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新住民志/塾|賢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 淡水新住民志

紀錄片塾|賢[編輯]

  • 影片描述:《淡水新住民志》2 2018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專訪[編輯]

  • 編撰:

  


天空下的十八年

  「下來飛機之前,我就覺得臺灣很漂亮,從天空看下來,我還蠻喜歡這個地方。」

  2000年1月12日,吳淑嫺從越南嫁來臺灣,伴隨著飛機著陸的轟鳴,等待著她的,不僅僅是從未體驗過的寒冷氣候,還有一扇通向未來人生的門。 在此之前,淑嫺隨著做廚師的父親住在胡志明市。為了給淑嫺更好的成長環境,父親帶著她數次遷居。童年的經歷讓淑嫻六歲時就學會獨立,學著做家事幫忙家裏,也讓淑嫺與疼愛她的父親感情更為親厚,嫁來臺灣是萬分不舍的決定,卻也是緣分的指引。

  淑嫺與丈夫的相識源於表姐的牽線,表姐在臺灣工作過一年,也曾問過淑嫺是否想要嫁來臺灣,當時玩笑似的談話,在後來觸發了新生活的可能——某天,淑嫺突然接到姑姑的電話,有表姐的兩位臺灣朋友來越南找她,原來淑嫺的照片經表姐之手,轉到了公司老闆的朋友那裏,對方誠心想要結識,於是特意飛過來見她。淑嫺本就學過一些基礎的國語,勉強能與這兩位年輕人交談,由此認識了現在的先生。這位鄭先生原是陪著朋友來訪,但他的溫和禮貌,以及交談過程中流露的親切,反而更讓淑嫺動心。當鄭先生問她,兩個人比較喜歡誰?淑嫺不敢直接回答,用一張紙擋著,指了指他。「然後他就很開心啊,對,很開心。」回憶起這段往事時,淑嫺已然不再青春稚氣,幹練短髮修飾下,她的面頰依然會泛起甜蜜的羞澀。

  這藏在一張紙後的選擇,預示著淑嫺向未知的將來邁出了第一步。

最難恩愛兩不疑

  「他有問我說,你們要多少聘金?我有問我爸爸媽媽,因為我是想說,給父母那邊過生活,我說我隨意,看你的能力到哪里就做到哪里。我們都沒有講。」淑嫺說:「爸爸媽媽他們不會反對我嫁來臺灣,看我的意願。如果我真的喜歡,就去見他,不會阻擋。」雖然是自己的選擇,但是對於婚姻,對於進入對方的家庭,淑嫺還是會有擔心,她釋懷想:「可是我說,我既然決定嫁來臺灣了,應該可以承受這些壓力。」

  最初,淑嫺想得比較單純,認為無非就是做好該做的家事,伺候好公婆。下飛機之後,淑嫺和先生就一起回到了公婆家,受到了親切熱情的招待,淑嫻回憶:「先是拜了神明和祖先,然後一起吃了團圓飯,還蠻開心的,想說找到了溫暖的家庭。」然而,挫折遠比她想得要多。文化不同,會有落差,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語言,公公婆婆講臺語,淑嫺完全聽不懂,先生會教她一點點臺語,會翻譯一下,但是她完全沒有概念,然後就會聽錯,聽錯就會做錯,就會一直被念。淑嫻回想著當時:「我們會產生誤會。可是我比較不會表達出來,只會自己承受。剛來的時候哭蠻多的。不習慣。」除去身在異鄉的無助心境,困擾淑嫺的還有臺灣的寒冷氣候,她的嘴唇裂開流血,皮膚乾燥發癢,成長於熱帶環境的她不曾碰過這種狀況,憨厚的丈夫也不太會照顧她。

  結婚三個月後,淑嫺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經歷了嚴重的孕吐,好轉一些後仍然盡心於家事,幫忙照顧其他孩子。而摩擦和誤會也依然不時發生,她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也就只能哭,她回憶:「在臺灣沒有朋友,也不能出去。都在家裏,好多年都住在家裏。婆婆她不喜歡我去外面。我先生也不喜歡我去外面認識朋友,應該是怕我學不好。」那時候,淑嫺並沒有得到家人的信任,太多新聞報導中越南新娘騙錢逃跑的案例,使家人們誤會,放不下戒備。經歷過時間的磨礪,家人之間的相處與磨合,還有淑嫺自己的努力融入,也讓她逐漸獲得了尊重和信任。

書山學海路漫漫

  在嫁來臺灣之前,淑嫺便與先生說好,要讓她去上學。淑嫻說:「那時候還沒結婚,他什麼都說好。結婚後就不一樣了,家庭為重。」直至來臺將近八年,一次陪伴孩子去做志工的偶然機會,她瞭解到補校制度。於是,淑嫺從國小念起夜補校,起初家裏對此事並不支持的,所幸學校表示也可以帶孩子上課,會有人幫忙照顧孩子,她才得以開始學習。學習成了淑嫺的精神支撐,也改變了她的人生方向。

  「我很喜歡學習,也很喜歡文字,不管是越南文還是國文。」談到學習的時候,淑嫺的眼神都盈著光芒,帶著舊照片中少女的熠熠生輝的神采。淑嫺對學習的熱愛,或許源於父親潛移默化的薰陶,她說,「爸爸之前也是很喜歡讀書,很喜歡學習,他自學的也很多。」國中以後,淑嫺就開始自己打工,自己交學費去讀書,她的求學之路常遇困境,來臺灣之後,更是有將近八年的時間,淑嫺囿於家庭,囿於柴米油鹽,所以她十分珍視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她說:「有老師鼓勵我,你還是要進修上去。他覺得我停掉很可惜,我有聽他的話,因為我本身很喜歡學習。」

  在求學過程中,淑嫺也經學校老師介紹,開始了家事服務的工作,也接觸到了母語教學。淑嫺發現,教授母語,並不只是要會越南語而已,她分析道:「你要會中文。因為你教小朋友,他聽不懂你講話,就沒辦法理解你在說什麼。中文也要很好,才可以跟他溝通,他才願意來學。」

  學習的意義,對於淑嫺來說,是想要給自己一個鼓勵,也是讓自己不斷成長。她在數年的斷層之後,再次融入社會,開始在臺灣這片土壤真正紮根,汲取養分,之後,淑嫺從國小一路進修到高中,自己學到了知識,也能更好的教育孩子——瞭解臺灣的教育是學些什麼,也就是理解自己的孩子學了什麼,才可以和孩子同步成長。「我覺得最大的動力還是孩子。」談到學習的動機時,淑嫺這樣說,她育有一子一女,大兒子又齊目前在念高中,小女兒又瑄念國中,都非常懂事且優秀。談起孩子們,淑嫺眉梢眼角都寫滿了母親的溫柔,「除了家裏需要收入,自己的孩子需要我的鼓勵,我還想要幫助其他的孩子。我想學,也想要幫助他們。我除了自己要做好,要更努力學習,然後我還可以幫助其他人。」

春風化雨育桃李

  念完國中之後,淑嫺便可以在國小進行母語教學。她還記得第一次站上講臺的情形:「就是很緊張啊,手拿著粉筆的時候,粉筆都會有點抖,寫字也會彎彎的,儘管原本在家裏已經練習得很順了。講話也是一樣,會不由自主地打結」淑嫺描繪出當時的畫面,時不時笑出聲來:「那時候教學的時候,音還不准,他們就會講說,老師你在說什麼我聽不懂!」小朋友很天真,老師的發音不准就會糾正,而淑嫺就會覺得自己能力不夠,還要再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自己。

  除了越南語,淑嫺也有教授異國料理和越南舞蹈,她每日都會提前準備好教學的內容和道具,還用心為學生準備小禮物,拎著大包小包騎著機車奔波在路上,穿梭在各個學校之間。淑嫺想要把越南的文化,傳遞給這些孩子們,不光是新住民的孩子在學習母語,臺灣的下一代也可以更多的瞭解越南的語言和文化。父親從小教育淑嫺的傳統道德,尊敬長輩,勤勞堅韌,她也全心全意地講給孩子們聽。 儘管白天有忙碌的教學和工作,淑嫺仍堅持每晚去三民高中念補校,她希望有機會的話,能繼續念到大學。

  同時兼具教師和學生兩種身份,讓淑嫺更容易理解學生學習時候的心態,而她在學習之外,也會去留意觀察老師的教學方法,並加以運用。教學相長的過程,讓淑嫺的閱歷和眼界都發生了變化,她看到了山川河流,宇宙星海,廣博的世界和熙熙攘攘的人類社會,也因此,她的教育理念發生了轉變,偶爾也會和先生產生分歧,在對子女的教育方面,淑嫺會顯得比先生更為嚴格,對孩子的要求也更高,淑嫺也更希望能夠帶著孩子們走出門去,參加各種活動,做志工或者去參觀訪問,去豐富他們的生命經驗,她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想要盡可能地讓孩子們去經歷和體驗。」

結語

  吳淑嫺二十歲嫁來臺灣,至今已經十八年。臺灣於她而言,由從天空往下看到的地方,變成了切切實實踩著的土壤,她在這裏成為母親,成為學生,成為教師。她是一個小人物,卻擁有巨人的靈魂,是真正有道德、有才能的賢者。

  淑嫺在這片天空下生活的十八年,有辛酸,也有溫暖,經歷過苦澀,也等到了果實。她的人生故事,她的生命歷程,也是一部女性新住民成長史。願她今後亦能如此善良勇敢,昂首闊步,在這片天空下走過第十九年,第二十年……。




淡水新住民志簡介

  淡水新住民志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記錄第六期的子計畫一,於2017年8月1日起至2018年7月31日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老師與中文系中文系黃文倩老師、大傳系陳玉鈴老師共同主持。其中,大傳系團隊總計拍攝了7部以大淡水地區新住民家庭故事為主題的社區紀錄短片及人物專訪:指望塾|賢漂流芹苴辛辣琴生破柬而出欣情不,一樣


淡水新住民志列表

  1. 指望
  2. 塾|賢
  3. 漂流芹苴
  4. 辛辣琴生
  5. 破柬而出
  6. 欣情
  7. 不,一樣



版權資訊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淡水文創整合計畫案
  • 計畫主持:王慰慈
  • 監  製:王慰慈
  • 作  者:淡江大學大傳系三年級
  • 視覺指導:陳玉鈴
  • 行政指導:曾小玲
  • 行政專員:吳祐寧 賈恩祺
  • 文字編審:周儀鈞
  • 美術編輯:詹雅婷 林紫雯 陳書涵
  • 視覺設計:葉柔安
  • 發 行 人:林煌達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地  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傳  真:(02)26209925
電  話:(02)26215656-2305



資料來源

  •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新住民志(新北市:淡江大學,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