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新住民志/不,一樣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8年6月4日 (一) 23:37 由 Shan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新頁面: <noinclude>{{導覽條2|學術研究|淡水新住民志}}</noinclude> {{淡水新住民志模板|不,一樣|{{Youtube2|9zaX-Mr3PuE|450|center|《淡水新住民志》1 2018年 淡江...)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 淡水新住民志

紀錄片不,一樣

  • 影片描述:《淡水新住民志》1 2018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專訪

  • 編撰:曾子語

  


  以自信美麗的眼神,說一口流利的中文,穿插著美式英語的她,打扮亮眼、造型多變,總是笑臉迎人,給人既活潑又正面的形象。今年36歲的黃琦妮(Gen),來自菲律賓的第二大城——宿霧,認識了先生黃政維(Leo)後,於2006年結婚,如今已定居在台灣超過10年。

  多才多藝的琦妮從菲律賓宿霧師範大學畢業,初來台灣時是一位英文老師,婚後創立並經營菲台之音(PhilTai The Voice),知道自己懷孕後,便決定成為全職媽咪,專心照顧小孩。即便如此,她仍在平時非常積極的投入許多新住民的活動,對美妝有興趣的她還是位美容顧問,能歌善舞,還喜歡主持活動和演戲,網路上不乏可以看到她的作品及上節目的畫面。從她的生活,我們看見平凡中的不平凡,不但精彩且值得敬佩。

從菲台姐妹會到菲台之音

  談起菲台之音,琦妮露出真摯且認真的神情。2007年,剛嫁來台灣的她,面臨新的環境與文化的衝擊,體認到自己需要有同是因結婚移居到台灣的菲律賓人當家人,互相分享、講出心裡面的問題,了解並適應新的生活,於是在臉書上創建了菲台姐妹會。這個像「家」的網路團體,規定只有跟台灣人結婚的菲律賓人才能加入,成員們會定時相約帶著全家人一起出去玩,大家可以藉由討論自己的另一半,或是聊聊育兒生活,知道菲、台兩國家間的文化差異,夫妻也因此比較不容易吵架。

  之後,琦妮在2011年時開始投稿於四方報,菲台姐妹會擴大並更名為菲台組織,歡迎華僑及外籍移工等加入,凝聚了更多在台的菲律賓人,開始了許多持續性的計畫,包括募集玩具、文具和衣服等物資到菲律賓的偏鄉學校,甚至是煮營養粥讓當地的小孩能夠飽餐一頓。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們收到禮物的照片,以及大家捐獻的善款所花費的明細,通通都透明化的呈現在粉絲專頁中,從此可以看出琦妮的愛心與細心可靠。然而在某天,網路上出現了與菲台組織非常相似的團體,為了不造成大家的混淆,菲台組織最後更名成現在的「菲台之音」,這並沒有阻止琦妮想繼續幫助菲律賓同胞的心,反而讓她更清楚自己想做的事,她決定把菲台之音變成一個很正式媒體,一個為其他菲律賓人發聲的舞台,邀請菲律賓的朋友來介紹自己家鄉的文化,之後自己編輯影片,上傳到臉書和YouTube,在總共有四集的Phil-Tai Online TV(PTOTV)中,便訪問了菲律賓人們對於愛的看法。

24小時不打烊的溫暖

  「想像從2007年到現在,我的私人訊息24小時,很像7-11啊!都開著,對,什麼都有!」琦妮把菲台之音比喻成便利商店,原因是隨著有越來越多人加入,大家向菲台之音尋求的幫助與提出的問題也排山倒海而來,內容包山包海,怎麼變漂亮、這東西哪裡可以買、婆媳或婚姻關係、移工的問題等等都有人私訊。最讓琦妮頭痛的是,跨國婚姻的家暴案件、移工被剝削虐待的問題真的層出不窮。很多新住民在台灣遇到家暴問題,即便撥打了113家暴專線,接通後卻因為不會說中文而不被受理,語言不通而孤立無助的情況下,琦妮成為他們的希望。

  2012年,琦妮回憶起令她印象極為深刻的一件事,當時他人在淡水馬偕醫院住院安胎,突然在臉書的動態上看見一位新住民朋友的貼文說:「我要自殺了。」嚇得她撐著不舒服的身體,直接私訊關心那位只在網路交流過,還未曾見過面的朋友。她開頭試問:「姊妹怎麼了?」傾聽那位朋友的情況後,琦妮選擇正面鼓勵她,說明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因為文化的不同,讓她懂得保護自己、懂得愛自己,好好打扮讓自己開心。沒想到,過了幾個月後,那位朋友和先生復合,還生了第二個寶寶呢!琦妮懂得用樂觀的角度看事情,更可貴的是她那份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隨時願意幫助人的心。

菲台之音未來的展望

  「你在2018年的計劃是什麼?」我曾好奇地問道,「我的天!很多!我個人沒什麼計畫,我很開心,說真的,每一年我個人沒有什麼要求,我要身體在每一年給我活著。」只求身體健康的琦妮,早已想了不少菲台之音要在新的一年做的事,首先,是製作新的節目PTTV 1UP!1UP這名字的靈感來自於琦妮喜歡玩的電玩「瑪利歐」,節目內容輕鬆、所有關於生活的好事情都會被分享在裡面,其中有一集便是琦妮在網路上蒐集了來自宿霧的女生的照片,結合當地風景的美,為一首跟宿霧有關的歌做MV,大家因此可以看見宿霧這個地方的人、事、物,發現家鄉的美。

  另外,則是「力量」計畫。琦妮覺得如果大家只對她一個人有印象,那是完全不夠的,因為還有很多很優秀的菲律賓人在台灣,做很多好事情需要被看見,所以她想對他們進行採訪、寫下文章,讓台灣知道菲律賓人在台灣的力量,同時認識菲律賓的文化。然而,支撐這計畫所需要的是取得受訪者正確且完整的資訊,自認中文不夠好的琦妮在忙編輯外,還需要有人翻譯影片,有鑑於這完全是志願性質的工作,需要極大的心力和時間去籌備與執行。

從四方報到移人 從自己的觀點出發

  2011年,琦妮開始在台灣服務新住民、雙語出刊的《四方報》菲律賓版上投稿,前五年寫的都是有關於菲台跨國婚姻甜蜜的愛情故事,由於發現比起浪漫美好的婚姻生活,有更多的問題在文化衝突上產生,因此在2015年月底,開始撰寫跨文化觀點專欄,試圖改變台灣傳統媒體灌輸給大家的陳舊觀念,以自身立場出發。這段經歷讓琦妮認識了當時的編輯部總監李岳軒(Asuka),進而有機會參加「外婆橋計畫」。2016年,《四方報》的原編輯團隊遭資遣後,創辦了《移人》,琦妮也轉到這新平台發表文章,同時關心菲律賓總統大選,支持、期望菲律賓的總統能帶領著菲律賓人向前,持續關注的自己所愛的國家,希望人民有更美好的生活。

外婆橋計畫 心態的轉變與成長

  2013年,琦妮藉由提案爭取到參加第三屆外婆橋計畫的機會,此計畫全額贊助嫁到台灣的新住民和新住民第二代在暑假期間回東南亞的家長住,並規定要有台灣的老師同行,不過當時因琦妮的小孩還太小,所以他另外找到她菲律賓的朋友,以及一位在高雄的大學老師,透過在菲律賓當老師的姐姐幫忙,出發到宿霧,安排一行人參訪當地的小學、中學和大學,送愛心回家鄉。除了回鄉探視家人外,新住民能化身成文化大使,讓孩子也能更了解媽媽國家的文化,台灣老師也能學習到不同國家對教育的作法,親身體驗並適應異國文化。

  琦妮回憶起當初一行人要送物資前往尚未開發的深山小學Lubo,最大的挑戰就是要沿著山壁,看著懸崖騎馬、爬山數個小時才能抵達,過去還真的有些老師在去學校的途中發生意外,危險的程度讓琦妮的媽媽都不准讓她在那過夜。最困難的是第二天要再度前往遠到不行的Lubo小學時,琦妮發了高燒。她說:「我媽一直反對,但是她還是沒有辦法,因為她知道我一定要做。」琦妮為了不讓那群孩子們失望,仍固執的撐到Lubo小學。出乎她所意料的是,孩子們早已排排站好,為她準備了一個舞蹈表演。「我的愛像是一條河」表演曲目的其中一句歌詞,觸動了琦妮的心,淚水止不住地滑落她的臉頰,她慶幸自己還是來了。看到了那些孩子們如此純真的心,讓琦妮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原本的她看著台灣,覺得菲律賓真的很可憐、很窮,不知道為什麼這麼難進步,後來才體認到他們不是可憐,而是不方便,這一切都令她感動、感謝。

  琦妮帶給了Lubo小學電腦、文具用品和不用再燒柴的火爐等等,另外還給了一筆資助金,對學校進行了一場教育活動。背後的動機是因為物資往往是一次性的,用完就沒了,若學校能利用這筆資助金,買些學生上學會用到的物品,讓家長不用長途跋涉、冒著生命危險下山去買,直接和學校購入的話,是很方便的,而學校的收入雖然不多,但至少可以存起來去改善他們的生活,像是買些水、食物之類的,Lubo小學將這樣互利、循環的做法一直延續到現在。

家庭與信仰所連結的愛與包容

  自製的一本本的剪貼簿裡,是琦妮從小到大的生活點滴,逐年整理齊全,佔滿家中的書櫃,有自己領過的獎狀、證書,孩子們的成長紀錄,還有和先生的愛情故事。琦妮一家人喜歡利用周末的時間,在社區唱唱卡拉OK,外出騎腳踏車,和去最喜歡的士林夜市逛逛。一出生便受洗成為天主教徒的她,在來台後常常和先生一起上教會,2017年的平安夜,她決定再度受洗,成為一位基督徒。信仰對琦妮而言,有重要的意義,這也讓她對「愛」的定義有所轉變。

  起初琦妮認為「愛」就是單純的你愛上他∕她,他∕她愛上你,你們互相喜歡。在有了家庭後,她發現其實愛就是你怎麼去愛別人,相信愛是上帝給我們的,祂為每個人預備道路,給了自己機會去幫助別人,尤其是為不方便的人發聲。而琦妮的先生一直都在身邊默默的支持著她,唯有在她過度操勞,身體健康出狀況時發牢騷。琦妮一直很感謝先生的陪伴與諒解,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琦妮的先生,作為琦妮堅強的後盾,有的是愛,以及值得學習的精神。

  台灣目前所需要的是擁抱不同的文化,不去因表面上看起來不一樣區分你我,重點是其實我們都一樣,一樣的想讓世界更好。




淡水新住民志簡介

  淡水新住民志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記錄第六期的子計畫一,於2017年8月1日起至2018年7月31日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老師與中文系中文系黃文倩老師、大傳系陳玉鈴老師共同主持。其中,大傳系團隊總計拍攝了7部以大淡水地區新住民家庭故事為主題的社區紀錄短片及人物專訪:指望塾|賢漂流芹苴辛辣琴生破柬而出欣情不,一樣


淡水新住民志列表

  1. 指望
  2. 塾|賢
  3. 漂流芹苴
  4. 辛辣琴生
  5. 破柬而出
  6. 欣情
  7. 不,一樣



版權資訊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淡水文創整合計畫案
  • 計畫主持:王慰慈
  • 監  製:王慰慈
  • 作  者:淡江大學大傳系三年級
  • 視覺指導:陳玉鈴
  • 行政指導:曾小玲
  • 行政專員:吳祐寧 賈恩祺
  • 文字編審:周儀鈞
  • 美術編輯:詹雅婷 林紫雯 陳書涵
  • 視覺設計:葉柔安
  • 發 行 人:林煌達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地  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傳  真:(02)26209925
電  話:(02)26215656-2305



資料來源

  •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新住民志(新北市:淡江大學,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