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Rocio/老味道

出自 淡水維基館
< 使用者:Rocio
於 2015年10月15日 (四) 14:49 由 Rocio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記錄淡水的老味道...飲食文化的故事 OwO

古早味

魚丸的故事

  淡水早期是漁港,漁獲量大,以致於供過於求,捕來的漁獲除了在市場販賣外,更延伸出許多附加產品,如魚乾、魚酥、魚丸等。魚丸要做得好吃,主要食材要新鮮;如要有又Q又脆的口感,必需維持在低溫下製作(0~5度),早期皆是純手工製作,所以魚丸的製作過程是非常艱苦的,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中,雙手仍需埋在冰冷的魚漿內,才能揉捏出一顆顆飽滿又厚實的魚丸。現在因知名度大增,魚丸需求量大,所以都以機器取代人力製作,降低成本。

  「六月鯊,狗不拖」大約在四、五十幾年前的淡水,魚獲多樣又豐富,港口邊,動力漁船、舢舨一艘接著一艘滿載而歸;但在當時,冷凍設備尚不普及,只有非常昂貴的魚才能放在冰庫保存,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每到了六月,天氣突然炎熱了起來,大量鯊魚捕獲回到漁港,很快就腐壞了,就算是流浪狗也不吃。

  • 相關:石滬也曾捕到鯊魚。登峰魚丸博物館

魚酥的故事

魚酥

  淡水魚丸魚酥的文化來自兩位二戰時期同梯的台灣籍日本兵,林水木、許炳松。這兩位同梯的士兵在二戰結束後決定共同開業創立一間魚丸店,即當時媽祖廟旁的味香魚丸店。起初淡水人不習慣魚肉製作成魚丸的吃法,使得魚丸店生意不好。林水木先生為了兩個家族的開銷早上在魚丸店做事,下午還兼差賣煤炭、衛生紙、豬油與木屐,但最後都不敵時代變遷而被迫結束。之後魚丸店在兩位用心經營下生意日漸興隆,讓味香魚丸店成為了淡水飲食文化的重要一環。

  但是淡水的魚貨實在太多了,體型大的魚做成魚丸,剩下的小魚吃不完,為了不浪費食物,他們想到了一個方法,把魚打成魚漿加上蕃薯粉,切成小條,在用油炸過,發現口感還不錯,更重要的是保存時間長,解決魚因不新鮮賣不出去的問題。後來又有一天,他不小心把炸過的魚酥弄到油鍋,這時他又發現口感竟比炸過一次的口感還香脆,並且大受客人的青睞,於是,隨著製作工具的更新、幫裝方式的改良、經歷過兩代的傳承、四十多年的經營,至今仍保有初創的風味,自此獨樹一格。而食用方式也由早期像配菜一樣配來吃,像魚鬆或魚脯那樣,隨著經濟繁榮進步,人們則拿來配飲料或啤酒,當零嘴食用,歷經多年,始終維持高人氣,至今成為淡水名產之一。

阿給的故事

蝦捲的故事

鐵蛋的故事

糕餅的故事

老建築

紅樓餐廳

滬尾偕醫館咖啡廳

殼牌咖啡館

傳統業

漁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