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台灣阿成/範例" 修訂間的差異
小 (→地圖) |
|||
行 34: | 行 34: | ||
==實作主題== | ==實作主題== | ||
*[[淡水維基館]] | *[[淡水維基館]] | ||
+ | |||
+ | ==清法戰爭知識樹== | ||
+ | <p><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8%85%E6%B3%95%E6%88%B0%E7%88%AD"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清法戰爭 | ||
+ | </a> | ||
+ | </p><ul><li>起因 | ||
+ | <ul><li>安南宗主權問題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起訖年 | ||
+ | <ul><li>1883年 | ||
+ | |||
+ | </li> | ||
+ | <li>1884年 | ||
+ | |||
+ | </li> | ||
+ | <li>1885年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滿清皇室 | ||
+ | <ul><li>光緒皇帝 | ||
+ | |||
+ | </li> | ||
+ | <li>慈禧太后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中越沿海戰役 | ||
+ | <ul><li>福建戰役 | ||
+ | <ul><li><p>1874年越南與法國簽訂甲戌條約,法國成為越南宗主國,而清朝被排除在外,因此這條約成為清法戰爭的導火線。由於法國在中越邊界無法積極進攻,轉而向海上攻擊,由孤拔為發號施令的將領,以台灣基隆、滬尾以及福州馬尾為主要攻擊地點。而馬尾為清朝近代化船政建設重要地點之一,因此被法軍視為談判的籌碼,清朝而後也準備迎戰,調集砲火支援福州,徵調各地兵勇以建立福建的守軍。1884年8月法國船艦聚集於福州外海,此舉為光緒皇帝生日將近,各國船艦聚集於此施放禮炮祝賀,因此無法掌握局勢,清軍被迫處於被動狀態,最後導致法國軍艦掌握進攻的主導權,因而福建新式水師戰船全軍覆沒。因此這場戰役被視為清法戰爭中損失嚴重的一場戰役。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廣東戰役 | ||
+ | |||
+ | </li> | ||
+ | <li>廣西戰役 | ||
+ | |||
+ | </li> | ||
+ | <li>越南戰役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結果 | ||
+ | <ul><li>訂定清法新約 | ||
+ | |||
+ | </li> | ||
+ | <li>籌建北洋水師 | ||
+ | |||
+ | </li> | ||
+ | <li>強化外交關係 | ||
+ | |||
+ | </li> | ||
+ | <li>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台海三場戰役 | ||
+ | <ul><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8%85%E6%B3%95%E6%88%B0%E7%88%AD#.E5.9F.BA.E9.9A.86.E6.88.B0.E5.BD.B9"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基隆戰役 | ||
+ | </a> | ||
+ | <ul><li>起因 | ||
+ | <ul><li>取得基隆煤礦作為船艦能源,封鎖中國東南沿海,並佔領台灣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重要日期 | ||
+ | <ul><li>1884/8/3 | ||
+ | <ul><li>法軍艦隊藉口要求補給被拒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1884/8/5 | ||
+ | <ul><li>法軍發動砲擊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1884/10/1 | ||
+ | <ul><li>法軍於今日仙洞一處海岸登陸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1884/10/8 | ||
+ | <ul><li>法軍全面佔領基隆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8%85%E6%B3%95%E6%88%B0%E7%88%AD#.E6.BB.AC.E5.B0.BE.E6.88.B0.E5.BD.B9"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滬尾戰役 | ||
+ | </a> | ||
+ | <ul><li>起因 | ||
+ | <ul><li>佔領滬尾做為進攻臺北府城的基地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過程 | ||
+ | <ul><li>重要日期 | ||
+ | <ul><li>1884/10/2 | ||
+ | <ul><li>法軍開始全面砲擊滬尾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1884/10/6 | ||
+ | <ul><li>法軍原定發動登陸戰,但因風浪過大不適合攻擊而延期。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1884/10/8 | ||
+ | <ul><li><p>法軍於沙崙海域發起搶灘登陸,開始向內陸挺進。但當法軍推進到茂密的黃槿叢林和長滿銳利荊刺的林投樹林,開始遭受阻隔並吃盡苦頭,完全失去優勢,埋伏的清兵和義勇民兵又適時揮刀殺出,對法軍進行肉搏戰伏擊。在孫開華將軍的將士用命下,守軍熱血奮勇殺敵,以白刃肉搏戰方式對付入侵的法軍,使法軍陷入苦戰,最後全線潰敗,血戰結束。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重要人物 | ||
+ | <ul><li>清軍將領 | ||
+ | <ul><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AD%AB%E9%96%8B%E8%8F%AF"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孫開華 | ||
+ | </a> | ||
+ | <ul><li><p>孫開華,字賡堂,湖南豐州慈利縣人,生 於1840年,卒於1893年。武童出身,湘軍 將領,1874年牡丹社事件爆發後,受南洋 大臣李宗羲任命至移駐廈門,督辦海防事 務,招募勇丁軍營,稱擢勝營,後隨孫開 華東征西討,防務臺灣。1876年孫開華來 臺抵達雞籠,1880年率部隊於雞籠跟滬尾 興建礮台,1884年因清法戰爭,擔任北部 將領率軍抵抗法軍。清法戰爭滬尾之役, 填石沉船堵塞淡水河口以防法軍,法軍登 陸之時,擢勝營右營龔占鰲率兵埋伏假港 ,擢勝營中營李定明伏於油車口,後營范 章雲為後應,最終擊敗法軍,滬尾之役成 功,後獲白玉翎枝等賞務,並被委任幫辦 臺灣軍務,名聲因而上揚。因和劉銘傳交 惡,於1886年離開臺灣,回到泉州屬陸路 提督。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8A%89%E9%8A%98%E5%82%B3"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劉銘傳 | ||
+ | </a> | ||
+ | <ul><li><p>劉銘傳字省三,安徽合肥人,1854 年 (咸豐4年)帶領鄉團練參加討伐太平天國戰役,授千總職。1881年(光緒7年)累陞至一等男爵。 1884 年 (光緒10年)法軍侵臺,奉光緒帝之命以福建巡撫銜督辦臺灣軍務。7月11日劉銘傳抵台後先後於基隆、滬尾部屬防線。滬尾由孫開華鎮守、基隆則交由章高元等將領把守。1884年5月至臺北籌劃戰守策略,法軍攻打基隆,劉銘傳以臺灣無兵艦,不利海戰,移軍基隆山後,誘敵登陸。8月,法軍轉向滬尾,準備開創新戰局。劉銘傳因此移防滬尾。雖然8月20日在孫開華奮戰下滬尾戰勝,但基隆卻拱手讓人,因此引來朝廷的撻伐,指責劉銘傳戰守失策,造成劉銘傳領導的危機。 法軍佔基隆後,再進犯滬尾,由於滬尾為臺北要害,距臺北城又近,考量滬尾若失守,則臺北將不守,於是命令基隆駐軍撤兵,各提督力諫不聽,僅留統領林朝棟守獅球嶺,導致基隆失守。其後雖法軍滬尾之役被擊退,但左宗棠仍以基隆失守彈劾劉銘傳,劉銘傳具疏申辯於朝廷。最後清法戰爭一戰促成清朝在台建省,積極籌辦海,劉銘傳為首任台灣省巡撫。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7%AB%A0%E9%AB%98%E5%85%83"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章高元 | ||
+ | </a> | ||
+ | <ul><li><p>章高元(1843年-1912年),字鼎臣,安徽合肥人,為清朝淮軍後起名將。章高元早年參加淮軍,為劉銘傳的部下,曾參與鎮壓太平軍、捻軍,累功升至副將。後又被劉銘傳派任騎旅先鋒,轉戰於山東、安徽,曾參與清法戰爭有功而擢升台灣鎮總兵,賞「奇勇巴圖魯」勇號。1900年,後任天津鎮總兵,不久轉任重慶鎮總兵,後來他稱病辭免,寓居南京,直到1912年,他病逝於上海。 1884年(光緒10年)清法戰爭,法軍入侵臺灣,章高元隨劉銘傳渡海守衛臺灣,以記名提督擔任台灣鎮總兵。當時法軍已占至基隆,他誓死請戰,率部「乘夜蹈入法兵壘,短兵肉搏,鋒利不可當,法兵多死」。在雙方交戰的過程中,海上法軍以大礮、榴彈攻擊章高元軍隊,還將章高元帽簷及去大半,左耳因受礮震而永久失聰。其後法軍轉戰滬尾,章高元與提督孫開華一同抵禦法軍攻勢,在滬尾之役中,章高元率部取得勝利。戰後,有感於滬尾中崙蘇府王爺(今淡水蘇府王爺廟)戰時顯靈遣神兵助陣,懼退敵兵,因此敬獻「威靈赫濯」匾額。自己也因功或朝廷賞賜白玉翎管一枝、白玉扳指一只、白玉柄小刀一把、火鐮一把、大荷包一對、小荷包兩個,並交部從優議敘。之後升簡署澎湖鎮總兵,賞換「奇勇阿巴圖魯」勇號。 《劉壯肅公奏議》中評論:「淮軍將名章高元者,位不及開華,而勇略與之齊。」、「滬尾之役,高元功最奇,袒身銳入,敵始退。唯嗜酒,戰畢乃痛飲為豪,醉臥不能起。孫開華獨以首功聞。高元既醒,上言,公已入告矣。」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法軍將領 | ||
+ | <ul><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AD%A4%E6%8B%94"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孤拔 | ||
+ | </a> | ||
+ | <ul><li><p>孤拔為法國的海軍將領,1883年任職印度支那艦隊司令,入侵 越南率領艦隊攻克順化,孤拔亦因此而晉升為海軍中將,出任 遠東艦隊司令。 1884年任職遠東艦隊司令,發動「馬江戰役」,擊敗清朝的南 洋水師及福州一帶的海防設施,中法戰爭爆發。8月29日,法國 組成遠東艦隊,由孤拔率領李士卑斯等人攻打基隆,計畫取得 當地資源並佔領台灣以威脅清朝政府。9月30日孤拔命李士卑攻 打滬尾,自己攻打基隆。孤拔的進攻使得當時在台督戰的劉銘 傳放棄基隆、退守臺北,法軍於10月2日佔領基隆。然而進攻滬 尾的登陸隊伍卻被擊退,孤拔轉而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企圖 切斷對台兵糧支援。 1885年初,法海軍陸戰隊又從基隆向台北進攻失敗。法軍轉而 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清廷船艦,並追擊至鎮海砲台與清 軍交火。1885年3月底,法軍攻佔澎湖;1885年6月11日,孤拔 卻因病死於澎湖馬公。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9D%8E%E5%A3%AB%E5%8D%91%E6%96%AF"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李士卑斯 | ||
+ | </a> | ||
+ | <ul><li><p>李士卑斯(西元1828-1897),法國人。在清法戰爭期間擔任法軍海軍副司令官,是法國海軍將領中僅次於孤拔的將領。 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李士卑斯由少將升任為「遠東艦隊」副司令,負責執行孤拔之命令。1884年7月22日,李士卑斯率軍艦攻打基隆,8月4日便向滿清施壓,限次日午前交出雞籠砲臺,隔日法軍拿下基隆並且封鎖台灣海岸,派出十五艘艦艇封鎖台灣各港口船隻的進出。 1884年10月,李士卑斯進攻滬尾,在進攻前先以火砲轟擊淡水,再派遣600名部隊登陸淡水,然因在陣前換將,新任指揮官也沒有依照原先計畫進行,在登陸戰近一小時後,子彈已用盡,因為退出戰場,此後,法軍不再繼續於淡水進行登陸戰。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楓康上尉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民間土勇 | ||
+ | <ul><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BC%B5%E6%9D%8E%E6%88%90"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張李成 | ||
+ | </a> | ||
+ | <ul><li><p>阿火旦本名姓張,名阿火,相傳因作過亂彈班的捧茶旦(花旦),故人們稱他為阿火旦。 | ||
+ | <br> | ||
+ | 1884年清法戰爭,10月滬尾戰役,法軍從雞籠攻至滬尾,滬尾將領孫開華帶領清軍擊退法軍並守住滬尾。當法軍敗退要離開滬尾時,阿火旦帶著鄉勇在法軍撤退路線中突襲法軍,一陣激烈的搏鬥後,留下無數屍體。之後,阿火旦等人檢查屍體時,發現了法軍軍官的屍體,阿火旦將法軍軍官的首級上繳,並拿到衙門領賞,因此清朝朝廷賜他為滬尾守備。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9E%97%E6%9C%9D%E6%A3%9F"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林朝棟 | ||
+ | </a> | ||
+ | <ul><li><p>林朝棟,字蔭堂號又密。1851年生於台灣彰化縣阿罩霧(現今台中霧峰),其家族後與板橋林家、基隆顏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並列為五大家族。曾率領鄉勇參與清法戰,因助戰有功,得到當時福建巡撫劉銘傳青睞,並且參戰鄉勇軍團被保留納入清軍編制中。 1884年9月清法戰爭爆發,法軍於9月18日抵達雞籠外海,並與清軍展開攻防,10月3日佔領基隆後隨即進攻滬尾,由於滬尾一戰法軍被清軍擊退,因而採取封鎖策略將北台灣商業進出口岸封鎖,清法兩軍長期對峙。11月劉銘傳部將劉璈徵召林朝棟北上助戰爭,因此林朝棟率領數百鄉勇與兩個月的軍糧前往雞籠,鎮守大武崙砲臺,並在棄守基隆後協助前線作戰。 1885年1月9日,法軍在大牛埔(今新北市貢寮)勘查地形,和林朝棟軍展開衝突,最後被林朝棟擊退。其後法軍多次進犯皆被林朝棟擊退。之後,清法兩軍持續對峙,直到1885年6月13日法軍撤離為止,林朝棟功不可沒而受到劉銘傳的青睞。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外籍人士 | ||
+ | <ul><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7%B4%84%E7%BF%B0%E2%80%A7%E9%99%B6%E5%BE%B7"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約翰陶德 | ||
+ | </a> | ||
+ | <ul><li><p>1859年到台灣,1860年首次來臺調查,1864年再度來臺考察台灣茶葉和樟腦市場,引進福建的安溪茶葉至臺灣北部丘陵種植,在淡水設立寶順洋行,為淡水代理人與怡和洋行在臺的代理人。1866年聘請廈門的李春生來臺擔任寶順洋行的買辦,協助引進福建安溪的烏龍茶苗至臺灣讓茶農種植,並招募廈門、福州等地的煉茶師傅來臺協助製茶產業。1869年載運第一批精緻烏龍茶銷往紐約,受到國際歡迎,因此台灣茶葉成為外銷大宗。 約翰?#38518;德因腳傷的關係,需要使用拐杖,被人稱為「三腳仔」。和馬偕交情甚好,1872年馬偕抵達淡水之時,提供住宿給馬偕、李庥牧師和德馬太醫生。 清法戰爭期間,1884年法軍攻進淡水,約翰?#38518;德為《孖剌西報》通訊員,記錄法軍封鎖臺灣之情況,著有《北台封鎖記》(Journal of a blockaded resident in North Formosa during the Franco-Chinese War, 1884-1885)。 依「馬偕博士日記」記載約翰?#38518;德於1890年3月3日離臺返英,就此無音訊。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96%AC%E6%B2%BB%E2%80%A7%E5%8B%92%E6%96%AF%E8%90%8A%E2%80%A7%E9%A6%AC%E5%81%95"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馬偕 | ||
+ | </a> | ||
+ | <ul><li><p>本名為喬治?#21202;斯萊?#39340;偕,1844年3月21日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左拉村,其父母為蘇格蘭人,1830年移居至加拿大。馬偕從小就讀師範學校,十五歲畢業後就擔任小學教師一職,二十一歲進入多倫多大學及神學院進修深造,1867年轉往紐約的神學院,1870年畢業於普林斯頓神學院後,向加拿大總會提出申請海外宣教師。1871年離開加拿大至香港、廣州、汕頭等第,最後抵達至臺灣打狗。1872年李庥牧師陪同之下抵達淡水,開始在淡水、五股坑、新港社、和尚州等地設置教會、同時進行醫療等工作事宜,並且從國外運輸蔬菜種子介紹農民種植。 1873年開始行醫後,另租民房作為醫館,而後名為「滬尾醫館」。1878年與五股坑教會陳塔嫂的養孫女張聰明女士結婚。 1879年將馬偕船長夫人所捐贈的經費作為建置醫院跟傳教的基金,而後馬偕興建一座新式醫館命名為「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 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協助劉銘傳醫治傷亡官民。 1900年五月聲音開始沙啞,經診斷後被斷定為喉癌,1901年六月二日病逝於淡水寓所,享年58歲。依馬偕的遺言,遺體安葬於淡江中學後面私人的馬偕家族墓園。 由於馬偕為台灣奉獻許多,在淡水有一條街道命名為「馬偕街」,在馬偕街街口建置馬街頭像。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清朝官員 | ||
+ | <ul><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8A%89%E7%92%88"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劉璈 | ||
+ | </a> | ||
+ | <ul><li><p>劉璈,字蘭洲,湖南臨湘人。初為清朝左宗棠之湘軍部屬,光緒7年(1881年)年授臺灣兵備道,協助福建巡撫岑毓英籌畫台灣建省事宜,其後因在台灣各大小頗有戰功,任臺灣道道員。 光緒十年(1884年),清法戰爭之時,劉璈積極備戰,並與林朝棟鄉勇棟字營鎮守雞籠。然雞籠淪陷後,身為湘軍的劉璈與出身淮軍的巡撫劉銘傳本就因派系鬥爭而有嫌隙,當左宗棠死後,同屬湘軍的劉璈終被彈劾入獄,之後當清法兩國議和後,劉璈便被流放黑龍江。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戰役地點 | ||
+ | <ul><li><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place/a90e153b-0b20-4615-b945-3a1bd85ab65a"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滬尾 | ||
+ | </a> | ||
+ | <ul><li><p>滬尾為淡水的古地名,而滬尾一詞為聚落名稱,從清領時期至日治初期,滬尾與淡水並用皆用來指現今的淡水地區。 1723年大甲溪以北成立淡水廳,淡水在當時成為行政區名。而淡水廳包含的範圍甚廣,從南至大甲溪、北至基隆,涵蓋至北台灣,而非現今之淡水區。 1741年劉良璧撰寫《重修台灣府志》中首次出現「滬尾」一地名,因此滬尾成為今日淡水街市專用名詞。 在1883-1885年清法戰爭期間,法軍於1884年10月攻向臺灣,在臺巡撫劉銘傳放棄基隆,退守至臺北,法軍在滬尾搶灘登陸時遭孫開華領清軍和臺灣鄉勇擊退,因此奠定滬尾在臺灣的經濟、國防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place/b771a9a3-e7e9-472f-ac65-3684aca4610c"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淡水河口 | ||
+ | </a> | ||
+ | <ul><li><p>淡水河口即現今新北市淡水區沙崙一帶,為1884年清法戰爭台海三場戰役中,滬尾戰役重要戰場。 1884年10月2日清晨,在淡水河口外的法軍開始全面砲轟滬尾,連續十餘小時,發射一、兩千發砲彈。為了進一步搶灘攻陷滬尾,法軍艦隊決定從雞籠抽調海軍陸戰隊,以艦砲火力掩護進行強勢登陸,目標奪取並佔領水雷營,然後進行掃除水雷,讓軍艦進入淡水河佔領滬尾,做為進攻台北府城的前進基地。法軍原決定10月6日發動登陸戰,但因風浪過大不適合攻擊而延期。10月8日,法軍在砲火支援掩護下,於沙崙海域發起搶灘登陸,開始向內陸挺進。但當法軍推進到茂密的黃槿叢林和長滿銳利荊刺的林投樹林,開始遭受阻隔並吃盡苦頭,完全失去優勢,埋伏的清兵和義勇民兵又適時揮刀殺出,對法軍進行肉搏戰伏擊。在孫開華將軍的將士用命下,守軍熱血奮勇殺敵,以白刃肉搏戰方式對付入侵的法軍,使法軍陷入苦戰,最後全線潰敗,血戰結束。 滬尾之役,清軍在將領孫開華領導下擊退法軍,令法軍侵台戰役陷入膠著。滬尾之役是清末極少數的一場勝利戰役。一百多年前,淡水人參加了這場家鄉保衛戰,今日淡水「天生國小」到「沙崙海水浴場」一帶,就是當年的古戰場。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place/31f1a443-e856-4405-8c57-d9886284142a"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沙崙 | ||
+ | </a> | ||
+ | <ul><li><p>沙崙之沿岸沙灘為清法戰爭古戰場之一,沙崙圳從賣菜崎蜿蜒至中崙,出現沼地地形,當地人們稱之為「瓦店碑」,在清法戰爭1884年10月,法軍攻打臺灣並登陸淡水之時,由劉銘傳跟孫開華等人領導軍隊,在沿岸築起土堤及碉堡作為堡壘,淡水軍民死守此地,而法軍因地形陷入沼地而遭到清軍擊退。 沙崙第二漁港北堤位於淡水河口內的石滬角,昔日有「望高樓」石塔,一慶源年油船商建造,指引唐山來的帆船進港,日治末期被拆除,北堤作為碉堡用石。其望高樓碑誌保存至淡水福佑宮內。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place/778e67fb-616d-497b-8174-aed19bd75141"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中崙 | ||
+ | </a> | ||
+ | <ul><li><p>中崙位於現今新北市淡水區,1884年10月8日,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當時戰場從沙崙、中崙、大庄延伸至油車口一帶,清軍將領孫開華率士兵以及當地士勇組成的義勇軍與法軍對戰,而當地居民築起城岸據壘死守,與法軍展開激烈的白刃戰,而後將這場戰役稱為滬尾血戰(亦稱作中崙血戰、中崙白刃戰),在這場戰爭中,許多將士戰死在沙場上,之後,淡水居民在這一天(農曆八月二十日)進行「拜門口」之祭拜方式,來祭祀這場戰役中戰死的將士亡魂。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place/e2fe98a6-3238-4935-9388-f085ba2847fe"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油車口 | ||
+ | </a> | ||
+ | <ul><li><p>以前是小型漁村,現今為新興社區,「油車」之地名在臺灣是普遍常見,油車原意為榨油的地方之意,以前燃料主要為花生油,而基於安全因素,「油車」通常在市集的邊端。 淡水的油車口之地區有兩種說法,其一位於淡水河北岸,松濤橋以西至中崙之地區,在清道光咸豐年間,泉州人在此設立榨油坊而得此名。另一為往淡水紅毛城方面,過忠烈祠後即為油車口,在清乾隆時期郭姓人士所經營,因在油車行外口而得名。 清法戰爭時期,據傳油車口的蘇府王爺廟曾顯靈助戰擊退法軍,當時的油車口守將章高元所獻匾額「威靈赫耀」懸於廟中。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天生國小 | ||
+ | |||
+ | </li> | ||
+ | <li>沙崙海水浴場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2c867ef5-fa93-4b24-9b3d-c072873214ae"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法軍戰艦 | ||
+ | </a> | ||
+ | <ul><li>蝮蛇號 | ||
+ | |||
+ | </li> | ||
+ | <li>雷諾堡號 | ||
+ | |||
+ | </li> | ||
+ | <li>德斯單號 | ||
+ | |||
+ | </li> | ||
+ | <li>瞻號 | ||
+ | |||
+ | </li> | ||
+ | <li>凱旋號 | ||
+ | |||
+ | </li> | ||
+ | <li>度居士路因號 | ||
+ | |||
+ | </li> | ||
+ | <li>拉加利桑尼亞號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天然屏障 | ||
+ | <ul><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9%BB%83%E6%A7%BF%E6%A8%B9"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黃槿樹 | ||
+ | </a> | ||
+ | <ul><li><p>黃槿,學名為Hibiscus tiliaceus L,科別為錦葵科,俗名為粿葉、鹽水面頭果、古老仔、粿仔樹。 常綠中喬木,嫩枝及花序均密生短毛。主要生長於太平洋群島、東南亞至印度等地,而在臺灣主要生長在沿海地區,由於黃槿樹生性強健、生長快入,主要抗風耐鹽,可在海濱防風定砂,而沿海地區的居民將其業用於糕粿,因此被稱作粿葉。 在1884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中,法軍攻至臺灣淡水,而沿海地區的黃槿樹阻擋法軍攻岸之路線,法軍陷入困境而被清軍擊退,因此在此場戰役中守住淡水的功勞之一。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2432431c-8954-42a4-8b6d-b6be89e33b78"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林投樹 | ||
+ | </a> | ||
+ | <ul><li><p>林投,學名為Pandanus tectorius,科別為露兜樹科,俗名為露兜樹、野菠蘿、假菠蘿、豬母鋸、水拖髻。 常綠分支灌木或喬木,葉簇生於枝頂,三行緊密螺旋狀排列。主要生長於太平洋群島、馬來西亞等地,在臺灣是生長在山谷、溪邊及海岸地區,長大片群落生長,由於耐濕、耐鹽且防風定砂,因此被視為良好的防風植物,內部果實可食用,而外殼可編製成林投帽。 在1884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中,法軍槍攤攻岸至臺灣的淡水地區,被沿海地區的林投樹阻擋攻岸路線,因此法軍陷入困境被清軍擊退,所以林投樹在此場戰役中有守住淡水的功勞之一。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沼澤地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防禦工事 | ||
+ | <ul><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7%99%BD%E7%A0%B2%E5%8F%B0%E9%81%BA%E5%9D%80"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白砲台 | ||
+ | </a> | ||
+ | <ul><li><p>另一稱為「中崙砲台」,確切舊址至今尚未尋獲,目前推斷該舊址位於金目港仔溪口南側,約為現今海洋巡防總局的位置。清同治時期1876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巡臺時所建造之砲台。 1884年清法戰爭時期,法軍侵略臺灣北部時,砲台已老舊且位置太低靠近水面,因此清軍在砲台前方堆置沙包,安裝門克魯伯大砲作為補強之用。同年10月2日早上清法砲戰中,由於位置太過顯眼暴露,遭到砲彈擊毀。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96%B0%E7%A0%B2%E5%8F%B0"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新砲台 | ||
+ | </a> | ||
+ | <ul><li><p>孫開華於1884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前在油車口所督建造的新砲台,位置約在紅毛城的西北方,根據當時記載,同年9月6日清軍在靠近碼頭上方的山丘上趕造新砲台,並且挖掘壕溝,而新砲台並未裝上新式大砲。同年9月27日,法軍從海上轟炸白砲台、新砲台。新砲台後方山坡駐紮清軍部隊,位置地形甚好,無法從海上看到軍營所在。 根據實地勘查後,當時的新砲台建造在油車口,因此又稱作為油車口砲台。而在滬尾砲台東北方,有另一新砲台稱為「中崙小砲台」,因新砲台跟白砲台的位置混淆,因而造成誤稱。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神蹟傳說 | ||
+ | <ul><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7%A1%E6%B0%B4%E6%B8%85%E6%B0%B4%E5%B7%96%E7%A5%96%E5%B8%AB%E5%BB%9F"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清水巖祖師爺 | ||
+ | </a> | ||
+ | <ul><li><p>淡水清水巖祖師廟,主要奉祀閩南安溪高僧清水祖師,與艋舺祖師廟、三峽祖師廟、瑞芳祖師廟合稱「大臺北四大祖師廟 」。廟中供奉清水祖師,由於祈求靈驗,被安溪人視為地方最重要的守護神祇。淡水的清水祖師神尊於清咸豐年間,由泉州府安溪清水巖的僧人供奉來臺。當時泉州僧人為化緣募款重修安溪清水巖經費來 到淡水,卻發生化緣金失竊的事件。淡水仕紳翁種玉、翁瑞玉兄弟聽聞便慷慨解囊,讓泉州僧人感動不已,在返回泉州安溪 前,將祖師神尊留於淡水奉祀。由於參拜者眾,翁氏兄弟便請神於東興街(今淡水區中正路)的平房「濟生號」奉祀。1884年清法戰爭之時,淡水居民曾迎出清水祖師助戰,最後清軍取得勝利。光緒皇帝有感於清水祖師的神蹟,賜「功資拯濟 」御筆匾額一幅。由於淡水一直安巳在民宅而無祖師廟,1932年淡水士紳李文珪 、許丙等人開始募建「清水巖」以供奉清水祖師,直到1937年淡水清水巖同年落成竣工,成為地方宗教文化和信仰中心之一 。 | ||
+ | </p><p><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2158d438-dceb-4f6b-bb2b-422125d850c0"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功資拯濟匾額 (光緒) | ||
+ | </a> | ||
+ | </p><ul><li><p>1884年(光緒10年)10月,清法戰爭法軍攻打滬尾,清軍守將孫開華曾祝禱於神佛保祐。當清法兩軍交戰時,神佛果然助戰於雲端。清水巖祖師爺助戰紀錄,最早見於清代楊浚所纂輯的《清水巖志略》,其中記載:「光緒甲申,台灣滬尾之役,神出陰兵助戰,洋人云但見山頭一黑隊兵最勇健,飛礮中之,裂開復合。」而在淡水清水巖廟方的中記載:「光緒甲申年八月二十日法軍進犯淡水,由艦上以望遠鏡目睹鎮上屋頂有和尚護衛,懼而退。清帝感護國佑民,恩次「功資拯濟」匾額,現敬懸於大殿。」 滬尾戰役之後,劉銘傳奏請皇帝賜匾滬尾天后、觀音大士、清水祖師以彰神蹟。光緒帝將「功資拯濟」給清水巖祖師,然而為此匾卻引發淡水與艋舺兩地清水祖師廟的爭執。當時由於淡水無廟又獲賜御筆匾額,只好把神像及匾額寄放在艋舺,但淡水人認為這尊顯靈的清水祖師像,本為淡水所有;而艋舺方面則認為這尊顯靈的清水祖師是淡水人從艋舺祖師廟(落成於1790年)迎去助陣,法軍方敗於淡水的。因為有艋舺、淡水兩派信徒紛爭,從此祖師神像由艋舺、淡水輪流奉祀直至今日。數十年後,淡水祖師廟建成,正殿亦掛有「功資拯濟」匾額之複製品。 | ||
+ | </p></li> | ||
+ | </ul></li>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7%A1%E6%B0%B4%E7%A6%8F%E4%BD%91%E5%AE%AE"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淡水福佑宮媽祖 | ||
+ | </a> | ||
+ | <ul><li><p>淡水福佑宮位在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200號,與淡水清水巖、淡水龍山寺、淡水鄞山寺合稱為淡水四大廟。 相傳建於1732年(清雍正十年),福建泉州府七邑(七縣份)人,因受不清朝異族統治和滿懷反清復明的志士相繼渡海來台,以宗教性結社增進之間的團結為目的,於乾隆四十七年(西元1782年)建廟,之後順迎供奉湄洲媽祖來台,是滬尾街上最古老的廟宇之一。由於早期移民大多渡海來到臺灣,因此,先民對於海上守護神媽祖格外尊崇。福佑宮於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市定第三級古蹟。 1884年(光緒10年)中法戰爭,滬尾因地處要衝,為進入台北城的重要港口,劉銘傳幾經思考,決捨棄已被法軍攻打的基隆而全力守護滬尾。派任淮軍孫開華為提督,在淡水河口佈水雷、築土堤建礮臺以阻止法國戰艦進港。相傳戰時福佑宮媽祖曾顯靈助戰,因此戰後,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賜匾,獲頒「翌天昭佑」匾額,至今仍懸掛於廟中。 | ||
+ | </p><p><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6adab837-95ab-4703-8a2c-76a73873cc35"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翌天昭佑匾額 (光緒) | ||
+ | </a> | ||
+ | </p><ul><li><p>翌天昭佑匾額現存於淡水福佑宮,為清朝光緒皇帝於清法滬尾戰役之後所賜,為表揚戰役中媽祖護台有功。 1884年(光緒10)清法戰爭爆發台海三場戰役之時,基隆已被法軍攻陷,法軍孤拔決定派部將李士卑斯攻克滬尾。當時滬尾地處要衝,為進入北台灣的重要港口,劉銘傳幾經思考後,決捨棄基隆全力守護滬尾,在河口佈水雷、築土堤建礮臺以阻止法國戰艦進港。相傳當時兩軍對峙,法軍軍艦砲擊滬尾並用望遠鏡觀測滬尾街情勢,在福佑宮上方看見一群和尚在廟殿上空排檔砲彈,並且附近民宅絲毫未受傷害。戰勝之後,劉銘傳便以媽祖顯靈助滬尾軍民擊退法軍之理由奏請光緒皇帝賜匾,而獲頒「翌天昭佑」匾額,至今仍懸掛於廟中。 | ||
+ | </p></li> | ||
+ | </ul></li>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7%A1%E6%B0%B4%E9%BE%8D%E5%B1%B1%E5%AF%BA"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淡水龍山寺觀音 | ||
+ | </a> | ||
+ | <ul><li><p>淡水龍山寺位於新北市淡水區中山路90巷22號,於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三級古蹟。 淡水龍山寺為臺灣地區清代所建的五座龍山寺之一,這五座寺廟均是分靈自福建晉江安海龍山寺,故也都稱為龍山寺。淡水龍山寺主祀的觀音佛祖,為泉州府晉江、惠安、南安三邑人守護神,經黃龍安等頭人募款聚資,南安洪姓族人獻地重建,於1858年(清咸豐8年)完成。1981年慧心法師始修復龍山寺,1985年又修建增加一座拜亭。 淡水龍山寺在1884年(清光緒10年)清法戰爭時,法軍雖擁有優勢戰艦火力,但幾波攻擊下滬尾街大多數屋舍都沒有遭到砲火破壞,當時軍民傳言是受到幾個主要神祗──觀音菩薩、媽祖、以及清水祖師的法力庇佑。事後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頒賜「慈航普度」匾額以謝神恩。 滬尾戰役後隔年四月功臣章高元前往龍山寺參拜,並捐建「章高元獻淡水龍山寺石庭記碑」。 | ||
+ | </p><p><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66fb0483-4913-460a-bdfc-39a0592fc1ff"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慈航普度匾額 (光緒) | ||
+ | </a> | ||
+ | </p><ul><li>淡水龍山寺在1884年(清光緒10年)爆發清法戰爭時,相傳在戰爭期間觀音菩薩顯靈,保佑淡水居民平安無事,事後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頒賜「慈航普度」匾額以謝神恩,使得該寺增添神蹟色彩。 | ||
+ | |||
+ | </li> | ||
+ | |||
+ | </ul></li>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7%A1%E6%B0%B4%E8%98%87%E5%BA%9C%E7%8E%8B%E7%88%BA%E5%BB%9F"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油車口蘇府王爺 | ||
+ | </a> | ||
+ | <ul><li><p>蘇府王爺廟,位於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32號(淡水油車口一帶)。廟內中殿主祀蘇府王爺,從祀蘇府王爺二祖至十祖、王爺夫人、五營頭、劍童和印童(寺廟主神兩側,必配有侍神站立左右,此侍神稱挾侍或脇侍。擁有王號之主神,配劍童、印童)、同祀青山王、太子爺等,案桌下從祀獅爺。右殿同祀關聖帝君左殿同祀城隍爺及土地公。於廟內雙側右側從祀王船左側從祀虎爺。 蘇府王爺出生地是廣東省人士(因早期之乩童只會說台語,可是被附身時講出來的話有些時後會用廣東話),於明朝考中進士,官位直升到七省巡按(才有配備王船),死於福建泉州之豐頭北。蘇府王爺落腳淡水油車口的傳說很多,但較可信的是:清代時期,往來台灣與福建的商船很多,當時的商人大家都將自己家中供奉的神祀帶在船上膜拜,又可保祐平安順利。其中供奉蘇府王爺之商船在淡水河口發生海難,當時生還者將王爺一同請下船來暫供民家供大家一起膜拜。因祂的神力附近居民感念其恩澤,於道光年間而共同聚資建廟(當時之形式非常簡樸,而稱為水陸廟),於1853年(清咸豐三年)向清政府登記(後來更改為蘇府王爺廟)。 1884年清法戰爭中,據傳蘇府王爺戰時顯靈遣神兵助陣,懼退敵兵,戰後擢升為台灣鎮總兵的章高元總兵有感於蘇服王爺之功,曾敬獻匾額「威靈赫濯」一方。 | ||
+ | </p><p><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c3408730-36b3-4fed-86c8-650283b929e5"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威靈赫濯匾額 (章高元) | ||
+ | </a> | ||
+ | </p><ul><li><p>1884年(清光緒十年)清法戰爭,當年十月的滬尾戰役中,據傳清法戰爭彼時,淡水的蘇府王爺、媽祖、清水祖師、觀音佛祖曾顯靈助戰,蔚為當地佳話。 戰後,章高元有感於滬尾中崙蘇府王爺(今淡水蘇府王爺廟)戰時顯靈遣神兵助陣,懼退敵兵,因此敬獻「威靈赫濯」匾額,此匾與淡水福佑宮「翌天昭佑」、淡水清水巖「功資拯濟」、淡水龍山寺「慈航普度」四匾相輝映,可謂四大抗法名匾。 | ||
+ | </p></li> | ||
+ | </ul></li>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結果 | ||
+ | <ul><li>成功守護 | ||
+ | <ul><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7%A1%E6%B0%B4"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淡水 | ||
+ | </a> | ||
+ | |||
+ | </li> | ||
+ | <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8%87%BA%E5%8C%97%E5%9F%8E"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臺北城 | ||
+ | </a>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戰後新建 | ||
+ | <ul><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B%AC%E5%B0%BE%E7%A4%AE%E8%87%BA"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滬尾砲台 | ||
+ | </a> | ||
+ | <ul><li><p>清法戰爭後,劉銘傳認為臺灣海防十分脆弱且戰略地點重要性,決定加強臺灣海防的建設,在各海口增設礮臺用以防禦外敵。1886年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在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五處海口建造新式礮臺。 其中滬尾有增建兩座礮臺,一為「北門鎖鑰」即滬尾礮臺,另一為「保固東瀛」今已不見旗遺址,當時透過怡和洋行向英國購買許多大礮安裝在新式砲臺上,但滬尾礮臺未曾實際參與戰爭,因此建築保存十分完整。 原本寫作滬尾砲臺,「砲」跟「礮」通用,皆指兵器,「砲」之古字為「礮」,因此後改作為滬尾礮臺。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戰後習俗 | ||
+ | <ul><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95%97%E6%BB%AC%E5%B0%BE#.E5.85.AB.E6.9C.88.E4.BA.8C.E5.8D.81.E6.8B.9C.E9.96.80.E5.8F.A3"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八月二十拜門口 | ||
+ | </a> | ||
+ | <ul><li>習俗典故 | ||
+ | <ul><li><p>淡水部分地區每年農曆八月二十有拜門口的習俗,相傳是為紀念1884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八月二十西仔反」,該役法軍於10月1日清晨6點開始炮轟淡水,夷平了沙崙、中崙和油車口炮台,並向淡水開砲,當天共砲轟了13小時、1千多發砲彈。10月8日(農曆八月二十)上午九點半,法軍陸戰隊登陸沙崙,清軍在孫開華提督的指揮下,沿淡水居民所趕築「城岸」據壘死守,與法軍展開白刃戰,終在下午1點打敗「西仔兵」,獲得「中崙血戰」的勝利。法軍緞羽而歸後,除了在基隆加強攻勢外,並封鎖淡水近9個月,直到翌年6月30日雙方簽下合約後才結束。因此,淡水油車口、沙崙和港子平一帶之居民,每年農曆八月二十日以拜門口的儀式,祭奠陣亡將士。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淡水大庄萬善堂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文化資產 | ||
+ | <ul><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8%85%E6%B3%95%E6%88%B0%E7%88%AD%E6%BB%AC%E5%B0%BE%E5%8F%A4%E6%88%B0%E5%A0%B4%E5%9F%8E%E5%B2%B8%E9%81%BA%E8%B9%9F"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城岸遺蹟 | ||
+ | </a> | ||
+ | <ul><li><p>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城岸遺蹟分為內城岸和外城岸兩處,內城岸位於現今的台灣高爾夫球場內;而外城岸則分布於現今沙崙海水浴場周邊,留下些許林投等高大岸邊植物。據說當時因為岸邊林投、黃槿等生長於岸邊植物密集是其中一個使法軍無法順利登陸的主要原因。 此一防禦工事係中法戰爭滬尾之戰時,從「水雷營」連結「滬尾礮臺」,並向北延伸經北臺山(今高爾夫球場)諸營壘到大庄埔,以當地的土沙堆積而成的防衛長堤。由於其機能與長城同,其形與堤岸同,因而稱「城岸」。又分為內、外兩條城岸,特別是「水雷營」與「滬尾礮臺」之間的這一段城岸,大約在今礮臺、忠烈祠前與兵營間的榕蔭道路。 1918年(大正7年),台灣總督府選上滬尾礮臺旁的北臺山草埔建造淡水高爾夫球場。礮臺周邊的營壘、城岸、土垣等因而逐漸被破壞。1940年(昭和15),二次大戰時,日軍將滬尾礮臺的巨礮當廢鐵拆除,滬尾礮臺遂成「有壘無礮」的礮臺。滬尾礮臺在進入日治時代以後,礮臺本體仍然保持著清代的形制,而其周邊的營壘、城岸及最外一道土垣則被剷平改變。 現今只留下破碎的片段遺跡分別為:內城岸與外成岸段中的太子宮段、沙崙停車場段、百姓公段、後備學校段。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85%AC%E5%8F%B8%E7%94%B0%E6%BA%AA%E7%A8%8B%E6%B0%8F%E5%8F%A4%E5%8E%9D"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 ||
+ | </a> | ||
+ | <ul><li><p>位於淡海新市鎮重劃區內,於2003年3月17日公告為歷史建築。 程氏古厝創建年代約為清光緒初年,目前該建築保存完整,也為目前僅存的農宅,典型的三合院農舍,以唐山斗磚和山牆瓦衫而成,周圍有渠水流過,淡水近百年的閩南式建築特色跟居住環境。 約在1884年清法戰爭之前,位置是位於清法戰爭滬尾之役北路營之營區,當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湘軍將領孫開華將部將龔占敖提督部署於此地,藉由假港出兵夾擊法軍,贏得勝利。由於戰爭激烈,軍營已毀,僅存城岸及大庄程宅,視為古戰場中珍貴的地標。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9%A7%B1%E5%AE%B6%E5%8F%A4%E5%8E%9D"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駱家古厝 | ||
+ | </a> | ||
+ | <ul><li><p>駱家古厝位於現今的油車口蘇府王爺廟對面臨河岸處,是淡水區少數僅存的河口大宅,也是少數未經人為破壞的舊有建築。 根據口述記載駱家為台灣早期移民先驅之族群,駱家來臺的年代早於清朝大移民潮,而數百年前的淡水並非以滬尾街市為主要中心,而是以庄落為主要生活型態。駱家古厝位於淡水早期主要人口集中之大庄臨近淡水河位置,仰賴油車口大庄為主的大庄生活圈。古厝建材主要從福建泉州運來,而現今駱氏古厝已有百年歷史,保存完整,在清法戰爭時期,駱氏古厝是滬尾之役的火線區。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相關研究 | ||
+ | <ul><li>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歷史場域重現計畫 | ||
+ | <ul><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B%AC%E5%B0%BE%E6%B8%85%E6%B3%95%E6%88%B0%E7%88%AD%E5%A4%9A%E9%A0%98%E5%9F%9F%E5%B7%A5%E4%BD%9C%E5%B9%B3%E5%8F%B0%EF%BC%8D%E6%B7%A1%E6%B0%B4%E8%80%81%E6%95%85%E4%BA%8B%E8%92%90%E9%9B%86%E8%A8%88%E7%95%AB"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滬尾清法戰爭多領域工作平台-淡水老故事蒐集計畫 | ||
+ | </a> | ||
+ | |||
+ | </li> | ||
+ | <li>其他計畫 ......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8%85%E6%B3%95%E6%88%B0%E7%88%AD#.E6.BE.8E.E6.B9.96.E6.88.B0.E5.BD.B9"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澎湖戰役 | ||
+ | </a> | ||
+ | <ul><li><p>這張地圖是1885年法軍攻打澎湖的部屬地圖。1884年法軍佔領基隆後在滬尾登陸戰戰敗,法軍將領孤拔轉而封鎖北台灣航運,並進一步計畫攻打離中國沿海更近的澎湖。 滬尾戰役之後清法兩方在北部山區展開一系列攻防戰,清軍不敵但仍固守戰線,法軍則因霍亂、傷寒等疾病,戰力損失慘重。最後法軍艦司令孤拔在「鎮海之戰」中被當地清軍擊退並可能負傷,率軍攻佔澎湖,卻於1885年6月11日因疫病或因重傷死於澎湖馬公,6月9日《中法新約》簽訂,法軍撤離,西仔反戰事宣告結束。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戰後影響 | ||
+ | <ul><li>臺灣建省 | ||
+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li>戰爭紀錄 | ||
+ | <ul><li>《北台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 | ||
+ | |||
+ | </li> | ||
+ | <li><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ca866ca7-ec47-4320-864f-e79f71786d14"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孤拔元帥的小水手》 | ||
+ | </a> | ||
+ | <ul><li><p>本書作者署名Jean L.沒有詳細生平資料,依照書中內容推估,他可能是參加清法戰爭的一名成員。書中的紀錄是其在戰爭中所見聞之事。譯者鄭順德說明,原書作者的文筆不佳故原文較不容易閱讀。 書中分為十一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1884年清法戰爭之經歷外,也添加作者對一般事務及對英國人及德國人之看法。本書作者喜歡使用菜肴來形容事情,思路又時常有脫續現象,描述中用了許多十九世紀的法語口語。除了文字書中也有許多照片,除次之外。譯者也曾至法國的相關博物館找清法戰爭之相關圖片放入書中。 書中記錄法軍進攻福州,其中對福州之戰有清楚的描述。第二部分描寫基隆之戰,以及對於法國政治轉變情況些許說明。第三部分描述淡水之役,對於淡水之役的狀況及死傷人數有清楚的說明。第四部分說明過程中的疾病傳染 情況。第五部分說明作戰期間的物質生活。第六部分說明中國人的野蠻,喜歡獵人頭。第七部分講到北洋水師的五艘救援船如何與法軍作戰之情況。第八部分講中越邊境的涼山之役情況。第九部分說明涌江之役,但沒有太多戰爭過程之描述。第十部分講澎湖之役,內容記錄甚為詳細,是所有章節中內容最多的。第十一部分記錄孤拔去逝。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c7c70241-0602-40ed-a227-5d7ba4017351"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點石齋畫報》29則 | ||
+ | </a> | ||
+ | <ul><li><p>《點石齋畫報》是一份由駐上海的英國商人美查所創刊的石印新聞畫報,首刊發行於1884年5月8日,於1898年停刊。報刊的首張即是報導清法戰爭衝突的場面。 這張畫刊的主題是法軍於滬尾戰敗後,法軍俘虜被斬首的畫面。畫面上方題字寫到:「法人起釁以來我華,人同仇敵愾莫不欲食其肉、寢其皮,使法人靡有孑遺而甘心。焉今者,法人分攻淡水,揮兵登岸,亦蓋為踞守計。孫軍門督率各營分路設伏,旋以中營誘敵。法人恃有堅甲利兵,長驅直入。我軍皆潛伏山凹,偃旗息鼓以候,法人不知焉,猛力攻撲如入無人之境。暮逢我軍四圍兜合、前後夾攻將法軍截為三戰。至四點鐘之久,法人大敗。我軍趁勝追殺法人,退至海濱淹死者百餘名。生擒三劃金兵頭一擊斃,七劃金兵官一斬。法人首級四十餘具,在馬祖廟前懸干示眾以快人心而伸義憤。夫法人自諒山一役藉為口實,我朝大度,含容不以深詰,乃竟狡馬思逞,自取敗北。而今而後,法亦舉目寒心,不敢再肆猖獗矣。」從文中描述之字句可想見當時清朝對於清法戰爭之氣憤與滬尾戰爭戰後勝利之感。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li>《敵攻滬尾血戰獲勝摺》 | ||
+ | |||
+ | </li> | ||
+ | <li><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8%A5%BF%E4%BB%94%E5%8F%8D%E5%82%B3%E8%AA%AA" target="_blank"><span class="l">~</span> 西仔反傳說(金枝演社戲劇) | ||
+ | </a> | ||
+ | <ul><li><p>1884年清法戰爭,法軍攻打臺灣,此戰役被臺灣人稱為「西仔反」,其中「西仔」指法蘭西,而「反」通「叛」,指叛亂、動亂之意。 10月清法戰爭滬尾戰役,由當地清軍將領孫開華領軍以及當地滬尾居民一同保護滬尾地區防止法軍入侵,最後擊敗法軍,被視為一場清領時期最光榮的勝仗。 2009年第一屆淡水環境藝術節,淡水人將這場戰役集結公部門、藝術家及當地居民一同打造「西仔反傳說」之環境劇場。而後的每年10月會在淡水滬尾砲台公園進行演出,至2012年《五虎崗奇幻之旅》中首次大型流動式河畔劇場,將當地景觀化為舞台,帶領觀眾們一同遊覽淡水河港城市。 歷年演出 : 2009.10.10 ~ 11:大型戶外劇場-西仔反傳說 / 滬尾砲台公園 2010.10.15 ~ 17:鎮民環境劇場-西仔反傳說 / 滬尾砲台公園(金枝演社劇團) 2011.10.22 ~ 23:西仔反傳說.環境劇場 / 滬尾砲台公園 2012.10.20 ~ 21:環境劇場-五虎崗奇幻之旅 / 觀潮藝術廣場→淡水客船碼頭第三期(G碼頭)→福佑宮河邊廣場→金色水岸河濱公園 2013.10.19 ~ 20:品史詩-西仔反傳說 / 滬尾砲台公園 2014.10.25 ~ 26:市民環境劇場-西仔反傳說 / 滬尾砲台公園 2015.10.24 ~ 25:市民環境劇場:五虎崗奇幻之旅 / 金色水岸 2016.10.15 ~ 16:西仔反傳說.環境劇場 / 觀潮藝術廣場 2017.10.21 ~ 22:環境劇場-五虎崗奇幻之旅 / 金色水岸 2018.10.13 ~ 14:環境劇場-五虎崗奇幻之旅 / 觀潮藝術廣場 2019.10.26 ~ 27:戰祭1884 / 滬尾砲台公園(金枝演社劇團) | ||
+ | </p></li>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
+ | </li> | ||
+ | |||
+ | </ul> |
於 2021年7月28日 (三) 21:35 的修訂
自我介紹
我是阿成老師
前往淡江大學官網 [1]
心得感想
第一天心得
很不錯
第二天心得
很好
第三天心得
很讚
語法練習
影片
- youtube範例:
地圖
- map範例:
- map1範例:
小組成員
實作主題
清法戰爭知識樹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8%85%E6%B3%95%E6%88%B0%E7%88%AD" target="_blank">~ 清法戰爭 </a>
- 起因
- 安南宗主權問題
- 起訖年
- 1883年
- 1884年
- 1885年
- 滿清皇室
- 光緒皇帝
- 慈禧太后
- 中越沿海戰役
- 福建戰役
1874年越南與法國簽訂甲戌條約,法國成為越南宗主國,而清朝被排除在外,因此這條約成為清法戰爭的導火線。由於法國在中越邊界無法積極進攻,轉而向海上攻擊,由孤拔為發號施令的將領,以台灣基隆、滬尾以及福州馬尾為主要攻擊地點。而馬尾為清朝近代化船政建設重要地點之一,因此被法軍視為談判的籌碼,清朝而後也準備迎戰,調集砲火支援福州,徵調各地兵勇以建立福建的守軍。1884年8月法國船艦聚集於福州外海,此舉為光緒皇帝生日將近,各國船艦聚集於此施放禮炮祝賀,因此無法掌握局勢,清軍被迫處於被動狀態,最後導致法國軍艦掌握進攻的主導權,因而福建新式水師戰船全軍覆沒。因此這場戰役被視為清法戰爭中損失嚴重的一場戰役。
- 廣東戰役
- 廣西戰役
- 越南戰役
- 福建戰役
- 結果
- 訂定清法新約
- 籌建北洋水師
- 強化外交關係
- 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
- 台海三場戰役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8%85%E6%B3%95%E6%88%B0%E7%88%AD#.E5.9F.BA.E9.9A.86.E6.88.B0.E5.BD.B9" target="_blank">~ 基隆戰役
</a>
- 起因
- 取得基隆煤礦作為船艦能源,封鎖中國東南沿海,並佔領台灣
- 重要日期
- 1884/8/3
- 法軍艦隊藉口要求補給被拒
- 1884/8/5
- 法軍發動砲擊
- 1884/10/1
- 法軍於今日仙洞一處海岸登陸
- 1884/10/8
- 法軍全面佔領基隆
- 1884/8/3
- 起因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8%85%E6%B3%95%E6%88%B0%E7%88%AD#.E6.BB.AC.E5.B0.BE.E6.88.B0.E5.BD.B9" target="_blank">~ 滬尾戰役
</a>
- 起因
- 佔領滬尾做為進攻臺北府城的基地
- 過程
- 重要日期
- 1884/10/2
- 法軍開始全面砲擊滬尾
- 1884/10/6
- 法軍原定發動登陸戰,但因風浪過大不適合攻擊而延期。
- 1884/10/8
法軍於沙崙海域發起搶灘登陸,開始向內陸挺進。但當法軍推進到茂密的黃槿叢林和長滿銳利荊刺的林投樹林,開始遭受阻隔並吃盡苦頭,完全失去優勢,埋伏的清兵和義勇民兵又適時揮刀殺出,對法軍進行肉搏戰伏擊。在孫開華將軍的將士用命下,守軍熱血奮勇殺敵,以白刃肉搏戰方式對付入侵的法軍,使法軍陷入苦戰,最後全線潰敗,血戰結束。
- 1884/10/2
- 重要人物
- 清軍將領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AD%AB%E9%96%8B%E8%8F%AF" target="_blank">~ 孫開華
</a>
孫開華,字賡堂,湖南豐州慈利縣人,生 於1840年,卒於1893年。武童出身,湘軍 將領,1874年牡丹社事件爆發後,受南洋 大臣李宗羲任命至移駐廈門,督辦海防事 務,招募勇丁軍營,稱擢勝營,後隨孫開 華東征西討,防務臺灣。1876年孫開華來 臺抵達雞籠,1880年率部隊於雞籠跟滬尾 興建礮台,1884年因清法戰爭,擔任北部 將領率軍抵抗法軍。清法戰爭滬尾之役, 填石沉船堵塞淡水河口以防法軍,法軍登 陸之時,擢勝營右營龔占鰲率兵埋伏假港 ,擢勝營中營李定明伏於油車口,後營范 章雲為後應,最終擊敗法軍,滬尾之役成 功,後獲白玉翎枝等賞務,並被委任幫辦 臺灣軍務,名聲因而上揚。因和劉銘傳交 惡,於1886年離開臺灣,回到泉州屬陸路 提督。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8A%89%E9%8A%98%E5%82%B3" target="_blank">~ 劉銘傳
</a>
劉銘傳字省三,安徽合肥人,1854 年 (咸豐4年)帶領鄉團練參加討伐太平天國戰役,授千總職。1881年(光緒7年)累陞至一等男爵。 1884 年 (光緒10年)法軍侵臺,奉光緒帝之命以福建巡撫銜督辦臺灣軍務。7月11日劉銘傳抵台後先後於基隆、滬尾部屬防線。滬尾由孫開華鎮守、基隆則交由章高元等將領把守。1884年5月至臺北籌劃戰守策略,法軍攻打基隆,劉銘傳以臺灣無兵艦,不利海戰,移軍基隆山後,誘敵登陸。8月,法軍轉向滬尾,準備開創新戰局。劉銘傳因此移防滬尾。雖然8月20日在孫開華奮戰下滬尾戰勝,但基隆卻拱手讓人,因此引來朝廷的撻伐,指責劉銘傳戰守失策,造成劉銘傳領導的危機。 法軍佔基隆後,再進犯滬尾,由於滬尾為臺北要害,距臺北城又近,考量滬尾若失守,則臺北將不守,於是命令基隆駐軍撤兵,各提督力諫不聽,僅留統領林朝棟守獅球嶺,導致基隆失守。其後雖法軍滬尾之役被擊退,但左宗棠仍以基隆失守彈劾劉銘傳,劉銘傳具疏申辯於朝廷。最後清法戰爭一戰促成清朝在台建省,積極籌辦海,劉銘傳為首任台灣省巡撫。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7%AB%A0%E9%AB%98%E5%85%83" target="_blank">~ 章高元
</a>
章高元(1843年-1912年),字鼎臣,安徽合肥人,為清朝淮軍後起名將。章高元早年參加淮軍,為劉銘傳的部下,曾參與鎮壓太平軍、捻軍,累功升至副將。後又被劉銘傳派任騎旅先鋒,轉戰於山東、安徽,曾參與清法戰爭有功而擢升台灣鎮總兵,賞「奇勇巴圖魯」勇號。1900年,後任天津鎮總兵,不久轉任重慶鎮總兵,後來他稱病辭免,寓居南京,直到1912年,他病逝於上海。 1884年(光緒10年)清法戰爭,法軍入侵臺灣,章高元隨劉銘傳渡海守衛臺灣,以記名提督擔任台灣鎮總兵。當時法軍已占至基隆,他誓死請戰,率部「乘夜蹈入法兵壘,短兵肉搏,鋒利不可當,法兵多死」。在雙方交戰的過程中,海上法軍以大礮、榴彈攻擊章高元軍隊,還將章高元帽簷及去大半,左耳因受礮震而永久失聰。其後法軍轉戰滬尾,章高元與提督孫開華一同抵禦法軍攻勢,在滬尾之役中,章高元率部取得勝利。戰後,有感於滬尾中崙蘇府王爺(今淡水蘇府王爺廟)戰時顯靈遣神兵助陣,懼退敵兵,因此敬獻「威靈赫濯」匾額。自己也因功或朝廷賞賜白玉翎管一枝、白玉扳指一只、白玉柄小刀一把、火鐮一把、大荷包一對、小荷包兩個,並交部從優議敘。之後升簡署澎湖鎮總兵,賞換「奇勇阿巴圖魯」勇號。 《劉壯肅公奏議》中評論:「淮軍將名章高元者,位不及開華,而勇略與之齊。」、「滬尾之役,高元功最奇,袒身銳入,敵始退。唯嗜酒,戰畢乃痛飲為豪,醉臥不能起。孫開華獨以首功聞。高元既醒,上言,公已入告矣。」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AD%AB%E9%96%8B%E8%8F%AF" target="_blank">~ 孫開華
</a>
- 法軍將領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AD%A4%E6%8B%94" target="_blank">~ 孤拔
</a>
孤拔為法國的海軍將領,1883年任職印度支那艦隊司令,入侵 越南率領艦隊攻克順化,孤拔亦因此而晉升為海軍中將,出任 遠東艦隊司令。 1884年任職遠東艦隊司令,發動「馬江戰役」,擊敗清朝的南 洋水師及福州一帶的海防設施,中法戰爭爆發。8月29日,法國 組成遠東艦隊,由孤拔率領李士卑斯等人攻打基隆,計畫取得 當地資源並佔領台灣以威脅清朝政府。9月30日孤拔命李士卑攻 打滬尾,自己攻打基隆。孤拔的進攻使得當時在台督戰的劉銘 傳放棄基隆、退守臺北,法軍於10月2日佔領基隆。然而進攻滬 尾的登陸隊伍卻被擊退,孤拔轉而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企圖 切斷對台兵糧支援。 1885年初,法海軍陸戰隊又從基隆向台北進攻失敗。法軍轉而 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清廷船艦,並追擊至鎮海砲台與清 軍交火。1885年3月底,法軍攻佔澎湖;1885年6月11日,孤拔 卻因病死於澎湖馬公。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9D%8E%E5%A3%AB%E5%8D%91%E6%96%AF" target="_blank">~ 李士卑斯
</a>
李士卑斯(西元1828-1897),法國人。在清法戰爭期間擔任法軍海軍副司令官,是法國海軍將領中僅次於孤拔的將領。 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李士卑斯由少將升任為「遠東艦隊」副司令,負責執行孤拔之命令。1884年7月22日,李士卑斯率軍艦攻打基隆,8月4日便向滿清施壓,限次日午前交出雞籠砲臺,隔日法軍拿下基隆並且封鎖台灣海岸,派出十五艘艦艇封鎖台灣各港口船隻的進出。 1884年10月,李士卑斯進攻滬尾,在進攻前先以火砲轟擊淡水,再派遣600名部隊登陸淡水,然因在陣前換將,新任指揮官也沒有依照原先計畫進行,在登陸戰近一小時後,子彈已用盡,因為退出戰場,此後,法軍不再繼續於淡水進行登陸戰。
- 楓康上尉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AD%A4%E6%8B%94" target="_blank">~ 孤拔
</a>
- 民間土勇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BC%B5%E6%9D%8E%E6%88%90" target="_blank">~ 張李成
</a>
阿火旦本名姓張,名阿火,相傳因作過亂彈班的捧茶旦(花旦),故人們稱他為阿火旦。
1884年清法戰爭,10月滬尾戰役,法軍從雞籠攻至滬尾,滬尾將領孫開華帶領清軍擊退法軍並守住滬尾。當法軍敗退要離開滬尾時,阿火旦帶著鄉勇在法軍撤退路線中突襲法軍,一陣激烈的搏鬥後,留下無數屍體。之後,阿火旦等人檢查屍體時,發現了法軍軍官的屍體,阿火旦將法軍軍官的首級上繳,並拿到衙門領賞,因此清朝朝廷賜他為滬尾守備。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9E%97%E6%9C%9D%E6%A3%9F" target="_blank">~ 林朝棟
</a>
林朝棟,字蔭堂號又密。1851年生於台灣彰化縣阿罩霧(現今台中霧峰),其家族後與板橋林家、基隆顏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並列為五大家族。曾率領鄉勇參與清法戰,因助戰有功,得到當時福建巡撫劉銘傳青睞,並且參戰鄉勇軍團被保留納入清軍編制中。 1884年9月清法戰爭爆發,法軍於9月18日抵達雞籠外海,並與清軍展開攻防,10月3日佔領基隆後隨即進攻滬尾,由於滬尾一戰法軍被清軍擊退,因而採取封鎖策略將北台灣商業進出口岸封鎖,清法兩軍長期對峙。11月劉銘傳部將劉璈徵召林朝棟北上助戰爭,因此林朝棟率領數百鄉勇與兩個月的軍糧前往雞籠,鎮守大武崙砲臺,並在棄守基隆後協助前線作戰。 1885年1月9日,法軍在大牛埔(今新北市貢寮)勘查地形,和林朝棟軍展開衝突,最後被林朝棟擊退。其後法軍多次進犯皆被林朝棟擊退。之後,清法兩軍持續對峙,直到1885年6月13日法軍撤離為止,林朝棟功不可沒而受到劉銘傳的青睞。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BC%B5%E6%9D%8E%E6%88%90" target="_blank">~ 張李成
</a>
- 外籍人士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7%B4%84%E7%BF%B0%E2%80%A7%E9%99%B6%E5%BE%B7" target="_blank">~ 約翰陶德
</a>
1859年到台灣,1860年首次來臺調查,1864年再度來臺考察台灣茶葉和樟腦市場,引進福建的安溪茶葉至臺灣北部丘陵種植,在淡水設立寶順洋行,為淡水代理人與怡和洋行在臺的代理人。1866年聘請廈門的李春生來臺擔任寶順洋行的買辦,協助引進福建安溪的烏龍茶苗至臺灣讓茶農種植,並招募廈門、福州等地的煉茶師傅來臺協助製茶產業。1869年載運第一批精緻烏龍茶銷往紐約,受到國際歡迎,因此台灣茶葉成為外銷大宗。 約翰?#38518;德因腳傷的關係,需要使用拐杖,被人稱為「三腳仔」。和馬偕交情甚好,1872年馬偕抵達淡水之時,提供住宿給馬偕、李庥牧師和德馬太醫生。 清法戰爭期間,1884年法軍攻進淡水,約翰?#38518;德為《孖剌西報》通訊員,記錄法軍封鎖臺灣之情況,著有《北台封鎖記》(Journal of a blockaded resident in North Formosa during the Franco-Chinese War, 1884-1885)。 依「馬偕博士日記」記載約翰?#38518;德於1890年3月3日離臺返英,就此無音訊。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96%AC%E6%B2%BB%E2%80%A7%E5%8B%92%E6%96%AF%E8%90%8A%E2%80%A7%E9%A6%AC%E5%81%95" target="_blank">~ 馬偕
</a>
本名為喬治?#21202;斯萊?#39340;偕,1844年3月21日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左拉村,其父母為蘇格蘭人,1830年移居至加拿大。馬偕從小就讀師範學校,十五歲畢業後就擔任小學教師一職,二十一歲進入多倫多大學及神學院進修深造,1867年轉往紐約的神學院,1870年畢業於普林斯頓神學院後,向加拿大總會提出申請海外宣教師。1871年離開加拿大至香港、廣州、汕頭等第,最後抵達至臺灣打狗。1872年李庥牧師陪同之下抵達淡水,開始在淡水、五股坑、新港社、和尚州等地設置教會、同時進行醫療等工作事宜,並且從國外運輸蔬菜種子介紹農民種植。 1873年開始行醫後,另租民房作為醫館,而後名為「滬尾醫館」。1878年與五股坑教會陳塔嫂的養孫女張聰明女士結婚。 1879年將馬偕船長夫人所捐贈的經費作為建置醫院跟傳教的基金,而後馬偕興建一座新式醫館命名為「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 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協助劉銘傳醫治傷亡官民。 1900年五月聲音開始沙啞,經診斷後被斷定為喉癌,1901年六月二日病逝於淡水寓所,享年58歲。依馬偕的遺言,遺體安葬於淡江中學後面私人的馬偕家族墓園。 由於馬偕為台灣奉獻許多,在淡水有一條街道命名為「馬偕街」,在馬偕街街口建置馬街頭像。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7%B4%84%E7%BF%B0%E2%80%A7%E9%99%B6%E5%BE%B7" target="_blank">~ 約翰陶德
</a>
- 清朝官員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8A%89%E7%92%88" target="_blank">~ 劉璈
</a>
劉璈,字蘭洲,湖南臨湘人。初為清朝左宗棠之湘軍部屬,光緒7年(1881年)年授臺灣兵備道,協助福建巡撫岑毓英籌畫台灣建省事宜,其後因在台灣各大小頗有戰功,任臺灣道道員。 光緒十年(1884年),清法戰爭之時,劉璈積極備戰,並與林朝棟鄉勇棟字營鎮守雞籠。然雞籠淪陷後,身為湘軍的劉璈與出身淮軍的巡撫劉銘傳本就因派系鬥爭而有嫌隙,當左宗棠死後,同屬湘軍的劉璈終被彈劾入獄,之後當清法兩國議和後,劉璈便被流放黑龍江。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8A%89%E7%92%88" target="_blank">~ 劉璈
</a>
- 清軍將領
- 戰役地點
- <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place/a90e153b-0b20-4615-b945-3a1bd85ab65a" target="_blank">~ 滬尾
</a>
滬尾為淡水的古地名,而滬尾一詞為聚落名稱,從清領時期至日治初期,滬尾與淡水並用皆用來指現今的淡水地區。 1723年大甲溪以北成立淡水廳,淡水在當時成為行政區名。而淡水廳包含的範圍甚廣,從南至大甲溪、北至基隆,涵蓋至北台灣,而非現今之淡水區。 1741年劉良璧撰寫《重修台灣府志》中首次出現「滬尾」一地名,因此滬尾成為今日淡水街市專用名詞。 在1883-1885年清法戰爭期間,法軍於1884年10月攻向臺灣,在臺巡撫劉銘傳放棄基隆,退守至臺北,法軍在滬尾搶灘登陸時遭孫開華領清軍和臺灣鄉勇擊退,因此奠定滬尾在臺灣的經濟、國防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 <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place/b771a9a3-e7e9-472f-ac65-3684aca4610c" target="_blank">~ 淡水河口
</a>
淡水河口即現今新北市淡水區沙崙一帶,為1884年清法戰爭台海三場戰役中,滬尾戰役重要戰場。 1884年10月2日清晨,在淡水河口外的法軍開始全面砲轟滬尾,連續十餘小時,發射一、兩千發砲彈。為了進一步搶灘攻陷滬尾,法軍艦隊決定從雞籠抽調海軍陸戰隊,以艦砲火力掩護進行強勢登陸,目標奪取並佔領水雷營,然後進行掃除水雷,讓軍艦進入淡水河佔領滬尾,做為進攻台北府城的前進基地。法軍原決定10月6日發動登陸戰,但因風浪過大不適合攻擊而延期。10月8日,法軍在砲火支援掩護下,於沙崙海域發起搶灘登陸,開始向內陸挺進。但當法軍推進到茂密的黃槿叢林和長滿銳利荊刺的林投樹林,開始遭受阻隔並吃盡苦頭,完全失去優勢,埋伏的清兵和義勇民兵又適時揮刀殺出,對法軍進行肉搏戰伏擊。在孫開華將軍的將士用命下,守軍熱血奮勇殺敵,以白刃肉搏戰方式對付入侵的法軍,使法軍陷入苦戰,最後全線潰敗,血戰結束。 滬尾之役,清軍在將領孫開華領導下擊退法軍,令法軍侵台戰役陷入膠著。滬尾之役是清末極少數的一場勝利戰役。一百多年前,淡水人參加了這場家鄉保衛戰,今日淡水「天生國小」到「沙崙海水浴場」一帶,就是當年的古戰場。
- <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place/31f1a443-e856-4405-8c57-d9886284142a" target="_blank">~ 沙崙
</a>
沙崙之沿岸沙灘為清法戰爭古戰場之一,沙崙圳從賣菜崎蜿蜒至中崙,出現沼地地形,當地人們稱之為「瓦店碑」,在清法戰爭1884年10月,法軍攻打臺灣並登陸淡水之時,由劉銘傳跟孫開華等人領導軍隊,在沿岸築起土堤及碉堡作為堡壘,淡水軍民死守此地,而法軍因地形陷入沼地而遭到清軍擊退。 沙崙第二漁港北堤位於淡水河口內的石滬角,昔日有「望高樓」石塔,一慶源年油船商建造,指引唐山來的帆船進港,日治末期被拆除,北堤作為碉堡用石。其望高樓碑誌保存至淡水福佑宮內。
- <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place/778e67fb-616d-497b-8174-aed19bd75141" target="_blank">~ 中崙
</a>
中崙位於現今新北市淡水區,1884年10月8日,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當時戰場從沙崙、中崙、大庄延伸至油車口一帶,清軍將領孫開華率士兵以及當地士勇組成的義勇軍與法軍對戰,而當地居民築起城岸據壘死守,與法軍展開激烈的白刃戰,而後將這場戰役稱為滬尾血戰(亦稱作中崙血戰、中崙白刃戰),在這場戰爭中,許多將士戰死在沙場上,之後,淡水居民在這一天(農曆八月二十日)進行「拜門口」之祭拜方式,來祭祀這場戰役中戰死的將士亡魂。
- <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place/e2fe98a6-3238-4935-9388-f085ba2847fe" target="_blank">~ 油車口
</a>
以前是小型漁村,現今為新興社區,「油車」之地名在臺灣是普遍常見,油車原意為榨油的地方之意,以前燃料主要為花生油,而基於安全因素,「油車」通常在市集的邊端。 淡水的油車口之地區有兩種說法,其一位於淡水河北岸,松濤橋以西至中崙之地區,在清道光咸豐年間,泉州人在此設立榨油坊而得此名。另一為往淡水紅毛城方面,過忠烈祠後即為油車口,在清乾隆時期郭姓人士所經營,因在油車行外口而得名。 清法戰爭時期,據傳油車口的蘇府王爺廟曾顯靈助戰擊退法軍,當時的油車口守將章高元所獻匾額「威靈赫耀」懸於廟中。
- 天生國小
- 沙崙海水浴場
- <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place/a90e153b-0b20-4615-b945-3a1bd85ab65a" target="_blank">~ 滬尾
</a>
- <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2c867ef5-fa93-4b24-9b3d-c072873214ae" target="_blank">~ 法軍戰艦
</a>
- 蝮蛇號
- 雷諾堡號
- 德斯單號
- 瞻號
- 凱旋號
- 度居士路因號
- 拉加利桑尼亞號
- 天然屏障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9%BB%83%E6%A7%BF%E6%A8%B9" target="_blank">~ 黃槿樹
</a>
黃槿,學名為Hibiscus tiliaceus L,科別為錦葵科,俗名為粿葉、鹽水面頭果、古老仔、粿仔樹。 常綠中喬木,嫩枝及花序均密生短毛。主要生長於太平洋群島、東南亞至印度等地,而在臺灣主要生長在沿海地區,由於黃槿樹生性強健、生長快入,主要抗風耐鹽,可在海濱防風定砂,而沿海地區的居民將其業用於糕粿,因此被稱作粿葉。 在1884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中,法軍攻至臺灣淡水,而沿海地區的黃槿樹阻擋法軍攻岸之路線,法軍陷入困境而被清軍擊退,因此在此場戰役中守住淡水的功勞之一。
- <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2432431c-8954-42a4-8b6d-b6be89e33b78" target="_blank">~ 林投樹
</a>
林投,學名為Pandanus tectorius,科別為露兜樹科,俗名為露兜樹、野菠蘿、假菠蘿、豬母鋸、水拖髻。 常綠分支灌木或喬木,葉簇生於枝頂,三行緊密螺旋狀排列。主要生長於太平洋群島、馬來西亞等地,在臺灣是生長在山谷、溪邊及海岸地區,長大片群落生長,由於耐濕、耐鹽且防風定砂,因此被視為良好的防風植物,內部果實可食用,而外殼可編製成林投帽。 在1884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中,法軍槍攤攻岸至臺灣的淡水地區,被沿海地區的林投樹阻擋攻岸路線,因此法軍陷入困境被清軍擊退,所以林投樹在此場戰役中有守住淡水的功勞之一。
- 沼澤地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9%BB%83%E6%A7%BF%E6%A8%B9" target="_blank">~ 黃槿樹
</a>
- 防禦工事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7%99%BD%E7%A0%B2%E5%8F%B0%E9%81%BA%E5%9D%80" target="_blank">~ 白砲台
</a>
另一稱為「中崙砲台」,確切舊址至今尚未尋獲,目前推斷該舊址位於金目港仔溪口南側,約為現今海洋巡防總局的位置。清同治時期1876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巡臺時所建造之砲台。 1884年清法戰爭時期,法軍侵略臺灣北部時,砲台已老舊且位置太低靠近水面,因此清軍在砲台前方堆置沙包,安裝門克魯伯大砲作為補強之用。同年10月2日早上清法砲戰中,由於位置太過顯眼暴露,遭到砲彈擊毀。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96%B0%E7%A0%B2%E5%8F%B0" target="_blank">~ 新砲台
</a>
孫開華於1884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前在油車口所督建造的新砲台,位置約在紅毛城的西北方,根據當時記載,同年9月6日清軍在靠近碼頭上方的山丘上趕造新砲台,並且挖掘壕溝,而新砲台並未裝上新式大砲。同年9月27日,法軍從海上轟炸白砲台、新砲台。新砲台後方山坡駐紮清軍部隊,位置地形甚好,無法從海上看到軍營所在。 根據實地勘查後,當時的新砲台建造在油車口,因此又稱作為油車口砲台。而在滬尾砲台東北方,有另一新砲台稱為「中崙小砲台」,因新砲台跟白砲台的位置混淆,因而造成誤稱。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7%99%BD%E7%A0%B2%E5%8F%B0%E9%81%BA%E5%9D%80" target="_blank">~ 白砲台
</a>
- 神蹟傳說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7%A1%E6%B0%B4%E6%B8%85%E6%B0%B4%E5%B7%96%E7%A5%96%E5%B8%AB%E5%BB%9F" target="_blank">~ 清水巖祖師爺
</a>
淡水清水巖祖師廟,主要奉祀閩南安溪高僧清水祖師,與艋舺祖師廟、三峽祖師廟、瑞芳祖師廟合稱「大臺北四大祖師廟 」。廟中供奉清水祖師,由於祈求靈驗,被安溪人視為地方最重要的守護神祇。淡水的清水祖師神尊於清咸豐年間,由泉州府安溪清水巖的僧人供奉來臺。當時泉州僧人為化緣募款重修安溪清水巖經費來 到淡水,卻發生化緣金失竊的事件。淡水仕紳翁種玉、翁瑞玉兄弟聽聞便慷慨解囊,讓泉州僧人感動不已,在返回泉州安溪 前,將祖師神尊留於淡水奉祀。由於參拜者眾,翁氏兄弟便請神於東興街(今淡水區中正路)的平房「濟生號」奉祀。1884年清法戰爭之時,淡水居民曾迎出清水祖師助戰,最後清軍取得勝利。光緒皇帝有感於清水祖師的神蹟,賜「功資拯濟 」御筆匾額一幅。由於淡水一直安巳在民宅而無祖師廟,1932年淡水士紳李文珪 、許丙等人開始募建「清水巖」以供奉清水祖師,直到1937年淡水清水巖同年落成竣工,成為地方宗教文化和信仰中心之一 。
<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2158d438-dceb-4f6b-bb2b-422125d850c0" target="_blank">~ 功資拯濟匾額 (光緒)
</a>
1884年(光緒10年)10月,清法戰爭法軍攻打滬尾,清軍守將孫開華曾祝禱於神佛保祐。當清法兩軍交戰時,神佛果然助戰於雲端。清水巖祖師爺助戰紀錄,最早見於清代楊浚所纂輯的《清水巖志略》,其中記載:「光緒甲申,台灣滬尾之役,神出陰兵助戰,洋人云但見山頭一黑隊兵最勇健,飛礮中之,裂開復合。」而在淡水清水巖廟方的中記載:「光緒甲申年八月二十日法軍進犯淡水,由艦上以望遠鏡目睹鎮上屋頂有和尚護衛,懼而退。清帝感護國佑民,恩次「功資拯濟」匾額,現敬懸於大殿。」 滬尾戰役之後,劉銘傳奏請皇帝賜匾滬尾天后、觀音大士、清水祖師以彰神蹟。光緒帝將「功資拯濟」給清水巖祖師,然而為此匾卻引發淡水與艋舺兩地清水祖師廟的爭執。當時由於淡水無廟又獲賜御筆匾額,只好把神像及匾額寄放在艋舺,但淡水人認為這尊顯靈的清水祖師像,本為淡水所有;而艋舺方面則認為這尊顯靈的清水祖師是淡水人從艋舺祖師廟(落成於1790年)迎去助陣,法軍方敗於淡水的。因為有艋舺、淡水兩派信徒紛爭,從此祖師神像由艋舺、淡水輪流奉祀直至今日。數十年後,淡水祖師廟建成,正殿亦掛有「功資拯濟」匾額之複製品。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7%A1%E6%B0%B4%E7%A6%8F%E4%BD%91%E5%AE%AE" target="_blank">~ 淡水福佑宮媽祖
</a>
淡水福佑宮位在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200號,與淡水清水巖、淡水龍山寺、淡水鄞山寺合稱為淡水四大廟。 相傳建於1732年(清雍正十年),福建泉州府七邑(七縣份)人,因受不清朝異族統治和滿懷反清復明的志士相繼渡海來台,以宗教性結社增進之間的團結為目的,於乾隆四十七年(西元1782年)建廟,之後順迎供奉湄洲媽祖來台,是滬尾街上最古老的廟宇之一。由於早期移民大多渡海來到臺灣,因此,先民對於海上守護神媽祖格外尊崇。福佑宮於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市定第三級古蹟。 1884年(光緒10年)中法戰爭,滬尾因地處要衝,為進入台北城的重要港口,劉銘傳幾經思考,決捨棄已被法軍攻打的基隆而全力守護滬尾。派任淮軍孫開華為提督,在淡水河口佈水雷、築土堤建礮臺以阻止法國戰艦進港。相傳戰時福佑宮媽祖曾顯靈助戰,因此戰後,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賜匾,獲頒「翌天昭佑」匾額,至今仍懸掛於廟中。
<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6adab837-95ab-4703-8a2c-76a73873cc35" target="_blank">~ 翌天昭佑匾額 (光緒)
</a>
翌天昭佑匾額現存於淡水福佑宮,為清朝光緒皇帝於清法滬尾戰役之後所賜,為表揚戰役中媽祖護台有功。 1884年(光緒10)清法戰爭爆發台海三場戰役之時,基隆已被法軍攻陷,法軍孤拔決定派部將李士卑斯攻克滬尾。當時滬尾地處要衝,為進入北台灣的重要港口,劉銘傳幾經思考後,決捨棄基隆全力守護滬尾,在河口佈水雷、築土堤建礮臺以阻止法國戰艦進港。相傳當時兩軍對峙,法軍軍艦砲擊滬尾並用望遠鏡觀測滬尾街情勢,在福佑宮上方看見一群和尚在廟殿上空排檔砲彈,並且附近民宅絲毫未受傷害。戰勝之後,劉銘傳便以媽祖顯靈助滬尾軍民擊退法軍之理由奏請光緒皇帝賜匾,而獲頒「翌天昭佑」匾額,至今仍懸掛於廟中。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7%A1%E6%B0%B4%E9%BE%8D%E5%B1%B1%E5%AF%BA" target="_blank">~ 淡水龍山寺觀音
</a>
淡水龍山寺位於新北市淡水區中山路90巷22號,於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三級古蹟。 淡水龍山寺為臺灣地區清代所建的五座龍山寺之一,這五座寺廟均是分靈自福建晉江安海龍山寺,故也都稱為龍山寺。淡水龍山寺主祀的觀音佛祖,為泉州府晉江、惠安、南安三邑人守護神,經黃龍安等頭人募款聚資,南安洪姓族人獻地重建,於1858年(清咸豐8年)完成。1981年慧心法師始修復龍山寺,1985年又修建增加一座拜亭。 淡水龍山寺在1884年(清光緒10年)清法戰爭時,法軍雖擁有優勢戰艦火力,但幾波攻擊下滬尾街大多數屋舍都沒有遭到砲火破壞,當時軍民傳言是受到幾個主要神祗──觀音菩薩、媽祖、以及清水祖師的法力庇佑。事後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頒賜「慈航普度」匾額以謝神恩。 滬尾戰役後隔年四月功臣章高元前往龍山寺參拜,並捐建「章高元獻淡水龍山寺石庭記碑」。
<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66fb0483-4913-460a-bdfc-39a0592fc1ff" target="_blank">~ 慈航普度匾額 (光緒)
</a>
- 淡水龍山寺在1884年(清光緒10年)爆發清法戰爭時,相傳在戰爭期間觀音菩薩顯靈,保佑淡水居民平安無事,事後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頒賜「慈航普度」匾額以謝神恩,使得該寺增添神蹟色彩。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7%A1%E6%B0%B4%E8%98%87%E5%BA%9C%E7%8E%8B%E7%88%BA%E5%BB%9F" target="_blank">~ 油車口蘇府王爺
</a>
蘇府王爺廟,位於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32號(淡水油車口一帶)。廟內中殿主祀蘇府王爺,從祀蘇府王爺二祖至十祖、王爺夫人、五營頭、劍童和印童(寺廟主神兩側,必配有侍神站立左右,此侍神稱挾侍或脇侍。擁有王號之主神,配劍童、印童)、同祀青山王、太子爺等,案桌下從祀獅爺。右殿同祀關聖帝君左殿同祀城隍爺及土地公。於廟內雙側右側從祀王船左側從祀虎爺。 蘇府王爺出生地是廣東省人士(因早期之乩童只會說台語,可是被附身時講出來的話有些時後會用廣東話),於明朝考中進士,官位直升到七省巡按(才有配備王船),死於福建泉州之豐頭北。蘇府王爺落腳淡水油車口的傳說很多,但較可信的是:清代時期,往來台灣與福建的商船很多,當時的商人大家都將自己家中供奉的神祀帶在船上膜拜,又可保祐平安順利。其中供奉蘇府王爺之商船在淡水河口發生海難,當時生還者將王爺一同請下船來暫供民家供大家一起膜拜。因祂的神力附近居民感念其恩澤,於道光年間而共同聚資建廟(當時之形式非常簡樸,而稱為水陸廟),於1853年(清咸豐三年)向清政府登記(後來更改為蘇府王爺廟)。 1884年清法戰爭中,據傳蘇府王爺戰時顯靈遣神兵助陣,懼退敵兵,戰後擢升為台灣鎮總兵的章高元總兵有感於蘇服王爺之功,曾敬獻匾額「威靈赫濯」一方。
<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c3408730-36b3-4fed-86c8-650283b929e5" target="_blank">~ 威靈赫濯匾額 (章高元)
</a>
1884年(清光緒十年)清法戰爭,當年十月的滬尾戰役中,據傳清法戰爭彼時,淡水的蘇府王爺、媽祖、清水祖師、觀音佛祖曾顯靈助戰,蔚為當地佳話。 戰後,章高元有感於滬尾中崙蘇府王爺(今淡水蘇府王爺廟)戰時顯靈遣神兵助陣,懼退敵兵,因此敬獻「威靈赫濯」匾額,此匾與淡水福佑宮「翌天昭佑」、淡水清水巖「功資拯濟」、淡水龍山寺「慈航普度」四匾相輝映,可謂四大抗法名匾。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7%A1%E6%B0%B4%E6%B8%85%E6%B0%B4%E5%B7%96%E7%A5%96%E5%B8%AB%E5%BB%9F" target="_blank">~ 清水巖祖師爺
</a>
- 重要日期
- 結果
- 成功守護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7%A1%E6%B0%B4" target="_blank">~ 淡水 </a>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8%87%BA%E5%8C%97%E5%9F%8E" target="_blank">~ 臺北城 </a>
- 戰後新建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B%AC%E5%B0%BE%E7%A4%AE%E8%87%BA" target="_blank">~ 滬尾砲台
</a>
清法戰爭後,劉銘傳認為臺灣海防十分脆弱且戰略地點重要性,決定加強臺灣海防的建設,在各海口增設礮臺用以防禦外敵。1886年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在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五處海口建造新式礮臺。 其中滬尾有增建兩座礮臺,一為「北門鎖鑰」即滬尾礮臺,另一為「保固東瀛」今已不見旗遺址,當時透過怡和洋行向英國購買許多大礮安裝在新式砲臺上,但滬尾礮臺未曾實際參與戰爭,因此建築保存十分完整。 原本寫作滬尾砲臺,「砲」跟「礮」通用,皆指兵器,「砲」之古字為「礮」,因此後改作為滬尾礮臺。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B%AC%E5%B0%BE%E7%A4%AE%E8%87%BA" target="_blank">~ 滬尾砲台
</a>
- 戰後習俗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95%97%E6%BB%AC%E5%B0%BE#.E5.85.AB.E6.9C.88.E4.BA.8C.E5.8D.81.E6.8B.9C.E9.96.80.E5.8F.A3" target="_blank">~ 八月二十拜門口
</a>
- 習俗典故
淡水部分地區每年農曆八月二十有拜門口的習俗,相傳是為紀念1884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八月二十西仔反」,該役法軍於10月1日清晨6點開始炮轟淡水,夷平了沙崙、中崙和油車口炮台,並向淡水開砲,當天共砲轟了13小時、1千多發砲彈。10月8日(農曆八月二十)上午九點半,法軍陸戰隊登陸沙崙,清軍在孫開華提督的指揮下,沿淡水居民所趕築「城岸」據壘死守,與法軍展開白刃戰,終在下午1點打敗「西仔兵」,獲得「中崙血戰」的勝利。法軍緞羽而歸後,除了在基隆加強攻勢外,並封鎖淡水近9個月,直到翌年6月30日雙方簽下合約後才結束。因此,淡水油車口、沙崙和港子平一帶之居民,每年農曆八月二十日以拜門口的儀式,祭奠陣亡將士。
- 習俗典故
- 淡水大庄萬善堂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95%97%E6%BB%AC%E5%B0%BE#.E5.85.AB.E6.9C.88.E4.BA.8C.E5.8D.81.E6.8B.9C.E9.96.80.E5.8F.A3" target="_blank">~ 八月二十拜門口
</a>
- 文化資產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8%85%E6%B3%95%E6%88%B0%E7%88%AD%E6%BB%AC%E5%B0%BE%E5%8F%A4%E6%88%B0%E5%A0%B4%E5%9F%8E%E5%B2%B8%E9%81%BA%E8%B9%9F" target="_blank">~ 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城岸遺蹟
</a>
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城岸遺蹟分為內城岸和外城岸兩處,內城岸位於現今的台灣高爾夫球場內;而外城岸則分布於現今沙崙海水浴場周邊,留下些許林投等高大岸邊植物。據說當時因為岸邊林投、黃槿等生長於岸邊植物密集是其中一個使法軍無法順利登陸的主要原因。 此一防禦工事係中法戰爭滬尾之戰時,從「水雷營」連結「滬尾礮臺」,並向北延伸經北臺山(今高爾夫球場)諸營壘到大庄埔,以當地的土沙堆積而成的防衛長堤。由於其機能與長城同,其形與堤岸同,因而稱「城岸」。又分為內、外兩條城岸,特別是「水雷營」與「滬尾礮臺」之間的這一段城岸,大約在今礮臺、忠烈祠前與兵營間的榕蔭道路。 1918年(大正7年),台灣總督府選上滬尾礮臺旁的北臺山草埔建造淡水高爾夫球場。礮臺周邊的營壘、城岸、土垣等因而逐漸被破壞。1940年(昭和15),二次大戰時,日軍將滬尾礮臺的巨礮當廢鐵拆除,滬尾礮臺遂成「有壘無礮」的礮臺。滬尾礮臺在進入日治時代以後,礮臺本體仍然保持著清代的形制,而其周邊的營壘、城岸及最外一道土垣則被剷平改變。 現今只留下破碎的片段遺跡分別為:內城岸與外成岸段中的太子宮段、沙崙停車場段、百姓公段、後備學校段。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85%AC%E5%8F%B8%E7%94%B0%E6%BA%AA%E7%A8%8B%E6%B0%8F%E5%8F%A4%E5%8E%9D" target="_blank">~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a>
位於淡海新市鎮重劃區內,於2003年3月17日公告為歷史建築。 程氏古厝創建年代約為清光緒初年,目前該建築保存完整,也為目前僅存的農宅,典型的三合院農舍,以唐山斗磚和山牆瓦衫而成,周圍有渠水流過,淡水近百年的閩南式建築特色跟居住環境。 約在1884年清法戰爭之前,位置是位於清法戰爭滬尾之役北路營之營區,當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湘軍將領孫開華將部將龔占敖提督部署於此地,藉由假港出兵夾擊法軍,贏得勝利。由於戰爭激烈,軍營已毀,僅存城岸及大庄程宅,視為古戰場中珍貴的地標。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9%A7%B1%E5%AE%B6%E5%8F%A4%E5%8E%9D" target="_blank">~ 駱家古厝
</a>
駱家古厝位於現今的油車口蘇府王爺廟對面臨河岸處,是淡水區少數僅存的河口大宅,也是少數未經人為破壞的舊有建築。 根據口述記載駱家為台灣早期移民先驅之族群,駱家來臺的年代早於清朝大移民潮,而數百年前的淡水並非以滬尾街市為主要中心,而是以庄落為主要生活型態。駱家古厝位於淡水早期主要人口集中之大庄臨近淡水河位置,仰賴油車口大庄為主的大庄生活圈。古厝建材主要從福建泉州運來,而現今駱氏古厝已有百年歷史,保存完整,在清法戰爭時期,駱氏古厝是滬尾之役的火線區。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8%85%E6%B3%95%E6%88%B0%E7%88%AD%E6%BB%AC%E5%B0%BE%E5%8F%A4%E6%88%B0%E5%A0%B4%E5%9F%8E%E5%B2%B8%E9%81%BA%E8%B9%9F" target="_blank">~ 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城岸遺蹟
</a>
- 相關研究
- 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歷史場域重現計畫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B%AC%E5%B0%BE%E6%B8%85%E6%B3%95%E6%88%B0%E7%88%AD%E5%A4%9A%E9%A0%98%E5%9F%9F%E5%B7%A5%E4%BD%9C%E5%B9%B3%E5%8F%B0%EF%BC%8D%E6%B7%A1%E6%B0%B4%E8%80%81%E6%95%85%E4%BA%8B%E8%92%90%E9%9B%86%E8%A8%88%E7%95%AB" target="_blank">~ 滬尾清法戰爭多領域工作平台-淡水老故事蒐集計畫 </a>
- 其他計畫 ......
- 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歷史場域重現計畫
- 成功守護
- 起因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8%85%E6%B3%95%E6%88%B0%E7%88%AD#.E6.BE.8E.E6.B9.96.E6.88.B0.E5.BD.B9" target="_blank">~ 澎湖戰役
</a>
這張地圖是1885年法軍攻打澎湖的部屬地圖。1884年法軍佔領基隆後在滬尾登陸戰戰敗,法軍將領孤拔轉而封鎖北台灣航運,並進一步計畫攻打離中國沿海更近的澎湖。 滬尾戰役之後清法兩方在北部山區展開一系列攻防戰,清軍不敵但仍固守戰線,法軍則因霍亂、傷寒等疾病,戰力損失慘重。最後法軍艦司令孤拔在「鎮海之戰」中被當地清軍擊退並可能負傷,率軍攻佔澎湖,卻於1885年6月11日因疫病或因重傷死於澎湖馬公,6月9日《中法新約》簽訂,法軍撤離,西仔反戰事宣告結束。
- 戰後影響
- 臺灣建省
- 戰爭紀錄
- 《北台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
- <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ca866ca7-ec47-4320-864f-e79f71786d14" target="_blank">~ 《孤拔元帥的小水手》
</a>
本書作者署名Jean L.沒有詳細生平資料,依照書中內容推估,他可能是參加清法戰爭的一名成員。書中的紀錄是其在戰爭中所見聞之事。譯者鄭順德說明,原書作者的文筆不佳故原文較不容易閱讀。 書中分為十一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1884年清法戰爭之經歷外,也添加作者對一般事務及對英國人及德國人之看法。本書作者喜歡使用菜肴來形容事情,思路又時常有脫續現象,描述中用了許多十九世紀的法語口語。除了文字書中也有許多照片,除次之外。譯者也曾至法國的相關博物館找清法戰爭之相關圖片放入書中。 書中記錄法軍進攻福州,其中對福州之戰有清楚的描述。第二部分描寫基隆之戰,以及對於法國政治轉變情況些許說明。第三部分描述淡水之役,對於淡水之役的狀況及死傷人數有清楚的說明。第四部分說明過程中的疾病傳染 情況。第五部分說明作戰期間的物質生活。第六部分說明中國人的野蠻,喜歡獵人頭。第七部分講到北洋水師的五艘救援船如何與法軍作戰之情況。第八部分講中越邊境的涼山之役情況。第九部分說明涌江之役,但沒有太多戰爭過程之描述。第十部分講澎湖之役,內容記錄甚為詳細,是所有章節中內容最多的。第十一部分記錄孤拔去逝。
- <a href="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c7c70241-0602-40ed-a227-5d7ba4017351" target="_blank">~ 《點石齋畫報》29則
</a>
《點石齋畫報》是一份由駐上海的英國商人美查所創刊的石印新聞畫報,首刊發行於1884年5月8日,於1898年停刊。報刊的首張即是報導清法戰爭衝突的場面。 這張畫刊的主題是法軍於滬尾戰敗後,法軍俘虜被斬首的畫面。畫面上方題字寫到:「法人起釁以來我華,人同仇敵愾莫不欲食其肉、寢其皮,使法人靡有孑遺而甘心。焉今者,法人分攻淡水,揮兵登岸,亦蓋為踞守計。孫軍門督率各營分路設伏,旋以中營誘敵。法人恃有堅甲利兵,長驅直入。我軍皆潛伏山凹,偃旗息鼓以候,法人不知焉,猛力攻撲如入無人之境。暮逢我軍四圍兜合、前後夾攻將法軍截為三戰。至四點鐘之久,法人大敗。我軍趁勝追殺法人,退至海濱淹死者百餘名。生擒三劃金兵頭一擊斃,七劃金兵官一斬。法人首級四十餘具,在馬祖廟前懸干示眾以快人心而伸義憤。夫法人自諒山一役藉為口實,我朝大度,含容不以深詰,乃竟狡馬思逞,自取敗北。而今而後,法亦舉目寒心,不敢再肆猖獗矣。」從文中描述之字句可想見當時清朝對於清法戰爭之氣憤與滬尾戰爭戰後勝利之感。
- 《敵攻滬尾血戰獲勝摺》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8%A5%BF%E4%BB%94%E5%8F%8D%E5%82%B3%E8%AA%AA" target="_blank">~ 西仔反傳說(金枝演社戲劇)
</a>
1884年清法戰爭,法軍攻打臺灣,此戰役被臺灣人稱為「西仔反」,其中「西仔」指法蘭西,而「反」通「叛」,指叛亂、動亂之意。 10月清法戰爭滬尾戰役,由當地清軍將領孫開華領軍以及當地滬尾居民一同保護滬尾地區防止法軍入侵,最後擊敗法軍,被視為一場清領時期最光榮的勝仗。 2009年第一屆淡水環境藝術節,淡水人將這場戰役集結公部門、藝術家及當地居民一同打造「西仔反傳說」之環境劇場。而後的每年10月會在淡水滬尾砲台公園進行演出,至2012年《五虎崗奇幻之旅》中首次大型流動式河畔劇場,將當地景觀化為舞台,帶領觀眾們一同遊覽淡水河港城市。 歷年演出 : 2009.10.10 ~ 11:大型戶外劇場-西仔反傳說 / 滬尾砲台公園 2010.10.15 ~ 17:鎮民環境劇場-西仔反傳說 / 滬尾砲台公園(金枝演社劇團) 2011.10.22 ~ 23:西仔反傳說.環境劇場 / 滬尾砲台公園 2012.10.20 ~ 21:環境劇場-五虎崗奇幻之旅 / 觀潮藝術廣場→淡水客船碼頭第三期(G碼頭)→福佑宮河邊廣場→金色水岸河濱公園 2013.10.19 ~ 20:品史詩-西仔反傳說 / 滬尾砲台公園 2014.10.25 ~ 26:市民環境劇場-西仔反傳說 / 滬尾砲台公園 2015.10.24 ~ 25:市民環境劇場:五虎崗奇幻之旅 / 金色水岸 2016.10.15 ~ 16:西仔反傳說.環境劇場 / 觀潮藝術廣場 2017.10.21 ~ 22:環境劇場-五虎崗奇幻之旅 / 金色水岸 2018.10.13 ~ 14:環境劇場-五虎崗奇幻之旅 / 觀潮藝術廣場 2019.10.26 ~ 27:戰祭1884 / 滬尾砲台公園(金枝演社劇團)
- <a href="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8%85%E6%B3%95%E6%88%B0%E7%88%AD#.E5.9F.BA.E9.9A.86.E6.88.B0.E5.BD.B9" target="_blank">~ 基隆戰役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