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食貨志/淡水長老教會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 淡水食貨志

紀錄片淡水長老教會

  • 影片描述:《淡水食貨志》6 2014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專訪

編撰:陳韋辰、李政晏、王千豪、陳 磬

淡水長老教會-1.jpg
這不僅是地方上的信仰中心

也是居民們互相聯繫關懷的好所在

淡水,有祢真好




  「同學你好!」一位虔誠莊嚴的牧師向我們走來。初次見面,牧師便親切的和我們打招呼,儘管當時活動正忙得不可開交,牧師仍然熱情的為我們引見活動的各負責人,介紹我們來訪的目的。第一次到教會拍攝的時候,剛好已經是聖誕節系列活動的尾聲─松年大學期末成果發表會。我們一群人帶著攝影機走進禮拜堂,準備記錄下即將開始的活動現場。從門口到禮拜堂的內部,一路上每一位教友都和我們微笑並點頭示意,頓時減輕不少心中的壓力。

教會歷史緣起

淡水長老教會-2.jpg
  南京條約五口通商後,英國長老教會隨即在汕頭和廈門設立宣教據點,與廈門一水之隔的台灣,自然引起長老教會的注意。天津條約台灣開放後,即展開宣教活動。1865年5月29日英國宣教士馬雅各醫師 (James Laidlaw Maxwill) 帶助手陳子路、黃嘉智、吳文水三人抵台,在台南展開宣教醫療工作。但因謠言四起、暴民阻撓而暫遷打狗旗後,翌年八月獲陳齊、陳清和、高長以及陳圍四人受洗歸信,此為台灣設教之始。

馬偕博士來台

  淡水,在清朝咸豐年間,依天津條約之要求開埠後,就成為港都而繁華一時,堪稱北台灣之戶樞。1871年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士偕叡理牧師(馬偕博士)獻身來台宣教。翌年的3月9日,馬偕博士由淡水登陸,被當地風光秀麗的河港所吸引,便在這裡定居,以作為傳道、醫療和推展教育之根據地。當時社會混亂、民風排外,各種阻撓逼迫紛紛到來,宣教歷程非常艱辛。在馬偕博士努力不懈的堅持之下,福音得以漸漸傳開。1873年2月9日,擁有了第一批的受洗者5人:嚴清華、吳寬裕、林孽、林杯、王長水。並在下一主日舉行了首次的聖餐禮,淡水基督長老教會自此成立。

  之後,由於歸主者增加,因此便購買了現今教會的土地,並且建立教堂,從此之後,教會越來越興盛,於1933年,將原來的白色教堂改建成今日之「禧年紀念禮拜堂」,用以慶祝設教60週年。教會設立至今已經過了140年,期間經歷過許多變化,雖然淡水河漸漸因為淤塞水淺,已失去當年港埠之風采,但教會依舊欣欣向榮,縱使經歷許多艱辛困難,仍舊屹立不搖,堅持對基督的信仰,以「寧為燒盡,不願腐銹」-讓生命為特定目的燃燒,雖然犧牲自己,燒盡自己,卻因自己的付出而成就無限的價值,如此的馬偕精神廣傳福音,直到今日。

淡水長老教會

  現任駐堂牧師一共有兩位,分別是呂秉衡主任牧師和蔡維倫傳道牧師。呂秉衡牧師是教會牧師職中少數具有美術專業背景的一位,從小就感受到上帝的呼召,立志獻身傳道。呂牧師自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即進入台灣神學院受神學教育,雖身任牧職,但因著對美術的熱愛與執著,從未放下創作靈感的畫筆。目前任職於台北中會的淡水教會,曾牧會過聖望、北投、新店等教會,也曾南下台南東寧教會十三年之久,在那結識了一群基督徒藝術家,開始了宣教與美術結合的創作。

淡水長老教會-3.jpg
  關於呂牧師的小故事,他在1960年出生,是在台北長大的台北人,第五代的基督徒,從小跟著父母在台北中會的大同教會受信仰栽培。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就感受上帝呼召而立志獻身傳道。他說:「我總是不明白為什麼有這樣的意念,直到成為牧師之後,有一次看到我的牧師-陳哲聰牧師,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那牧者的形象已經深深影響了年少的我。」 

    呂牧師說:「在我要考大學之前,正徬徨投考神學院或一般大學,與牧師商量的結果,決定先到大學受教育,畢業後再就讀神學院。可是問題來了,要讀什麼科系?與神學有關的,大概就是哲學、英文,對我來說實在沒有什麼吸引力,最後決定以自己的興趣為優先,考美術系吧!當年有美術科系的大學只有師大和文化兩所,此外就是三年制的藝專而已,名額極為有限。感謝主,讓我順利考取文化美術系,在華岡山上過了快樂的四年。」

  大學期間,他參加文化長青團契,常與契友分享,神學院畢業之後就志願到肯亞當宣教師。他說:「這是半開玩笑的期許,因為我被史懷哲到非洲宣教的事蹟所震撼,自認大丈夫當如此也。然而到神學院接受裝備的時候,才發現長老教會根本還沒有宣教師的政策,而海外傳教師倒是不少。」      呂牧師說:「神學院的三年實在很短,卻是我真正享受『讀書』的一段時光,感謝母校與師長的調教,讓我完成做為牧者的基本訓練」。呂牧師1988年從台灣神學院畢業,同年受派至北中聖望教會擔任傳道師。這是他初出茅廬的地方,在此得到許多有趣而美好的經驗,尤其與師母吳佩玲在聖望教會結婚,更是難得又難忘的回憶。「此時我察驗到上帝給我的宣教禾場不在海外,台灣這麼多未得之民,也應該有人將福音帶給他們才對。」

  蔡維倫牧師是淡水土生土長的居民,從小學一年級他就在淡水基督教長老教會,教會中的長輩們從小看著他長大。畢業於成大建築系的蔡牧師曾擔任管理古蹟的公務人員,在管理古蹟的過程心中有所感動,漸漸的受到上帝的呼召而選擇擔任牧師一職服侍上帝。因為從小是在淡水長大,所以蔡牧師更能夠和淡水居民有所連結,也對於淡水有更多的地緣情感。

淡水長老教會-4.jpg
  蔡牧師會當牧師,除了上帝的呼召以外,還有一個原因,他在淡水長老教會遇見了現在的妻子,也是為了她而辭掉了原本的工作,進修神學院選擇服侍上帝。

  2001年,那時還不是牧師的他,曾到嘉義東石鄉參加鄉村體驗營,一邊學習佈道一邊認識更多的教友,如此一來,未來擔任牧師時就可以把事情處理得更加得心應手。教會對外界、對社區的關係、教會的連絡和松年大學等等的事務也都是蔡牧師來打理,建築系畢業的他,也把所學運用在教會上,整修禮拜堂和推廣淡水禮拜堂等等。淡水區的老居民們看著蔡牧師長大,現在換成蔡牧師陪伴他們一同走向美好的晚年生活。

  天氣不錯的下午,蔡牧師都會拿著相機到禮拜堂等待短暫的美麗景色,因為每到黃昏,陽光會穿透禮拜堂的彩繪玻璃,投射在禮拜堂內部,而那令人著迷的光線,僅有短短的幾分鐘而已。這是蔡牧師平時的一點小休閒,也是推廣淡水禮拜堂的一小部分。

  在我們第一次參與禮拜的過程中,馬上就感受到教眾的親切,一位信徒在我們踏進禮拜堂的那一刻,立即露出燦爛的笑容,用爽朗的聲音問道:「哈囉!你好啊!前面都可以坐噢!歡迎你們跟我們一起聆聽牧師佈道噢!」我們表明來意之後,他的臉上依然掛著和藹的笑容說:「沒關係啊!等你們拍完也很歡迎你們一起來參加。」整個禮拜過程中,教眾的虔誠心情與牧師的渾厚嗓音所營造出的和諧感,應該是現今社會最需要的一種安定的力量。台上牧師講道、配上自身經歷的小故事,就彷彿是跳動的音符,教眾們一張張專心聆聽的臉龐,就好像是樂譜,兩者在禮拜堂中,交織出最美妙的交響樂,彷彿一直縈繞在這個空間裡面。

  捐獻,更是讓我們感受到每一位教眾愛心的時刻,每個傳到大家手中的布袋,都代表著教眾想為教會付出的心意,紙袋不停地被放入捐獻袋中,在現在這個社會現象中,是多麼難能可貴的行為。聽完台語的禮拜之後,緊接著是國語的主日禮拜,看到一位年輕司禮站到台前,以沈著穩重的態度、嘹亮的聲音開啓接下來的儀式,看他雙眼輕輕閉上,讚美神、尊敬神的話語,如同川流不息的溪河一般,不斷地湧上來,悠遊自在的音調中,透露出無比堅定的信仰。

  接著教眾全體起立、大家一起唱著輕快愉悅的歌曲來讚美神、感謝神帶給世人的一切,感謝神默默安排世人的幸福。

淡水禮拜堂

  淡水禮拜堂是為了紀念馬偕博士來台60週年,而在1932年開工重建,1933年11月28日落成使用。這棟仿歌德式教堂,由著名洋樓匠師黃阿樹(人稱「樹司」)承蓋,三萬塊品質極佳的「黃東茂」磚,以精細的磚工砌出變化有序的壁面。內部以11.6公尺大跨距鐵骨托住屋頂。淡水教堂80餘年來始終保持原貌,內部之座椅、講台、聖桌尚在使用。1986年此教堂再經大翻修,然而因為台灣紅瓦難以維修,而改換為瑞典進口之鋁質浪板,並且更替破損殆盡的彩色玻璃,特別是正面和鐘樓五扇窗戶之圖案,更為這座美麗的教堂憑添典雅別緻之風情。每次踏進禮拜堂,心靈都會十分放鬆,彷彿有股暖流在心中沛然而生。今日這座教堂仍是淡水最大之教會,禮拜堂的二樓是佔地92坪的禮拜大廳,後面木質閣樓原是聖歌隊席位,一樓則是28坪的副堂和行政辦公室。

滬尾偕醫館

  除了禮拜堂以外,淡水長老教會的週邊還有一些建築和機構是教會與淡水居民的社區連結。滬尾偕醫館、馬偕紀念大樓、馬偕巷、牧師樓,都是淡水長老教會相關的機構。

  偕醫館,是北台灣第一間西醫院,1877年曾在此發現全球首宗「肺蛭蟲」病例,而名聞一時。偕叡理在淡水醫療服務所需之經費,大都由外商洋行所捐助,本地官紳也略有捐獻。1879年馬偕牧師獲得美國一位同姓宗親馬偕船長的遺孀,為紀念丈夫而捐款2,500美元,以作為新醫館之建築經費,而於現址建新醫館,於同年9月14日落成啟用,名「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伉儷義舉。

淡水長老教會-5.jpg
  此後,偕醫館醫務蒸蒸日上,到1894年每年受診者已逾萬人次。另外,偕醫館不僅有病例管理,也有病理研究,在世界醫學上也具聲名。1884年中法戰爭波及淡水,偕醫館負起救護工作,搶救清兵無數,更為這北台灣第一所醫院,增添佳話,留名青史。此醫館建築為馬偕所設計,屋體為閩南式民宅,卻有西洋門窗,極富趣味,樸實的外貌很難讓人聯想到是台灣現代醫學發祥地,其實偕醫館是具水準的醫院,有病例檔案、醫學報告發行,病人掛號時以黑、白木札分初診、複診,候診時還有衛生保健、天足運動等民眾衛生教育。

  當時英艦軍醫伯朗救癒傷勇百餘人,馬偕學生嚴清華也因動員教徒,拆門扇板為擔架,館內醫生鍾森和搶救傷兵有功,而獲五品軍功。馬偕過世後,後人因應時局需要,於1912年移往台北新建的現代化院舍,即今馬偕紀念醫院,此後80年間建築體也多次修葺,但大致完整保存至今,管理權屬淡水教會。目前醫館裡還保有洗衣機、壁爐、門鐘及早年病床等設施,和馬偕的風琴、藥罐、拔牙工具等珍貴文物。

  馬偕紀念大樓和前面之重光廣場,原是滬尾偕醫館之內院,馬偕時代在其後廂設有六個病房,三十多個床位。淡水教會管理此地後,曾作為重光托兒所和教會主日學教室,但基於教會發展和空間改善,則在1979年為偕醫館舉行百週年慶時決定改建,後來為維護古蹟,則保留了偕醫館前廳。1982年3月7日在此破土,12月20日拆除舊建築開工,至1984年8月4日落成啟用,並取名「馬偕紀念大樓」。本大樓一、二樓目前作為托兒所教室和幼兒寢室,三樓是主日學合班教室及體能室,四樓則為主日學分班教室,地下室一半作為餐廳,一半則是視廳中心和會議室。

連結老居民的松年大學

  淡水長老教會為了和淡水居民有更緊密的連結,也設立了松年大學。教會最初的動機是基於關懷社區,而為什麼是舉辦松年大學?因為在教會裡面有許多是退休的大學教授,而他們最擅長的就是教學。松年大學有各式各樣的課程,裡頭的語言課上課方式也很特殊,以英文老歌、日文老歌的教唱來學習語言。淡水長老教會的松年大學相較於其他松年大學的優勢就是義工特別的多,這群義工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帶給社區老人愉快的老年,而且最重要的是義工們都是樂在其中的,她們不覺得這些付出是辛苦的,心中反而感到非常的甘美。淡水長老教會的松年大學僅向長者們收取便宜的學費,並且在中午免費供餐,這個措施是觀察其他長青大學經驗所想到的。因為一般老人上完課就走人,沒什麼時間和身邊的人互動,與人之間關係太過疏離,只有在吃飯的時候會聊天互說近況。免費供餐的措施,能夠讓老人們齊聚在一起,讓彼此間的關係更加緊密,也能夠讓社區居民間的關係相處更融洽。

淡水長老教會-6.jpg
  松年大學的林淑敏主任認為宣教不能只在四面牆壁內,而是要到外面跟社區居民有所連結。在這個高齡社會當中,老人越來越長壽,現今六十多歲的老人們在年輕的時候都經歷過大風大浪,現在是好好過生活的時候了。林主任笑笑的說:「不要怕老人,老人是主流!我們辦了老人大學,目的是為了帶入社會關懷,結合老人的力量來改變這個社會,讓老人能夠給社會帶來祝福。」她認為要帶給老人信心,讓老人覺得「我還有這麼多的生命力,我還能夠影響這個社區」,這樣的精神會讓老人生活得更有活力。林主任告訴了我們一個觀念,當你是一個快樂的老人的時候,自己快樂才能帶給家庭快樂,帶給家庭快樂,這個社會才會快樂。最後她說如果另一個人能夠因為我們的存在而開心,即使我們只是無名小卒也能帶給別人快樂,而這應該就是創辦松年大學最棒的意義。

  淡水基督教長老教會在淡水居民心中,不僅是地方上的信仰中心,也是居民們互相聯繫關懷的好所在。當宗教信仰和地方達到相當程度的連結時,信仰不再是單純的信仰,更是地方居民的依靠。長老教會致力於社區關懷早已行之有年,在這塊土地上成長的孩子們即便出外工作,心中也時時刻刻的思念著這塊帶給他們童年溫暖的地方。在基督教長老教會的持續協助之下,社區間越來越有人情味,與居民一起一步步的建立對這塊土地的深厚情誼,淡水,有祢真好。



淡水食貨志簡介

  淡水食貨志-淡水工商業的發展與經營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記錄第二期的子計畫一,於2013年8月1日起至2014年7月31日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老師與中文系田野調查研究室周彥文老師共同執行。其中,大傳系團隊總計拍攝了淡水具有歷史之9家工商團體:慶銨按摩店永吉麻油行淡水保安堂淡水長老教會工研益壽多文化館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金枝演社琉傳天下藝術館台灣不二衛生套知識館


淡水食貨志列表

  1. 慶銨按摩店
  2. 永吉蔴油行
  3. 保安堂參藥行
  4. 淡水長老教會
  5. 工研益壽多文化館
  6.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
  7. 金枝演社
  8. 琉傳天下藝術館
  9. 台灣不二衛生套知識館



版權資訊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整合計畫案
  • 策  劃:王慰慈
  • 監  製:王慰慈
  • 作  者:淡江大學大傳系三年級
  • 行政指導:曾小玲
  • 行政專員:林丞殷、黃詩容
  • 執行單位:大眾傳播學系
  • 編  輯:何姿穎
  • 封面設計:陳彥銓
  • 發 行 人:林信成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 地  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 傳  真:(02)26209925
  • 電  話:(02)26215656-2305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21日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