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 淡水新住民志
紀錄片欣情
- 影片描述:《淡水新住民志》6 2018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
專訪
落地.生根
李欣,出生於中國四川。李欣身為軍人的父親有一戰友,然這位戰友一直沒能順利產下小孩,父親在聽到老人家分享經驗:「領養一個孩子能替你帶來孩子。」後,考慮到家中還有好幾個孩子要育養,且經濟狀況難以負荷,父親最後忍痛割愛,將僅有一歲半的小李欣作為禮物送給戰友。養父帶著李欣前往江蘇定居,撫養她長大成人,而養父母也在李欣五、六歲時,順利產下一個男孩,共組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李欣是一個非常樂觀、善良、細心、擅於分享且有同理心的人,而她的先生是三芝鎮中宮的師父,兩人一同育有五個孩子。如今,大女兒就讀大同大學,大兒子在澳洲做交換學生,而另外兩個女孩,一個就讀淡江高中,一個就讀三芝國中,小兒子則在三芝國小就讀,組成一個和樂融融的大家庭。
過程艱辛,「家」是一切的牽絆
李欣高中畢業後便留在家裡工作,她談過一次戀愛,但因父母親反對,在勸離不勸和的情況下選擇分手。當時,還是青澀女孩的李欣一氣之下就硬著頭皮離家,到遙遠的深圳打工。李欣在深圳認識了一個好朋友,是個福建的女孩,恰巧他們不只很談的來且感情也很好,剛好兩人都是從事服務業,也都剛好才到深圳,李欣心想:「常言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於是兩人便決定相依為命,一起工作,也住在一塊。沒有多久,福建女孩認識了一個台灣男孩,並開始了戀情,為了到台灣能有個伴,她說服了李欣和她一起搬到台灣,甚至兩人還開玩笑,許願以後要一塊嫁到台灣,不過這玩笑也意外成真。起因於朋友希望李欣也能順利找到一個伴,偷偷把李欣相片拿給男朋友的婆婆,請婆婆幫李欣找一個伴,完全不知情的李欣,在朋友一次的邀約裡,碰到現在的丈夫拿著相片要來娶他,當時真是嚇了一跳!不過在那次認識之後,李欣發現兩人在相處上個性十分投緣,也覺得丈夫是個老實的人,因此李欣決定為自己的人生賭上一把,兩人就此步入禮堂。
2001年嫁來台灣,當時的李欣才21歲。然而朋友的婚姻不如李欣順利,沒能完成一塊嫁到台灣的願望,只剩李欣獨自一人踏上遠嫁台灣的路程。在當時,兩岸婚姻完成之後也不能馬上入境台灣,必須通過繁雜的手續才能取得證件,大約要花上半年的時間才能順利搬至台灣。好不容易赴台的李欣,已經身懷六個月的嬰兒,準備開始待產了,遇上對李欣很好的公公和婆婆,李欣也在這裡組成了屬於自己的家庭。不過除了自己剛生下的小寶寶,丈夫的家庭還有前妻留下的兩個孩子,面對沒有經驗就要馬上做媽媽的情況,李欣笑笑的對我們說:「可能不會當媽媽,就是要學著當媽媽,反正就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小孩啊!但一看到小孩都很可愛,當時小女孩六歲、小男孩五歲,就自然而然的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小孩養了。」李欣剛來台灣的時,還不習慣異鄉的生活,好朋友也沒能順利一起來到台灣,在當時,通訊不同於今日的網路如此發達和快速,想和家人通電話需要預約時間,被告知幾點能去打電話,對岸的家人才能接到,再加上國際長途電話的費用很貴,很久才能有說上一通電話的機會,李欣也因而時常想念家人、想念親人、想念朋友。不過現在通訊有網路相當方便,長久下來生活也漸漸習慣,李欣說:「自己的家在這邊,有孩子、有家庭,現在已經不會像以前那樣天天看著窗子哭了」。
我們好奇提問:「如果妳有再一次選擇的機會,將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李欣坦言說:「如果再讓我選一次,我要留在大陸。」原因是初來此地時,真的難以適應,過去曾在大城市生活的李欣,曾聽過很多關於臺灣的讚美,不過真正以自身的經驗去認識台灣時,卻與期待的生活有所落差,認為台灣很落後且窮困。比較兩地電纜線的處理,台灣的電線像是蜘蛛網一般,橫豎交叉高掛天空,而大陸的電線則都埋在地底下,面對先生曾告訴她台灣很整齊、乾淨的話,她在心中反駁:「唉唷!這是哪裡整齊啊,那個電線怎麼弄得亂七八糟的哪裡整齊!」
起初在生活方面也不習慣,從小生長的地方並沒有靠海,而台灣的家就是在海旁邊,吃的方面大都是海鮮類,除此也要適應與家鄉不同的天氣,不過李欣知道這些慢慢都會習慣。如今李欣返鄉探親,家人們會覺得她跟不上家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被認為她似乎脫離社會,笑說她「俗」。李欣也認為如今大陸的發展超過台灣,她偶而還會與先生開玩笑說:「回去大陸後我就不想回來了!」 不過儘管老家的生活發展迅速,李欣仍舊寬慰地想:「如果我在那邊的話,應該也蠻好的,但是我現在在這邊也挺好的,有家庭有孩子,一切都習慣了!因為,這裡就是我現在的家。」
重擔
然而,在看似陽光開朗的李欣背後,其實經歷與承受過一段影響她很深也最難忘的事。那是發生在李欣剛來台灣頭幾年時,原本家庭和樂融融,公婆間相處融洽,家中洋溢著幸福氛圍,但是好景不常,公公婆婆後來陸續生病,尤其婆婆最為嚴重,臥病在床,日常生活無法自理。俗話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先生的兩個哥哥未與李欣一家同住,而李欣家中的經濟能力沒有那麼好,於是便分工負擔,龐大的醫療費用由兄長們支付,而李欣一家則負責在大部分時間出力照顧母親。照顧長輩的重擔落在李欣肩上,加上當時家中孩子年紀都還小,也需要花心思照顧,使得李欣一人分身乏術,蠟燭兩頭燒。李欣一頭要照料不幸罹患癌症的婆婆,婆婆在進食方面很不方便,食物的選擇上有很多限制,且飲食作息錯亂,婆婆會不定時感到饑餓,便要馬上料理給她吃,必須陪在婆婆身邊,隨時待命,若沒有馬上將食物端到她身邊,婆婆的身體就會開始不受控制的發抖,婆婆的發抖,也讓李欣的心顫抖,自責沒有盡到子女的本分。而另外一頭又得照顧年幼的孩子,七、八歲年紀的孩子對於一切都感到好奇,無法分辨危險,甚至有次,兩個人拿起剪刀跑進廁所互剪頭髮,使李欣氣到失控抓狂。這些內心的煎熬與壓力導致李欣夜晚都無法安心入眠,每晚眼睛一閉上,便覺得自己彷彿穿越時空到了古代生活,牆上所見都是古代的畫面。自責感的日益累積,對生理與心理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再加上先生當時正在宮廟裡的閉門修煉,必須與世隔絕,無法與外界聯絡,各種狀況不間斷地出現,讓李欣難以自行處理,身心靈幾乎瀕臨崩潰邊緣,嚴重至李欣險患憂鬱症,所幸及早至醫院進行藥物治療,病情才得以控制。而後,在婆婆逝世後,經過了長期的心理調整,李欣才慢慢走出低潮。
走出低谷,找回自己樂於助人的初衷
之所以能走出那陣低潮,歸因於李欣的性格。李欣平常很熱於助人,在捷運上看到一些老人家或者是行動不方便的人,總會擔心起在家鄉的母親,是不是也這樣一個人,便特別地想要去幫助這些人。而認識了乾媽葉郭阿梅,也是使她心境轉換的一大原因。乾媽是一位熱心服務鄉里的三芝居民,也是一個虔誠信徒,還曾經幫他們在宮
旁申請路燈,為更多信徒點亮來參拜的路。乾媽平常一人獨居,所以李欣三不五時便會送一些東西食物、水果、生活日用品給她,把她當成親媽媽一樣照顧,讓乾媽備受感動,兩人擁有了超越血緣的感情。乾媽察覺到李欣具備助人為樂的特質,便帶領李欣開始做志工,在國小圖書館服務小朋友,讓李欣在做志工的過程中,享受到服務他人的快樂,認識了很多爺爺奶奶,教導李欣了解台灣的事物。李欣幫助別人,同時也學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此外,李欣也在女兒就讀的班級上,認識其他也同為新住民的家長,像是淑嫻、秀玲、友學,大家不僅僅是新住民,彼此也都是鄰居,她們成為了李欣在台灣最好的朋友,時常相約出遊、拍照。
香火冉冉
對於信仰,李欣本身喜歡至各地寺廟拜拜,在故鄉時也常跟著父母至各個寺廟拜神,儘管在故鄉所拜的佛教與台灣先生的道教有所不同,但李欣都維持著同樣的尊敬和信念,她認為神明是沒有分別,只要有信念就會靈驗,即是「心誠則靈」。李欣先生所管理的鎮中宮在地方聲名遠播,徒弟眾多,在全台還有十幾間分宮,每逢節日,總有香客信眾搭乘遊覽車來到總宮進香,宮裡人聲鼎沸的熱絡樣子,讓李欣十分為先生驕傲。
「欣」情點播
李欣是一個開朗樂觀的人,熱愛唱歌、交朋友、拍照,只要是喜歡的事物都會願意去嘗試。從小就喜歡唱歌的她,習慣在家裡一聲高唱,儘管整個村莊都會聽到,她也毫不害臊,展現出她開朗活潑的個性。李欣也是一個很愛交朋友的人,在台灣有一群好姐妹,還成立了一個團體,平時他們會一起出去玩、拍照、散心,一同分享好東西好事情。李欣特別喜歡拍照,她甚至會到照相館拍沙龍照,她認為走過、到過卻不拍照,就像是不曾去過一樣,不管是走過的地方,抑或是遇見的人,她都喜歡以相片記錄下來,記錄生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