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國民學校"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行 2: | 行 2: | ||
==簡介== | ==簡介== | ||
− | '''淡水國民學校''' | + | '''淡水國民學校'''創立於日治時期,當時學校教育以籍貫做為區別,日本籍學童於[[滬尾尋常高等小學校|小學校]]就讀、臺灣籍學童於[[淡水公學校|公學校]]就讀,原住民籍學童則是就讀於[[蕃人公學校]]、蕃童教育所,臺灣總督府為了配合皇民化運動,消除族群之間的隔閡,遂在[[1941年]]設立初等教育學校,所有學生不論籍貫,皆進入國民學校就讀,此項政策在臺灣及韓國皆有實施。國民學校的相關法令明定,該教育場所以中央或地方的經費開辦。此外,國民學校的就學資格為8歲以上、14歲以下的兒童,另外也詳細制定六年制的國民學校應教授的科目為修身、作文、讀書、習字、算術、唱歌與體操,並要求一定師資與適當例假日設計。 |
− | + | 淡水地區有三間國民學校,分別為淡水東國民學校(今[[淡水國小]])、淡水西國民學校(今[[文化國小]])以及水梘頭國民學校(今[[水源國小]]、[[坪頂國小]])。 | |
==相關頁面== | ==相關頁面== | ||
行 13: | 行 13: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
− | |||
− | |||
− | |||
[[Category:學校]] | [[Category:學校]] | ||
{{淡水學校導覽盒}} | {{淡水學校導覽盒}} |
於 2024年8月16日 (五) 21:43 的最新修訂
簡介[編輯]
淡水國民學校創立於日治時期,當時學校教育以籍貫做為區別,日本籍學童於小學校就讀、臺灣籍學童於公學校就讀,原住民籍學童則是就讀於蕃人公學校、蕃童教育所,臺灣總督府為了配合皇民化運動,消除族群之間的隔閡,遂在1941年設立初等教育學校,所有學生不論籍貫,皆進入國民學校就讀,此項政策在臺灣及韓國皆有實施。國民學校的相關法令明定,該教育場所以中央或地方的經費開辦。此外,國民學校的就學資格為8歲以上、14歲以下的兒童,另外也詳細制定六年制的國民學校應教授的科目為修身、作文、讀書、習字、算術、唱歌與體操,並要求一定師資與適當例假日設計。
淡水地區有三間國民學校,分別為淡水東國民學校(今淡水國小)、淡水西國民學校(今文化國小)以及水梘頭國民學校(今水源國小、坪頂國小)。
相關頁面[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 《淡水學用語辭典》