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Uwu/10901實習日誌
出自 淡水維基館
目錄
期初心得
使用過淡水維基館,便能明白為何要建置像百科全書般的形式來使用這些資料。
從首頁點進每個標題或是連結,都可以發現不同的收穫,一層一層的點下去,感覺更能明白一個主題他的脈絡是如何的,而且每個頁面的內容都很豐富,除了從各處收集的文字資源,還有實際踏查拍攝到的影像,這些豐碩的成果,讓一個主題變得更加吸引人,也讓我們這些使用者更貼近這個地方,如同我們也親身去拜訪過。
最後很高興能夠成為維基組的一份子,為我們腳下的土地記錄下它的故事,盡力去挖掘更多不為人知的一面,讓更多人來觀看、認識它,不讓這些歷史、文化消逝在我們的世代。
實習週記
10/12心得
- 本週作業成果:聖靈寺
- 感謝助教邀請到上屆維基組組長梁勝傑學長(負責北投區)回來,分享經驗並點出問題,讓我們更進入狀況。希望未來的會議狀況可以越來越理想,更加善用每週兩小時的時間,討論更多未來的分向或是讓組內成員彼此更加熟悉、融洽。
10/19心得
- 本週作業成果:義芳居古厝
- 這週反思學長所說的缺點,開始改進,像是大家的發文格式或用語不統一,這次便將這些問題一一規範。還有觀察粉絲團貼文與上周有何差別,或是新留言,希望能增加觸及率,讓更多人看到我們認真做的心血。而這次的開會時間比上次進步三十分鐘,可惜效率還是不太讓人滿意,事後助教給我們一些建議,讓我們是先把找好的資料丟到雲端,這樣就不需要再花時間重找資料了。
10/26心得
- 本週作業成果:南天書局
- 這週老師回來再次向我們介紹淡水危機館的理念與主軸,希望我們可以釐清——「在此資料館的工作是我們的中心」,其他舉辦的活動與社群媒體等都不是我們建置的重點,只是錦上添花而已。也讓我們回去修改自己所建的頁面,與持續關注頁面的資訊,使它保持在最新、最有效,才是對使用者而言,最想獲取的東西。
11/02心得
- 本週作業成果:森山松之助
- 本週會議內容大概圍繞在維基館頁面的一致性,希望我們這屆建的頁面可以統一品質。且改變重點工作方向,從原本的一週六篇貼文改為一週三篇貼文,但是頁面的深度需要去建置,讓頁面的資訊豐富語完整起來。
11/03維基工作坊心得
- 沒想到才練習幾個月維基語法的我們,居然有資格到老師的工作坊當小幫手,去協助其他系的學生。這次經驗也讓我更了解維基館的整體概念和使用方法,也再次複習不熟悉的語法,並能應用在前些日子建的頁面,將其修改,完善整個頁面作品的詳盡性。
11/09心得
- 本週作業成果:巴爾頓
- 這次開會主要在討論團體踏查的項目,原本怕大家時間會對不上,好在最後還是排出一個大家都可以的時間。這次討論共決定要去蟾蜍山、水源市場、自來水園區、嘉禾新村、前三軍總醫院、紫藤廬、殷海光故居、臺北清真寺共八個地點,這些都是本學期才建的頁面,有很多地方是我沒去過甚至是不知道它的存在,透過這次訪查,希望可以更了解公館這塊土地。
11/18團踏遊記
- 第一站——蟾蜍山
- 沿著Google Map的路線一直走,發現到最後的目的地是一個交叉口,但幸好眼尖的發現屋子上有告示牌,最後才順利到達。走進去的空間是一個很大的客廳,映入眼簾的牆壁上有蟾蜍山近十年的歷史,大概是從此地要被改建,到後來成為一個文化保存地的運動,因為蟾蜍山除了是眷村,還與臺科大、臺大、空軍的土地牽連,因此當地的居民為了保存他們的家園,可說是費勁苦心。大客廳的桌上還有許多書冊,裡面記錄著過去居民的訪談或口述歷史,這對於他們向政府申請文化景觀有大大的幫助,也對於我們這些外來者,可以更好的明白當地人民對於蟾蜍山的情感,以及為何不想被拆遷。大客廳右側,有間小門,進去後發現裡面是蟾蜍山地區的立體模型,可以看到這塊土地的建築物——矮矮的房子,看起來很有過去的風味,與現代的高樓大廈不同。再往更裡面,是一個休息的地方,裡面有些繪本是蟾蜍山大客廳辦的活動,讓年長的長輩可以帶孩子一起來參加親子活動。房室內的牆壁掛有老照片,可以看到以前人生活的方式,工作人員還告訴我們這裡又有些地方會被拆除,以後就看不到這樣的景色了。因此他們正努力在自家種植這些植物,像是青矛、薄荷、芙蓉、艾葉、茉草等等,希望可以將這些都保留下來,不過聽她們的經驗,這些植物非常難養成功。後來聽完工作人員的故事,她說她已經在這裡呆了50年了,從小到大一直在這裡,這讓我們非常的驚訝,也發現到這裡的工作人員(或者是說引導人員)大部分都是50、60歲的長輩們,年輕人倒是很少,只有兩三位。
- 第二站——水源市場
- 水源市場在市區內,和捷運公館站蠻近的,不像蟾蜍山附近沒有公車,需要從捷運站走好一段路。水源市場打破我對一般傳統市場的印象,一進去裡面有冷氣,也沒有什麼肉或海鮮的臭味。一樓大部分都是賣吃的,雖然已經下午兩三點了,但還是蠻多店家還在營業且有許多學生在吃飯。二樓有賣生鮮、衣服類、修鞋,還發現有傳統的挽臉,可說是包羅萬象了。
- 第三站——自來水園區
- 來到自來水園區,由於當天天氣很熱,又走了三四個小時的路,差點因為體溫太高沒辦法進去。走入園區看到美麗的花草佈景,還有水池,以及一旁的巴洛克式建築,看著令人以為來到了異國。走進建築,裡面就是日治時代,巴爾頓先生來到臺灣,為公館制定的送水設備,旁邊也設有公告版敘述這一段歷史和設備的公用,兩層樓的設備很快就看完了,這些機器讓我看來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平時使用的機器都是被組裝好、精緻的東西,但是在一百年前,這些機械都非常大,需要一個建築物來放置它們才可以,也沒想到才過一百年,這些機械的技術就發展得如此之快,令我完全認不出這些機器的作用。
- 原本還打算要去觀音山蓄水池參觀,可惜沒有開放。
- 第五站——臺北清真寺
- 11/23心得
- 本週作業成果:青田七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