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裨史志/快樂橫山"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頁面: {{淡水裨史志模板|孩子的快樂天堂-橫山國小|{{Youtube2|ttOjvK3aCaU|450|center|《淡水裨史志》01 2016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center>陽光...)
 
行 1: 行 1:
{{淡水裨史志模板|孩子的快樂天堂-橫山國小|{{Youtube2|ttOjvK3aCaU|450|center|《淡水裨史志》01 2016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淡水裨史志模板|孩子的快樂天堂-橫山國小|<table><tr><td>{{Youtube|Gm8bRzBrUcw|400|center|裨史志前導片-《快樂橫山》}}</td><td>{{Youtube|ttOjvK3aCaU|400|center|《淡水裨史志》01 2016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td></tr></table>|
 
===<center>陽光路的盡頭 是一所有魔法的學校</center>===
 
===<center>陽光路的盡頭 是一所有魔法的學校</center>===
 
  橫跨北海岸的[[淡金公路]],有著無數的轉角可以通達到你想抵達的羅馬,「陽光路」便屬其中,一個不經意可能就會錯過。
 
  橫跨北海岸的[[淡金公路]],有著無數的轉角可以通達到你想抵達的羅馬,「陽光路」便屬其中,一個不經意可能就會錯過。

於 2016年12月27日 (二) 16:03 的修訂

孩子的快樂天堂-橫山國小

  • 影片描述:裨史志前導片-《快樂橫山》
  • 影片來源:YouTube
  • 影片描述:《淡水裨史志》01 2016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

專訪

拍攝團隊 {{{5}}}

陽光路的盡頭 是一所有魔法的學校

  橫跨北海岸的淡金公路,有著無數的轉角可以通達到你想抵達的羅馬,「陽光路」便屬其中,一個不經意可能就會錯過。

  沿著陽光路直行,兩旁盛開的櫻花大道,綠意盎然的三芝梯田,種種美景的推疊,而我們的主角–橫山國小,便是位於這般秘境的盡頭。

  首先迎接我們的是隻色彩斑斕的「龍貓」,它是由茭白紙所製而成的裝置藝術,踏進橫山國小印入眼簾的是「金色童年」四個大字,孩子的歡笑聲早已搶先一步吸引人的注意,更進一步會發現教室外彩繪的牆,是出自於這裡的孩子之手,裡頭的故事承載著三芝的「生產」、「生活」、「生態」、「五星級廁」融入了孩子的交趾陶藝作品,美觀之於,也讓人更能舒服自在的去使用。

  這樣的學習環境,有別於一般小學的冰冷,活潑童趣的樓棟裝飾,讓橫山國小於101榮獲「新北藝術之星」特色學校特優認證,背後的推動者,是橫山國小的校長陳志哲。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陳志哲

  當陳志哲來到橫山國小,思考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做什麼事情」,而是「發現什麼事情」。對於陳志哲而言,教育者們應該先了解一個學校的歷史脈絡。

  「這個學校有什麼特色,它必須要改善的一些東西、一些問題是什麼,要先去對整個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用腳步去體驗,透過這樣的過程去思考,怎樣去經營一個永續發展的學校?」談到教育,校長眼神發光,滔滔不絕的說道。 教育是一個可長可久的事業,陳志哲以「放煙火式」做比喻,今年難得有資金便放來大家開心,但是明年沒有錢就不放,是件可怕必須避免的事情,但對於台灣的教育現況,卻是許多人所汲汲追求的,陳志哲指出「希望是從A到A+,而不是把A否定掉換成B或是C」。   

廢校是一個危機 也是一個轉機

  「我看得見山,我看得見海,但是我看不見我們的孩子從哪里來」,陳志哲說。橫山國小國小處於臺灣本島最北端的山上,在地人數只有五百多個而已,而五百多個裡面可能一兩百個都是年紀很大的老人,一年的孩子在地出生的孩子只有一個兩個。

  橫山國小曾經在10年前發生過裁併校的危機,因為人數一直往下降,當時新北市有兩所學校要裁併校,一所是漁光國小,一所就是橫山國小。10年過去了,漁光國小已經變成他校,而橫山還在。

  因為少子化及偏鄉的原因,學校人數一直少於教育局規定國小人數最低限額,陳志哲表示,當時的熊校長決定引進外部資源進行教改,以區隔與都市不同的教育道路。

  其中在地特產筊白筍,結合教育部「藝術生根」計畫,利用筊白筍殼製成手工紙為特色學校課程,運用「茭白筍」進行生態環保交流、社區交流、藝術交流及文創陶藝交流,最主要就是希望能夠以在地生根為主。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做出成效,讓老師和家長們有信心將孩子送到橫山國小來讀書。

資源匱乏與困境

  「將茭白筍生態與教學課程進行融合的過程,學校曾面臨很多困難。」談及這個問題時,陳志哲語帶感慨,因為經費不足,所以學校在剛開始非常克難,僅使用一般的榨汁機,將茭白筍的殼打碎,熔漿製作紙張,這樣的方式無法做出令人滿意的紙張。後來和老師們的努力之下,找了附近的臺灣電力公司請求贊助,才有足夠的資金,購買融碎茭白筍殼專用的機器,他們因為學校所有人員對橫山國小教育模式的堅持,即使理位置偏僻,學生人數少,仍憑著教育熱誠,願意千里跋涉上山教書而感動。

  隨著這幾年辦學成績卓越,橫山在媒體的曝光率提高,因此吸引不少家長送孩子們前來就讀,同時也吸引更多優秀老師。當陳志哲談到學校目前的現狀時,表示很欣慰,還會繼續努力,維持橫山的永續性。

藝術深根計畫

  「叩!叩!叩!」在木頭互相撞擊聲地的回音當中,我們走進位在橫山國小較外圍的美術教室,聽見一個聲音試圖衝破吵鬧聲,引導學生們下一個步驟的美術老師何美玉,在一場因緣際會的研習會後,受邀到橫山國小教授美術,而這一待就是九年,九年來何美玉透過美術課程,讓人了解資源的再生利用所迸發出的無限可能。

  三芝是筊白筍的盛產之地,這樣富庶的產物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丟棄筍殼,何美玉從中看到筊白筍殼的價值,由於以往從事造紙的工作及對於紙張原料的敏感度,讓她發現或許可以將筊白筍的殼拿來製作紙漿。

  此提議經由實驗、測試,並結合學校特色教案,橫山國小成功地將筊白筍殼運用進美術課程,原本是被當地視為沒有價值的筍殼,竟因為一堂美術課理念,成為創造藝術的素材。

茭白筍的無限可能

  二樓的美術教室裡,幾張簡單的桌椅擺放著學生的作品及未完成品,角落邊的長桌放滿許許多多的顏料和器材,這裡是孩子能自由發揮的創意天堂,老師在課堂上只會告訴學生大概的主題,隨後就讓他們隨意地談天、作畫。

  在幾次的美術課拍攝中,我們覺得最有趣的是筊白筍殼在泡水、打散、調漿、瀝乾後會被放進製粿、糕餅的模子,步驟就像真的在製作糕點一樣,只不過在同樣可口誘人的外表下,筊白筍殼所製作的成品能保持更久。

  看著學生仔細確認紙漿已填滿模子,並利用強力敲擊,試圖把尚未凝固的雛形脫離模子,不過這個步驟也是最容易失敗的,因為紙漿雛形可能會因為無法一次脫離模子而變型,孩子就得重頭再做一次,從失敗中學習,是讓孩子成長的一大助力。

  每個小孩子他都有他們的創作性,只是看環境願不願意讓他們自由發揮本性的潛能,一般學校注重升學所以比較重視課本上知識的背誦與測驗,但橫山國小提供學生一個自然成長、快樂學習的校園環境,在美術課中孩子的作品可能因為撞擊而歪掉,可是透過不斷嘗試後所獲得的經驗,能提高他們的受挫力,也使得學生對自己更有自信。

知識從不侷限於書本 處處皆是題材

  在陰暗潮濕的廊道上,一群二年級學生從教室走了出來,這堂自然課老師林麗珠決定帶學生走出校門認識真正的大自然,在我們的眼裡看來以為這是老師臨時起意想帶孩子外出郊遊,可是這在橫山國小卻是非常習以為常的自然課。遠離了課本和桌椅,學生們在潺潺小溪、鮮豔昆蟲、蜿蜒樹藤上學到活生生的自然法則。

  從觀察大自然供養的萬物相處中,孩子們懂得彼此尊重、愛護環境,也從美好的景物中培養文學造詣,在看到不同的應對事物後能舉一反三,透過增加詞彙的練習,使體驗到的形容詞更加豐富,而每一次的教學也讓孩子們覺得學習是快樂的、放鬆的。

  橫山的學生也會特別珍惜能夠離開教室的課堂,因為跟著老師、同學一起接觸大自然的經驗,比和家人朋友出去能有更多元的的感受和知識衝擊,所以在每一次出遊的自然課途中,總能聽見孩子快樂的嬉笑聲和發自內心的歌聲。

扮演「橋梁」角色的老師

  林麗珠認為橫山是一座非常棒的地方,隨著大自然變換展現出不同的色彩,並以作為一個橋樑,在能力可及範圍帶著孩子去接近大自然、了解它的四季變化、對照學校的課程教材。在橫山,自然課的最強而有力的教材,大自然都已經準備好了,只要孩子們知道可以去哪裡尋寶,他在假日時也便懂得在這座寶山里尋寶。

  林麗珠認為,橫山國小教的不只是來自課本的制式知識,更能藉由從校園外教導孩子認識周遭的環境,了解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最珍貴的是資產除了天然寶山,透過老師們用心教學,讓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生命的影響,讓學生能融會貫通,並有一份感謝的態度對待自然界的蟲鳴鳥叫,而不是將這一切豐富的資源當作理所當然。

圖書館的後盾 師生教學相長

  像我們臨時跟拍看到的一樣,小朋友先看完大自然的教材後,把懂的、不懂的、會的、不會的都留在心裡,回到學校後圖書館就成了他們知識寶庫的後盾,孩子可以在圖書館查很多關於動、植物的延伸資料,不會就再問老師。 當然,另一方面經由孩子的靈活思維,老師們如果遇到自己不確定該如何回答的問題,也能藉多加學習,師生彼此學習將大自然和書本做一個連結,學習就變得非常活化,孩子也會對於學習這件事感到有趣。透過老師的課程教學安排也能結合美勞課,自由發揮地畫出他在大自然所觀察到的一切。

  不同於台灣升學制度下的課程,活潑的課堂外教育,實際走入課本教的生態,不僅能讓學生將課本的知識學以致用,也能從老師對於溪流、昆蟲、樹葉、果實、藤蔓、池塘、農作所衍生出的引導,讓學生抱持著疑問,再回到學校從書本中找答案,最後透過師生的相互討論,以達到學習的最高成效。

給孩子一個舞台

    你可曾有過或見過無法上台而難過到哭的經驗?這是我們對於橫山的另一種「不可思議」,因為我們這行人回憶起國小時,從不曾會有像他們這樣對於舞台的熱忱。

  禮拜二,早上八點,我們一行人循著聲音,走入圖書館,會發現有個版子上面寫著「説故事時間」,上面有滿滿的學生姓名,這是給予低年級小朋友們的「説故事時間」。

  不過這天,有位小朋友在結束之前衝上台喊「我也要念!這禮拜原本是我」礙於時間因素,志工媽媽希望下周再展現,但孩子卻放聲大哭,最後志工媽媽還是決定讓小朋友一字一句的把整本書唸完,完成這個舞台展現機會。

  說故事當可以讓小朋友對書本產生興趣,也能用一些比較粗淺的方式、淺顯的方式,傳達給品德教育,其中的志工東東媽媽說到,主要是鼓勵他們閱讀,用閱讀來鼓勵孩子自動自發去學習養成了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建成媽媽則是分享,透過説故事的機會,能和孩子一起互動,講故事講到最後,都覺得自己也變年輕了。

  採訪結束後,走來了一位小朋友拉著我們要我去看他畫的圖畫,坐在旁邊靜靜的聽他介紹他想像的飛船圖,從他的敘事過程,可以看的出來是經過一番鎮密的思考和想像;從他的言語當中,聽見了他對事物的好奇心與熱情,對於我們而言,橫山國小就像桌上的這幅圖一樣,建構著美好的教育藍圖。

  另一方面,學校也舉行迎新年活動,是提供一個舞台讓孩子展現十八般武藝,當中也會邀請家長一同與會,一同迎接新的一年,陳志哲亦表示「給孩子一個舞台,帶給他們成功的將來」,希望藉此機會,讓橫山孩子發揮其中的無限可能。

橫山人的情感連結

  「他大兒子五年級的時候,我就問說你兒子讀橫山好嗎?」「沒想到他竟然回我很好啊!他很快樂」。這是東東媽媽與宜湘媽媽的對於「為什麼選擇橫山國小?」的回答,也是其他家長給予我們的普遍答案,家長面上的笑容更加深我們對於快樂橫山的肯定。

  東東媽媽笑著說,雖然常常會被小孩帶回家的「驚喜」不知所措,但是做家長的會覺得很開心,因為他在學校的生活就是這麼開心,那家長也很輕鬆啊,因為不用一直強迫他們去讀,也不用規定說怎麼樣功課趕快寫之類的。

  一所只有八十多人的學校,小一到小六的孩子都好像家人一樣,每個人多互相彼此認識,回去就會分享今天幾年級的小孩發生了什麼可愛的事、或是很有趣的事情,親子之間的關係也都因這樣的互動而加深,也能清楚孩子在學校所發生的事情,也能成為家長之間的話題來源。

  家長們的這番分享,也能和美術老師何美玉所說的相輔相成,何美玉認為橫山國小最特別的,是學生和學校的情感連結,當一個小孩子從一年級入學到六年級畢業,會有很大的機會能認識他所有的兄弟姊妹,聽著他們的家庭故事,便很容易能熟悉這個家庭裡的所有人,因為在橫山國小,老師不僅參與在學生的知識性學習上,也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   

陳志哲的「高情緒與低成就」

  談及橫山的孩子是否會在學業成績上落後都市孩子,陳志哲有其獨特的見解。他表示,常常跟家長分享,「假設有兩條線,一條是高情緒,學習情緒,一條是成就,這兩條線。如果是都市國小孩子的話,學習成績是高成就,可是他是低情緒,他的學習成績,會因為他的學習情緒沒有拉上來而往下走;但對於橫山上的孩子來講,他們是高情緒,也許低成就。他們在學習的時候,可能學力比較低,但他們學習情緒很高,所以他們的學力會慢慢提高,因為他有興趣支撐,支持著他的學習會慢慢往上升,可以一直延伸到國中。」

  看到學校的成功效績後,陳志哲也嘗試去了解和發掘橫山的運營模式,他表示更善於將學校當做一個企業來經營,但與一般企業不同的是,在經營學校時,灌注自己的滿腔熱情和辛勤付出。

  教育必須是要一個百年大業,要有永續的概念,才能夠延續課程或是教育的生命,這個對橫山國小的孩子來講、對地方來講、對學校未來的發展來講,才是一件正向思考必須要面對的一個態度。

  對於陳志哲而言,目前橫山國小就是他要經營的一個企業,是他精心灌溉的一片沃土,他堅信即使付出努力和艱辛都是值得的。


專訪相片


淡水裨史志簡介

  淡水裨史志,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記錄第四期子計畫一的大傳系成果,於2015年8月1日起至2016年7月31日期間執行。拍攝對象如下:素人阿嬤畫作鍾素梅、農婦畫家周江武子、三芝區婦女互助服務協會江翠芳前理事長、全方位創作的藝術家張金蓮、在老街開設心波力幸福書房的詩人許赫、新北之星特色學校橫山國小校長陳志哲、平日開計程車之餘,致力於民間鐵路文學的羅文德老師、年輕創業的插畫新秀蔡佩倫。


紀錄片列表

  1. 快樂橫山(橫山國小校長-陳志哲)
  2. 千水子凡(三芝婦女服務協會-江翠芳)
  3. 樂齡阿嬤(素人畫家-周江武子)
  4. 鍾生繪影(三芝素人畫家-鍾素梅)
  5. 傳書幸福(心波力幸福書房-許赫)
  6. 子子(全方位藝術家-張金蓮)
  7. 鐵道旅人(鐵道旅人-羅文德)
  8. 報告色長南瓜來了(插畫新秀-蔡佩倫)



版權資訊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淡水文創整合計畫案
策  劃:王慰慈
監  製:王慰慈
作  者:淡江大學大傳系三年級
視覺指導:陳玉鈴
行政指導:曾小玲
美編指導:任家慧
行政助理:何和威、陳颽心、呂莉婷
文字編審:盧逸峰
美術編輯:黃雪婷、陳姿妘
封面設計:蔡佳勳
執行單位: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發 行 人:林信成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傳真:(02)26209925
  電話:(02)26215656-2305
出版日期:2016年5月20日


資料來源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淡水裨史志-淡水生命軌跡 坊間人物故事(新北市:淡江大學,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