→崎仔頂→砲台埔→球埔為藍圖,在導覽地圖上有個站名叫做「火車吃水站」,她說這是因為現今我們看到的淡水老街廣場,以前是鐵路的終點,蒸汽火車會在這補煤炭燃料、加水,就是這站名的由來(台語發音)。在路上她問我們是否知道"滬尾"名稱由來,有一說這是原住民語的諧音,意為「河口」,聽到這段話我有點感動,這證明了台灣有原住民文化的存在。一路上雖然只是走馬看花,但我認為也還算實用,在短短一小時內,能快速認識、了解淡水,在下車後,我們也會更清楚明白下一步該往哪走,就不會只是想去吃個阿給、喝碗魚丸湯就結束淡水觀光之旅,更可以好好地看清淡水的面貌,深入認識在地文化。

第九週11/7_校園巡禮導覽心得

  信成老師的導覽起點是右任路,對我來說這就只是走去大田寮吃早餐的捷徑,沒想到這不起眼的路牌竟有如此深遠的意義,以前我有點困惑為何這宮燈大道會有路名,明白于右任對我們學校的貢獻之後,就覺得這名稱當之無愧,此外,「牧羊草坪」名稱的由來也是引用其自傳「牧羊兒的自述」命名。

  我們經過牧羊橋,來到牧羊草坪觀賞大地母親雕像與李雙澤紀念碑,說到李雙澤,信成老師娓娓道來他的故事,講得很起勁,我們都聽得津津有味,當時就讀數學系的他,在西洋民謠演唱會中演唱「補破網」,根本是鬧場人士,但卻激起大眾對本土民歌的重視,因此台灣的校園民歌時代也可說是從那時開始更興盛。

  到達瀛苑時,看得出來它是有年紀的一棟建築,讓我想起宜蘭外婆舊家(笑),其實一路上老師講了很多關於淡江當初創校的過程以及創辦人與歷代校長之間的關係,我才明白為何校園中那些以人名命名的建築的原因,瀛苑前的蓮花池是校友捐贈的,至今仍保存完善,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爾後我們穿過覺軒花園,到達最後的目的地--英專基地碑,老師特別強調這塊碑至今已66年,風吹日曬雨淋卻屹立不搖,令人十分佩服,在這塊碑面前老師又講了一點故事,感謝信成老師百忙之中帶我們逛校園又說故事給我們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校園。

第十二週11/28_周宗賢教授老照片講座心得

  這次非常榮幸可以請來歷史系退休教授周宗賢教授來說老照片的故事給我們聽,其中很多是蔡坤煌先生於民國60年(1971年)左右拍攝,大多都是黑白照片,偶爾穿插幾張彩色照片,教授說,這是從老照片再一次地學習的好機會。

  一開始聽說這週實習課會是歷史系的教授來為我們上課時,擔心會很無趣,但後來見到老師本人,才知道歷史也可以從有趣的觀點切入,讓故事不那麼枯燥無味。打頭陣的是灰窯仔,牡蠣殼的石灰含量高,再混和適合的泥土,用烈火燒成砌屋磚,教授說這是荷蘭時期就流傳下來的方法;接下來是紅毛城,前後看了幾張黑白照片,才知道紅毛城在近代的外觀改變,那遮陽棚、樓梯、樹林...等,如今都不存在了;教授在"樹公"這張照片停留許久,講解得很詳細,在以前將富有生命力的大樹視為地靈人傑的寶地,也才會有樹下土地公廟的由來,而此張照片剛好呈現出淡水秋冬之美,大樹的枯枝、民間信仰力量、一旁的平房,構圖完整;千層梯田映觀音、淡水河畔戎客船、台北縣淡水鎮衛生所、淡水河口帆船彩霞、高爾夫球場招待所...等50張老照片,所有故事周宗賢教授通通都說完了,不枯燥無趣,帶有人文情感,詳細地向我們分享。

  沒想到在短短兩小時內,教授盡其所能地把他知道的都跟我們說,真的非常感謝他無私的分享,其實在課程的開頭他還向我們分享他的養生之道,真的是一位很親切的教授,他說以後或許也沒有這樣說故事的機會,在最後能和他合照真是我的榮幸。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剛開始的幾張照片中一張直式的淡水落日照,那是張彩色的照片,真的好美,看過幾次淡水老街的夕陽,但卻沒有一次看到這麼漂亮的日落時分,好希望未來有機會我也能拍出這麼美的照片。另外有印象的是淡水最後一艘2000噸的郵輪,看著照片想像它經歷或什麼樣的風華年代,想像它意氣風發航行在大海中的模樣,它最後落寞的身影令我想到電影《海上鋼琴師》,客輪最後不得不面臨炸毀報廢,像人類生老病死的過程,從嬰兒、孩童、少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到死亡,一艘船從無到有需要很長的時間,又需要更長的時間達成它在海上的使命,然而從有到無不過那一瞬間,令人惆悵。

第一週2/13_攝影工作坊

  這學期為期三週的攝影課是我最期待的,很榮幸邀請馮文星馮老師來向我們分享他在攝影方面的實務經驗以及技巧。首先,老師表示,攝影是選擇的藝術,在拍攝每張照片選擇的構圖、光源或是鏡頭的不同,傳遞給觀眾的訊息是不同的,而他更強調照片的五大元素,主題、鏡頭、構圖、光源以及色彩,我們一定要銘記在心,此外,還有攝影四大原則(冷靜、觀察、敏捷、創意),是老師希望我們在拍攝照片的當下要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在心裡默念幾次,最後,老師說,適時利用攝影加法與攝影減法,每個場合與地點都有適合它的拍攝角度。我想,今日的課程內容十分豐富,而時間有限,老師只能在他認為最重要的基礎多講幾分鐘,其他關於更深入的知識要等我們實際操作後才能體會。

  我原本就對攝影很有興趣,雖然沒有最好的相機,但還是一直都拍得很開心,在上這堂課之前,我剛好遇到了瓶頸,就是覺得自己拍的照片越來越沒有情緒,有些空洞,甚至有時抓不到拍攝的重點,我一直以來都知道拍好一張照片真的不容易,也因為我在攝影這方面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所以才會很期待攝影課。聽完第一堂課後,我發現提升應變的能力,才是自我精進的秘訣,老師在這堂課要我們在空間和光線的限制下,拍出五張自己最滿意並最能表達這堂攝影課的照片,這時應變能力就很重要了,一個好的攝影師是不會被環境條件甚至是手上的相機好壞影響。我認為,偶爾的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就像前陣子遇到瓶頸時,一直拍不出漂亮的照片,但聽完老師的理論與實務經驗,以及一些網路上照片的舉例,在拍攝五張課堂作業照片時,會特別注意以前遺漏的細節(變得比較龜毛哈哈哈),發現自己有進步的時候,真的感到很開心。

  最後,我想,將老師傳授的知識根據不同的狀況加以應用,迅速且確實地找到相對應的拍攝方法,針對照片的五大元素靜下心觀察,按下快門的那瞬間,就能如願地拍出精彩的相片。

第二週2/20_攝影工作坊

  這週是戶外的攝影課,經過上週課程後,我對於攝影的角度和光線在按下快門前更注重,深刻體會到自己有進步真是件好事。一行人沿路從北淡水走至重建街、真理街,我們在重建街逗留許久,說真的,如果是我自己一人來,一定不覺得重建街有什麼好拍的,但是在老師的講解過後,我才明白,我們拍的,是重建街的故事,每張在重建街裡拍攝的照片,背後都有想表達的故事,那些老舊的建築物、居民臉上的皺紋、平凡的日常,值得我們深入探索。

  抵達真理街時,感受到現代與過去的衝擊,走幾步路就會發現建築物風格轉換得很快,也因為歷史人文背景,這裡是可以好好認識淡水的地方,淡水的今與昔,從街景的人、商家、建築物就可得知。那天的天氣很難捉摸,一下放晴,一下又飄起綿綿細雨,有時攝影的過程也會中途被打斷。我們在老師的帶領的下,迅速捕捉光線最好的那瞬間,就真的只是一瞬間,鏡頭下的風景就轉為陰天了。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在一個轉角停留很久,練習構圖,直率地表現出主題,拍出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照片,一張有故事的照片,是現代的建築與中式及日式傳統建築,三種不同風格,卻出現在同一張照片裡,毫無違和感,我想,這就是淡水的故事。

  我認為戶外的攝影,成也光線,敗也光線。巧妙地捕捉好光線,可以更增添照片的吸引力,那是靠後製也無法表達的效果。利用光線表現為照片增添故事性張力,這是這週最大的收穫,我們不停與光線賽跑,捕捉最好的當下,因為只要一猶豫,就錯過了最美好的那瞬間。透過戶外實際操作,結合上週課程內容的理論,我覺得今天的收穫很多。

第五週3/13_攝影工作坊

  這週的攝影課是總結與檢討,我們看了大家在元宵節相簿裡挑選的相片,以及第一週上課拍攝的5張照片還有第二週戶外攝影課的成果發表,可以發現每人對於攝影的角度還有美感的看法都不同,挑選他人作品(元宵節相簿)時,看法是很相似的,但在觀看各自的15張照片後,每個人其實都擁有自己的攝影敘事風格,獨特且各有各的特色,當中也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優點。

  第一課的5張照片,老師表示我拍的照片還不錯,受到鼓勵讓我信心大增,而在戶外攝影照片講評時,我也明白自己的優勢,以及自己的不足。攝影工作坊只有三週真是太可惜了,根據老師在攝影這條路上的經驗,一定還有很多可以跟我們分享的事,但我更清楚的明白,攝影這門深奧的學問,是說也說不完的,平時多把握機會練習,出門走走看看,也許能發現不一樣的世界觀,不一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