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都市遊俠》
- 影片描述:《大淡水地區人物誌》7 2013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
專訪
- 編撰:余則寬 羅一心 黃致遠 吳慕萱 陳佳君 黃潤怡
序言
「鐮倉」,一個位在東京都市郊向南,不到一小時車程的沿海城市;被美譽為日本三大古都之一。旅人們說:「鐮倉的湘南海岸很美,海很澈;鐮倉的街道有別於東京,彷彿誤闖了京都。」
對於台北人呢?
如果有著那麼一個微風和煦的午後,你會沿著鐵馬道騎著,騎到哪兒躲避車水馬龍的喧囂?
「淡水」,會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啊,名喚淡水的小鎮
淡水,一個與河同名;一個以水興成的地方。淡水河孕育了整個北臺灣。而那個令人嚮往的淡水小鎮就位在淡水河的入海口,自1860年開港通商以來,成為了北臺灣最重要的貿易港口。有人說:「淡水的歷史等於半部台灣史。」一個小鎮的風華濃縮了幾世紀以來臺灣人們的歷史。開港了,慢慢地,淡水開始變得繁華了;俄頃間,淡水似乎也開始變了……。
誰來幫忙記得?
一個城市的改變,若單純為了發展而變,那麼舊有的記憶會有誰來幫忙記得?
走進了位在淡江大學建築館一樓的辦公室,大量的設計及環境相關書籍放置於架上,可立即看出來,辦公室的主人是一位從事環境規劃領域的工作者。四處走走,你會不時踢到更多的書籍,地上的叢書也都是環境相關書籍,有點雜亂的疊著,或許他就是如此不羈吧!
對了,忘了向您介紹,「他」到底是誰?
他是「都市遊俠」。
他說如果硬要他給自己取個稱呼,那麼就這樣稱呼他吧!
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淡水社區規劃師、淡水社區工作室主持人,他說這些名稱,對他來說都太沉重,若真要稱呼他,就叫他「都市遊俠」吧!過去十多年來,一直在淡水這個小角落從事環境改造和規劃的工作。怎麼會從教職一腳踏入實際領域呢?對於淡水又到底身懷著怎麼樣的情感,讓他能奉獻己力為此付出?但真正讓我們驚訝的是他的回應:「我對淡水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情;只是看不下去,剛好有這樣的機會,所以跳了出來。」我們心想,如果真的沒有任何情感的維繫,怎麼有辦法為了這麼一個地方,甚至不是自己的家鄉,如此執著呢?
找尋中山公園
而他,現在正在進行一個計劃,受到2012上海美術雙年展策展人邀請參加一個以「中山公園」為主題的特別展。他說:「但是,實際上淡水並沒有中山公園啊!策展人可能是Google淡水和中山公園的關係,卻Google到類似和旅遊相關的網站,誤用中山公園來指稱百齡公園;也就是說誤把百齡公園當作中山公園。」但已接受了邀請。「因此,想到了個概念叫『找尋淡水的中山公園』作為這一次展覽的主軸,想去談的是,台灣現在這樣的都市狀態,都市裡的公園,已經不再是一個象徵,像中山公園都有點政治性的象徵。而我是比較回到,台灣近幾十年都是發展的過程當中,開始慢慢地意識的環境品質的重要,開始有所謂的公園;開始有所謂的休閒設施;那這就是所謂公園的概念。」
而我們呢?我指的是筆者。我們受到委託紀實了他於計劃過程的片段,製成一部「大淡水計畫」紀錄片,記錄淡水幾位重要的藝文人士。
那時候請他介紹整個計畫的發想,他拿出當初做發想隨寫的筆記,畫得亂七八糟,彷彿鬼畫符般的紙張,他慢慢地道,「公園其實相對有些是政府提供,稱為計畫的;有些是生活自然形成,比如走到河岸去散步、放輕鬆,有時候休憩的公園不一定是由政府提供的,環境就會有;而它也可以是為了觀光而設置,而這些都是淡水的特色。」比著隨寫的紙張,他用手指畫圈地指出每一個區塊並說:「以另一個方面來講,它也可以是為了在地的生活,對我來說,這是我比較注重的一塊,它既是生活取向又是在地生活的意義。」紙上胡亂畫的多條曲線彼此交織,說:「我就開始去尋找這九條路徑,它們所建構日常生活的方式。就此可以回頭探討,高度發展的都會區生活裡面,這些可以放輕鬆,對每個人都是很好的調劑,而我把這稱為所謂公園的作用。」
說到這裡,你都了解了嗎?
還不能了解嗎?
沒關係,讓我們為您再細說一遍。
因為淡水沒有所謂的「中山公園」,但難不成整個展都要擺空了嗎?因此老師透過「認知繪圖」的操作作為出發,「infor-box」作為載體,不是單純知識介紹的盒子,而是提供一些訊息,透過這些訊息,對於所在城市的思考。透過九條單獨的路徑經驗做出建構,再把九條路線作交疊,這就是老師所謂的淡水中山公園。而這些行動可能包括一個街角空間的改造、或是關於貓的行動地圖、或是關於染布工作坊中在觀光中的價值,進而在這繁華的老街尋找學習的可能。儘管淡水沒有很大公園地,但淡水的休閒機能而言,它的整體就一整座的「中山公園」了。
「很多的路徑的特色和淡水的朋友相關;還有一個特色和小朋友息息相關,因為這十年的工作和自己的小孩一起成長,兩個小孩都在淡水念小學,因此比較積極和學校談談,是否可以規劃一些課程,讓小朋友來體驗淡水這麼好的生活體驗。過去所謂環境教育、鄉土教育偏執在表面部分,還是關注在淡水有古蹟紅毛城、有觀音山這樣的景致;實際上環境教育比較關鍵,應該是要把小孩子帶到都市裡面來,剛好淡水就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他說。
在和他的合作期間,他油然散發一種學者氣息;一種藝術家的氣質,沒有理論學者的古板僵化,反而是幽默的、有趣的,會讓自己感受到「啊!我們遇上了個老頑童。」
那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
剪輯紀錄片時,我們設想在影片一開頭,以老師的一句話作為開頭。因此我們向老師詢問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最能代表自己的一句話?」他引用了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的作品,《看不見的城市》中所寫的一句話「在這麼一個像地獄的城市裡面;我們應該有能力去尋找什麼東西不是。」他特別向我們解釋:「這裡說的『不是』就是不是地獄的意思,應該給它個空間,讓它仍夠持續的發展,這句話對於自己現在正在做的工作,滿有體會的,……對未來要有視野去判斷,去看見可能性。」
原文為:「生靈的地獄,不是一個即將來臨的地方;如果真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形成的地獄。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不再受苦。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種方法比較危險,而且需要時時戒慎憂慮:在地獄裡頭,尋找並學習辨認什麼人,以及什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它們繼續存活,給它們空間。」
文句內容在我們經過Google探究後,了解到《看不見的城市》一書中主要是在描述,馬可波羅到達已經年老的忽必烈大汗的皇宮中,向大汗講著他在帝國所見到和遊覽的城市,編織他對城市的憧憬。「看不見的城市」是不存在的城市,卻是完美的,存活於書中角色馬可波羅和忽必烈大帝的腦海中,由所有不完美的城市,所擁有的不同優點共同組合而成。忽必烈十分渴望找到這座城市,但聽過馬可波羅對其他城市的描述後,大汗就知道它根本不會以城市的形式被建造出來。本書引用一個融合了史實和小說《馬可波羅遊記》中的典故,書中跨越虛實分界,允許讀者多重解釋、多所思辨。
在了解老師所說的這段話後,我們為卡爾維諾的文句作了簡單的詮釋:這麼一段話中看似是作者對人類社會的失望;但,換個角度想,這不也是反映出作者對人類社會的另一種期許。如果人類能創建一個繁盛的世界,儘管不甚完美,卻依然能在其中生存;那人們不也能再創造一個更美好、更繁盛的世界。世上沒有忽必烈心中那完美、強盛的城市;我們說《花都》巴黎,浪漫得令人沉醉,但她也是犯罪的溫床。世界存在著明與暗,它們並存著,我們若只顧著看明亮的一隅,將忽略了暗的那一大半;若能嘗試著看見暗的那一隅,我們將擁有分辨善與惡的能力,進而做出正確的選擇,並朝向更美好的方向前行。如此一來,社會群體在不斷的反覆檢討過程中,社會、城市得以茁壯。
下一代的熱情
我們在了解老師過去的進行的案例後,發現到多項過去的合作都與小學生的「通學路」相關。被激起好奇心的我們問了老師為什麼特別地注重在小朋友的身上?老師笑著表示,因為這十年在淡水工作,自己的兩個小孩都是在淡水讀小學,進而透過小孩的關係對於學校有了接觸,因此積極地與學校接觸,才開始注重這方面的議題。這些案子最大的不同不再只有一群大人們,拿著奇奇怪怪、引人好奇的工具敲敲打打,老師提出讓小朋友們一同參與,一起改變環境。他說:「過去設計的幾個案子,都嘗試著讓小孩子一同來參與,那意義在於,若小孩子能參與,他們會覺得說,原來他們動手也可以改變這世界。而我覺得讓下一代擁有這樣的熱情,至關重要。」
經驗
「在淡水做了這麼多年,某種程度上滿挫敗的,並沒有真的改變什麼……真的沒有。我們能做的很少,因為社會和環境變遷得很快……,卻也因此留下了什麼……經驗!」他說。談到過去,社會營造概念還未成熟,本該和這些義士們站在同一陣線的居民們,是帶頭反對的。他表示,過去的居民只專注在會不會影響到自己家,會不會造成的商家生意的影響;對於公的事物,較為漠然。在這幾年來經過淡水的多項反動,可以看得出來,時間在走,淡水居民的意識也抬頭,義士們不再孤立無援。淡水居民過去站出來反動的像是「重建街拓寬」、「淡海一期開發」,直至最近的「淡北快速道路」,都是最好的例子。儘管結局可能並非皆我們所望,但若連行動都沒有了,十年、二十年過去,我們要怎麼和自己的兒子、孫兒交代。
但他也說:「過去曾受邀到外縣市分享經驗,透過淡水的幾個重要地方的營造個案經驗作分享,他們都會表示很驚訝,原來還可以這麼做,很高興淡水經驗能激勵其他地區的環境工作者。」儘管他口中說著「……並沒有真的改變什麼……。」但他可能連自己都沒想過,自己讓意念傳遞也是種所為吧!
異鄉人們
就筆者我們而言,一個台北人配上五個異鄉人,淡水,對我們來說它是處在城市和鄉村的臨界點,跟我們的家鄉有那麼點相似,漫著種寧靜,阻卻了大城市那樣的喧囂,大部分的人從都市庸庸碌碌的過著白天生活,追求事業、學業或人際關係。到了傍晚,是一天工作結束的時候,背著疲憊的身心踏上歸途,坐上唯一與都市有連結的交通工具,回到淡水靜謐河畔、黃昏景像、帶著輕鬆心情散著步,這樣的感覺總是愜意。
我們想,他應該也是如此吧!他也是異鄉人,和我們其中兩個組員相同,來自彰化,過往也是歷史大縣的故鄉,對於故鄉總有思念。儘管我們的家鄉在他方,隨著久居淡水,對我們來說,也是另一個家了。淡水還是給我們一種如家鄉思愁這樣的感覺。近幾年的快速變遷,淡水也變成了正在學習精心裝扮自己為美麗都市的純樸少女;但希望,這個最年輕卻也最悠久的少女,能永遠保持最最質樸的妝容。
洪一峰的《淡水暮色》一曲中末段唱著:「淡水黃昏帶詩意,夜霧罩四邊 。教堂鐘聲心空虛,響對海面去。埔頂燈光真稀微,閃閃像天星。啊~難忘的情景引心悲。」若我們對淡水有了一份使命感、歸屬感,對我們來說淡水難忘的情景,又怎麼會引心悲呢?那麼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