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音樂"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新頁面: {{導覽條1|文化}} ==簡介== 北管戲屬於台灣傳統戲曲之一,又稱為亂彈戲,約在乾隆、嘉慶年間傳入台灣,分為「舊路」及「新路」兩派...) |
(無差異)
|
於 2018年1月31日 (三) 11:45 的最新修訂
簡介[編輯]
北管戲屬於台灣傳統戲曲之一,又稱為亂彈戲,約在乾隆、嘉慶年間傳入台灣,分為「舊路」及「新路」兩派,舊路又稱為「福祿」或「福路」;新路又稱為「嬉皮」或「西路」,自歌仔戲成為廟會活動主流後,改以「北管軒社」作為活動的地點,現今以廟會陣頭、道士儀式及排場等方式為主。多供奉西秦王爺及田都元帥,福祿派供奉的是西秦王爺,其伴奏樂器為殼仔絃;西路派供奉的是田都元帥,其伴奏樂器為京胡,又稱弔規子。
北管音樂的表演形式可分為「排場」、「出陣」和「上臺演出」,「排場」是子弟清唱,沒有身段表演;「出陣」是組成陣頭在廟會出巡繞境或生命禮俗中進行吹奏表演;「上臺演出」則是完整的戲劇演出,淡水北管團多以「排場」及「出陣」為主。
淡水地區的北管樂團,於日治時期至戰後曾有清平社、清籟社、義興社、三樂社、巧聖先師宮的魯班團等等,日治時期最為著名的淡水軒成立於1911年,以北管為主,也曾學習南管,其部分團員另組南北軒和和義軒,現存西秦王爺一尊及一對范謝將軍神將供奉於清水巖祖師廟。現存淡水地區的北管樂團有南北軒、和義軒、國隆社、屯山社區北管鑼鼓陣、沙崙保安社及玄樂社。
參考資料與來源[編輯]
- 《淡水地區無形文化資產普查計畫報告書》,(淡水古蹟博物館,2009年10月)。
- 《臺灣文獻季刊》30卷4期。臺灣名勝古蹟調查(連載)四、淡水的北管結社,(林衡道,民國06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