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退而不休-社區守護神[編輯]
- 影片描述:退而不休-社區守護神
- 影片來源:YouTube
人物介紹
蔡瀛
退休人士,淡水蔡家村人,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以及兩個就讀興仁國小四年級與五年級的孫子。
在中南部工作曾經擔任新聞報業處長,退休後回淡水,參與社區服務工作,包括淡水松年大學主任以及興仁國小家長會爺爺代表,目前重點推動「共學」,讓老人家們可以透過松年大學學習,交到新朋友等。也曾參與過反收地抗爭,所以對於淡水十分了解。
人物專訪
淡水的生命鬥士蔡瀛 蔡瀛
見過蔡瀛的人,都說他非常熱心、無私奉獻,是貨真價實的家鄉守護者。他大力推動「社區共膳」,讓「蔡家村」成為台灣共膳很重要的社區經驗,甚至有很多國外學者前來來台參訪,他也持續延伸在地服務,撐起如今的松年大學,依照長者的需求開授課程,除了一般技能、技藝之外,也有領域的學習機會,像中藥、手機的使用、日文,帶給學生不一樣的經驗與收穫,課程中也不光只有單純授課聽講,也有特殊的交流活動,比如日文班在淡水每年招待日本朋友來台時,都是由蔡瀛所規劃的松年大學日文班負責,讓國外旅客對台灣留下特別的愉快心得。
蔡先生曾經任職於報社,當時遇上報禁解除,他寫下許多社會的不公平與遺憾,期望能透過文字,讓社會重新思考社會制度的缺失,慢慢地,這樣的想法化成實際行動,開始了他日後的服務生涯,至今仍深受鄉里民的尊敬與喜愛。
這個社會少有如此投入社會運動的長者,既有想法又願意付諸行動,有責任感並且有勇氣、毅力面對外在的流言蜚語,能夠面對世界的不公不義,面對政府、財團施加的無形壓力,他值得受到我們的尊敬,他,是蔡瀛。
對淡水的連結 共耕 共膳 共學
廟宇是蔡家村最受重視的地方,一進村口的祈福保生宮是長者聚會的首選,除了祭祀活動,長輩們時常前往廟口分享生活瑣事,最後成為了共膳的最佳場所,為了解決高齡化及人口外流問題,蔡瀛決定實施「共膳」計劃,他在2004年向社區居民籌集六十萬,免費提供長者用膳,前三個月因是免費提供膳食,長者們怕被誤會到廟裏用膳是因為家庭因素,所以便沒有人前來,後來他更改策略,透過使用者付費的制度,計劃因此成功。
除了經營共膳,蔡瀛也將全身心投入都更抗爭,他的家族長年住在淡水蔡家村,抗爭不是他的專業,他只是一個生活在淡水,然而無論是自然還是文化資源,他都密切關注都市計畫會怎麼處置我們的土地,隨著蔡瀛的腳步走進如同橡皮圖章的淡海新市鎮,會發現其實新市鎮要開發的不是一塊無關緊要的空地,它有台灣「墾鬥士」的發展,有古宅、古墓、有埤塘也有水艦路,蔡瀛長期在這邊生活,他看見淡水綠意盎然的生態、四季、春夏秋冬,以及這些動物的棲息地,不只是陸地上,也包括在淡海的魚群、鰻苗,身為這些特別的存在的橋樑,蔡瀛把他對這個地方的愛傳達給我們。
抗爭會擋住財團的利益,是一個很不被待見的行為,那蔡瀛為什麼還要抗爭?全是為了守護他的家園、保護他家的土地,徵收補償的費用,買不起在這個土地蓋出的房子,當土地用很便宜一坪五千塊被徵收後,政府並沒有立刻進行開發,而是與財團一起養地,早在三十年前就開始了淡水的徵收,但實際開發卻不到十年,養地幾十年,當小老百姓想在原來的土地買房子時,必須花好幾十倍的錢,政府如果有需要,則實在應該因應各地區的不同、人民的需求,制定詳細的計畫再進行徵收。
2012年8月15號,蔡瀛的土地變成徵收地,而政府會利用各種理由,將反對徵收的人塑造成頑固份子,幸好有認識的大學教授、律師以及一直在關注社會公益的人,透過他們的說明我們才知道原來土地徵收根本是不公不義的,它是區段徵收,政府佔六成,個人佔四成,層層剝削之下,大家所剩的不多,這附近幾代都是農民,當土地被徵收三年以後變成建地,每年要繳納空地稅,一年可能就需要繳納幾萬塊的稅金,農民沒有足夠的積蓄,前面幾年也許可以借錢支撐,可是十年下來,累積的稅金,已經超過土地的面積了,所以最後還是只能選擇賣給財團。在這種情況下,蔡瀛決定親自去抗爭,他以地方文化、經濟環境、生活實況、宗教信仰跟政府反應,希望政府提出相對應的配套措施。
老年人的知識殿堂──松年大學
蔡瀛深信透過學習可以防止老化,因為很多知識早已隨時間從記憶中淡去或是不合時宜,現在的老年人都很願意學習新知,而教育是傳授知識最有效率的方法,也可以讓長輩多多跟群體溝通,他認為學習是一種自我刺激,能夠降低失智症發生的機率,當大腦已經開始老化,你卻想學習時,可能已經為時已晚。
談起承辦松年大學時,蔡瀛一開始以為需要自己準備硬體設備、良好的師資,學生也需要經過招生,更要有完善的教材,一切看來困難重重。但是當他試辦第一年後,他才發覺社會原來有很多的福利,不需要自己去蓋一間學校、從頭籌組資源,只要善用社區活動中心,長輩來這邊可以不只是學習,也可以交朋友。
創辦松年大學,蔡瀛也遭遇很多心酸事,包括誰來照顧他們?誰來做學生的資料?他因此學習使用電腦,把資金統整在一起,把四五百名學生的資料整理好提供給政府,才順利通過政府的審核。面對這些困難,蔡瀛正向的說,這也提供自己一個學習的機會,管理也是一種學習,老人家學的是課本的新知,而他學的是管理,學著如何將四五百個人的學習歷程做一個比較好的、比較友善的管理。
關於「老」
蔡瀛覺得「老」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階段,他覺得老並不可怕,但你怎麼活你的老年才是重點,蔡瀛笑著說:「我覺得我現在不是很老、不是很老。」
跟蔡瀛談話的過程中,可以充分感受他對生活的熱情,對未來的抱負,老不曾影響他,反而使他更珍惜時光的有限性,每天都活出自己最大程度的能量,在他身上,我體會到:我們可以老,但是不能讓老改變我們對生活的饑渴。
理想中的老年生活
蔡瀛覺得老年一定要具備一個重點—「忙」。他認為如果忙碌的過生活,會過的比較快樂,說自從覺得自己老了之後,看到身邊的朋友視覺年齡看起來比他大好幾歲,只因為他沒有出門、沒有自己的生活,他覺得人應該好好度過老年生活,所以他承辦松年大學,把所有的老人聚在一起,他們就不老了,看起來像玩在一起的孩童一樣,一樣天真、一樣快樂,他們認為將來更長,也可以擁有的更多。
對孫子的教育理念
國小教育是基本教育,他當初讓孫子來讀興仁國小時,希望孩子更接近大自然。很多父母希望小孩更有競爭力,就遷戶籍送小孩至所謂的明星學校,但當他把孫子送到偏鄉國小時,他才驚覺,其實偏鄉小學在某些資源上更多、更豐富,也因為學生有四分之一新移民孩童、四分之一原住民,因此學校教導三種原住民語言,也教導越南語等外來語,老師更能照顧每一位小朋友。
小學的學習主要是動態活動,像是體育以及各種勞作,培養小朋友的朝氣,而松年大學大多屬於修身養性,學校的課程規劃大相逕庭,長輩們學習書法、國畫、語言還有樂器,屬於靜態的課程,但兩者都是學習,也都至關重要。
蔡瀛先生每天接送小孫子上下學,有一天他萌生一個念頭,為什麼不擔任興仁國小的家長會代表呢?一開始,他以為只有父母可以擔任,後來才發現沒有資格限制,因此欣然接下這份工作,他擔任興仁國小的家長會爺爺代表後,為兩個孫子的學校服務。而兩位孫子也都非常優秀,能動能靜,功課好的同時也學習許多才藝,不但在全校面前完美演藝出扯鈴表演,更是輪流拉起小提琴獨奏。
在聖誕活動當天,蔡瀛的致詞非常簡潔有力:「抱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所有參與學校教育的老師,看到小孩子們,自己覺得非常年輕。」
劇照
蔡瀛承辦「松年大學」,開創各種課程給長輩上課。(共學)
蔡瀛以家長會會長的身分,參加孫子就讀興仁國小舉辦的活動。
工作人員
製作人/李若慈
導演/麥嘉儀
攝影/麥嘉儀 黃詩敏 李若慈 韓心柔 樊沛淇
採訪/麥嘉儀 黃詩敏 李若慈
剪輯/麥嘉儀 黃詩敏
文字/韓心柔
劇照/黃詩敏 樊沛琪
企劃/韓心柔 李若慈
視覺/陳兆珺
協力指導/陳宛燕 黃意璇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