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相關相片)
(交通地圖)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行 29: 行 29:
 
  G棟現為儲藏室,原為幫浦間。
 
  G棟現為儲藏室,原為幫浦間。
 
==殼牌故事館==
 
==殼牌故事館==
  [[淡水文化基金會]]於D棟倉庫,也就是早期的輕質汽油倉庫,在其原址上建立了淡水殼牌故事館。通過整理歷年來所搜集的文字、影像資料及相關文物,在館內常設展出19世紀以來,殼牌集團與殼牌倉庫的歷史發展沿革。(如近現代的產權糾紛與文物修復等。)該館除了不定期推出體驗課程與各項藝文展覽的活動給一般大眾遊客以外,也做為[[淡水社區大學]]的辦學場所。
+
  [[淡水文化基金會]]於D棟倉庫,也就是早期的輕質汽油倉庫,在其原址上建立了淡水殼牌故事館。通過整理歷年來所搜集的文字、影像資料及相關文物,在館內常設展出19世紀以來,殼牌集團與殼牌倉庫的歷史發展沿革(如近現代的產權糾紛與文物修復等)。該館除了不定期推出體驗課程與各項藝文展覽的活動給一般大眾遊客以外,也做為[[淡水社區大學]]的辦學場所。
  
 
  殼牌公司在得知該殼牌故事館成立後,從海外越洋寄送了一臺舊式的加油機和模型公仔。這些也是殼牌故事館的特色之一。
 
  殼牌公司在得知該殼牌故事館成立後,從海外越洋寄送了一臺舊式的加油機和模型公仔。這些也是殼牌故事館的特色之一。
行 39: 行 39:
  
  
*西元[[1862年]] 淡水開港通商
+
*西元[[1862年]] -- 淡水開港通商
*西元[[1869年]] 嘉士洋行創立(清同治8年)
+
*西元[[1869年]] -- 嘉士洋行創立(清同治8年)
*西元[[1887年]] 劉銘傳興建台灣第一條官辦鐵路(清光緒13年)
+
*西元[[1887年]] -- [[劉銘傳]]興建臺灣第一條官辦鐵路(清光緒13年)
*西元[[1894年]] 英商范嘉士向紀化三水永租鼻仔頭西段土地(清光緒20年)
+
*西元[[1894年]] -- 英商范嘉士向紀化三水永租鼻仔頭西段土地(清光緒20年)
*西元[[1895年]] 清、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清光緒21年)
+
*西元[[1895年]] -- 清、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清光緒21年)
*西元[[1897年]] 「拉派克嘉士公司」或為「殼牌運輸貿易有限公司」代理商(日明治30年)
+
*西元[[1897年]] -- 「拉派克嘉士公司」或為「殼牌運輸貿易有限公司」代理商(日明治30年)
*西元[[1900年]] 殼牌石油在日本成立「迺生產石油株式會社」,於臺灣成立分店,買下倉庫後陸續進行擴建(日同治33年)
+
*西元[[1900年]] -- 殼牌石油在日本成立「迺生產石油株式會社」,於臺灣成立分店,買下倉庫後陸續進行擴建(日同治33年)
*西元[[1901年]] 淡水線8月25日火車通車,倉庫區內興建支線鐵道(日同治34年)
+
*西元[[1901年]] -- 淡水線8月25日火車通車,倉庫區內興建支線鐵道(日同治34年)
*西元[[194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對淡水進行大轟炸,發生了火燒臭油棧事件,即殼牌倉庫兩油槽被摧毀;從此倉庫僅作為倉儲使用(日昭和19年)
+
*西元[[1944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對淡水進行大轟炸,發生了火燒臭油棧事件,即殼牌倉庫兩油槽被摧毀;從此倉庫僅作為倉儲使用(日昭和19年)
*西元[[1945年]] 日本投降,國民政府領臺(日昭和20年)
+
*西元[[1945年]] -- 日本投降,國民政府領臺(日昭和20年)
*西元[[1971年]] 迺生產石油支線鐵道廢除(民國60年)
+
*西元[[1971年]] -- 迺生產石油支線鐵道廢除(民國60年)
*西元[[1988年]] 為興建捷運工程淡水線鐵道停駛(民國77年)
+
*西元[[1988年]] -- 為興建捷運工程淡水線鐵道停駛(民國77年)
*西元[[1992年]] 百年番仔樓火災付之一炬(民國81年)
+
*西元[[1992年]] -- 百年番仔樓火災付之一炬(民國81年)
*西元[[1997年]] 淡水捷運全線通車(民國86年)
+
*西元[[1997年]] -- 淡水捷運全線通車(民國86年)
*西元[[2000年]] 嘉士洋行倉庫公告指定縣定古蹟(民國89年)
+
*西元[[2000年]] -- 嘉士洋行倉庫公告指定縣定古蹟(民國89年)
*西元[[2005年]] 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民國94年)
+
*西元[[2005年]] -- 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民國94年)
  
 
==園區環境列表及相關照片==
 
==園區環境列表及相關照片==
行 65: 行 65:
 
*戶外大舞臺(圖五)
 
*戶外大舞臺(圖五)
 
*藝文沙龍觀景平臺(圖六)
 
*藝文沙龍觀景平臺(圖六)
*殼牌故事館(圖七、八):早期為存放輕質汽油的倉庫,現為殼牌故事館,倉庫後半為藝文沙龍,至建築後亦可清晰眺望觀音山。為園區後期所興建之建築,因建築於河岸的沙地上,地坪採用厚達30cm之混凝土特殊結構。
+
*殼牌故事館(圖七、八):早期為存放輕質汽油的倉庫,現為殼牌故事館,倉庫後半為藝文沙龍,至建築物後方亦可清晰眺望觀音山。為園區後期所興建之建築,因建築於河岸的沙地上,地坪採用厚達30cm之混凝土特殊結構。
 
*啟示錄人文影像館(圖九)
 
*啟示錄人文影像館(圖九)
 
*淡水社大校務行政處(圖十):早期為油品製罐工廠及辦公室,目前作為淡水文化基金會、社區大學辦公室、常設展示室,是此園區唯一具有石材(花崗石板)地面的倉庫。
 
*淡水社大校務行政處(圖十):早期為油品製罐工廠及辦公室,目前作為淡水文化基金會、社區大學辦公室、常設展示室,是此園區唯一具有石材(花崗石板)地面的倉庫。
 
*番仔樓遺址區:番仔樓以木料、紅磚建造的洋樓,地面層挑高用以隔潮,風格為英國是小洋房。早期有段時間提供為英國駐臺副領事作為公館,1980年代殼牌公司則稱為「Shell House」,作為員工聚會、聚餐用途,也曾出借給英國僑民,經營成一般人聚會活動場地,後因莫名的火災焚毀。
 
*番仔樓遺址區:番仔樓以木料、紅磚建造的洋樓,地面層挑高用以隔潮,風格為英國是小洋房。早期有段時間提供為英國駐臺副領事作為公館,1980年代殼牌公司則稱為「Shell House」,作為員工聚會、聚餐用途,也曾出借給英國僑民,經營成一般人聚會活動場地,後因莫名的火災焚毀。
 
*油槽遺跡(圖十三):油槽1897年殼牌公司買下淡水嘉士洋行產業後,陸續建設三座油槽,儲存量分別為2500噸,1200噸,及80噸,由淡水鐵道系統特別分出一條支線,以載裝散裝油品。1944年10月12日美軍轟炸淡水之軍事目標,殼牌倉庫被列為34號標的物,油槽遭美軍命中起火焚毀,此一歷史事件遂成為淡水民間廣為流傳的【火燒臭油棧】,油槽現僅存槽底基礎痕跡。
 
*油槽遺跡(圖十三):油槽1897年殼牌公司買下淡水嘉士洋行產業後,陸續建設三座油槽,儲存量分別為2500噸,1200噸,及80噸,由淡水鐵道系統特別分出一條支線,以載裝散裝油品。1944年10月12日美軍轟炸淡水之軍事目標,殼牌倉庫被列為34號標的物,油槽遭美軍命中起火焚毀,此一歷史事件遂成為淡水民間廣為流傳的【火燒臭油棧】,油槽現僅存槽底基礎痕跡。
*煤油桶倉庫(圖十四):早期為儲存煤油桶的倉庫,現設有教室七間、演講活動空間等大學上課場所。亦有此園區唯一一屋面銅製自然通風裝置可有效排放油氣之建築。
+
*煤油桶倉庫(圖十四):早期為儲存煤油桶的倉庫,現設有教室七間、演講活動空間等大學上課場所,亦有此園區唯一一屋面銅製自然通風裝置可有效排放油氣之建築。
 
*潤滑油倉庫(圖十五):早期為潤滑油品的儲放倉庫,現作為展場活動場,不定期舉辦活動。
 
*潤滑油倉庫(圖十五):早期為潤滑油品的儲放倉庫,現作為展場活動場,不定期舉辦活動。
 
*藝術家駐村:早期因受榕樹根系之破壞,將全棟建築拆除重新建造。
 
*藝術家駐村:早期因受榕樹根系之破壞,將全棟建築拆除重新建造。
行 133: 行 133:
 
==交通地圖==
 
==交通地圖==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草東里]]鼻頭街22號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草東里]]鼻頭街22號
{{Map1|25.166980, 121.446817}}
+
{{Map1|25.16591279113558, 121.44692935048803}}
  
 
==參考資料與來源==
 
==參考資料與來源==

於 2024年10月28日 (一) 14:34 的最新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古蹟
圖檔描述: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縣定古蹟碑
拍攝日期:2012-04-13
拍攝地點: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所有人:劉育銘
攝影者:劉育銘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圖檔描述: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之煤油桶倉庫(B棟)
拍攝日期:2012-04-13
拍攝地點: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所有人:劉育銘
攝影者:劉育銘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簡介[編輯]

  嘉士洋行倉庫(即淡水殼牌倉庫淡水文化園區)位於淡水區鼻頭街22號,淡水捷運站東側。1860年(清咸豐10年)清廷依北京條約對外開放四港(安平、打狗、淡水、雞籠),淡水港迅速成為北臺灣第一大港、佔全臺貿易量六成以上。洋商亦快速進駐,有寶順、德記、水陸、和記、怡記五大洋行,之後嘉士洋行也並列位於淡水烽火段及鼻仔頭等地方。1894年11月,當時著名茶葉外銷洋行「嘉士洋行」的英籍商人范嘉士(Francis Cass)透過中間人向滬尾草寮莊外鼻仔頭居民紀化三,以2千4百銀元及「盡斷根永遠出租田園山埔地段字」的名義承租約一甲的土地,並興建倉庫,經營茶葉貿易。

  殼牌公司創辦人馬可仕、薩姆耳兄弟,殼牌公司於1897年將石油生產、油輪、貿易倉儲加以整合,以紀念其父販賣貝殼起家,遂命公司名為殼牌運輸貿易公司,並買下淡水的嘉士洋行倉庫為遠東地區貿易之一環。當時增建了兩座倉庫及三座油槽,分別為2500噸、1200噸及60噸,區內更鋪設鐵軌(臺鐵亞細亞支線)接通淡水火車線,便利貨櫃裝載油品,成為其全球業務的一環,大規模經營臺灣的煤油買賣,更開啟了嘉士洋行新使命。

臭油棧[編輯]

  淡水開港後洋樓林立、最著名的便是英商寶順洋行住宅德記洋行道格拉斯洋行及殼牌公司之儲油及油槽倉庫等。

  淡水殼牌倉庫,因為各種汽油、煤油所形成濃厚的油臭味,使淡水區人民以「臭油棧」倉庫來稱呼它。三座十多公尺高的油槽建造後,成為淡水河口一帶醒目的地標,尤其1941年鄰近一旁的水上機場氣候觀測所興建後,鼻仔頭因此成為軍事關注焦點。1944年4月,日本政府因殼牌集團屬於敵對同盟國,下令以敵產名義強制徵收。同年10月12日美軍沿淡水河口進入臺北盆地轟炸,鼻仔頭的殼牌倉庫為第34號首批轟炸目標,油槽中彈起火,整整燒了三晝夜才被撲滅,成為淡水人記憶中最難忘的一頁,此一事件成為地方耆老口耳相傳之「火燒臭油棧[1]。此後殼牌倉庫逐漸沒落,只做為備用倉儲用。

古蹟指定與殼牌倉庫之捐贈[編輯]

  戰後,殼牌倉庫土地成為國有財產及鎮公所所有,倉庫則由母公司亞細亞火油公司積極討回,彼此纏訟數十年。2000年6月臺北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另一方面,殼牌公司則將將此古蹟捐給淡水文化基金會。「淡水社區大學」於2001年8月1日在殼牌倉庫正式掛牌運作。此處包含數座大小不等的倉庫及昔日載運貨物、油料的火車月臺與鐵軌。磚材為閩南扁平方磚,以二尺厚磚牆做為內部隔間承重牆,窗臺、門框架都使用泉州隴石(花崗岩)打造,窗臺除厚重鐵窗外,內部也使用磚統木製門栓,內部承載使用方形磚柱及大跨距木桁架承受屋頂架構。經多年修復,2011年委由淡水文化基金會負責再利用。

建築規劃[編輯]

  A棟現為行政辦公室,原為製罐工廠。

  B棟現為社區教育中心,原為煤油桶倉庫。

  C棟現為藝文展演中心,原為潤滑油倉庫。

  D棟現為殼牌故事館,原為輕質汽油倉庫。

  F棟現為洗手間,原為鍋爐間。

  G棟現為儲藏室,原為幫浦間。

殼牌故事館[編輯]

  淡水文化基金會於D棟倉庫,也就是早期的輕質汽油倉庫,在其原址上建立了淡水殼牌故事館。通過整理歷年來所搜集的文字、影像資料及相關文物,在館內常設展出19世紀以來,殼牌集團與殼牌倉庫的歷史發展沿革(如近現代的產權糾紛與文物修復等)。該館除了不定期推出體驗課程與各項藝文展覽的活動給一般大眾遊客以外,也做為淡水社區大學的辦學場所。

  殼牌公司在得知該殼牌故事館成立後,從海外越洋寄送了一臺舊式的加油機和模型公仔。這些也是殼牌故事館的特色之一。

殼牌倉庫歷史沿革[編輯]

殼牌倉庫歷史沿革(鐵道意象)


  • 西元1862年 -- 淡水開港通商
  • 西元1869年 -- 嘉士洋行創立(清同治8年)
  • 西元1887年 -- 劉銘傳興建臺灣第一條官辦鐵路(清光緒13年)
  • 西元1894年 -- 英商范嘉士向紀化三水永租鼻仔頭西段土地(清光緒20年)
  • 西元1895年 -- 清、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清光緒21年)
  • 西元1897年 -- 「拉派克嘉士公司」或為「殼牌運輸貿易有限公司」代理商(日明治30年)
  • 西元1900年 -- 殼牌石油在日本成立「迺生產石油株式會社」,於臺灣成立分店,買下倉庫後陸續進行擴建(日同治33年)
  • 西元1901年 -- 淡水線8月25日火車通車,倉庫區內興建支線鐵道(日同治34年)
  • 西元1944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對淡水進行大轟炸,發生了火燒臭油棧事件,即殼牌倉庫兩油槽被摧毀;從此倉庫僅作為倉儲使用(日昭和19年)
  • 西元1945年 -- 日本投降,國民政府領臺(日昭和20年)
  • 西元1971年 -- 迺生產石油支線鐵道廢除(民國60年)
  • 西元1988年 -- 為興建捷運工程淡水線鐵道停駛(民國77年)
  • 西元1992年 -- 百年番仔樓火災付之一炬(民國81年)
  • 西元1997年 -- 淡水捷運全線通車(民國86年)
  • 西元2000年 -- 嘉士洋行倉庫公告指定縣定古蹟(民國89年)
  • 西元2005年 -- 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民國94年)

園區環境列表及相關照片[編輯]

  園區依地形分為三個平面,第一層倉庫區、第二層油槽區、第三層高級員工宿舍區。第三層原先建有一棟二層英式洋房,早期居住者多為外國人,淡水人暱稱「番仔樓」。

  • 園區大門(全區僅一出入口;圖一)
  • 鐵道、地磅平臺(圖二):嘉士洋行為運輸油品,於園內建設鐵路運輸系統,並連接至淡水線鐵路,將油品轉運各地,鐵道由北面大門進入後,設置月臺(長47.5公尺)及罕見地磅平臺;月臺本體以磚砌而成,轉角處以塊石精緻砌築,地磅表面鑄有[HODGSON]&[STEAD]字樣。
  • 油水分離池(圖三)
  • 大樹下休憩區(圖四)
  • 戶外大舞臺(圖五)
  • 藝文沙龍觀景平臺(圖六)
  • 殼牌故事館(圖七、八):早期為存放輕質汽油的倉庫,現為殼牌故事館,倉庫後半為藝文沙龍,至建築物後方亦可清晰眺望觀音山。為園區後期所興建之建築,因建築於河岸的沙地上,地坪採用厚達30cm之混凝土特殊結構。
  • 啟示錄人文影像館(圖九)
  • 淡水社大校務行政處(圖十):早期為油品製罐工廠及辦公室,目前作為淡水文化基金會、社區大學辦公室、常設展示室,是此園區唯一具有石材(花崗石板)地面的倉庫。
  • 番仔樓遺址區:番仔樓以木料、紅磚建造的洋樓,地面層挑高用以隔潮,風格為英國是小洋房。早期有段時間提供為英國駐臺副領事作為公館,1980年代殼牌公司則稱為「Shell House」,作為員工聚會、聚餐用途,也曾出借給英國僑民,經營成一般人聚會活動場地,後因莫名的火災焚毀。
  • 油槽遺跡(圖十三):油槽1897年殼牌公司買下淡水嘉士洋行產業後,陸續建設三座油槽,儲存量分別為2500噸,1200噸,及80噸,由淡水鐵道系統特別分出一條支線,以載裝散裝油品。1944年10月12日美軍轟炸淡水之軍事目標,殼牌倉庫被列為34號標的物,油槽遭美軍命中起火焚毀,此一歷史事件遂成為淡水民間廣為流傳的【火燒臭油棧】,油槽現僅存槽底基礎痕跡。
  • 煤油桶倉庫(圖十四):早期為儲存煤油桶的倉庫,現設有教室七間、演講活動空間等大學上課場所,亦有此園區唯一一屋面銅製自然通風裝置可有效排放油氣之建築。
  • 潤滑油倉庫(圖十五):早期為潤滑油品的儲放倉庫,現作為展場活動場,不定期舉辦活動。
  • 藝術家駐村:早期因受榕樹根系之破壞,將全棟建築拆除重新建造。
  • 鍋爐間(圖十六):鍋爐間建築年代約在1934年1944年間,殼牌公司為提供散裝油槽之需求而興建,用以增加全區動力。鍋爐間採「硬山擱檩」板瓦屋面,是園區內唯一地方傳統風貌建築。現在內部改裝為洗手間以及育嬰室。
  • 幫浦間(圖十七):目前尚未開放,興建的年代較晚,主要為消防需求增加水壓而所建造。
  • 百年油管遺跡
  • 鎮園大樟樹
  • 百年大樟樹
  • 裝罐軌道遺跡
  • 街車廣場
  • 玻璃棚架廣場
  • 百年英式地磅
  • 文創館

相關相片[編輯]

《黏調的記憶》紀錄片:淡水殼牌倉庫的歷史故事[編輯]

  2012年淡江大學資傳系二年級同學在楊智明老師指導下,為喚起每個人對這片土地的珍視與記憶,花了半年時間拍攝淡水殼牌倉庫歷史的紀錄片《黏稠的記憶》,透過鏡頭與分享,讓人重新審視歷史的價值,檢討近幾年政府的開發與建案,讓更多人認識這群為了文史而默默付出的人們。

  紀錄片分為兩集:

  • 上集《黏稠的記憶-生根》,主要講述殼牌倉庫的由來與演變。從19世紀中期,從范嘉士來臺,嘉士洋行到淡水落地生根,後由殼牌公司併購,成為油槽倉庫及油運地點,描述當時各國外商對這塊土地予取予求的故事。
  • 下集《黏稠的記憶-萌芽》,主要講述淡水殼牌倉庫如何成為淡水環河北側快速道路建案的關鍵因素。這群淡大學生們訪談在地的文化工作者,敘述這群人為土地發聲和努力的過程。片中也記錄古蹟修復與社區大學成立的過程,以及殼牌故事館的未來展望與經營。
  • 影片描述:《黏稠的記憶-生根》,主要講述殼牌倉庫的由來與演變。
  • 影片來源:YouTube
  • 影片描述:《黏稠的記憶-萌芽》,主要講述淡水殼牌倉庫如何成為淡水環河北側快速道路建案的關鍵因素。
  • 影片來源:YouTube

參觀資訊[編輯]

  • 開園時間:
周二至周日9:00~17:30
  • 聯絡電話:(02)2622-1928
  • 休園時間:
每周一休園,逢國定假日配合開園,原休館日順延至假期後一日,園區另行公告之休園日請參考網站。
  • 導覽服務:每周六、日15:00~17:00提供免費導覽服務,平日接受團體預約導覽。
  • 停車資訊:園區內未設置停車場,請將車輛停至淡水捷運站地下停車場或鄰近私人停車場。

交通地圖[編輯]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草東里鼻頭街22號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料與來源[編輯]

相關頁面[編輯]

相關新聞[編輯]

相關連結[編輯]

  • 臭油棧傳奇-淡水殼牌倉庫歷史解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