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街"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簡介) |
|||
行 1: | 行 1: | ||
{{導覽條1|街道}} | {{導覽條1|街道}} | ||
+ | [[檔案:馬偕街2巷.jpg|300px|thumb|{{檔案:馬偕街2巷.jpg}}]] | ||
==簡介== | ==簡介== | ||
− | '''馬偕街''' | + | '''馬偕街'''是昔日[[滬尾街]](今中正路)由新店口通、[[龍目井]、[[砲台埔]]到[[紅毛城]]東南門的古道。以早年的「[[公會堂]]」(今文化大樓)分為上、下兩段。下段既「[[龍目井]]」,龍目井據聞是西、荷時代之古蹟,古代此地有雙井比鄰,宛如龍之雙目因而得名,今日[[馬偕街]]22號及禮拜堂後側尚留有古井各一口。在清代其前方設有文口海關衙門,淡水開港後更因臨海處碼頭棧橋連綴,'''「帆樯林立,洋樓客棧,闤闠喧囂」'''此處成為'''洋人與漢人混居共處之地'''。 |
− | 清同治末年,[[馬偕博士]]於今[[馬偕街24號屋]] | + | 清同治末年,[[馬偕博士]]於今[[馬偕街24號屋]]後為其早期宣教、醫療與教育的發跡地。因宣教工作發展須要,再建醫療中心於今[[馬偕街]]6號,並購得馬偕街8號發展成今日的[[淡水禮拜堂]]。[[1876年]]他更建[[砲台埔]]之[[宣教士宿舍]]而終老於此,其一生為[[淡水]]歷史文化的代表。 戰後,因紀念[[馬偕博士]]龍目井街改名「[[馬偕街]]」。 |
由於淡水港埠發展,馬偕街不僅具東西文化交流之人文特色,街景也因此充滿異國風情,日本時代以「和蘭風」、「南蠻味」稱著。加上沿途風光秀麗,成了淡水最具浪漫情境的小街徑。不僅為遊人學子最愛,也是許多文人畫家創作靈感的泉源地,藝文風氣相當豐富。 | 由於淡水港埠發展,馬偕街不僅具東西文化交流之人文特色,街景也因此充滿異國風情,日本時代以「和蘭風」、「南蠻味」稱著。加上沿途風光秀麗,成了淡水最具浪漫情境的小街徑。不僅為遊人學子最愛,也是許多文人畫家創作靈感的泉源地,藝文風氣相當豐富。 | ||
− | + | 目前因都市景觀缺乏規劃,以及街民搶建,風光已大不如前,但[[馬偕街]]仍因多處古蹟、觀景點及古樸、怡人的街面尺度,而成今日淡水最具特色的街道。 | |
+ | |||
+ | *[[馬偕街]] | ||
+ | :1號:[[馬偕街一號文創館]] | ||
+ | :6號:[[滬尾偕醫館]] | ||
+ | :8號:[[淡水禮拜堂]] ([[長老教會淡水教會]]) | ||
+ | :17之1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 | ||
+ | :19號:[[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 | ||
==資料來源== | ==資料來源== | ||
−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 | * | + | *淡水鎮公所《[[淡水鎮志]]》,(未刊本,2006)。 |
− |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 + |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
+ | |||
+ | ==地圖資訊== | ||
+ | {{Map1|251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 | ||
+ | |||
+ | ==相關頁面== | ||
+ | :*[[馬偕]] | ||
+ | :*[[馬偕街一號]] | ||
+ | :*[[滬尾偕醫館]] | ||
+ | :*[[An-Ka咖啡]] | ||
+ | :*[[淡水禮拜堂]] | ||
+ | :*[[馬偕租屋處]] | ||
+ | |||
+ | ==相關連結== | ||
+ | :*[http://blog.xuite.net/jimmy0609tw/0980208/51900972-【淡水】金色水岸吹風%2B馬偕街尋幽訪古 【淡水】金色水岸吹風%2B馬偕街尋幽訪古] | ||
+ | :*[http://armadillomania.blogspot.tw/2013/06/blog-post_13.html 淡水的一天 / 馬偕街上的鄉愁茶園 / 嘉成的真理街雅舍] | ||
+ | :*[http://www.tamsui.org.tw/arts/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4 異國情調的特色街徑──馬偕街] | ||
+ | :*[http://mmblog.tw/aiko/article/32349 【台北淡水】馬偕街的美景~禮拜堂&滬尾偕醫院!] | ||
+ | |||
[[Category:街道]] | [[Category:街道]] |
於 2014年5月31日 (六) 19:19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街道簡介
馬偕街是昔日滬尾街(今中正路)由新店口通、[[龍目井]、砲台埔到紅毛城東南門的古道。以早年的「公會堂」(今文化大樓)分為上、下兩段。下段既「龍目井」,龍目井據聞是西、荷時代之古蹟,古代此地有雙井比鄰,宛如龍之雙目因而得名,今日馬偕街22號及禮拜堂後側尚留有古井各一口。在清代其前方設有文口海關衙門,淡水開港後更因臨海處碼頭棧橋連綴,「帆樯林立,洋樓客棧,闤闠喧囂」此處成為洋人與漢人混居共處之地。
清同治末年,馬偕博士於今馬偕街24號屋後為其早期宣教、醫療與教育的發跡地。因宣教工作發展須要,再建醫療中心於今馬偕街6號,並購得馬偕街8號發展成今日的淡水禮拜堂。1876年他更建砲台埔之宣教士宿舍而終老於此,其一生為淡水歷史文化的代表。 戰後,因紀念馬偕博士龍目井街改名「馬偕街」。
由於淡水港埠發展,馬偕街不僅具東西文化交流之人文特色,街景也因此充滿異國風情,日本時代以「和蘭風」、「南蠻味」稱著。加上沿途風光秀麗,成了淡水最具浪漫情境的小街徑。不僅為遊人學子最愛,也是許多文人畫家創作靈感的泉源地,藝文風氣相當豐富。
目前因都市景觀缺乏規劃,以及街民搶建,風光已大不如前,但馬偕街仍因多處古蹟、觀景點及古樸、怡人的街面尺度,而成今日淡水最具特色的街道。
- 馬偕街
- 1號:馬偕街一號文創館
- 6號:滬尾偕醫館
- 8號:淡水禮拜堂 (長老教會淡水教會)
- 17之1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
- 19號: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
資料來源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淡水鎮公所《淡水鎮志》,(未刊本,2006)。
-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地圖資訊
讀取地圖中...















Leaflet | © OpenStreetMap contribu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