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尾清法戰爭多領域工作平台-淡水老故事蒐集計畫" 修訂間的差異
行 1: | 行 1: | ||
[[檔案: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知識圖譜.jpg|thumb|500px|right|{{檔案: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知識圖譜.jpg}}]] | [[檔案: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知識圖譜.jpg|thumb|500px|right|{{檔案: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知識圖譜.jpg}}]] | ||
==簡介== | ==簡介== | ||
− | [[滬尾清法戰爭多領域工作平台-淡水老故事蒐集計畫]] | + | [[滬尾清法戰爭多領域工作平台-淡水老故事蒐集計畫]]是[[2020年]]由[[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委託淡江大學團隊執行的計畫案。總計畫主持人為資圖系[[林信成]]教授,共同主持人為歷史系[[李其霖]]副教授、資傳系賴惠如副教授,協同主持人為資圖系博士後研究員范凱婷助理教授。 |
==計畫緣起== | ==計畫緣起== | ||
− | + | 淡水舊稱滬尾,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的滬尾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為各國東西貿易的中繼站。西元1858年開放淡水港作為國際通商港口之後,滬尾成為北台灣地區重要口岸之一。而後西元1884年,清朝與法國因為藩屬國安南(越南)問題而挑起戰爭,當時法軍打算藉由佔領臺灣的手段,脅迫清廷屈服,爆發了清法在臺海的三場戰役。這三場戰役中,滬尾之役戰場即發生於今日淡水沙崙海灘一帶,法軍在佔領基隆後,準備從滬尾登陸,前後夾擊北台灣,然而最後法軍卻因滬尾戰役登陸失敗撤退。滬尾的這場戰役最後成為清朝政府面對國際列強中,唯一一場勝利的戰役。如今雖然戰爭已遠去,但發生在土地上的歷史卻不應該被遺忘。 | |
新北市政府為配合文化部近年提出的「再造歷史現場」文化資產新策略,提出「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歷史場域重現」的計畫,期望配合文化部以「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的核心理念,打破過去單點、單一的文化資產保存策略,並透過整合地方文史、地方社區營造、文化科技等面向的相互加乘作用,重新連結土地與歷史記憶,深化在地文化與人們生活的關聯,將相關於「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歷史主題有更多土地連結及文資活用,以此建立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整體文化保存政策,落實文化保存於在地民眾生活中。 | 新北市政府為配合文化部近年提出的「再造歷史現場」文化資產新策略,提出「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歷史場域重現」的計畫,期望配合文化部以「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的核心理念,打破過去單點、單一的文化資產保存策略,並透過整合地方文史、地方社區營造、文化科技等面向的相互加乘作用,重新連結土地與歷史記憶,深化在地文化與人們生活的關聯,將相關於「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歷史主題有更多土地連結及文資活用,以此建立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整體文化保存政策,落實文化保存於在地民眾生活中。 |
於 2024年3月10日 (日) 00:35 的最新修訂
簡介[編輯]
滬尾清法戰爭多領域工作平台-淡水老故事蒐集計畫是2020年由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委託淡江大學團隊執行的計畫案。總計畫主持人為資圖系林信成教授,共同主持人為歷史系李其霖副教授、資傳系賴惠如副教授,協同主持人為資圖系博士後研究員范凱婷助理教授。
計畫緣起[編輯]
淡水舊稱滬尾,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的滬尾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為各國東西貿易的中繼站。西元1858年開放淡水港作為國際通商港口之後,滬尾成為北台灣地區重要口岸之一。而後西元1884年,清朝與法國因為藩屬國安南(越南)問題而挑起戰爭,當時法軍打算藉由佔領臺灣的手段,脅迫清廷屈服,爆發了清法在臺海的三場戰役。這三場戰役中,滬尾之役戰場即發生於今日淡水沙崙海灘一帶,法軍在佔領基隆後,準備從滬尾登陸,前後夾擊北台灣,然而最後法軍卻因滬尾戰役登陸失敗撤退。滬尾的這場戰役最後成為清朝政府面對國際列強中,唯一一場勝利的戰役。如今雖然戰爭已遠去,但發生在土地上的歷史卻不應該被遺忘。
新北市政府為配合文化部近年提出的「再造歷史現場」文化資產新策略,提出「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歷史場域重現」的計畫,期望配合文化部以「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的核心理念,打破過去單點、單一的文化資產保存策略,並透過整合地方文史、地方社區營造、文化科技等面向的相互加乘作用,重新連結土地與歷史記憶,深化在地文化與人們生活的關聯,將相關於「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歷史主題有更多土地連結及文資活用,以此建立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整體文化保存政策,落實文化保存於在地民眾生活中。
在「再造歷史現場」的計畫下,本案「滬尾清法戰爭多領域工作平台-淡水老故事蒐集計畫」之規劃將以「連結」、「再現」、「參與」的精神,將「滬尾清法戰爭」中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串接,以完成各項工作目標。
計畫目標[編輯]
從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的計畫中強調「連結」、「再現」、「參與」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本案將從口述歷史、紀錄片拍攝與宣傳以及數位典藏系統保存等面向執行。
初步調查滬尾清法戰役,除了歷史文獻上紀錄的內容外,靠近當時滬尾戰役古戰場地區的居民流傳一項特有的習俗,相傳當地居民會在每年農曆8月20日的黃昏之時準備祭品,並上香焚紙錢「拜門口」,以憑弔在「清法戰爭滬尾戰役」交戰中陣亡之清、法將士。此祭祀傳統為淡水獨有,沿襲至今,可見戰爭經驗已然成為地方記憶的一部分。
以此,本案以「八月二十拜門口」為主要題材,規劃訪談調查計畫,蒐羅因清法戰爭滬尾之役而生之民俗傳說,藉由調查19世紀末清法戰爭後,淡水地區相關後代居民、耆老的歷史記憶與淡水地方文史資料,以「口述歷史」與「紀錄短片拍攝」之方式呈現調查研究之成果。
另外一方面,本案亦將「滬尾清法戰爭」相關的人、事、地、物視為重要的文化記憶,將相關史事、文物與歷史學者淡水學之研究透過蒐集與盤點,配合「典藏新北-新北市文化記憶庫計畫」上傳建置「清法戰爭」相關資料至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透過數位化及人文科普化的描述,讓民眾能透過數位檢索與搜尋,更快認識淡水在地歷史文化,了解自己土地上的故事。
計畫範圍[編輯]
(一)淡水地區清法戰爭「八月二十拜門口」相關民俗傳說蒐集
本案著重蒐羅19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因滬尾之役而延伸出的淡水地區居民之民間習俗與傳說故事,以「八月二十拜門口」為主要題材,針對實際參與祭拜習俗之在地居民家庭、耆老等對象,進行深度口述訪談,調查相關習俗緣起與流傳等戰爭記憶,並於訪談中進行錄音、拍照記錄,同時調查蒐集相關史料、照片、影音等資料,完成「口述歷史」文本,並拍攝一部「紀錄短片」。
(二)建置「淡水地方知識學」資料,並上傳「國家文化記憶庫」系統
地方知識乃常民生活經驗所累積出來的,藉由認識自己所在地方之歷史、文化與故事,有助於凝聚地方共識。本案期望蒐集「清法戰爭滬尾戰役」與「淡水地方知識學」相關重要文化資材,如文獻檔案、老照片、地方文史叢書、研討會資料或相關計畫成果等,進行盤點、數位化及詮釋資料建檔,上傳至國家文化記憶庫,並開放相關資料,以供民間加值運用,盼能激起民眾共同關心、參與淡水文化記憶的生成、保存、研究、管理與應用。
計畫期程[編輯]
本案期程為自109年5月25日決標起至109年11月16日止。
計畫成果[編輯]
- 成果報告書:滬尾清法戰爭多領域工作平台-淡水老故事蒐集計畫
|
||
工作坊 | 淡水維基館Wiki寫作工作坊 | |
研究計畫 | 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淡北人文e網通.淡北城鄉e線牽.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維基探員小農記.滬尾清法戰爭多領域工作平台-淡水老故事蒐集計畫.臺北縣縣定古蹟淡水海關碼頭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 | |
展覽 | 淡江大學USR@偕醫館.淡水維基館VR園區.河海山城老淡水—蔡坤煌攝影VR展.淡水山海味.淡水文化五月節.老房子任意門系列講座 | |
節慶 | 敗滬尾.淡水文學節.淡水五月節.新北市客家義民爺文化節.新北市淡水環境藝術節.淡水藝術踩街.花海節.淡水馬偕日 | |
戰役 | 滬尾之戰.頂下郊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